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回归混沌

2013-10-22陈小野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2013年8期
关键词:生命体极性太极

陈小野

(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医基础理论研究所,北京 100700)

“极性”,即物体的结构在空间分布上的不均衡性。生命体的极性源于进化、发育。虚证时由于虚证病理遵循逆向重演律,所以生命体的极性减弱甚至消失。

中国传统文化认为,宇宙的生成始于无结构的混沌,生命体的生成实质上也是如此,所以虚证时生命体的病理特征即“回归混沌”。

1 极性

“极性”,即物体(体系,下同)的结构(及相应的功能、性质。下同)在空间(部位。下同)分布上的不均衡性。某一结构最典型的空间,即是该物体中该结构的“极”,如地球的南极、北极。

南极的“冰穹A”(DOME-A)是南极内陆冰盖距海岸线最遥远、海拔最高的地区,气候条件极端恶劣,被称为“不可接近之极”。青藏高原(珠穆朗玛峰)为地球“高极”,与南极、北极一起称为“地球三极”。地球有雨极(印度阿萨姆邦的乞拉朋齐)、旱极(智利北部沙漠一个不知名的地方)、寒极(北极点附近)和热极(利比亚的加里延和墨西哥的圣路易斯)[1]。政治上的“多极世界”。2006年北京上海仍为中国投资的“热极”[2]。2010年辽宁拟打造中国引资“热极”[3]。蛙卵有动物极和植物极。鱼的胚胎有口极和反口极。哺乳动物上皮细胞的极性是指顶-侧-基底极性。紧密连接是上皮细胞最极性化的结构[4]。

2 生命体的极性源于进化和发育

生物进化、发育体现为生命体结构的分化,所以生物体结构在空间分布上的不均衡性(极性)是进化、发育的结果。

分化与进化、发育的关系如《农业大词典》(1998)[5]:分化是指同质细胞和组织发生形态结构,功能或潜在发育方式改变的过程,是一切生物的共同特性。如组织分化是分生组织发育过程中纵向和横向的异质性,转变为不同组织的过程。如茎分生组织分化为叶、侧芽,胚胎时期的某些中胚层细胞分化为肌细胞,另一些中胚层细胞分化为结缔组织。

陈蓉霞等(1998)[6]:“胚胎学已经揭示,刚受精的卵是一个球形。它迅速分裂成为2个、4个、8个,直到16个细胞时期,胚胎还是对称的,其中所有的细胞都是相同的。以后,细胞开始分化,胚胎变得不对称,具有头尾之分和背腹区别,再后形成体节,每个体节还会经历不同的发育过程,这取决于它们沿着头尾轴所处的位置。”

极性源于进化、发育。朱瀓(1987)[7]:“毕生从事植物形态发生工作的辛诺特曾说过,极性是分化的第一步。这话的意思是指只要有极性的存在就有分化。细胞分化中,极性无疑是十分重要的,而且经常是最早表现出来的一个分化的标志。”

彭少麟(1996)[8]:“植物形态建成,必然是有序的结构形成过程。细胞的无序生长,只能形成愈伤组织,而不能形成有一定特点的形态结构。如果消除细胞的极性,例如用三氯乙醛等化学药剂或辐射等物理因素处理,已分化的组织就会重新表现无序的生长,形成愈伤组织。”

赵婧(2011)[9]:“哺乳动物大脑神经元的形态多样性和突触连接的复杂性是极性细胞的典型例子。”

3 虚证时由于虚证病理遵循逆向重演律,所以生命体的极性减弱甚至消失

3.1 虚证病理的逆向重演律

作者已提出虚证病理的逆向重演律(retrorecapitulation law)[10],即虚证(包括生理条件下的衰老。指气虚证和阳虚证)的病理以逆向重演生物个体发育和生物进化过程为主要特点。表现为一方面有序度高(高层次)的结构、功能强度减弱;另一方面有序度低(低层次)的结构、功能强度相对或绝对增强,甚至胚胎型基因重新激活和表达,导致蛋白质、抗原、酶等产物和功能的胚胎化。逆向重演病理的本质在于虚损导致细胞、组织的能量减少,从而使其再生修复和功能代偿阻滞于越来越低级的中间状态直至原始状态。

