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化对中国森林经理的认识
2013-01-25詹昭宁
詹昭宁
(国家林业局,北京 100714)
深化对中国森林经理的认识
詹昭宁
(国家林业局,北京 100714)
针对30年来在我国森林经营中出现的热门话题,从提倡实施森林经理的视角,提出个人的看法,并作出评价。
森林经营;森林经理;森林经营类型;地理信息系统
引言
科学发展观对林业而言,是要求遵循森林生长规律和林业经济发展规律,兼顾森林生态和林业经济效益平衡发展。森林是陆地最大的生态系统,当今将“生态文明”建设纳入国策,林业任务繁重,任务之一就是要求森林经营集约化和管理科学化。
本文从中国林业生产的视角切入,审视60年来阻碍森林生产潜力发挥的有关问题,并从讨论重点引导到存在问题的解决,以求又好、又快、又多地发展森林的生产力。虽然牵涉到相关林业理论和看法,但本文仅代表个人对于这些问题的见解。
1 森林经营和森林经理的关系
如何经营和管理好森林,让森林发挥最大的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达到永续(可持续)的状态,是森林经营的目标。
森林经营,简而言之,是对森林从生长到采伐整个过程的培育和管护采取一切措施的总称。
森林经理是经营、管理森林的科学。根据森林永续利用的原则,对森林全面调查和规划设计,以达到科学经营的目的。有学者曰:森林经理是对森林“管理之,经营之”,对森林实施“调整”是组织经营管理森林的重要内容。
简要地说,森林经理是将森林划分为不同森林类型,并实施不同的作业措施。在一定地域范围内(林业局或林场、林业县)对树种结构、林龄结构、材种结构等,在作业过程中加以调整,以期达到规划目的。
20世纪50年代从苏联引进森林经理及其教科书,1970年前后引进西方的森林抽样调查技术,1980年前后借鉴“新西兰模式”发展人工速生丰产林、以及介绍德国的“近自然林”和美国的“新林业理论”等理论,这些技术和理论,在林业生产中,有的在应用,有的正在实验,有的理论还没有完全吃透。
2 对森林经营和管理中存在问题的认识
2.1 林业方针
20世纪80年代前,林业建设“以营林为基础”的方针相对稳定了30年,此后,相继提出了以下理念:一是林业建设就是改善生态环境。森林具有两个基本功能:“生态功能”和 “经济功能”。如果只提生态功能,而忽略其经济功能,结果把林业产业丢了,造成林业产业没人管和林木市场流通秩序紊乱的局面;二是“建设公益林、商品林两个体系”。其实质是划分林种的宏观规划,它和“森林分类经营”划大片的含义是一样的。因此,“建设公益林、商品林两个体系”是个虚的概念,对森林经营没有起到实质意义;三是“绿起来,活起来,富起来”。“绿”意味着提高森林覆盖率?“活”是指提高造林成活率或者是提高商品流通率?“富”只是个愿望。这种提法缺乏指导森林经营的内涵。同时“五个转变”和“六大工程”,也都没有涉及森林经营的内容;四是“将全国划为4大片,规定其经营目标,即东北、西南为天然林,南方为集体林,西北为防护林”。但这个提法与实际情况相去甚远。比如沿海防林也是防护林,它却不在西北,这种提法不科学;五是 “森林经营是林业发展的永恒主题”。这个提法是到位的,但是落实的进度赶不上经济社会建设的要求。比如,没有全面开展森林经理调查,从而不能进行科学森林经营。
林业生产周期长,需要建立一个有节奏的、稳定的林业生产秩序。若是林业方针和指导思想经常变化,会对林业发展起到来负面影响。
