观察低分子肝素和氯吡格雷联合辛伐他汀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的疗效
2013-01-25宋志斌甄锡云
于 涛 宋志斌 甄锡云
(吉化集团公司总医院,吉林 吉林 132022)
观察低分子肝素和氯吡格雷联合辛伐他汀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的疗效
于 涛 宋志斌 甄锡云
(吉化集团公司总医院,吉林 吉林 132022)
目的 探讨低分子肝素和氯吡格雷联合辛伐他汀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的临床疗效。方法 对我院在2011年1月至2013年1月收治的172例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患者给予低分子肝素和氯吡格雷联合辛伐他汀治疗,对照组患者给予低分子肝素和氯吡格雷治疗。结果 观察组患者临床疗效总有效率为95.3%,对照组患者临床疗效总有效率为76.7%,观察组的临床疗效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P<0.05)。结论 低分子肝素和氯吡格雷联合辛伐他汀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疗效显著。
低分子肝素;氯吡格雷;辛伐他汀;不稳定型心绞痛
不稳定型心绞痛指的是在动脉粥样硬化基础上因为血管的内皮功能下降以及斑块局部出现炎症等造成斑块不稳定,引起裂隙或者破裂,患者的血小板会出现黏附和聚集,管腔内有非闭塞性血栓,是在稳定型心绞痛急性心肌梗死之间的一种急性心肌缺血性的综合征[1-2]。现在对我院在2011年1月至2013年1月收治的172例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分别使用低分子肝素和氯吡格雷联合辛伐他汀治疗以及低分子肝素和氯吡格雷治疗的临床疗效进行对比观察,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我院在2011年1月至2013年1月收治172例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所有患者均经过临床检查确诊,对于严重高血压、出血性疾病以及肾功能损害等疾病患者进行排除。从患者的心功能进行分级,I级患者占82例,II级患者占54例,III级患者占18例,IV及患者占18例。172例患者中男性患者占96例,女性患者占76例,患者的平均年龄为(53.5 ±9.5)岁,平均病程为(4.1±1.5)年。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两组患者各占86例,观察组患者给予低分子肝素和氯吡格雷联合辛伐他汀治疗,对照组患者给予低分子肝素和氯吡格雷治疗。两组患者在年龄和性别等一般资料上无明显的差异性,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比观察两组治疗方法的临床效果,探讨低分子肝素和氯吡格雷联合辛伐他汀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的临床疗效。
1.2 方法
1.2.1 两组患者均给予吸氧、ACEI类药物、硝酸酯类药物、钙离子拮抗剂以及β-受体阻滞剂等常规的内科方法治疗,每天使用100mg阿司匹林片嚼服肠溶,对于高血压患者先使用降压的药物对血压进行控制。观察组患者给予低分子肝素和氯吡格雷联合辛伐他汀治疗,每天使用75mg氯吡格雷口服治疗,同时使用5000U低分子肝素进行皮下注射治疗,联合20mg辛伐他汀进行口服治疗,持续治疗4周;对照组患者给予低分子肝素和氯吡格雷进行治疗,每天使用75mg氯吡格雷口服治疗,同时使用5000U低分子肝素进行皮下注射治疗,持续治疗4周。对比观察两组治疗方法的临床治疗效果。
1.2.2 判定两组治疗方法的临床疗效,主要分为显效、有效和无效。显效指患者经过治疗心绞痛等临床症状消除,通过心电图检查显示恢复到正常;有效指患者经过治疗心绞痛等临床症状有所好转,心电图检查恢复到标准水平;无效指患者经过治疗心绞痛等临床症状以及心电图检查均没有得到改善,甚至加重。
1.2.3 使用软件SPSS18.0对观察的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使用t对计量数据进行检验,使用χ2检验计数数据,P<0.05则说明存在的差异新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从临床疗效分析
