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刀治疗偏头痛疗效观察
2013-01-25喻积强肖永良
喻积强 胡 军 肖永良
(1.解放军宁夏军区医院,宁夏 银川 750021;2.兰州军区兰州总医院,甘肃 兰州 730050;3.甘肃健康管理学会,甘肃 兰州 730070)
针刀治疗偏头痛疗效观察
喻积强1胡 军2△肖永良3
(1.解放军宁夏军区医院,宁夏 银川 750021;2.兰州军区兰州总医院,甘肃 兰州 730050;3.甘肃健康管理学会,甘肃 兰州 730070)
目的 观察针刀治疗偏头痛的临床疗效。方法 67例患者采用针刀疏通经络堵塞、剥离松解挛缩粘连,恢复颈部的生理平衡。结果 痊愈54例,好转11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97.01%。结论 针刀治疗偏头痛有较好疗效。
偏头痛 针刀
△通信作者
偏头痛危害大,发病率高,患病率高,频繁发作,治愈率低。据统计全球发病人数约在10%~15%,世界卫生组织将严重的偏头痛定位为最致残的慢性疾病之一。笔者对67例患者采用针刀疏通经络堵塞、剥离松解挛缩粘连,重建恢复颈部的生理平衡,收到满意效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病例选择 参考国际头痛协会的诊断标准,(1)具备下列4条特征中的任何2条,即可诊断为无先兆偏头痛:A.疼痛位于单侧(或双侧);B.搏动性痛;C.恶心(伴有或不伴有呕吐);D.畏光或畏声。(2)另有两条附加说明:A.首次发作者不应诊断;B.应无器质性疾病的证据。
1.2 临床资料 选取2010年3月至2011年11月笔者所在单位就诊的偏头痛患者67例,均无器质性病变及其他病史,其中男性41例,女性26例;年龄21~45岁,平均34.20岁;病程1~18年,平均6.25年;左侧偏头痛者40例,右侧偏头痛者27例,不向对侧延伸;67例中因睡眠因素17例,高血压疾病因素14例,神经精神因素8例,女性月经前偏头痛6例,其他不明因素
22例。平均每月发作2.50次。理疗、推拿、服用镇痛药不能缓解疼痛症状[1],查体时可见患侧肩胛骨上角处和枕后部(相当于风池穴处)按压时疼痛明显,有时可放射至患侧头部。
1.3 治疗方法
1.3.1 定位与要点 (1)肩胛骨内上角的肋骨面点。定位:止点损伤则定于肩胛骨内上角及其相对应的肋骨面的压痛点上。要点:一般只定一点,首要问题是摸清肩胛骨内上角的肋骨面。皮下脂肪少的患者肋骨面可以清楚摸得,而肥胖患者的肋骨面则不易摸清,即使不能清晰摸到肋骨面,也必须指下有硬韧感,此处最大可能是肋骨面。(2)肩胛提肌肌腹压痛点。定位:在肩胛提肌肌腹与头夹肌交叉点处。要点:该处多易发生损伤并粘连,在肩胛提肌的颈根部肌腹上有硬结或条索状物,多有压痛,可定1~2点。(3)枕大神经点卡压点。定位:枕大神经穿斜方肌肌腱膜点约位于枕外隆突到乳突尖连线的中、上1/3交点处,而枕小神经则在此连线的中、下1/3交点处上行。要点:枕大神经穿腱膜点位于枕外隆突下方(2.80±0.20) cm,旁开(2.60±0.10) cm 处定1点。
