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兽医临床用药原则
2013-01-25
(辽宁省葫芦岛市动物预防控制中心,辽宁葫芦岛 125000)
药物被广泛应用于预防、治疗和诊断家畜疫病。科学使用药物可以保障养殖业健康持续发展。要根据病因、动物年龄、性别等选药、用药。
1 辩证施治,对症用药
不同疫病、不同药物都有不同的特性,为了治愈疾病,必须了解、掌握他们的特性。既使同一类疫病、同一类药物存在共性,但也有各自的特殊性。在临床实践中,马属动物便秘的治疗要使用泻剂,但泻剂分为机械刺激性泻剂(如硫酸钠)、植物性脂肪油类泻剂(如蓖麻油)、润滑性泻剂(如液体石蜡)等。要根据便秘特征选用其中的一种或几种。
1.1 大肠阻塞
马属动物便秘的疝痛轻微,有间歇性,不断起卧,不时回头顾腹、伸腰、摆尾、直行,多数肠管发生阻塞,肠管粗大,能容纳大量药水。硫酸钠是用大量水溶解后灌服,在肠腔内保持大量水分,扩张肠腔,对肠黏膜产生机械性刺激,引起肠蠕动加快和增强,产生排粪反射,达到泻下作用。综合大肠便秘特点和硫酸钠的药性,马属动物大肠便秘首选药物应为硫酸钠。应用时,一般配制成4%~6%的浓度。高于6%时可引起肠黏膜充血,甚至发生肠炎,同时还能从肠壁中夺取组织中水分,引起肌体脱水。
1.2 小肠便秘
马属动物疝痛剧烈,间歇期短,卧地左右滚转,不回头看腹,牵不住,转圈运动,小肠肠管薄、细,溶纳水分少,怕刺激。此时选择蓖麻油,该泻剂没有刺激性,内服十二指肠后一部分经胰脂酶的作用,皂化分解为蓖麻油酸钠和甘油,前者刺激小肠黏膜,促进小肠蠕动,而引起下泻。所以,首选蓖麻油为泻剂,不能选硫酸钠。
2 给药途径和用药剂量
2.1 口服给药
兽医临床常用口服给药的方法。口服给服不分固体或液体、不分溶解或不溶解、不论含杂质或粗制。该给药途径不需要经过消毒灭菌。但口服给药作用缓慢,一般在20~120 min之间显示药效。为尽量减少胃内容物对药物的影响,口服用药时间,宜选在饲喂前,而且在用药后一定时间不宜饲喂。但对胃肠黏膜有较强烈刺激的药物(如:水杨酸类药物),应在饲喂后给药。
2.2 注射给药
注射给药的显效时快,药效作用确实。静脉注射给药必须是经过严格灭菌的无固体粒子的水溶液。凡有固体粒子的混悬液、油类溶液、含有能引起溶血或凝血物质的溶液等均不能作静脉注射用。静脉注射给药的剂量,一般相当于口服量的1/4~1/2。肌肉注射给药10 min左右显效。混悬液、油类溶液亦可采用注射给药;对刺激性比较大的药液应深部肌肉注射,必要时可采取多点注射的办法。肌肉注射用药的剂量,一般相当于口服量的1/3~1/2。皮下注射给药的药液应是充分溶液,且无强烈刺激性药物,注射部位宜在疏松的皮下组织部位,并无大血管和神经干经过的部位。皮下注射药物的剂量与肌肉注射的剂量相同。药效出现时间一般是这样顺序:静脉注射的药效出现的最快,其次是肌肉注射,再其次是皮下注射。脊髓注射是将药液注射于脊髓蜘蛛膜下腔内的给药方法,即脊髓麻醉。
2.3 灌肠用药
较常用的药液是水化氯醛,应用时宜配合粘浆剂以减少对黏膜的刺激。灌肠用药的剂量,一般相当于口服量。
2.4 外用药
就是在体表、可视黏膜和外伤等部位的用药。
3 用药次数与剂量
用药的次数是根据药物的吸收、生理性解毒和排泄快慢决定的。一般说,吸收、生理性解毒和排泄快的药物作用消失的也快,给药的间隔时间就应当短,否则,药物在体内不能保持必要的浓度,就不能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中草药给药情况:一般是灌服,1~2次/d。西药给药情况:多数药物吸收和生理解毒排泄较快,给药2~3次/d。但吸收慢的药物(如普鲁卡因青霉素油剂)、排泄较慢的药物(如长效磺胺)、毒性较大的药物(如毛果芸香硷)应给药1次/d。某些有蓄积作用的药物(如洋地黄),如需要重复给药,则应停留一定时期以后,再开始第2次用药。药量大小,对药物作用的效果影响极大,不可粗心大意。用一种药物剂量大小不同,有可分为治疗量、中毒剂量和致死剂量。治疗剂量又分限量和极量两者幅度,剧毒药量小,普通药量大。用药治疗时必须控制在这个范围内。如水化氯醛静脉注射,0.05~0.1 g/kg体重,在开始用药剂量时要严格慎重,特别是剧毒药,如果超过剂量,就会引起家畜中毒,甚至死亡。
4 注意观察畜禽的药物反应
不同畜禽,在解剖结构、生理机能和生化反应方面也存在不同特点,即使对同一种药物,其敏感性也存在差异。要注意不同畜禽对同种药物的不同反应。例如草食兽和肉食兽的消化系统存在一定差异。因此,对同一种药物的反应就不同。给草食兽内服四环素类抗菌素时,应可干扰瘤胃或盲肠内微生物的活动,可引起菌群失调,容易出现不食反应,严重时可引起家畜死亡。而对肉食兽影响较小,给反刍兽内服洋地黄等药物时往往无效。催吐药对犬、猪等可引起呕吐,而对牛、羊则呈现促进反刍或祛痰作用。即使同一种畜禽对同一种药物,其不同个体因营养、体况和用药使不同,也可能出现过敏反应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