2.2 中国林业区划
中国林业区划的性质是中国林业行业的生产布局区划。它以全国、省、自治区和县级行政区划为总体,分别研究其区域内的林业现状,存在的问题,自然条件,社会经济状况及历史基础等等[1]。简而言之,全国各省、区、市和县从宏观层面区划各个地域要发展的林种,在实施时再根据区划的林种选择适合的树种。
华南农业大学森林经理教授颜文希先生认为:“森林经理作为全面谋划和工作体系,从森林经理发展上看,目前有两个运动趋势,一个是向上,一个是向下。向上,就是向宏观发展,比如林业区划;向下,森林经理调查要落实到小班和山头地块,真正把经营(类型和措施)落实”[2]。其实,森林经理的性质就是区域性的谋划,而区域性谋划要服从高一级(省级的、全国的)的宏观谋划的决策。林业区划是森林经理在宏观层面的发展,将这些经验提升到理论,从而丰富了林业理论宝库。
《中国林业区划》制定至今已过去二十多年,随着社会的发展,自然环境和经济环境都发生了很大变化,对各个地域(区划中的50个“林区” )规定发展林种的布局,都需要根据发生的新变化、新需求重新修订。但“林区”边界是跨省级行政界线的,当初在论证“林区”边界走向时,是通过反复推敲论证后确定的,重新修订时,要十分谨慎对待原有的区划边界(“林区”界线),不要轻易改动。
2.3 天然林保护工程
天然林保护工程源于天然林资源濒临枯竭而采取的决策。对保护的天然林是否要实行经营?有两种观点,需要经营的和不需要经营的。笔者认为天然林是需要经营的。保护天然林的目的,是让中国长期处于过度采伐的天然林休养生息,储备天然林资源。比如,黑龙江省森工总局所辖的40个林业局,自1988年就开始采伐天然林中的中龄林[ 3 ];伊春林区1948年建设初期,天然林活立木蓄积为4.48亿m3,可采伐成、过熟林蓄积为3.2亿m3,现在分别是2.1亿m3和748.7万m3,分别下降了53.1%和97.7%[4]。引发了天然林中无林可采的局面,导致了反复采伐中龄林的恶性循环,采伐中龄林无论对天然林或是人工林来说,都是造成森林资源不可持续的根源之一。
对天然林不允许实行主伐作业,要根据不同森林类型在不同的年龄阶段,实行不同的作业措施,使之尽早恢复到顶极群落状态。有人说林地中贮存的碳有多少亿吨,其资产价值多少万亿人民币。可它是看不见摸不着的,感觉有点虚,也难以验证。侯元兆提出:森林资产承载着民族实力和民族安全,是石油和矿产(资源)枯竭后的发展依靠,要建立一个动态稳定的全国森林生态大系统;强调追求生态必须通过增加立木资产这个环节,生态不是空穴来风,是体现在森林立木蓄积增长上的,要通过多功能森林的近自然培育来实现[ 5 ]。笔者认为,贮存碳的指标用“森林蓄积量”来表达,更符合实际,更有说服力,能有力说明森林经营的效果。
所以,对保护的天然林要实行经营。
2.4 全国林地一张图
《林地保护利用规划纲要》是迄今为止保护林地最完善的一项林业政策。《林地保护利用规划纲要》的一个任务是完成“全国林地一张图”,其目标是利用现有二类调查成果结合遥感图像,通过外业调查,形成“全国林地一张图”,建成林地资源地理信息系统。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落实森林资源信息,并将进一步实现动态更新,它将对林地管理发挥重要作用。同时,对我们提倡建立森林资源地理信息系统来说,它完成了林地信息的工作,有利于加快实现建立森林资源地理信息系统。
