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经》教学中提高学生独立学习能力的的几点思考
2013-01-24陈士玉
陈士玉
辽宁中医药大学,辽宁 沈阳 110032
《内经》教学中提高学生独立学习能力的的几点思考
陈士玉
辽宁中医药大学,辽宁 沈阳 110032
《内经》课程以讲授中医的基础理论为主要内容,理论抽象,如何将课堂内容生动化、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成为教学过程中很重要的任务。在授课过程中需从多方面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探索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内经教学;能力提高;思考
《内经》课程以讲授中医的基础理论为主要内容,文字深奥难懂,理论抽象,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常觉得枯燥。所以将课堂内容生动化、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成为教学过程中很重要的任务。《黄帝内经》全书162篇,教材选学的篇章不足1/3,在讲授重点篇章基础上,需要同时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学习的能力,才能为今后学习中医奠定基础。所以在授课过程中需从多方面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探索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1 深化理解旧知识
《内经》课程学习多是在大二下学期或大三上学期,学生已经掌握一定的中医理论知识,尤其教材部分篇章内容在中医基础理论课程或中医诊断学课程中都已涉及,如阴阳五行理论、脏象理论、四诊理论等。若按部就班的讲解原文,学生难免会出现厌学现象。针对这类知识可带领学生回顾已学内容,在回顾中提出一些新的问题,使学生认识到对中医理论的理解不应仅停留于表面,而需要不断的深化。如此可很好的调动学生探索问题的欲望,然后引出课堂内容。就如 《灵枢·营卫生会》对三焦功能特点的描述 “上焦如雾,中焦如沤,下焦如渎”,此理论在中医基础课程介绍三焦功能时常被涉及。然而一年级学生初涉中医,关注点常是三焦的部位、通行原气精微的功能,而对文字的理解往往不够深入。所以在回顾三焦功能时,可针对“雾”、“沤”、“渎”三字的本意提出问题,使学生关注到对这一理论自己仍有所欠缺的地方,然后由字意引出上、中、下三焦的功能。如此即可调动学生学习热情,也可突出内经课的重点知识,节省课堂时间,并使学生掌握的知识系统化、条理化。
2 关联知识比较分析
《内经》内容丰富,课堂教学时间有限,只能选学部分片段。即使同一疾病,可能在书中不同篇论述又有差异,所以涉及这样情况,应引导学生课外查阅一些相关资料,对知识点有一个全面系统的了解。如煎厥”一病 《内经》中曾两次出现,一是 《素问·生气通天论》:“阳气者,烦劳则张,精绝,辟积于夏,使人煎厥。”二是 《素问·脉解篇》:“所谓少气善怒者,阳气不治,阳气不治则阳气不得出,肝气当治而未得,故善怒,善怒者名曰煎厥。”《生气通天论》中的煎厥指因劳伤加以暑热而使体内阳气鸱张亢盛,突然昏厥,醒后恢复正常的病证,近于后世所说的暑厥。《脉解篇》中煎厥是气并于下血并于上,肝气不疏,善怒的病证。两处煎厥虽都为气机上逆,然症状表现又有不同。后者似为气机上逆致发怒的一种情志病证。这类问题可为学生提供文献线索,如指出两处煎厥所在篇章,及后世相关的论述。然后要学生课后独自查阅资料,比较分析二者的关系。即可以锻炼查阅文献的能力,也可以突破教材选篇,增加学生对书中内容的了解。
3 鉴别各家观点
因 《内经》文字深奥难懂,所以学习中常需参考多种注本。然而对于许多文意的理解往往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各注本有很多不同之处。所以教学中应该带领学生接触不同注本,使其在各观点分析鉴别之中建立自己的学术观点,如此可扩充学生知识量,并在思考中深化对问题的理解。如 《素问·四气调神大论》关于四季养生方面提出了 “春夏养阳,秋冬养阴”,即春夏养护人体的阳气,秋冬养护人体的阴气。对此王冰、张志聪、张介宾等医家皆有不同的发挥,看似观点相左,实为针对不同临证情况的具体运用。再如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中的 “阳生阴长,阳杀阴藏”,张介宾运用阴阳的无限可分性加以注释。李中梓用阴阳的正常与紊乱注释。张志聪则以四时理论进行阐释。三种注释方法各有其特色,虽角度不同,而最终反映的都是阴阳之间的对立、互根的动态属性。对于这类问题应引导学生收集查阅更多文献,在资料整理过程中分析思考,提炼观点,培养其独立思考的能力。
4 展示逻辑分析过程
中医理论自身在不断向前发展,某些认识也在不断完善。对于学术观点不断演变的这类问题,授课中应据课时情况适当展开讨论。按照理论的发展脉络,与学生一起逐步推导出目前较为公认的学术观点。使学生掌握追踪线索、探索挖掘问题的方法。例如 《内经》的成书时间,是学生了解该书首先要搞清楚的问题。而成书时间的考证自古至今是在不断论争中发展的。由最初的黄帝时期成书说,到春秋战国时期成书,直到今天的西汉成书说,主流学术观点随着考证工作的推进在不断演变发展。通过学术观点演变过程的展示,可使学生模拟推理过程,锻炼解决问题的逻辑思维能力。
5 敢于提出问题
教材是学生学习的工具,多是由全国行业内的专家执笔编写。然而无论是教材还是被视为中医的经典之作的《内经》,难免都会存在一些认识不足甚至错误的地方。例如关于奇恒之府的认识,有教材认为其形态中空似腑、功能藏精似脏。奇恒之腑这一名词首见于 《素问·五脏别论篇》,该篇仅论述了其功能及特点,并未涉及其形态问题,故以形态中空似腑描述奇恒之腑有悖初衷。再如 《素问·解精微论》在涕的形成探讨中说:“脑渗为涕”,而我们知道涕并非脑液下渗形成,此当是古人的一个错误认识。这类问题可在教学过程中举出部分例子,使学生真切的认识到尽信书不如无书,学习中必须独立思考,敢于提出不同见解。
学习是终身的,中医学习更是如此,所以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课堂的教学时间是有限的,教师的职责除了授业、解惑之外,更重要的是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建立其正确的学习态度,掌握必要的学习方法,能够在后续的自主学习中解决面临的问题。
R221
A
1007-8517(2013)12-0049-01
2013.04.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