仔猪猪瘟的诊断与防制
2013-01-25
(太湖县畜牧兽医局,安徽安庆 246000)
2013年2~3月,太湖县某猪场外购猪群暴发了一种以高热、高死亡率为特征的传染病,经流行病学调查、临床症状观察、病理剖检和实验室检验,确诊为猪瘟。
1 发病情况
安徽省某地猪场有种母猪56头,育肥猪近1 000头。于2013年2月下旬,从外地购进30~40日龄仔猪80头。所购仔猪在产地接种了猪瘟、猪丹毒二联苗。1周后,购进仔猪出现了发病率高、死亡率高的传染病。发病38头,发病率达47.5%,死亡11头,死亡率达57.9%。由于采取了购入隔离观察,及时采取了紧急防控措施,严密地封锁了发病仔猪舍,疫情未能扩散;发病仅为外购仔猪,场主曾用多种抗生素治疗,无效。根据症状及调查,初步诊断为“仔猪非典型猪瘟”,同时,采取病料,送省动物疫病预防与控制中心实验室检验,结果与笔者初诊相符。
2 临床症状
患病仔猪以腹泻、皮肤紫斑及神经症状为特征。症状是高温、腹泻、咳嗽、喘气、腹式呼吸;病猪食欲下降,扎堆,体温升至41℃~42.5℃,呈稽留热。部分猪侧卧蜷缩在一起,表现怕冷、嗜睡、厌食、口渴贪饮、全身颤抖、步态不稳等;进而持续糊状下痢、腹泻物呈灰白、黄白或浅黄色,个别猪便秘;被毛黄染、耳发绀、部分猪耳边缘破溃,腹下、四肢、后躯有针头到黄豆大小的出血斑点;出现眼结膜炎,两眼有多量黏液或脓性分泌物;后期表现呼吸困难,脱毛,消瘦,耳尖、乳头、会阴、四肢末端皮肤发绀,并迅速死亡。病程4~9 d,个别可达2个星期;病程长者眼有大量分泌物,眼睑粘连。
3 病理变化
病死猪肺苍白、无弹性,胃底出血,胃与小肠黏膜卡他性炎症,胆囊充盈,肾色质变淡,皮质发黄表面有小点出血,全身淋巴结,特别是颌下、腹股沟、支气管、肺门、肠系膜等淋巴结水肿、出血、切面呈红黑色大理石样。所有仔猪扁桃体、气管、肺小叶、心冠脂肪有出血点,肝脏表面有灰白色坏死灶,脾脏边缘出现黑红色梗死灶,膀胱黏膜见针头大小的出血点;小肠黏膜大片弥漫性出血斑,出血点;回盲瓣附近淋巴滤泡有出血,未见纽扣状溃疡;肠道扁桃体坏死。
4 实验室检验
4.1 细菌学诊断
无菌采集肝组织和脾脏接种于普通营养琼脂平板培养基,37℃培养24 h,未见细菌生长。
4.2 荧光抗体检验
采集病死仔猪扁桃体、肝、脾和淋巴结,经冰冻切片机切片,丙酮固定后放入0.01 mol/L,pH 7.2的PBS中漂洗4次,立即用猪瘟3价荧光抗体染色,置于湿盒中37℃作用30 min,取出后放入PBS中漂洗后在荧光显微镜下镜检,在病料胞浆内可见到明亮的黄绿色荧光。
4.3 血清学检测
取濒死猪负压管无菌采集血清,用猪瘟血清ELISA抗体检测鉴别诊断试剂盒检测猪瘟病毒,结果阳性;取脑和扁桃体,用ELISA法检测猪伪狂犬病病毒,结果阴性;取小肠黏膜作细菌培养(普通),未检测到大肠杆菌。
5 治疗
5.1 紧急处理措施
加强饲养管理,焚烧垫料、彻底清洗和消毒圈舍;全场所有猪舍、环境及道路进行严格彻底消毒。消毒威:1次/d;立即扑杀、深埋死猪、濒死仔猪。
5.2 紧急免疫
立即对发病仔猪及时地进行紧急接种猪瘟疫苗,2头份/头;猪场其他假定健康仔猪用4头份进行紧急接种;同时,用青霉素、链霉素和氧氟沙星预防继发感染。本场初生仔猪用猪瘟兔化弱毒苗1头份进行超前免疫,2 h后让仔猪吸吮初乳,未发病仔猪则于15日龄用1头份首免;并于28日龄用2头份次免;由于措施得当,2周后病情很快得到控制,至今未见复发。
6 体会
6.1 非典型猪瘟
非典型猪瘟感染不分品种、年龄和性别。安徽省内的猪瘟流行形式已转变为地区性零星散发,在临床上表现有“非典型性猪瘟”、“繁殖障碍性猪瘟”。
6.2 病因分析
这次疫情的发生可能与疫苗的保护效价不高有关。资料表明,初产母猪血凝抗体保护率仅为57.14%,哺乳猪为45.0%。现用的猪瘟疫苗对初产母猪的免疫期较短,免疫期不足5个月,所产仔猪不能获得完全的保护。
6.3 超前免疫
大量研究和实践证明,超前免疫是预防和控制猪瘟的可靠方法。超免是此次猪瘟得以有效控制的重要措施之一。这次仔猪猪瘟的发生也可能与亚临床感染有关。研究证明,免疫剂量与保护水平密切相关,免疫剂量提高2~4倍,能防止临床感染,耐过猪均不带毒。据此,建议猪群免疫要提高免疫剂量,仔猪的免疫剂量可提高到4头份,紧急治疗剂量可达6头份;公猪、母猪、种猪的免疫剂量提高到6~8头份。
该场尚未进行过相关的全面的免疫水平检测,有可能存在着猪的免疫抑制病,从而影响了疫苗的免疫效果。建议有条件的猪场适时进行有关抗体检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