《林地保护利用规划纲要》中的“全国林地一张图”是个管理系统。在《纲要》中规定“合理利用林地”“科学经营森林”方面,不论是在宏观或微观界面,都有理论上的缺陷。从宏观看,《林地保护利用规划纲要》在“优化区域布局”中规定将全国划分为10个林地保护利用区域。将它和《中国林业区划》比较,《中国林业区划》将全国划分为50个“林区”,并明确规定了50个“林区”林种布局和发展方向,比《林地保护利用规划纲要》中的规定更为详细;从微观的经营角度看,一切区划、规划都需要通过森林经营方案,通过划分小班的小林种来实施。并不是简单地从划分10个林地保护利用区域所能实现的。也就是说《林地保护利用规划纲要》中提出“科学经营”森林的内容,不属于《纲要》规划的功能[6],是可以省略的。从“全国林地一张图”最后获取林地信息的工作流程来看,需要由县级林业系统将林地小班面积和界线落实到山头地块。其工作量很大,需要培训大量县级调查技术人员来承担,这对县级林业部门也是一大问题。
随着县级林地保护利用规划工作的推进,工作中也出现一些问题: 一是各地因为经费、人才、时间所限,以及规划人员专业知识和责任心等的不足,落界与核实工作存在不够细致的情况; 二是主体功能与林地功能分区多以乡镇为单位,不能反映县域内行政村发展的不平衡性; 三是林地占县域土地面积比较大的山区县,因经济社会发展加速,建设用地与占用征收林地定额及林地保有量之间的矛盾比较严重; 四是大多数县级林地保护利用规划事先并没有成立真正意义上的领导小组,林业与其他部门也没有进行过协调,只是在完成规划文本后,向各相关部门发函征求意见,真正反馈意见的部门也不多,即使反馈了意见,采纳与不采纳也没有进行说明与再反馈; 五是在南方集体林区进行县级林地保护利用规划时,没有充分尊重土地所有者的意见,这一点是要特别引起重视的。
2.5 森林资源地理信息系统
森林地理信息系统简而言之,是将森林经理调查成果“林相图”和“调查簿”数字化。过去的“林相图”标示的因子有限,更详细的小班林况要查看“调查簿”。现在可以通过数字化手段,从森林资源地理信息系统查阅小班地况和林况。通过互联网,可以从森林资源地理信息系统查阅各个林场、林业局的小班信息,上级能够及时了解下级单位经营状况,还可以破解过去存在的“年年造林不见林”、违规采伐天然林、违规采伐生态公益林、违规采伐中龄林等监管不到的局限性。这是一个非常好的、科学的、严密的森林经营管理信息系统。技术上,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国家林业局规划院、林科院就已解决了,不存在难题。之所以至今还没有建成森林资源地理信息系统,其原因:一是领导层没有了解这个系统的功能和特点;二是没有在全国范围内开展森林经理调查(二类调查),因而缺少建立这个系统信息源的支撑。建立森林资源地理信息系统是林业现代化的必由之路,也是森林经营集约化的标志。
2.6 中国森林立地分类系统
立地分类是集约林业的需要,也是集约林业的标志。森林经营资金投入要优先选择生产力高的林地。在编制林地生产力表(地位级表、地位指数表)时,需要确定编表的地理区域范围。由于森林生长环境的地域分异,选定的地理区域范围要是小了,很难显示林木地域分异,若选择范围大了,地域分异就无法统一[7]。比如 ,中国的杉木林分布在14个省、区内,在应用地位指数表时,福建的表和贵州的就不能通用,因为它们的生长环境分异不同。