对照组患者经过治疗,临床疗效显效的患者占28例,有效的患者占38例,无效的患者占20例,临床疗效总有效率为76.7%;观察组患者经过治疗临床疗效显效的患者占42例,有效地患者占40例,无效的患者占4例,临床疗效总有效率为95.3%,观察组的临床疗效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存在显著差异性(P<0.05)。
2.2 从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心电图的变化情况分析
观察组患者治疗前心肌缺血的次数为(12.8±6.0)次,心肌缺血的时间为(96.4±22.4)min/d,缺血持续的时间为(17.4±3.6)min/次,心绞痛的频率为(12.4±6.3)次/周。治疗后心肌缺血的次数为(1.8±1.1)次,心肌缺血的时间为(13.1±6.0)min/d,缺血持续的时间为(16.0±3.6)min/次,心绞痛的频率为(1.33±1.65)次/周。对照组患者治疗前心肌缺血的次数为(12.4±5.6)次,心肌缺血的时间为(97.1±21.1)min/d,缺血持续的时间为(16.0±3.6)min/次,心绞痛的频率为(11.3±5.8)次/周。治疗后心肌缺血的次数为(5.7 ±1.1)次,心肌缺血的时间为(45.5±12.7)min/d,缺血持续的时间为(9.0±1.8)min/次,心绞痛的频率为(4.7±2.3)次/周。
3 讨 论
不稳定型心绞痛作为一种潜在危险急重症,患者如果得不到及时有效地治疗,会枣红曾猝死或者急性心肌梗死,因此对于其临床治疗方法需重视。低分子肝素具有良好的抗血栓形成以及抗凝作用,生物的利用度好,半衰期较长,能够降低出血的危险性,对于心肌缺氧起到了良好的改善作用,降低了心绞痛发作的频率,在最大限度上降低了急性冠状动脉事件的病死率。氯吡格雷作为新型的一种噻吩类拮抗剂,对于血小板激活起到了较强的抑制作用,有效防止了血栓形成,降低了病死率[3-4]。辛伐他汀作为细胞内胆固醇的合成限速酶,能够对血管内皮功能起到良好的改善作用,降低了血栓和血小板形成,从而降低了心血管事件发生率。
低分子肝素和氯吡格雷联合辛伐他汀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减少了单独药物使用产生的不良反应,疗效确切[5-6]。通过上述结果显示:对照组患者经过治疗,临床疗效显效的患者占28例,有效的患者占38例,无效的患者占20例,临床疗效总有效率为76.7%;观察组患者经过治疗临床疗效显效的患者占42例,有效地患者占40例,无效的患者占4例,临床疗效总有效率为95.3%,观察组的临床疗效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存在显著差异性(P<0.05);两组患者在治疗前后在心肌缺血次数、缺血持续的时间、心肌缺血的总时间以及心绞痛频率上存在显著差异性(P<0.05)。说明了低分子肝素和氯吡格雷联合辛伐他汀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疗效显著,值得在临床上广泛使用和推广。
[1] 周敏,蔡坤明.辛伐他汀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39例疗效观察[J].中国医药导报,2010,23(22):265-266.
[2] 张园,陆欣.辛伐他汀联合氯吡格雷、低分子肝素钙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疗效观察[J].疾病监测与控制,2009,15(12):189-190.
[3] 赵广阳,高山,曲红玉,等.辛伐他汀、低分子肝素联合氯吡格雷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疗效分析[J].中国医药科学,2011,16(13): 231-232.
[4] 吴波,袁文金,王诚高.氯吡格雷联合辛伐他汀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疗效观察[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08,14(11):218-219.
[5] 陈铁虎,黄宇清.辛伐他汀与氯吡格雷联合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的临床观察[J].基层医学论坛,2009,04(01):79-80.
[6] 曾明安,贺琳,马涛,等.辛伐他汀合并氯吡格雷对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血脂的影响分析[J].中国实用医药,2011,8(5):151-152.
R541
B
1671-8194(2013)27-008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