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象医学少阴人体质与中医阳虚质的相关性研究*
2013-01-25徐玉锦
徐玉锦
(延边大学中医学院,吉林延吉 133000)
朝医四象医学是以辨象论治为主要内容的体质医学,是李济马在《灵枢·通天》“五态人”的基础上发展而成。四象医学与中医体质学同源异流,均重视对个体体质的差异性,但四象人体质与现代中医学体质的分类方法是截然不同的。目前比较认可的是王琦提出的9种中医体质分类法,即平和质、气虚质、阴虚质、阳虚质、痰湿质、湿热质、气郁质、血瘀质、特禀质等9种基本类型。本文拟从四象医学少阴人体质与中医阳虚质的相关性方面进行比较。
1 少阴人辨象标准和中医阳虚质判断标准
四象医学把人的形态结构、性格情志、饮食嗜好等同脏腑的大小及其相关生理功能联系起来进行辨象。制定少阴人的辨象标准为[1]:膀胱之坐势盛壮,而胸襟之包势孤弱,肌肉浮软;性质长于端重;脏腑肾大脾小,性情浪喜深乐,欲处而不欲出;驴之性。面色淡白,四肢无力,身冷,喜热饮,舌质淡苔薄白,脉缓弱。
王琦着重从人的面型、体型、心理特征、饮食习惯、二便状况、舌苔、脉象、发病倾向及适应能力等方面对体质的特征进行全面系统的研究,提出阳虚体质的特征为[2]:形体白胖,肌肉松软,平素畏冷,手足不温,喜热饮食,精神不振,睡眠偏多,面色白,目胞晦黯,口唇色淡,毛发易落,大便溏薄,小便清长,舌淡胖嫩边有齿痕、苔润,脉象沉迟。发病多为寒证,或易从寒化,易病痰饮、肿胀、泄泻、阳痿,性格多沉静、内向。不耐受寒邪、耐夏不耐冬;易感湿邪。不仅论其正常状态下的阳虚质特征,而且也论及了阳虚质的病理特征和发病规律。其中,少阴人欲处而不欲出,肌肉浮软,面色淡白,四肢无力,身冷,喜热饮,舌质淡苔薄白,脉缓弱与阳虚体质的肌肉松软,平素畏冷,手足不温,喜热饮食,精神不振,面色白,舌淡胖嫩边有齿痕,性格多沉静、内向的特点基本一致。但四象医学的辨象方法更侧重于人的情志、性格和能力,重视“心身合一”的原则。
2 少阴人体质与阳虚体质的形成原因
《东医寿世保元》指出:“少阴人乐性深确而喜情促急,乐性深确则气注肾而肾益盛,喜情促急则气激脾而脾益削,少阴之脏局所以成形于肾大脾小也”。又说:“水谷之热气,自胃而化膏,入于膻间两乳为膏海,膏海者膏之所舍也。膏海之清气,出于目而为气,入于背膂而为膜海,膜海为气之所舍也。膜海之清汁,内归于脾,浊滓外归于筋”。“膜海者,脾之根本也”。脾充气,膜海为气之所舍,所以脾通过气,促进人体的功能。因少阴人具有“肾大脾小”的脏局特点,而脾又具有充气之功,故少阴人的体质特点为:脾气虚弱终而导致脾阳虚的病理体质。
中医认为,阳虚体质的形成原因多由于先天禀赋不足,或后天失养,或劳倦内伤,或久病损伤阳气,或因年高命门之火不足等,以致脏腑机能减退,机体失去阳气的温煦而寒从内生,形成一派虚寒证候。张景岳《景岳全书·杂证谟》指出:“凡脾胃虚者多兼寒证,何也?盖脾胃属土,土虚者多因无火,土寒则气化无权,故多痞满,此即寒生于中也。亦有为生冷外寒所侵而致中寒者,然胃强则寒不能侮,而寒能胜者,总由脾气之弱。”若机体阳虚,火不暖土,则虚寒内生,外寒易侵,而成阳虚之证。阳虚体质是体质类型中常见的体质类型之一。
3 少阴人与阳虚质的易患证
《东医寿世保元·四端论》中提出:“人禀脏理,有四不同,肺大而肝小者,名曰太阳人;肝大而肺小者,名曰太阴人;脾大而肾小者,名曰少阳人;肾大而脾小者,名曰少阴人。”其中肺脾肝肾不仅是指脏器本身,且指其气和系统之总称;“大小”是指形状大小和气之强弱虚实。四象医学认为,不同象人由于其脏器之大小及性情不同而有其太过与不及之矛盾,并由此而产生不同的易感病,既病之后,其症状表现亦不同。脏器大则太过而发为实热证;脏器小则不及而发为虚寒之证。少阴人“肾大脾小”的脏局特点决定了少阴人易患脾胃病及虚寒证。临床上多见少阴人胃受寒里寒病,如:因少阴肾局元阳衰竭,脾局阳气无根,阴寒内盛,运化水谷失司,清浊不分,脾寒内陷,故出现少阴人胃受寒里寒病之泄泻证;少阴脾局阳气亏虚,痰饮、水湿等有形之邪相结于心下,故出现腹满时痛,胸膈脘腹硬满等少阴人胃受寒里寒病之水结证。