中国森林立地分类系统采用综合多因素分析基础上的主导因素和分区分类原则,也是建立全国森林立地分类系统理论的基础。每一个“立地区”突出分类的主导因子,从而达到整合全国5个气候带及多变的森林景观于一体,形成一个统一的系统。对中国森林立地分类系统的研究成果主要有《中国森林立地分类》[8]和《中国森林立地类型》[9]。有学者评论:“该系统把有林地和无林地的立地分类统一起来,并体现了立地分类与林业区划的衔接,是以生态经济学理论为基础的,该系统的建立为形成我国自己的立地分类理论,建立一整套立地分类现代化技术和方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有台湾学者评价:“《中国森林立地类型》的煌煌巨构,使《中国森林立地分类》更加翔实完美。此书乃森林经营经典之作,为林业建设规划不可或缺的基础参考书,对林业发展贡献至大”。
在森林分类系统中的立地亚区是适合编制各种森林调查和林业经营数表的单元,有助于提高森林经营的科学性,也有助于相邻省、区的资源共享。同时,因为立地亚区是跨省、区界限的,对立地亚区内(各省、区)各项专业调查资料(土壤、植被、病虫害等)的整理,提供了分类归纳的科学范围,达到了资源共享及科学管理的效果。
3 对一些森林经营理论的认识
3.1 林业分工论
上世纪80年代初,雍文涛部长出访新西兰,了解到新西兰将天然林全部保护起来,在沿海发展速生人工林,用18%林地面积发展商品林,以满足新西兰木材需求的98.8%。中国也想用发展人工林的办法来缓解木材需求的紧张局面。结果如何,据第七次全国森林资源清查(2004—2008)统计,人工乔木林面积3999.87万hm2,蓄积量196033.62万m3,每公顷蓄积量49.01m3。其中人工近熟林、成熟林和过熟林的蓄积量只有7.11亿m3,不足以支撑全国森林年采伐消耗量3.79亿m3的两年消耗。“林业分工论”和“新西兰模式” 难道真的不适用于中国吗? 依笔者之见,问题出在人工乔木林的单位蓄积量太低,每公顷只有49.01m3。究其原因,是因为对人工林没有实行科学经营。如果能够通过加强森林经营,将人工乔木林每公顷的平均蓄积量提高到中国乔木林每公顷平均蓄积量的相同水平,即85.88m3/hm2,虽然这个水平也还是比较低的,但人工林的蓄积量将达到34.35亿m3,而不是目前的19.60亿m3,局面也会好一些。20世纪70年代末,参观过辽宁省草河口林场20世纪30年代种植的红松林,40年生的红松林其林分平均直径接近40cm,平均树高接近30m,长势非常好,虽处在中龄林阶段,其林相接近成熟的天然林,这说明只要科学经营,是能有效提高蓄积量的。
30年来,“林业分工论”在中国没取得成功,失利的原因是没有切实实施科学经营。假如我们将科学经营当作一个艰巨的系统工程来抓,建立起人工林的集约经营体系。否则,没有人工林雄厚的蓄积量做后盾,结果还是继续采伐天然林中的中龄林,最终,天然林不断减少,林业可持续发展就有可能成为永远的愿望。所以,加强科学森林经营是当务之急,才有可能尽快停止对处在奄奄一息的天然林继续采伐,做到切实保护天然林。
3.2 新林业理论
新林业理论主要是以森林生态学和景观生态学的原理为基础,吸收森林永续经营理论中的合理部分,以实现森林的经济价值、生态价值和社会价值相互统一为经营目标[5]。新林业理论的最大特点和思想核心是在林业用地上强调保持和改善林分质量与景观结构的多样性[10]。新林业理论主要框架是由林分和景观两个层次组成。林分是较低的层次,主要是生产木材,同时也发挥森林生态的多种效益。对景观层次,则强调在这个层次中的林分要合理分布,强调木材生产的经济效益和森林生态效益的分布和构成要达到最优化。有学者认为新林业理论属于生态林业理论范畴,不过缺乏实例介绍。
