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医心理学的阴阳睡梦论*

2013-01-25邵祺腾张振华王克勤杨秋莉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2013年7期
关键词:阴气卫气心神

李 黎,邵祺腾,王 昊,张振华,王克勤,杨秋莉△

(1.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医临床基础医学研究所,北京 100700;2.黑龙江省中医研究院,哈尔滨 150036)

睡眠与梦都是意识状态的不同表现形式,是人的重要心理生理现象,也是中医心理学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阴阳睡梦论是在“形神合一论”整体观思想指导下,用阴阳学说阐释睡眠和梦的理论,强调脏腑气血的阴阳变化是睡梦形成的物质基础。中医心理学即是从阴阳变化来探讨睡梦这一重要生理心理现象,并将这一学说称为“阴阳睡梦论”。

1 睡眠

人的生命活动约有1/3是在睡眠中度过的,因此睡眠是生命活动中不可忽视的重要内容。睡眠不仅是生理过程,也是心理过程,是受睡眠-觉醒中枢主动调节的一种周期性的可逆性静息现象[1]。现代心理学认为,睡眠不仅仅是觉醒的简单结束,而是大脑产生的一个主动抑制过程。睡眠并非完全失去意识,而是处于与觉醒相对的意识状态。从睡眠生理的角度看,睡眠是人类乃至其他动物极为平常和普遍的生理现象,这是生理活动的必要过程,可认为是一种生理修整活动。良好的睡眠具有恢复精力、解除疲劳的作用,是身心健康的重要保证。

1.1 睡眠的概念

在我国古代“睡”和“眠”本是两个单音词,将其合成为“睡眠”一词出现较晚。“睡”、“眠”虽然都有睡眠的意思,但还是有区别的。《说文解字》曰:“睡,坐寐也,从目垂。”本义是指眼皮下垂,坐着打瞌睡。“眠”通“瞑”,《说文解字》曰:“瞑,翕目也,从目冥。”本义是指眼睛闭合。在古代文献中常用的相当于现代所说“睡眠”的词为“寐”,与之相对则称为“寤”。《说文解字》曰:“寐,卧也。”“卧,休也。”睡眠就是卧床休息,因此古文献中也常以“卧”表示睡眠,如“梦,卧而以为然也”(《墨子·经上》)、“心卧则梦”(《荀子·解蔽》)等。《内经》中也多次出现这种文字现象,如《灵枢·大惑论》:“阳气尽则卧,阴气尽则寤。”其中以“卧”、“寤”对举,显然是以“卧”代“寐”为睡眠。

1.2 睡眠的心理特征

中国古代的文字学家,从字面上表达了睡眠的外部形态,但古代思想家却深刻地剖析了睡眠的心理特征。《庄子·齐物论》:“其寐也魂交。”认为睡眠是与觉醒不同的精神活动,属于“魂”的范畴。《荀子·解蔽》:“心卧则梦。”指出梦是睡眠中的特殊心理现象。《墨子·经上》:“卧,知无知也。”描述了人的感知、认知能力在睡眠时处于潜藏状态。《释名·释姿容》也云:“眠,泯也;无知,泯泯也。”但这种“无知”并非没有意识,只不过是没有自主的意识。正如南朝文学家谢灵运诗曰:“觉谓寝无知,寐中非无见,意状盈眼前,好恶迭万千。”因此这种“无知”,准确地说应是“无自知”。所以如此,这是因为人在睡卧时气化活动有别于觉醒时,故《释名·释姿容》又曰:“卧,化也;精气变化不与觉时同也。”之后《增韵》又提出:“寐,眛也,目闭神藏。”朱熹的《朱子大全集·答陈安卿》也提出:“神运魂随而为寤”,“魂定神蛰而为寐”。“神藏”、“神蛰”简明而精确地阐发了“知无知”的含义,道出了睡眠的心理活动特征。