3.2 由于生命体的极性源于进化、发育,而虚证病理遵循逆向重演律,所以虚证时生命体的极性减弱甚至消失。

如胃进化、发育的方向是胃小弯(其黏膜腺体是进化层次较低的幽门腺)→胃大弯(其黏膜腺体是进化层次较高的胃体腺),胃小弯(幽门腺)和胃大弯(胃体腺)构成胃的两极见图1。

图1 胃进化、发育的方向

胃黏膜长期劳损后(虚证)会产生萎缩性改变。胃黏膜萎缩时,胃大弯的胃体腺萎缩、幽门腺化生,胃黏膜的极性减弱。又如恶变往往在衰老、虚损、慢性疾病的基础上发生。恶变过程中,组织、细胞的极性减弱以致消失。

王继英等[11]:“细胞的极性形成对细胞发育、分化及其功能的发挥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细胞极性的丧失与肿瘤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

许戈良等[12]:“胆囊结石虽然是良性病变,但结石对胆囊黏膜继发性损害和与胆囊癌并存的现象应予重视。”作者观察了107例胆囊结石患者,从107例胆囊标本中均可见到黏膜的增生现象,其中半数有明显的肠上皮化生。随着病理变化程度明显,从正常到间变和癌变,其膜型CEA含量呈上升趋势。CEA分布的另一特点是存在于细胞膜和细胞浆,特别是细胞浆内丧失了极性的分布。

丰有吉等[13]:女性生殖道鳞状上皮内瘤样变:上皮内瘤样变指上皮层内细胞成熟不良、核异常及核分裂相增加。病变始于上皮基底层,严重时向上扩展,甚至占据上皮全层。女性生殖道鳞状上皮内瘤样变包括外阴、阴道及宫颈处的鳞状上皮内瘤样变。

上皮内瘤样变分3级(见图2):Ⅰ级:即轻度不典型增生。上皮下1/3层细胞核增大,核质比例略增大,核染色稍加深,核分裂相少,细胞极性保存。Ⅱ级:即中度不典型增生。上皮下2/3层细胞核明显增大,核质比例增大,核深染,核分裂相较多,细胞数量明显增多,细胞极性尚存。Ⅲ级:即重度不典型增生,包括原位癌。病变细胞几乎占据了上皮下大于2/3或全层,细胞核异常增大,核质比例显著增大,核形不规则,染色较深,核分裂相增多,细胞拥挤,排列紊乱,无极性。

图2 正常上皮及上皮内瘤样变

4 中国传统文化认为宇宙的生成始于无结构的混沌,生命体的生成实质上也是如此,所以虚证时生命体的病理特征即“回归混沌”

4.1 中国传统文化认为宇宙的生成始于无结构的混沌

孙进等[14]:“在我国古代的宇宙生成论里,天地阴阳产生之前的世界处于一种混沌的状态。这是我国先民对于宇宙前的认识。”

《周易大传·系辞上》云:“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定吉凶,吉凶生大业。”《辞源》释“太极”:“指原始混沌之气。[15]”李存山认为,在先秦典籍中“太极”为何,其义不详。在较为近古的汉代易学中,“太极”都解为“气”或“元气”。如郑玄《周易注》解释“太极”说:“极中之道,淳和未分之气也。”郑玄:“易始于太极,气象未分之时,天地之始也。”《河图括地象》云:“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未分,其气混沌。”唐代易学继承了汉易以“气”解“太极”的传统。如孔颖达《周易正义》解“易有太极”云:“太极谓天地未分之前元气混而为一,即是太初、太一也。故老子云‘道生一’,即此太极是也。又谓混元既分即有天地,故曰太极生两仪,即老子云‘一生二’也。[16]”《辞海》:“明王廷相也把‘太极’看作‘天地未判之前,太始浑沌清虚之气是也(《太极辨》)’。[17]”