笔者理解,新林业理论类似于中国林业区划的内涵,但新林业理论是理论性的,而中国林业区划不但在架构上完成了区划的理论体系,在实际也上取得了成果,可供林业决策和生产实施应用[5]。在20世纪90年代,结合开展县级林业区划推广的“西峡模式”经验,就取得很好的效益[11]。
3.3 生态经济林业理论
60年来,中国森林经营理论和技术基本是从国外引进的,没有与中国林情紧密结合;另一方面,没有重视总结本土森林经营的实践经验,上升到理论层面成为指导生产的理论。为此,需要建立适应中国林业生产的,指导林业建设的理论,以满足林业可持续发展要求。据中国60年来林业发展经验,选择“生态经济林业理论”是合适的。它兼顾生态和经济的功能与效益,将保护环境与发展生产置于和谐的统一,力求确保林业的可持续发展[12]。
1984年在国务院一次会议上,时任国务院顾问的许涤新同志,将生态经济理论介绍给林业部董智勇同志[11];1985年在全国林业计划会上,杨钟部长委托董智勇副部长向全体与会人员阐述生态经济林业理论;1986年结合县级林业区划在河南省西峡县实施科技兴林试点,探讨生态经济林业理论的实践,总结出“西峡模式”的经验[5],并在19个省(区) 200多个县推广了“西峡模式”,取得了发展山区林业生产的好效果,展现了生态经济林业理论符合山区生产的发展要求,体现当前“努力构建林业生态体系和产业体系,加速推进传统林业向现代林业转变”的客观要求,是经过生产实践的选择。
3.4 林业可持续发展
可持续发展是期望值,是一个未来完成时,也是一个现在进行时。它是由一个个阶段性目标链接而成,其过程要求完成阶段性目标,成为各个环节进一步发展的基础,以实现可持续的期望。由于林业生产周期长,影响林业可持续发展的因素很多,有可预见性的,也有突发性的(如自然灾害),这就要求在林业发展过程中,克服“短板”因素的影响,实行及时的调整,森林经理的技术体系核心就是调整。因此,实施森林经理是不可或缺的途径。
4 几个涉及森林经理内容的讨论
4.1 多功能森林经营的内涵
许多学者呼吁要实行多功能经营技术体系。但是多功能经营包括什么内涵,并未给出明确的范围。美国的新林业理论,认为森林多功能论的最大贡献就是承认非木材林产品和森林的自然保护与游憩价值决不亚于木材产品的价值[13]。在中国,集体林占总林地面积和蓄积的一半以上,林农在林地上经营的种植业和养殖业,是否也应该列入多功能经营的范畴呢?森林经理工作者对这方面没有做好思想准备,不能给出明确答复。因为种植业和养殖业历来属于农业部门的管辖范畴,而美国学者也没有提种植业和养殖业,是不是也有意回避农业问题?
从生态经济林业理论观点上看,保护山区的生态环境和发展山区生产,应以林业为主。山区林业生产面临解决农民脱贫致富的任务,其关键点是解决生产的启动资金。他们采取自我积累的办法,采取滚雪球的方式,实行“以短养长”和“以副养林”的经营方式来实现。诸如“西峡模式”“桑基鱼塘模式”及苏北的“农林复合模式”等,都将种植业和养殖业纳入林业规划。从“西峡模式”经验看,只要农民规划员根据不同的立地类型,按适地适树的原则选择树种,同时兼顾销路好的种植业和养殖业,用以短养长的办法,就能大大地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为发展林业积累资金。西峡县林农通过多种经营,迅速走上脱贫致富的道路。这些经验,是否属于林业多功能经营的内涵呢?