1.3.2 针刀治疗体位手法与疗程康复指导 (1)坐位。肩胛骨内上角肋骨面点刀口线与肩胛提肌肌纤维走向平行,常规皮肤消毒,刀体与背部皮面垂直刺入,匀速推进,深达肋骨面。这个进刀过程,在皮下脂肪厚时,确有难度,为了保证安全,尚未到达骨面时,以“纵行通”的方式来探寻肋骨,如在“通”中遇有骨组织阻挡,说明刀锋已深入到肋间隙,应提起锋刀至肋骨上;如未遇骨阻挡,则在试探中推进,直到寻得肋骨面为止。在肋骨面上,先纵行疏通,后横行剥离骨面上的粘连。再次,针刀在肋骨面上有松动感后,提起刀锋至皮下,刀口线与肌纤维平行,将刀体倾斜,与肩胛骨平面呈130°,与肩胛间区背部皮面呈50°,使刀锋直指并进达肩胛骨内上角边缘骨面上,做纵行疏通,横行剥离。然后,调转刀口线与肌纤维垂直,在肩胛骨内上角边缘骨面上,做铲切剥离1~2刀即可。术毕针刀口无菌辅料覆盖。(2)俯卧位。肌腹粘连点,刀口线与躯干纵轴下段呈15°(与肌纤维平行),刀体与外侧面呈60°,常规皮肤消毒,快速刺入皮肤,约10~15 mm,通过皮肤和皮下组织,遇有结节、条索状物和酸胀感时,行纵行疏、横行剥离2~3刀即可。术毕针刀口无菌辅料覆盖。(3)俯卧位。针刀直接在压痛点刺入作上下、左右方向切割、分离松解,可能会损伤神经和血管。由于枕大神经穿出头半棘肌后由内下向外上斜行,枕动脉在胸锁乳突肌和夹肌的深面由前向后横行,两者在同一部位穿腱膜和筋膜,为了避免损伤神经和血管,应在用针刀松解压组织时,最好在压点的稍内侧进针,从外上向内下(与后正中线约呈40°)分离松解。防止术后出血。该处治疗引起血管损伤是常见的,甚至难以避免,术后需压迫止血,观察10 min后无出血可让患者离开。术毕针刀口无菌辅料覆盖。(4)疗程康复指导与随访。治疗间隔7日,3次为1疗程。避免平时不良习惯,定期进行颈椎保健操练习,注意对颈肩部的保暖,参加羽毛球,拉单杆等运动对本病有较好康复作用。随访,治疗结束后分别在1个月、3个月随访1次。
1.4 疗效评价 痊愈:疼痛完全消失,随访未复发。好转:疼痛明显减轻或消失,随访示复发。无效:未达到好转标准。
2 结 果
痊愈54例,好转11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97.01%。
3 讨 论
笔者认为偏头痛可能与以下几种病理机制有关:肩胛提肌起于上4个颈椎,横突的后结节,止于肩胛骨脊柱缘内侧角的上部,其中段肌腹被头夹肌覆盖,属颈肌群,该肌作用是上提肩胛并使肩胛骨转向同侧[2]。由于机体的某种特殊动作,要求肩胛骨迅速上提或向上内旋转,肩胛提肌必然突然收缩,而肩胛骨因受到多块不同方向肌的制约,多数情况下又不可能达到同步配合,可导致肩胛提肌急性损伤,围绕损伤部位的软组织,机体会进行重建修复,形成疤痕、粘连、挛缩、堵塞(微循环损伤,代谢产物储积)等病理生理的因素。绝大部分患者的病理改变是肩胛提肌在止点附近的肋骨面的粘连;同时也可牵拉其附着的椎骨,导致颈椎力平衡失调,使颈椎椎体在水平面、矢状面、冠状面发生单一或复合位移,可直接刺激卡压穿行其间的血管、神经,从而引发临床表现。
枕大神经穿出斜方肌腱膜和深筋膜时,可见有大量的腱纤维和筋膜束从不同方向缠绕神经和血管,且紧贴枕骨,不易分离,这就是枕大神经易被压的部位[3],长期低头工作、高枕睡眠以及湿寒环境等影响,均可导致寰枕筋膜慢性劳损,使寰枕间隙狭窄,压迫椎动脉,牵拉枕大、小神经等重要结构,引起临床症状。因而治疗应主要采用针刀剥离粘连,切开疤痕,松解挛缩,疏通堵塞,从而恢复颈部的生理平衡,消除症状。
[1]孙培荣.临床经验[M].台北:台湾台北出版社,1972:50-52.
[2]庞继光.针刀医学基础与临床[M].深圳:深圳海天出版社,2006:162-165.
[3]朱汉章.针刀医学原理[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693-728.
R747.2
B
1004-745X(2013)03-0453-02
2012-07-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