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移性结直肠癌的中医用药思路探讨
2013-01-25钱垠,黄欣,朱翔
钱 垠,黄 欣,朱 翔
(南京市中医院肿瘤科,南京 210001)
目前对于转移性结直肠癌患者仍需采用以化疗为主的综合治疗手段,而中医药在其中显示了一定的优势。因此,临床用药需从繁杂的变化中找到主要病理演变特征,并整理出用药和组方规律,笔者总结中医用药思路如下。
1 明确病理演变,确定用药原则
结直肠癌根据其临床表现,应属于中医学“肠蕈”、“锁肛痔”范畴,其病机主要为湿毒交结,阻滞气机,气不行血,血脉凝滞于肠腑。而转移性结直肠癌为湿邪余毒未清,深伏体内,或有外因刺激,或因体内正虚,引动伏毒,湿邪、癌毒相互作用,使机体阴阳失调,脏腑经络气血功能障碍,或下注肠道,或循经驻于脏腑,日久积结而成有形之肿块。一方面大量耗伤人体正气,一方面导致脏腑、经络功能失调,由虚而致实,因积而益虚,积渐大而正愈虚,终致气、血、阴、阳俱虚之证,发生各种复杂变证。因此,湿毒蕴结乃转移性结直肠癌发生发展的主要病理基础。笔者认为,转移性结直肠癌属“正虚为本,湿毒为标”,因此“扶正固本,化湿解毒”是其基本治疗原则。
2 分阶段治疗
转移性结直肠癌虽病属晚期,但其初发时往往病情不显,甚至很多病人仅仅是在常规复查CT或肿瘤标记物时才被发现,因此正气尚强,邪气尚浅。故应将其病程分为初、中、末3期,以适应其不同的病证表现及治疗方法。正如《医宗必读·积聚》所说:“初者,病邪初起,正气尚强,邪气尚浅,则任受攻;中者,受病渐久,邪气较深,正气较弱,任受且攻且补;末者,病魔经久,邪气侵凌,正气消残,则任受补。”因初期正盛邪轻,故宜攻邪为主,邪去则正安;中期邪盛正伤,此时攻补兼施,扶正与驱邪并重;末期正虚邪盛,扶正补虚为本,根据病情,间用攻伐中药,甚至放、化疗等,亦属此列。
3 重视脾的作用
湿邪既是结直肠癌发病的重要病因,也是结直肠癌发生、发展的重要病理因素,湿邪既可由外而内侵袭人体,也可由内而生,蕴而化毒,且内外相引,盘踞肠中,缠绵难愈。湿邪最易损伤脾阳,脾为湿困,脾气不升,则胃气不降,水湿内聚,气机不畅,脾运失司,则内湿停留。脾为生化之源,诸脏百骸受气与脾胃而后强,脾健则五脏俱荣,脾弱则五脏之气俱损,故必须高度重视脾在转移性结直肠癌治疗中的作用。转移性结直肠癌在中、末期往往出现脘胃痞闷、脘腹隐痛、纳差、口中黏腻、恶心呕吐、大便溏薄、肢困身重、头重如裹、面色萎黄甚则肢体浮肿,此时宜以香砂六君子汤加山药、薏苡仁、荷叶、石菖蒲以利水渗湿健脾益气,同时可给予黄芪、人参、当归、山药、薏苡仁、枸杞子、大枣等食疗治疗。
4 分寒热治疗
湿毒多兼夹寒热,或因于外感,或因于气候,或因于体质,或因于疾病,夹寒则为寒湿,夹热则为湿热。湿热证症状多表现为口苦、口干、口黏、烦渴、渴不欲饮、面赤唇红、口舌生疮、身热不扬、午后尤甚、头痛身重、厌油、不思饮食、上腹胀满、腹痛、里急后重、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濡数。可予虎杖、败酱、鱼腥草、土茯苓、马齿苋、龙胆草、黄芩、黄连、茵陈。热重者加生地、银花、白花蛇舌草、玄参、蒲公英、石膏、竹叶、水牛角,湿重者加白术、泽泻、车前子、猪苓、茯苓、滑石、通草、白茅根、藿香、佩兰、砂仁、白蔻、薏苡仁、苍术、苦参、大腹皮、蚕砂、木瓜、半夏。寒湿证症状多表现为脘闷纳呆、恶心呕吐、喜温喜按、倦怠、大便溏薄、腰胯肢体冷痛、少腹凉感、受凉后或天气潮湿加剧、发作性加剧、苔白腻、脉沉紧、濡缓。用药可给予苍术、木瓜、桑枝、炒薏苡仁、大腹皮、马钱子、草果、泽泻、车前子、茯苓,并酌加附子、小茴香、肉桂、艾叶、吴萸等温中理气之品。
5 须时时固护正气
湿性黏滞,缠绵难愈,一旦湿毒变生积块,虽经手术及放化疗,也难以根治癌毒,反而正气易伤,毒邪更炽,使病程延长,病情缠绵,治疗难收速功,甚至顽恶难解。治疗过程中,应遵循《素问·五常政大论》“大毒治病,十去其六,常毒治病,十去其七,小毒治病,十去其八,无毒治病,十去其九,谷肉果菜,食养尽之,无使过之,伤其正也”的原则,时时固护正气,并使之贯穿于治疗始终,同时处理好邪气与正气、局部与全身、机能失调与不足的关系,其中尤应注重脾胃的调补。
6 辨病位和辨证相结合
结直肠癌术后复发症状不典型,主要表现为会阴部疼痛、大便习惯改变及腹部肿块等。但这些症状早期较隐匿,缺乏特异性。一旦症状明显时,则病变已晚,病灶范围广泛。其主要复发部位有以下几处[1],应根据不同部位的临床症状辨证论治,选择不同的理法方药。
吻合口复发常出现腹胀,排便习惯改变、便血及肠梗阻等症状,此时应给予清热解毒、活血化瘀中药灌肠治疗,如黄连、黄芩、败酱草、大黄、肿节风、红藤、红花、乳香、没药之属。
盆腔或腹腔复发主要表现为腰臀部骶尾区、肛门会阴区的酸胀疼痛,坐骨神经痛或大腿内侧闭孔神经分布区疼痛。此种疼痛往往较为剧烈,须在使用镇痛西药的基础上,针对复发之肿块辨证使用中药治疗。
结直肠癌可出现肝、肺等远处转移,最常见为肝转移,结直肠癌的远处转移约40%为肝脏[2],结直肠癌肝转移患者在临床上常可见到神疲、纳呆、腹胀腹痛、大便溏薄、舌淡等脾虚征象。因此笔者认为,在结直肠癌肝转移的辨证过程中应抓住本虚标实这一特点,根据“木克土”、“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的理论,健脾和胃,扶助中焦,培补后天,提高机体的抗病能力,从而达到扶正祛邪的目的。
结直肠癌肺转移发生率仅次于肝转移,主要表现咳嗽、咳痰、咯血、胸部不适等肺部症状,其治疗既要考虑肺部的症情变化,也要兼顾原发病肠癌的致病特点。“肺合大肠”,“肺与大肠相表里”,治疗更应从大肠入手,在扶正固本、化湿解毒的基础上,兼以清肺化痰,健脾理气。
[1]曹晨曦,陆临渊.复发转移性结直肠癌的外科治疗及预后分析[J].中国癌症杂志,2008,18(1):63-65.
[2]陈龙邦,刘福坤.循证肿瘤治疗学[M].郑州:郑州大学出版社,2004:2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