鸡传染性法氏囊病及综合防治措施
2013-01-24邱其华
邱其华
(福建省长汀县畜牧兽医水产局,福建龙岩 366300)
传染性法氏囊病是长汀河田鸡的一种主要传染性疾病,该病曾一度在长汀县河田鸡中严重流行,且经常与鸡新城疫、大肠杆菌和鸡支原体等混合感染,导致鸡群死亡率高,并产生免疫抑制,直接影响到河田鸡养殖户的经济收入和河田鸡产业的可持续发展。近几年,长汀县畜牧兽医技术人员通过落实鸡场兽医卫生综合防治措施、选择合适的疫苗、制定合理的免疫程序,促使传染性法氏囊病的发生率、死亡率都得到大幅下降,有力提升了河田鸡养殖户的积极性。
1 发病情况
近年来的临床统计,2004年以前该病呈零星散发,发病率约为20%、死亡率为15%左右;2005~2007年该病在长汀县呈爆发态势,有些养殖户鸡群发病严重,发病率高达100%,而有些养殖户饲养的每批鸡都发病,发病率在50%、死亡率达40%以上;2008年后该病的发病率、死亡率逐步下降,疫情趋于平稳态势,目前偶有发生,发病率、死亡率低于10%。
2 流行特点
该病一年四季都可发生,以4~10月多发,主要发生于2~15周龄的河田鸡,笔者在河田鸡临床接诊的病例,最早的在12d发病,最迟的在84 d发病,大部分发生在3~7周龄,无论有否免疫接种的都有发生。鸡群感染后第3 d开始出现死亡,5~7d达到死亡高峰,以后死亡逐渐减少,直至平息。本病常与大肠杆菌、新城疫和鸡支原体病混合感染,死亡率也有所提高。
3 临床症状
病鸡羽毛蓬松,采食减少,精神沉郁,步行不稳;有的头颈颤抖、昏睡、怕冷、打堆挤在一起;有的眼睑闭合、眼窝凹陷,呈现严重脱水症状,排白色粘稠粪便或水样稀粪,似“米汤样”,肛门周围羽毛被粪便污染;嗉囊多空虚。
4 病理变化
剖检可见脱水,皮肤干皱;腿肌和胸肌有明显的不规则出血点或出血斑,腺胃和肌胃交界处有明显条状出血。肾脏肿胀程度不同,输尿管积有多量的尿酸盐,泄殖腔有小出血点。在感染早期,法氏囊由于充血、水肿而肿大,感染后2~3d,法氏囊水肿和出血变化最为明显,其体积可增大到正常的2倍左右。此时,法氏囊外观变圆,覆盖有淡黄色胶冻样渗出物,表面的纵行条纹显而易见,法氏囊本身由正常的白色变为奶油色,严重时出血,法氏囊呈紫葡萄状,切开囊腔后粘膜皱褶有出血点或出血斑,囊腔内有脓性分泌物,感染后第4~5d肿胀最大,然后法氏囊开始缩小,后期法氏囊呈纺锤状,触之坚韧,变为深灰色,切开后粘膜皱褶多混浊不清,有粘性分泌物和黄色干酪样物。法氏囊的变化最为明显,具有诊断意义。
5 诊断
5.1 初诊
根据本病流行特点和病变的特征,如突然发病,传播迅速,发病率高,有明显的死亡高峰曲线和迅速康复的特点,以及剖检见法氏囊水肿、出血、有干酪样分泌物,腿肌胸肌的出血斑点,腺胃和肌胃交界处的条状出血等特征性病变可作出初步诊断。
5.2 实验室检查
通过病毒的分离鉴定、血清学试验和易感鸡接种是确诊本病的主要方法。
5.2.1 病毒分离鉴定
取发病典型的法氏囊和脾,经磨碎后,加灭菌生理盐水作1∶5~1∶10悬液,以3 000 r/min离心10 min,取上清液加入抗生素作用1h,经绒毛尿囊膜接种9~12 d的SPF鸡胚。受感染的鸡胚在3~5d后死亡,可见到胚胎水肿、出血。在接种后4~5 d收获的鸡胚尿囊膜和鸡胚组织含毒量最高,尿囊液中一般不含有病毒。用已知阳性血清在鸡胚或鸡胚纤维细胞培养作中和试验,鉴定分离出来的法氏囊病病毒。
5.2.2 血清学试验