4.2 近自然林经营
近自然林最早称近自然林业,后来侯元兆改称近自然森林,陈谋询称其为近自然林。实际上近自然森林和近自然林含义相同,称近自然林更简洁。侯元兆对近自然森林给出的概念是:培育近自然森林的林学体系是近自然育林,近自然森林是一种森林类型;近自然育林是一种育林理念,它的核心作业体系或作业法是目标树作业体系[5]。它只适用于培育耐荫性乡土阔叶树种,营造复层、混交、异龄林一类的森林类型(森林经营类型)。目标树多选那些珍贵的、市场上需求量大的、价格高的阔叶树,培育大径材。其基本特点是依靠天然更新的自然力生长,通过人工选择培育目标树的规格,实行科学疏伐,疏伐时对不同生长期的林木,采取保持不同生长空间来保证目标树的营养需要[5]。目前,哈尔滨市郊区3个林场正在进行近自然林的生产实验。一些学者也建议在南方做近自然林实验。对此笔者认为应当十分谨慎,要经过试验取得经验后再推广。
4.3 森林经营类型
森林类型是森林区划的最小单元。森林经营类型也称作业级,是森林类型的集合,不同的森林类型需要制定不同的作业措施。在林班或经营区内,相同的森林类型,根据其不同的树种、林龄、林分密度,归纳并采取同一作业措施,归纳为森林经营(措施)类型。不同的森林类型具有不同的立地类型(相同或不同的生产力等级),也需要不同的作业措施。森林类型、立地类型和森林经营(措施)类型,具有密切的相关关系,找出它们对应的规律,加以理论化和数字化,可以提高森林经理调查和编制森林经营方案时的效率。有必要探求它们的搭配,通过数字化手段,实行标准化操作,实现自动搜索对接。这不失为一个提高森林调查、设计效率的有效的和创新的途径。
5 结语
1) 为建设中国现代林业,迈入集约森林经营的轨道,祈望各级林业主管领导,了解并接受许多专家、学者推荐的科学营林的举措,对林区实行森林经理。
2) 对建国60年来的林业生产经验做科学总结,推广有效的经验,并上升到理论层面,成为指导生产的理论,促进林区生产力的提高。
3) 加强对天然林、人工林的科学经营,有效提高森林单位蓄积量,建立起雄厚的后备资源,确保林业可持续发展。
4) 建立和完善科学的林业管理体系,建立科学的森林经营技术体系,以保证一切森林经营措施落到山头地块。
5) 加强林业生产第一线科技人员队伍建设,制定相关政策,改善林区工作和生活条件,保障生产第一线留得住人才。
致谢:对在成文中提出意见的朋友们表示衷心感谢!
[1] 林业部林业区划办公室.中国林业区划[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1987:43.
[2] 颜文希.森林经理与林业发展座谈会文集[C].北京:中国林学会森林经理分会,2002:15.
[3] 刘志忠,等.关于加快黑龙江省森工林区天然林中幼林科学经营的探讨与建议[J].黑龙江森工老科技工作者协会,2011(4):2-3.
[4] 宋雪莲.伊春市市长兼林管局局长许兆君:“林权要改革,不要改良”[J].中国经济周刊,2006(37):21-22.
[5] 詹昭宁.中国森林经理再探讨——森林经理学科滑坡诊断[J].华东森林经理,2011(3):2-5.
[6] 詹昭宁.摸着石头过森林经营这条河[J].通讯,2012(2).
[7] 詹昭宁.森林生产力评定方法[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1982.
[8] 詹昭宁,等.中国森林立地分类[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1989.
[9] 詹昭宁等.中国森林立地类型[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1995.
[10] 詹昭宁.读林沉思录[J].林业经济问题,2004,26:194.
[11] 詹昭宁,等.西峡模式——南方集体林区森林经理理论与实践[M].西安:国家林业局西北林业调查规划设计院,1992.
[12] 詹昭宁.现代林业与生态经济林业理论和实践[J].林业经济问题,2007,27(6):565.
[13] 幽 海.世界林业主要经营类型或模式的案例分析特点和总结[EB/OL].(2010-04-02)[2013-02-20].http://zhj 362164847.blog.163.com/blog/static/821478712010325519795/.
DeepeningtheCongnitionofForestManagementinChina
ZHAN Zhaoning
(State Forestry Administration,Beijing 100714,China)
From the point of view of advocating forest management,The author proposed several personal advices and made evaluation in accordance with the hot topics of forest management in China during recent 30 years.
forest management;types of forest management;GIS
2012-12-27
2013-02-20
詹昭宁(1930-),原林业部资源和林政管理司副总工程师、教授级高级工程师,北京林学会原副理事长,研究方向:森林经理、立地分类和森林旅游。
S326.23
A
1003-6075(2013)01-000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