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脾论治肝硬化腹水探讨
2013-01-25张智伟田维毅
张智伟,周 雨,田维毅△
(1.贵阳中医学院基础医学院,贵阳 550002;2.北京市中西医结合医院,北京 100039)
肝硬化腹水在中医学中称之为“鼓胀”,因腹部胀大如鼓而得名。临床以腹部胀大、皮色苍黄甚则腹部青筋怒张、四肢不肿或微肿为特征[1]。鼓胀之名始见于《灵枢·水胀》:“臌胀何如?岐伯曰:腹胀,身皆大,大与肤胀等也,色苍黄,腹筋起,此其候也。”鼓胀的根本病机是脾虚,湿热浊邪及瘀血结于中焦造成的清浊不分是其重要的病理过程。
1 从脾论治的理论依据
1.1 脾虚是根本病机
《杂病源流犀烛》云:“鼓胀病根在脾,由脾阴受伤,胃虽纳谷,脾不运化,或由怒气伤肝,渐蚀其脾。”即肝硬化病根在脾,由脾阴受损或肝气乘脾导致。《素问·至真要大论》说:“诸湿肿满,皆属于脾。”指出湿、肿、满等都是由脾虚导致。《医学传心录》亦明确指出:“气鼓、血鼓、食鼓、水鼓,皆因脾虚不能运化水谷,以致停聚为胀。”即脾气虚是肝硬化病理过程中的根本病机,与患者常伴有的乏力、厌食等表现亦符合。
1.2 湿热浊邪、瘀血致清浊不分
《素问·六元正纪大论》曰:“四之气,溽暑湿热相薄,争于左之上,民病黄瘅而为胕肿。”提示湿热为患扰动肝胆而为黄疸,并伴有水肿。《杂病源流犀烛》中又云:“脾虚之极,故阴阳不交,清浊相混,隧道不通,郁而为热,热留为湿,湿热相生,故其腹胀大。”脾为至阴,即到达阴分的意思,脾主升清化浊,当脾气虚弱的时候会导致清气和浊气相互不分,气机不利,郁而化热,停留腹中则聚湿生痰,而腹胀大。《丹溪心法》中载有:“浊主湿热,有痰、有虚。”湿浊同类,同为阴邪,湿轻浊重,积湿成浊,湿聚生热,并伴有痰瘀和脾虚。《张氏医通》中言:“单单腹胀久窒,而清者不升,浊者不降,互相结聚,牢不可破,实因脾胃之衰微所致。”即腹部胀大,气机结聚于中焦,轻清之气不能上升,重浊之气不能下降,实为脾胃之气无以运化,中焦斡旋失司,清浊不分。
《金匮要略》有:“血不利则为水”之说,即血行缓慢、离经之血或血滞脉道可致水肿病的发生。《血证论》亦有:“水病而不离乎血。”肝硬化腹水与瘀血密切相关,多有肝脾肿大的表现。如《医林改错》所载:“肚腹结块,必有形之血。”且肝硬化患者多缠绵难愈,亦符合“久病入络”的理论,瘀血阻络,脾胃之络受损,则无力运化,清浊不分。
2 从脾论治的临床运用要点
2.1 始终重视健脾益气,适当配伍理气药
《医宗金鉴·辨厥阴病脉证并治全篇》指出:“调其中气,使之和平,是治厥阴之法也。”肝属厥阴,所以我们可通过调理中焦脾胃之气,以治疗足厥阴肝经之病。根据“虚者补之”的原则,药用白术、桑寄生、益母草等,其中白术用量可至40 g,补益中焦脾胃之气,使水谷得以运化,五谷之精得以充养五脏,而能达到“正气存内,邪不可干”的状态。《幼幼集成》有言:“脾土强者,足以捍御湿热,必不生黄,惟其脾虚不运,所以湿热乘之。”可见脾气之强弱是决定湿热发作与否的关键因素,故补脾即可防治湿热乘脾。《顾松园医镜》中云:“鼓胀起于脾虚气损,治之当以大补之剂培其本,少加顺气以通其滞。”提示我们在治疗脾气虚时要适当添加理气药,如香附、川楝子、元胡、香橼、佛手、怀牛膝等药,既可理气止痛又可防止补药滋腻碍胃,反伤中焦。
2.2 重视分清化浊
清浊不分重在分清化浊,治疗中可运用升降散加减,即僵蚕、蝉蜕、大黄、姜黄。其中僵蚕、蝉蜕配伍可升阳中之清阳,大黄、姜黄配伍降阴中之浊阴,一升一降,升清降浊,使中焦气机升降有序,湿热之邪自消。而湿热之邪多缠绵难愈,可配合生薏苡仁、生荷叶等药清利湿热,兼有脾虚者可用藿香、佩兰、砂仁等药化湿醒脾。
2.3 治水重补脾
《景岳全书·肿胀》中指出:“凡水肿等证,乃肺脾肾三脏相干之病,盖水为至阴,故其本在肾;水化于气,故其标在肺;水唯畏土,故其制在脾。”提示我们治水时应分治肺脾肾,而重点在于补脾利水,可运用五皮饮等方取其分消肺脾肾之功用。如任应秋在《病机临证分析》中谈到:“水肿之来,肺脾肾也,桑白、大腹消肺水,陈皮、生姜消脾水,茯苓消肾水,而五药皆以气胜,气行则水行也。”其中也可加入生黄芪,用量可至40 g以加强健脾利水之力;加入泽泻、泽兰以增加消肾水之效。
2.4 始终顾护肝脾肾之阴
湿热结于中焦耗气伤津,可致肝之阴液亏虚。《杂病源流犀烛》认为:“鼓胀病根在脾”,而脾阴亦常受损。《景岳全书》载有:“惟下焦真水得位,始能分清。”水液代谢失常多与肾之精气亏虚、无法分别清浊有关,可见肝脾肾之阴与鼓胀密切相关。而多种因素均可致肝脾肾三脏阴伤:一是肝郁化火灼伤阴,二是湿热之邪耗伤阴,三是血(津)去伤阴,四是药物苦寒损伤脾胃之阴,五是药物辛燥伤阴。故治疗中要注意从因调治,一是调畅情志以防肝火劫阴,二是慎用滋腻之品以防内生湿热伤阴,三是慎用逐水药以防津随水去,四是慎用苦寒之品以防寒凉败胃,五是慎用温热辛燥之品以防燥伤津液。先贤有云:“阳虚易治,阴虚难调。”故要防止阴虚等逆证的出现,用药宜始终配伍女贞子、山药、熟地、黄精等滋阴养脏之品。
2.5 祛瘀以利水
鼓胀患者多有胁下痞块固定不移,可活血化瘀治之,有“瘀血不去,新血不生”之说,且血水互患,故活血祛瘀不仅可以软坚散结,亦可助水邪消散、化生新血,常选用鳖甲、山甲珠、炙龟板、土鳖虫、全蝎等药。
3 小结
《医门法律》中说:“胀病亦不外水裹,气结,血凝。”肝硬化腹水虽为气滞、湿热瘀浊阻滞的实证表现,但辨证施治中应抓住“脾虚”的本质,从脾论治,以健脾益气、分清化浊为主要治法,佐以清利湿热、化湿醒脾、理气散郁、活血祛瘀等法。同时注意始终顾护肝脾肾之阴,治疗宜缓不宜急,恪守病机,贵在守方,才能在临床中收到佳效。
[1] 中华中医药学会.鼓胀诊疗指南[S].北京: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1,9(16):120-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