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拿配合艾灸治疗周围性面瘫30例
2013-01-24宋小芳
宋小芳
(山西省运城市护理职业学院,044000)
面瘫亦称口眼歪斜、面神经麻痹,俗称“歪嘴巴”。传统治疗方法对该病有非常好的治疗效果。2012年1~5月,笔者在临床上采用推拿配合艾灸治疗面瘫30例,获得良好效果,总结如下。
一般资料
30例均为门诊患者,男17例,女13例;年龄6个月~60岁;病程最短1d,最长3个月;面瘫部位左侧14例,右侧16例。
诊断标准[1]:①起病突然。②患侧眼裂大、眼睑不能闭合、流泪、额纹消失、不能皱眉。③患侧鼻唇沟变浅或平坦,口角低并向健侧牵引。④根据损害部位不同而又有舌前2/3味觉障碍,听觉障碍,乳突部或外耳道疼痛等。
排除标准:①因脑血管病、颅脑骨折、颅内肿瘤等造成的面神经损害。②妊娠或哺乳期妇女,精神病患者。③合并有心血管、肝、肾和造血系统等严重疾病者。④治疗不全,中途放弃治疗的患者。
治疗方法
1.推拿:中指指腹自迎香沿鼻梁推至印堂,反复9次;大拇指指腹自印堂点按至神庭再到头维,反复9次;大拇指指腹自睛明向上推揉经攒竹、鱼腰到太阳至率谷,反复9次;用食指、中指、无名指自四白至下关,自迎香经颧髎至听宫,自人中到地仓经颊车至翳风,自承浆至大迎推揉,反复操作9次;用掌擦法反复摩擦患侧面部,以透热为度;用掌心颤抚眼球,接着用扫散法自患侧太阳至风池;最后点揉风池、翳风、合谷,拿肩井结束。以上手法治疗要轻柔,力量要适中,并做到柔中带刚,以达深透。每天或隔日1次,10次为1个疗程。
2.艾灸:取患者翳风、牵正穴处施以隔姜灸,将鲜姜切成直径2~3cm、厚0.2~0.3cm的两个薄片,中间以针刺数孔,将姜片分别置于翳风、牵正穴处,再将艾炷放在姜片上点燃施灸,每日灸7~9壮。取下关、颊车、地仓、合谷、阳白、迎香穴,艾条温和灸,每日施灸1次,每穴灸10~15min,10次为1个疗程。
治疗结果
疗程标准:症状和体征消失,面部表情肌运动恢复正常者为治愈。症状和体征基本消失,说话或笑时口角微有歪斜者为有效。症状和体征有改善,面部表情肌活动有进步,但额纹和鼻唇沟仍未恢复者为好转。
治疗结果:治疗3个疗程后,治愈23例,有效4例,好转3例,总有效率100%。其中1个疗程见效20例,2个疗程见效8例,3个疗程见效2例。
典型病例
患者,男,21岁,2012年3月9日初诊。1周前骑摩托车外出,归家后即感右侧外耳道疼痛。次日晨起,感觉右侧面部不适,漱口时水往口外流出,嘴角偏向左侧。经西医治疗无效。查右侧额纹消失,右侧鼻唇沟平坦,口角偏向左侧,右侧闭合不全露睛,右侧面部板滞。诊断为风寒外袭引起的周围性面瘫。因患者惧怕针刺,经推拿配合艾灸治疗10次后痊愈,随诊至今一切正常。
体会
西医学认为,周围性面瘫多由局部营养面神经的血管感受风寒而痉挛导致面神经组织的无菌性炎症、水肿,甚至变性的功能障碍,致使患侧表情肌瘫痪而发病。针灸能通过消炎、改善血液循环等作用改善局部供氧需要,加速神经水肿吸收,促进肌力恢复,从而使面神经和表情肌功能恢复正常。
面瘫多因人体正气不足,脉络空虚,风寒或风热之邪乘虚而入,侵袭面部经络,导致气血痹阻,经筋失养,筋肉纵缓不收而发病。因手足三阳经均经头面部,分布在额、目上、目下、目外眦、鼻旁、颌、耳前、耳后、颊、口旁等处,故病邪阻滞于面部经络,导致阳明、少阳、太阳经络功能失调,使其经筋失养而面瘫。治疗上多采用祛风散寒、养血通络、疏筋牵正之法。推拿与艾灸作为中医外治方法具有安全、简便、无痛苦的特点。推拿手法具有活血化瘀、理筋整复、舒筋活络的作用。配合艾灸温通经络,活血逐痹,正好达到面瘫治疗所需的效果。由于外邪多侵犯的是面部经络,“头为诸阳之会”,所以取穴上除局部穴位外,重点选取阳经上的腧穴。翳风穴位于耳垂后方,下颌角与乳突之间凹陷中,是手足少阳经的交会穴,同时穴位深部为面神经干从颅骨穿出处,隔姜灸翳风穴对于消除急性期面神经水肿有重要作用。牵正穴为经外奇穴,位于耳垂前0.5~1寸,其穴位下布有面神经分支,采用隔姜灸,对于消除急性期面神经水肿也有很重要的作用。两穴共用可以更好地起到疏筋、活血通络作用。地仓、颊车为足阳明胃经的腧穴,合谷为手阳明大肠经原穴,又是四总穴之一,《四总穴歌》中提到:“面口合谷收”,说明合谷与口面部关系密切。地仓、颊车、合谷三穴合用可调畅阳明经气。局部采用迎香、阳白、太阳等穴可以很好地疏通面部气血,达到“通则不痛”的效果。总之,诸穴同用,具有疏风通络、行气活血、通经调气作用,故治疗面瘫效果好。
[1]贝政平.3200个内科疾病诊断标准[M].北京:科学出版社,1996:6-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