1.3 睡眠的阴阳机制

1.3.1 睡眠-觉醒昼夜节律与阴阳变化 人类的睡眠是与觉醒交替出现的,一般都是夜间睡眠而白昼觉醒,形成一个周期性的昼夜节律。睡眠-觉醒节律是人类生命活动诸多节律中最普遍、最明显、最典型的生命节律。这一节律的形成,是人类在长期进化过程中适应自然界天地阴阳消长变化的结果。《素问·金匮真言论》曰:“平旦至日中,天之阳,阳中之阳也;日中至黄昏,天之阳,阳中之阴也;合夜至鸡鸣,天之阴,阴中之阴也;鸡鸣至平旦,天之阴,阴中之阳也,故人亦应之。”自然界天地阴阳的盛衰消长,致使每日都有昼夜晨昏的节律变化。昼为阳,平旦之时阳气初生,日中阳气隆盛,所以平旦至日中为阳中之阳;日中之后,阳气逐渐衰减,所以日中至黄昏为阳中之阴。夜为阴,黄昏之时阴气初生,之后阴气逐渐旺盛,所以合夜至鸡鸣之时为阴中之阴;鸡鸣之后阴气渐消而阳气生,所以鸡鸣至平旦为阴中之阳。自然界的昼夜阴阳消长盛衰变化规律如此,“人与天地相应”,故人体的阴阳之气随之也形成了消长盛衰的日节律运动。平旦时人体阳气随自然界阳气生发而由里出外,阳气渐长,人起床活动;黄昏时阳气渐消,入夜则阳气潜藏于内,人就上床休息。阳主动,阴主静,阳入内阴气盛则寐,阳出阴盛于外则寤,由此便形成了睡眠-觉醒的昼夜阴阳日节律。

1.3.2 睡眠与营卫气血的阴阳变化 营卫气血作为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在人体内不断的运行,行使着营内卫外的重要功能。《灵枢·营卫生会》曰:“人受气于谷……营在脉中,卫在脉外……阴阳相贯,如环无端。”营气、卫气都属于人体的营养物质,来源于脾胃运化所产生的水谷精微[2]。卫气属阳主表,营气属阴主里,卫行脉外,营行脉中,一日一夜五十度而周于身,二者循行相会,如环无端,其阴阳交感运行变化影响着睡眠的生理功能。其中卫气运行与睡眠关系最密切,它昼行于阳二十五度,夜行于阴二十五度,出于表则寤,入于里则寐[3]。即《灵枢·营卫生会》所说:“卫气行于阴二十五度,行于阳二十五度,分为昼夜,故气至阳而起,至阴而止……日入阳尽而阴受气矣……平旦阴尽而阳受气”。

1.3.3 睡眠与心神动静的阴阳变化 睡眠与觉醒是意识状态的不同表现形式,既是生理过程又是心理过程,均受心神的主宰,与心神状态的阴阳动静密切相关。阳主动,阴主静,心神安静是入睡的基本条件。正如《景岳全书·不寐》所说:“盖寐本乎阴,神其主也;神安则寐,神不安则不寐。”心神处于阴静的状态为寐,心神处于阳动的状态为寤。心神的动静一方面受卫气阴阳出入的影响,当卫气入阴则神安而寐,卫气出阳则神动而寤;另一方面,心神动静又可控制和影响卫气之阴阳出入,出于某种需要人们可数日不眠,正是“神动则寤”的道理。在不受干扰的正常睡眠过程中,心神的阴阳动静与昼夜阴阳消长、卫气阴阳出入是同步的。因此凡是违背昼夜阴阳规律、影响卫气阴阳出入的因素,皆可影响心神动静,从而影响睡眠[4]。

2 梦

梦是发生在睡眠过程中的一种特殊生理心理现象。睡眠过程中大约有1/5的时间是在做梦,所以说世界上不存在无梦的睡眠,也没有无睡眠的梦。所谓无梦,只不过醒后将其忘却而已。既然梦是在睡眠中发生的,所以同睡眠一样,梦也与阴阳变化密切相关,对人的身心健康同样具有着重要的影响。

2.1 梦的概念

梦是伴随睡眠所发生的不可缺少的一种自发的意象活动,中医心理学认为这也是人身之神活动的一种表现形式。梦是在睡眠中发生的,这是梦的重要特征之一。弗洛伊德明确指出:“一切梦的共同特性,第一就是睡眠。”在我国古代对此早就有所认识,从甲骨文和籀文的“梦”字结构中就可看出。《墨子·经上》:“梦,卧而以为然也。”《荀子·解蔽》:“心卧则梦”,指出了睡眠是做梦的先决条件。《智论疏》云:“凡论梦法,睡眠时始梦,不眠不梦”,更强调了梦与睡眠不可分割的关系,因此《说文解字》释“梦”为“寐而有觉也”。

