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毒性脑膜炎32例临床分析
2013-01-24杨银伟
张 芳 杨银伟
(漯河市第二人民医院,河南 漯河 462000)
病毒性脑膜炎32例临床分析
张 芳 杨银伟
(漯河市第二人民医院,河南 漯河 462000)
目的 分析小儿病毒性脑膜炎临床特点,为其更好的治疗提供依据,防止后遗症的发生。方法 选取我院2010年3月至2011年3月32例小儿病毒性脑膜炎患者,人院后行腰穿及血清学检查,治疗2周左右或出院前再次复查脑脊液常规生化及细胞学检查。结果 32例病例均治愈,随访1年,其中22例无异常,其余10例遗留神经精神异常;病毒性脑膜炎白细胞正常或轻度升高,分类以淋巴细胞为主。结论 病毒性脑膜炎要及早诊断.采取措施治疗,防止后遗症。
病毒性脑膜炎;临床分析
病毒性脑膜炎是常见于儿童发病,由病毒(包括脊髓灰质炎病毒、柯萨奇病毒、埃可病毒等)引起的中枢神经系统的感染性疾病,当病毒感染累及脑膜时称为病毒性脑膜炎,不同的患者病情轻重不等,轻者可自行缓解,预后良好,重者可遗留神经系统后遗症,甚至死亡[1]。所以及早的诊断很重要,临床上受各种条件的限制,不易和其他病种做出鉴别,给治疗带来了不利的影响。我院2010年3月至2011年3月收治的32例病毒性脑膜炎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0年3月至2011年3月收治的32例病毒性脑膜炎患者,其中男22例,女10例;年龄13~57岁,平均年龄为(21.3±10.3)岁;其中病前有上呼吸道感染史有13例,PCR检测有明确病因的有8例,其中疱疹病毒感染2例,腮腺炎病1例,肠道病毒感染5例。以上病例经血常规、PCR和脑脊液检查确诊为病毒性脑膜炎患者。
1.2 临床表现
本病临床表现差异很大,首发症状也有很大的差异,但大部分患者均急性起病,入院前的病程为1~8d。大部分患儿都有肠道和呼吸道感染症状,精神萎靡,厌食,且容易惊厥。其中头痛32例;发热30例,以中度热为主,平均体温38.1℃;抽搐1例;咽红、扁桃体肿大12例;腹泻腹痛各7例;呕吐24例;头痛20例;全身乏力23例;脑膜刺激征31例。
1.3 诊断和鉴别诊断
依据吴瑞萍《实用儿科学》第6版诊断标准。对病毒性脑膜炎和脑炎的诊断主要依靠临床症状、流行病学资料、脑脊液检查和病毒学检查。具体为伴有发热的急性或亚急性发病;存在脑实质损害的症状和体征;脑脊液检查可非化脓性改变(少数存在);脑脊液病毒特异性抗体测定,大脑皮层广泛中毒损害。
1.4 治疗
所有患儿于人院后行腰穿及血清学检查,PCR检查,采用一般治疗(退热、纠正电解质平衡)、对症治疗(控制惊厥、降低颅高压)、抗病毒治疗、免疫学治疗。治疗2周左右或出院前再次复查脑脊液常规生化及细胞学。治疗2周左右或出院前再次复查脑脊液常规生化及细胞学。患儿均给予吸氧镇静,供给合理的营养及脑神经营养药物等综合治疗措施。并进行退热、纠正电解质平衡等措施,患儿均以抗病毒药物进行治疗,怀疑单疱病毒脑炎者给予阿昔洛韦,疗程1~2周。患儿如有持续高热,意识模糊均给予干扰素。病情严重的额外给予地塞米松联合静脉用丙种球蛋白治疗。
2 结 果
2.1 病愈情况
32例病例均治愈,随访1年,其中22例无异常,其余10例遗留神经精神异常,伴有有运动障碍、癫痫、视听功能受损和智力低下等。
2.2 血常规检查
所查32例病例中大部分白细胞正常,只有6例白细胞略微升高,主要是中性粒细胞增高,5d后复查变为淋巴细胞;周围血象以淋巴细胞增高为主,出现26例。
2.3 脑脊液检查
25例患者脑脊液初压增高,大于>200mmH2O;28例患者白细胞计数大于5×106/L,分类以淋巴细胞为主;26例的患者蛋白含量增高大于45 mg/dl),平均(98±52)mg/dl,最高320 mg/dl;21例的患者氯化物低于正常值,11例的患者氯化物在正常范围;28例的患者糖含量在正常范围,4例的患者糖含量稍低。
3 讨 论
病毒性脑炎是儿童时期常见的中枢神经系统感染疾病。据相关报道统计,病毒性脑膜炎大约85%以上是由肠道病毒引起的,但是在本组病例中PCR检测到肠道病毒DNA的只有5例,远远低于低于文献报道[2]。这是因为一方面是肠道病毒可以在呼吸道进行传播复制,经呼吸道感染,另外一方面是与脑脊液的检查技术造成病毒的检出率低以及病毒的特异性有关系。 所以我们要严格要求实验条件并控制好实验质量,同时结合临床症状和体征以及其他检验手段如脑脊液、影像学等,对疑似病毒性脑膜炎进行区分诊断。
在本组病例中临床表现有呼吸道、咽部(咽红、扁桃体肿大)及脑部症状(头痛、脑膜刺激征等),这是因为肠道病毒中的柯萨奇病毒病毒在呼吸道感染后进入咽部并在咽内细胞增殖,然后进入附近的血液循环和淋巴结内,最后进入脑部在脑组织和脑膜中进行增殖,破坏脑内神经和血管[3]。
相关研究表明,病毒性脑膜炎白细胞正常或轻度升高,分类以淋巴细胞为主,与本组研究相符。病毒性脑膜炎极易与病毒性脑膜炎混淆是因为早期脑脊液检查中以中性粒细胞为主,后期又以淋巴细胞为主,所以发生混淆,在临床中要结合临床症状和其他检查手段进行鉴别诊断。
在本组研究中32例病例均治愈,随访1年,其中22例无异常,其余10例遗留神经精神异常,所以我们要及早诊断,及早采取措施治疗,防治后遗症的发生。治疗一般是对症治疗用阿昔洛韦或病毒唑抗病毒治疗,甘露醇降颅压,用地塞米松免疫,结合补液降温治疗[4]。
[1] 贺斌,赵忠新,邵福源.结核性和病毒性脑膜炎鉴别诊断的回顾性研究[J].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2002,19(2):93.
[2] 粟秀初,孔繁元.神经系统临床脑脊液细胞学[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1:34.
[3] 吴希如,林庆.小儿神经系统疾病基础与临床[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0:386-389.
[4] 忠兴,黄帆,张慧,等.110例结核性脑膜炎早期诊断若干问题的探讨[J].热带医学杂志,2006,6(2):3.
R725
B
1671-8194(2013)25-0108-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