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讨肝病相关抗体在肝脏疾病中的应用价值
2013-01-24田春晖
田春晖
(湖南省保靖县人民医院,湖南 湘西 416500)
探讨肝病相关抗体在肝脏疾病中的应用价值
田春晖
(湖南省保靖县人民医院,湖南 湘西 416500)
目的探讨肝病相关抗体在肝脏疾病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乙型肝炎病毒感染者、丙型肝炎病毒感染者及不明原因肝功能异常者各50例进行临床观察,同时选择健康体检者50例作为对照组。各组间不同抗体检查均采取间接免疫荧光法或者间接免疫印迹法进行检测。统计分析各组之间抗体的阳性率。结果除了乙型肝炎组的抗线粒体抗体及抗平滑肌抗体之外,其余组的抗体与正常对照组阳性率对比,存在显著差异(P<0.05)。结论在临床诊断及鉴别诊断慢性肝病中,肝病相关抗体检测起到有效的作用,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肝病相关抗体;肝脏疾病;应用价值
自身免疫性肝病的疾病类型有: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PBC)、自身免疫性肝炎(AIH)及原发性硬化性胆管炎(PSC)。过去由于我国临床检验及实验室诊断技术较落后,一直认为自身免疫性肝病在我国的患病率较低,但是,近年来,随着医疗技术的发展,再加上实验室诊断技术不断完善以及临床实践操作经验的积累,近年来,显示越来越多患者为自身免疫性肝病。这些患者自身都具有特征性抗体谱,针对自身肝细胞的所有成分,抗体谱均能产生病理性抗体,如:微粒体、细胞核、线粒体蛋白及细胞溶质等。另外,还有资料显示,在病毒性肝炎中,这些抗体的出现频率高于正常值[1]。本文对临床应用中,这些抗体的应用状况进行了详细的探讨,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11年9月至2012年9月前来我院就诊的患者中,选取乙型肝炎病毒感染者(HBV)50例,为HBsAg及抗HBc阳性,其中,男性患者32例,女性患者18例,患者年龄最小的为10岁,最大的为85岁,平均年龄为(44.3±12.9)岁;丙型肝炎病毒感染者(HCV)50例,患者为抗HCV阳性,其中,男性患者34例,女性患者16例,患者年龄最小的为18岁,最大的为80岁,平均年龄为(64.2±13.2)岁;不明原因肝功能异常患者50例,临床检查中,患者的各类肝炎病毒感染指标均呈现为阴性,但是,患者的ALT及AST水平均呈现升高的现象,均>40IU/L,其中,男性患者23例,女性患者27例,患者年龄最小的为8岁,最大的为79岁,平均年龄为(50.6±14.6)岁。同时,还选取50例健康体检者作为本文的正常对照组,其中,男性患者与女性患者例数均为25,患者的年龄最小的为20岁,最大的为60岁,平均年龄为(52.9±10.2)岁。
1.2 仪器与试剂[2]
①仪器:对肝病相关抗体的检测采取仪器免疫荧光显微镜进行检测。②试剂:采取自动生化分析仪及自动生化配套试剂,对患者的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及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进行检测。
1.3 方法[3]
①间接免疫荧光法(IIF)检测:采取间接免疫荧光法对患者进行检测,检测项目主要有以下几个:(SMA)抗平滑肌抗体、(ANA)抗核抗体、(AMA)抗线粒体抗体。抗体基质片采用Hep-2细胞/大鼠肾猴肝/大鼠胃。选用显微镜对患者的荧光模型进行观察。血清稀释度>1∶100的时候,患者体内的细胞内或者组织会出现特异性荧光,这时可以判定抗体为阳性。②间接免疫印迹法检测:间接免疫印迹法主要对患者以下项目进行检测,如肝胰抗原抗体或者抗可溶性肝抗原抗体、抗肝细胞浆抗体Ⅰ型、抗肝肾微粒体抗体Ⅰ型及抗线粒体Ⅱ型。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12.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采用t进行检验,资料对比采用卡方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采取间接免疫荧光法检测自身抗体情况