2.2 梦的心理特征

梦是睡眠中的一种特殊心理活动,并非鬼神所托,这是唯物论者对梦本质认识的基本观点。《墨子·经上》:“梦,卧而以为然也。”即朴素的认识到梦是在睡眠中以为自己见到什么和做了什么。《说文解字》:“梦,寐而有觉也。”郑玄注《周礼》曰:“梦者,人精神所寤。”这些阐述中都认识到梦是睡眠中的一种心理活动。《荀子·解蔽》:“心卧则梦,偷则自行,使之则谋。”表述了梦这种在睡眠中发生的心理活动,是自己不能“使”,即摆脱自我控制的“偷则自行”,是与在觉醒状态下心神主“使”的思虑谋划等意识活动不同的特殊心理活动。朱熹在《答陈安卿问》中曰:“寤寐者,心之动静也,有思无思者也。有思无思者,动中之动静也;有梦无梦者,又静中之动静也。”运用心神的动静阴阳,阐述了“梦”是与“思”不同的特殊心理活动。中医学认为,“梦为魂魄飞扬,又为寐中心动”,心神总统诸神,因此梦仍是心神活动的一种特殊表现。

2.3 梦的阴阳机制

2.3.1 梦的发生与睡眠时相的阴阳变化 梦是伴随着睡眠时相的阴阳周期变化而发生的。就睡眠-觉醒而言,觉醒状态为阳,睡眠状态为阴。睡眠状态虽属阴主静,但在其阴静过程中又可再分阴阳。根据睡眠中脑电波的变化,可将睡眠过程分为快波睡眠(SWS)和慢波睡眠(FWS)两种时相。快波睡眠在外部可表现为眼球快速运动,而慢波睡眠则没有快速眼球运动。这两种睡眠时相一快一慢、一动一静、阴阳有别。睡眠中的快波睡眠属性为阳,是阴中之阳;慢波睡眠属性为阴,是阴中之阴。睡眠过程中两个时相的相互交替,实际就是阴阳转化。快波睡眠的脑电变化及眼球运动,反映了睡眠中的意识活动并没有完全静止,这时易受各种不同刺激而触发有别于觉醒意识的特殊意象活动,即做梦。快波睡眠为阴中之阳,因此梦是阴中之阳的产物。

2.3.2 梦的发生与卫气运行的阴阳变化 阴阳睡梦理论认为,卫气昼行于阳而寤,夜行于阴而寐,卫气夜行于阴分也有阴之多少的不同。《素问·天元纪大论》曰:“阴阳之气各有多少,故曰三阴三阳也。”因此,一阴一阳可按其量之多少分为三阴三阳。阴有太阴、少阴、厥阴之分,其中太阴为三阴,阴气最盛,为阴中之至阴;少阴为二阴,阴气次之,为阴中之阴;厥阴为一阴,阴气相对最少,阴消阳长,故为阴中之阳。卫气夜行于阴分经历了这三个不同的时期,在太阴之时阴气最盛,因此睡得深沉;在少阴之时阴气次之,因此睡得相对轻浅;当进入厥阴之时,阴已不能制约睡眠中的意象活动而发梦。因此从卫气运行的角度,梦是发生在卫气运行至阴中之阳的阶段,此时梦的活动不同于卫气行于阳分的自主意识活动,而是在睡眠中当阴气消长变化至不能完全制阳时所发生的无自主的意象活动。

2.3.3 梦的发生与神魂动静的阴阳变化 梦是伴随睡眠所发生的不可缺少的一种自发的意象活动,中医学认为这也是人身之神活动的一种表现形式。睡眠中的梦则是低一层次魂的活动表现,正如《类经》所言:“魂之为言,如梦寐恍惚,变幻游行之境皆是也。”中医心理学认为,梦的产生是五神之一魂的活动表现。在觉醒状态下,魂与神同来同往,故无“白日做梦”;在睡眠中,神静处于休息和抑制状态,魂可不受神的约束而独自行动,则为梦。在深睡眠中,魂尚能静守于内,故无梦;浅睡眠为厥阴之时,卫气相对活跃,肝主厥阴而藏魂,魂受卫气激惹不能静守,故多梦;魂的动静还受心神动静、肝血盈亏的影响,因此心神不安、血不舍魂,皆可致魂不安而多梦[5]。此外,按阴阳之理,精神之中,精为阴而神为阳;从五神来说,神魂皆为阳,然神为阳中之阳,魂为阳中之阴;白昼神动为阳,入夜神静为阴;阴中亦再分阴阳,则魂随神静无梦为阴,魂离神动发梦为阳,故发梦仍未离阴阳之理。