《老子·二十五章》:“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返)。”孙进等对“混成”的解释:“混成,无形无象,混然而成(黄瑞云,《老子本原》)。”“混成,无分别的整体。混,无分别。成,整体(冯达甫《老子译注》)。”“混成,混沌一体”。(高专诚·《御注老子》)。[14]”

有关盘古开天地的传说:《艺文类聚》卷一引《三五历纪》:“天地浑沌如鸡子,盘古生其中。万八千岁,天地开辟,阳清为天,阴浊为地。盘古在其中,一日九变,神于天,圣于地。天日高一丈,地日厚一丈,盘古日长一丈,如此万八千岁。天数极高,地数极深,盘古极长。”《元始上真众仙记》:“昔二气未分,螟涬鸿濛,未有成形,天地日月末具,状如鸡子,混沌玄黄,已有盘古真人,天地之精,自号元始天王,游乎其中。[18]”

4.2 生物的进化、发育是始于同质个体、细胞、组织的分化,因此生命体的生成实质上也是始于无结构的混沌。

4.3 所以,虚证时生命体的病理特征即——“回归混沌”

举例来说,不论是宇宙从混沌状态开辟,还是生命体从混沌状态发育,一个明显特征,都是清、浊分析,清阳上升为天、为头,浊阴下降为地、为肚腹。天—地、头—肚腹为两极。

就人而言,少壮者两极分明,灵台澄澈,神气湛然。老者精气亏虚,清浊相混,两极不分,大脑功能又现幼年特征,见“昼不精,夜不暝”,神态颟顸、混沌。

[1] 王山.雨极、旱极、寒极和热极[J].小学科技,2008(2):30-31.

[2] 陈黛.北京上海仍为投资“热极”-风投有意转向传统行业[N].第一财经日报,2007-1-1.

[3] 侯玉.辽宁打造中国引资“热极”——访辽宁省外经贸厅厅长王金笛[N].国际商报,2010-1-21.

[4] 胡轶红,徐永华.细胞极性的形成[J].细胞生物学杂志,2004,26:372-376.

[5] 《农业大词典》编辑委员会编.农业大词典[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1998:428.

[6] 陈蓉霞,禹宽平.复杂如何源于简单?发育遗传学家沃哈德[J].自然辩证法通讯,1998(3):65-75.

[7] 朱瀓.植物个体发育[J].北京:科学出版社,1987:8.

[8] 彭少麟.植物的极性趣谈[J].植物杂志,1996(6):31-32.

[9] 赵婧.极性蛋白与中枢神经系统发育[J].北京:国际病理科学与临床杂志,2011,31(4):296-300.

[10] 陈小野,邹世洁.虚证病理的逆向重演律[M].北京:中医古籍出版社,2007.

[11] 王继英,饶青.RHO蛋白家族与细胞极性[J].细胞生物学杂志,2008,30:45-49.

[12] 许戈良,徐荣楠,蚁国铮.胆囊结石时胆囊黏膜的病理改变和癌胚抗原的分布特征[J].肝胆外科杂志,1994,2(2):107-110.

[13] 丰有吉,沈铿.妇产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306.

[14] 孙进,江林昌.“有物混成”与中国古代宇宙本体论[J].寻根,2006(2):42-49.

[15] 广东、广西、湖南、河南《辞源》修订组.商务印书馆编辑部编.辞源(修订本)[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1:704.

[16] 李存山.从“两仪”释“太极”[M].周易研究,1994(2):15-22.

[17] 《辞海》编辑委员会.辞海(上)[J].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79:1463.

[18] 陈世珍.盘古神话与中国古代本体思想[J].淮阴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27(6):752-756.

猜你喜欢

生命体极性太极
游太极洞
『太极+』,未来可期
世界,从此『太极』
跟踪导练(四)
红葱不同极性提取物抑菌活性研究
奇异的生命体
更 进 一 步
生命科学(三)
太极Ⅱ
双极性压缩观测光谱成像技术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