常用的血清学方法为琼脂扩散试验。取病鸡的法氏囊制作成混悬液,离心取上清液,加入琼脂扩散平皿的中央孔,周围孔加阳性血清,加样后在室温放置2h,待样品扩散后放置温盒内,置37℃恒温箱内经24~48 h观察结果,在标准阳性血清与被检的抗原孔之间,有明显沉淀线者判为阳性。
5.2.3 动物试验
取病死鸡的法氏囊典型病变,经磨碎制成悬液,经滴鼻和口服感染21~25 d易感鸡,在感染后48~27 h出现症状,死后剖检见法氏囊有特征性病变。
5.3 鉴别诊断
5.3.1 与缺硒、缺维生素E和磺胺类药物中毒鉴别
虽都有可能肌肉出血,但缺硒、缺维生素E和磺胺类药物中毒一般无法氏囊的病变。另外,缺硒、缺维生素E和磺胺类药物中毒,有用药史,停药后病情好转或停息。
5.3.2 与肾型传支鉴别
虽都有肾脏肿大、尿酸盐沉积,但肾型传支无肌肉出血和法氏囊病变。
5.3.3 与新城疫鉴别
新城疫病程长,陆续发生,排绿色粪便,有呼吸和神经症状。新城疫无肾脏和法氏囊的特征性病理变化。
5.3.4 与雏鸡脱水鉴别
雏鸡经长途运输时,易引起雏鸡脱水。发病日龄多在一周内,趾爪干瘪,多为单侧肾脏肿大苍白,有尿酸盐沉积,输尿管肿大,充满尿和尿酸盐。
6 综合防治措施
6.1 免疫
目前我县河田鸡种鸡场没有条件进行母源抗体测定的情况下,我们在生产中采用以下免疫程序:使用B87株中等毒力疫苗的,7d首免,18d二免;使用中等毒力偏强活疫苗的,在14d免疫一次即可。
6.2 治疗
在临床上治疗的原则是防止患病鸡只脱水和并发症的发生,降低死亡率。
(1)适当提高鸡舍内温度,减少各种应激反应。
(2)应用高效价卵黄抗体全群紧急肌注,对刚发病的雏鸡注射有较好治疗效果。可在卵黄抗体中加入适量抗生素,控制细菌疾病的并发,提高鸡体抵抗力; 注射前要对注射器械彻底消毒,勤换针头,先注射健康鸡群,后注射发病鸡群。
(3)在饮水中添加速补多维、抗菌药、抗病毒药、肾肿解毒药等,防止脱水和并发症的发生,缓解肾肿,排除尿酸盐。
(4)清扫鸡舍,用消毒剂(如1∶300倍百毒杀溶液)带鸡消毒和环境消毒。
6.3 综合防制措施
目前,对本病还没有特效治疗方法,需采取综合防制措施。
6.3.1 加强养鸡场的生物安全措施
加强鸡场内外环境的隔离和卫生消毒,切实落实鸡场生物安全措施或兽医卫生综合防治措施。全进全出,不同日龄和不同种类的鸡群隔离饲养。
6.3.2 提高种鸡的母源抗体水平
经过几年的实践摸索,长汀河田鸡种鸡一般在18周龄和40周龄接种2次法氏囊病油佐剂灭活苗,使雏鸡获得较整齐和较高的母源抗体,防止雏鸡早期感染和免疫抑制起到了重要作用。
6.3.3 选择合适的疫苗
目前,法氏囊病活疫苗有三种类型:弱毒、中等毒力、中等偏强毒力。各种毒力疫苗的保护率、对法氏囊的损伤程度都不同。经过生产实际的筛选,县域内目前普遍使用的疫苗有两种,一种为中等毒力疫苗(B87株)、一种为中等偏强毒力活疫苗。近几年,使用这两种疫苗的养鸡场法氏囊病发生率、死亡率较低,说明目前这两种疫苗用于河田鸡法氏囊病的免疫是合适的。
6.3.4 规范免疫操作
特别要注意不能用金属容器盛疫苗,不要使用含氯、含消毒药或其他药物的水,应使用洁净深井水、冷开水稀释,有条件的可用生理盐水稀释;从几年的免疫效果看,滴嘴免疫比饮水免疫效果更好;不要随意加大疫苗用量,以防损伤法氏囊。饮水免疫时一定要掌握好鸡群停水时间,要有足够的饮水器,配制适宜的水量,避免阳光直射疫苗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