中医阳虚质者易患胃溃疡病,中医学对胃溃疡的临床分型中,以属虚寒者居多。中国人民解放军一军大附院溃疡病协作组[3]对186例确诊为胃溃疡病的患者采用纤维胃镜、X线、脑电图生化的检测,对其病理机制进行研究,发现属于脾胃虚寒型的患者,大脑皮层抑制过程较强,副交感神经兴奋占优势;同时指出,脾虚是胃溃疡病患者的共同表现。此项研究表明,阳虚体质者有产生胃溃疡疾病的病理基础,并且患病后易形成以虚寒为主的证候类型。阳虚质者发病多见水肿、痰饮、呕恶、脘痞、泄泻、真寒假热等病证。
4 少阴人与阳虚质的治疗原则
四象医学与中医学的治疗原则有着根本的区别。《四象金匮秘方》提出:“人而有病,千而千不同,万而万不同。以同药用同病,或中或不中,以其人之四象不同耳”。四象医学的主要特点在于药物归象,按象用药,按象加减。根据“肾大脾小”的脏局特点和“血夺气败,脾虚过寒”的病因病机特点,对于少阴人病证的治疗常采用“温补、散寒、补脾胃”的原则。因少阴人素体多偏于阴少阳,天禀属寒性体质,脾胃功能虚弱,宜用温平之剂。治疗以温补脾阳的同时,佐以补肾阳。如少阴人方剂中常用益智仁以暖肾固精,与中医之脾阳根于肾阳,肾阳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原动力之理论相吻合。
中医认为,肾阳是一身阳气之根本。肾阳具有温煦、推动、兴奋、蒸腾、气化等生理作用,即促进产热以制约体内的阴寒之气,促进机体新陈代谢,增强脏腑组织器官的各种生理活动,并不断化生人体所必需的阴精物质等。因此,阳虚质者常出现产热减少、新陈代谢迟缓、机体组织器官功能低下、免疫功能下降的表现,阳虚质是形成多种疾病的体质基础。中医对阳虚质的调体方法主要为温补肾阳,兼顾脾胃。其旨意在于只有脾胃健运,气血化源充足,体质才能强健。与少阴人“温补、散寒、补脾胃”的治疗原则相比较,其实质是类同的。但主要差异在于,朝医认为四象体质多由先天因素决定,少阴人的体质是先天注定的,终生不变的;而中医强调体质的可调论,即阳虚质既具有稳定性又具有可变性,通过干预调整其偏颇,体现阳虚体质的可调性。中医阳虚体质的形成因素有先天禀赋不足和后天失养两个方面。其中,先天禀赋不足是形成阳虚体质的内在根据,是维持个体体质相对稳定性的内因所在;后天因素是阳虚体质形成的外因,是决定体质可变性和可调性的重要方面。
总之,从朝医少阴人体质与中医阳虚体质的判断标准、形成原因、易患证及治疗原则等方面,对少阴人体质与中医学阳虚质之间的异同及相互关系作一比较,发现二者之间有其交叉点及对应之处。笔者认为,在阳虚质的中医调体与治疗方面,适当选用四象医学的“少阴人药”进行加减,可增强疗效,有利于辨体、辨病与辨证治疗。
[1]中国医学百科全书编辑委员会.中国医学百科全书(朝医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2:4.
[2]王琦.中医体质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80.
[3]中国人民解放军一军大附院溃疡病协作组.溃疡病的中医分型及其病理基础初探[J].中医杂志,1980(2):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