通过给予患者间接免疫荧光法检测自身抗体,检测结果显示,患者自身抗体中抗平滑肌抗体、抗核抗体、抗线粒体抗体的阳性率分别为:乙型肝炎组患者的分别为40.0%、2.0%、4.0%;丙型肝炎组患者的分别为54.0%、16.0%、20.0%;肝功能异常组患者的分别为54.0%、14.0%、18.0%;对照组的分别为6.0%、0.0%、0.0%。除了乙型肝炎组的抗平滑肌抗体及抗核抗体的阳性率与正常对照组的相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其余各组的抗体阳性率与对照组的各项对应抗体阳性率对比,均存在显著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 采取间接免疫印迹法检测自身抗体情况
通过给予各组患者间接免疫印迹法检测自身抗体,检测结果显示,患者自身抗体中,肝胰抗原/抗可溶性肝抗原抗体呈现阳性及抗肝细胞浆抗体Ⅰ型呈现阳性的患者各有1例,均为肝功能异常组的患者;而抗肝肾微粒体抗体呈现阳性的患者只有2例,丙型肝炎组及肝功能异常组各1例;另外,抗线粒体抗体Ⅱ型呈现阳性的患者只有3例,丙型肝炎组有1例,肝功能异常组有2例。
3 讨 论
慢性肝脏疾病患者大多数都会伴有自身免疫现象,由于患者的病情不同,临床表现也有差异,一般来说,除了自身免疫性肝病外,会发生自身免疫现象的,还有病毒性肝炎。一般情况下,这两种疾病有明显的差异,容易区别,但是,如果这二者同时存在患者体内,就很难做出诊断,因此,这二者共存患者体内时,一般需要给予患者干扰素检测才能确诊,否则,就会延误患者的治疗时间,导致病情恶化;并且,临床诊断中,盲目给予患者免疫抑制剂检测,也会使患者本身的病毒血症病情加重。所以看,如何将病毒性肝炎与自身免疫性肝炎正确区分,在临床诊断中,显得非常重要[4]。
慢性肝炎在我国的发病率非常高,虽然大多数患者都是病毒性肝炎,但是,病毒性肝炎患者中,有20%的患者检测结果显示抗体呈现隐形,但是,肝功能指标也呈现异常状况。随着近年来,我国医疗技术的快速发展,实验室诊断技术也不断进步,对于自身免疫性肝病的确诊率也越来越高。在实验室诊断中,除了要给予患者常规检查外,还要给予患者自身抗体检查,有助于确诊及鉴别诊断。
患者体内细胞内所有核抗原成分的自身抗体总称为抗核抗体,抗核抗体的靶抗原分布在患者的整个细胞内。通过荧光显微镜,给予患者间接免疫荧光法进行检测中,选用猴肝组织及HEP-2细胞作为检测的抗原基质,能够根据细胞的核型差异,对细胞的抗体种类进行粗略的估计,有助于进一步作进一步的鉴定与检查。仅凭目前的实验室诊断技术来看,并没有特异性的自身免疫性肝病检查诊断方法,实验室生化检查指标一般为肝脏蛋白、每类及胆红素等,本文中,实验室诊断检查中显示肝功能异常组患者的ALT或者AST出现升高。最常使用的检测指标就是抗核抗体。目前,抗平滑肌抗体、抗核抗体、抗肝肾微粒体Ⅰ型均为公认的检测指标,但是,这些指标都是非特异性检测指标[5]。本文中,肝功能异常组患者上述指标检测中,均呈现阳性。充分说明上述指标检测有助于临床诊断。
综上所述,在肝脏疾病中,肝病相关抗体检测具有很高的应用价值,有助于临床诊断。
[1] 张炳昌.自身免疫性肝病患者生化指标及自身抗体的研究[J].中华检验医学杂志,2009,27(12):166-167.
[2] 於强.自身免疫性肝炎的临床和病理[J].中华肝胆病杂志,2008, 8(2):43-44.
[3] 王晓娣.自身免疫性肝炎的研究进展[J].中华肝脏病杂志,2009, 21(12):58-60.
[4] 苏锡康,谭毅菁,区文华.自身抗体检测在自身免疫性肝病诊断中的应用[J].实用医技杂志,2008,15(2):94-95.
[5] 魏红,魏洁.免疫学检测与自身免疫性肝病相关性研究[J].实用全科医学,2008,6(2):115-116.
R575
B
1671-8194(2013)11-0175-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