3 “阴阳睡梦论”的意义

3.1 丰富中医心理学理论体系

中医心理学的“阴阳睡梦论”,是基于中医理论并借鉴古今中外的有关研究阐述睡眠与梦的心理特征和生理机制的学说。中医心理学在“形神合一”、“心主神明”的思想指导下,认为人是形与神的统一体,是在心神主导下的心理与生理的统一体,生命活动中心理与生理相伴而不能分离,所以占据人生命活动1/3时间的睡梦,不仅是一个生理现象,也是一个重要的心理现象。现代心理学所阐述的心理活动所包括的知、情、意3个过程,仅是人在清醒状态下的心理过程,而在睡眠状态下的心理过程却有所缺失。中医心理学立足于自己的观点,将睡梦学说纳入到基础理论框架中,从而全面阐释生命活动中的心理现象,不仅展现出中医学对人的生命过程的整体认识,体现了中医心理学的特性,也弥补了心理学缺失睡梦内容之不足。

3.2 指导中医心理学临床实践

睡梦的产生及变化,与天、地、人三方面因素皆有着密切的关系,因此其机理是非常复杂的,这也是其神秘性之所在。中医心理学“阴阳睡梦论”,抓住了“阴阳者天地之道”这一纲要,执繁驭简地总结出睡梦阴阳变化的机理,认为睡梦是以脏腑气血的阴阳变化为物质基础,人体的阴阳变化是睡梦产生的生理病理基础,而外环境的阴阳变化又是影响睡梦的重要因素;阴阳协调则维持正常的睡梦,阴阳失调便会发生睡眠障碍和梦的异常。提示睡梦异常是人自身阴阳失调及人与外环境不和谐所造成的,临床辨证论治在“审阴阳而调之”的原则下,认真审察阴阳失调之所在,或脏腑虚实变化,或经络气血失和,或有悖于中医学的整体观,察其所因,定位定性,这样才能提高临床疗效,同时也为梦的辨析运用于临床辨证论治提供理论依据。

综上所述,睡梦是一种特殊的生理心理现象,是中医心理学基础理论的重要内容之一。睡梦的机理很复杂,至今尚在探索。中医心理学立于宏观的角度,在“天人相应”、“形神合一”整体生命观及“心主神明”一元论思想指导下,运用阴阳学说阐释睡梦,认为睡梦是以脏腑气血的阴阳变化为物质基础。人体的阴阳变化是睡梦产生的生理病理基础,而外环境的阴阳变化又是影响睡梦的重要因素;阴阳协调则维持正常的睡梦,阴阳失调便会发生睡眠障碍和梦的异常,从而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中医心理学阴阳睡梦理论框架,对于现代心理保健、中医养生及治疗睡眠障碍也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1]王克勤.阴阳睡梦论(上)[J].家庭中医药,2010,17(3):58.

[2]黄攀攀,王平,游秋云,等.从“心藏神”论《黄帝内经》睡眠理论[J].中华中医药学刊,2010,28(9):1938-1940.

[3]彭德忠,张先庚,吴丽娜,等.从阴阳二十五度论中医阴阳睡梦学说[J].成都中医药大学学报,2009,32(4):17-19.

[4]王克勤.论中医心理学的阴阳睡梦观[J].世界中医药,2007(5):272.

猜你喜欢

阴气卫气心神
从“阴气”概念探讨芍药“益气”功效在经方中的应用
从卫气与经脉关系论“审察卫气,为百病母”*
二十世纪美术钩沉·吴嘉行
论“卫出三焦”与脏腑的关系※
秋天失眠、嗜睡,《黄帝内经》提醒你注意肠胃保健
《此情可待》中道家思想的体现和嬗变
小朋友绘画作品展
青梨
心神宁片中酸枣仁成分的质量控制研究
浅析卫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