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温病治疗中的“透邪”四法
2013-01-24高晓静
高晓静 吴 德
(江西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抚州 344000)
所谓温病,是感受四时不同温邪,在病变过程中以发热为主,易于化燥伤阴的一类急性热性疾病,主要由外感温热或湿热邪气所致,以起病急、传变快、变化多、热象偏重、易伤津液、一气一病为特点,常有季节性、地域性。吴瑭认为:“太阴之为病,脉不缓不紧而动数,或两寸独大,尺肤热,头痛,微恶风寒,身热自汗,口渴,或不渴而咳,午后热甚者,名曰温病。”
透邪法是针对外感热病中温热之邪内郁的病机而设立,使温热病邪往外透达的一种治疗,如用辛凉解表轻扬之品,是使病邪向外透达的一种治法。透邪法源于《素问·六元正纪大论》“火郁发之”的观点,叶天士以“辛凉清上,辛以散之”而发挥,“在卫汗之可也,到气才可清气,入营犹可透热转气,入血就恐耗血动血,直须凉血散血”。强调根据邪伏部位(卫、气、营、血)的深浅,采取不同治疗方法,目的是给邪气以出路。其机理是调动或加强人体正气以透邪外出,总的原则是辛凉透散。自叶天士创卫气营血辨证及治疗理论后,许多医家极重视此法运用。
解表透邪
温热病邪在表,郁于肺卫,治以辛凉解表、宣开肺气以祛邪外出,即解表透邪法。吴瑭称:“温病亦喜汗解,最忌发汗,只许辛凉解肌,辛温又不可用。妙在导邪外出,俾营卫气血调和,自然得汗,不必强责其汗也”,很好地体现了解表透邪之意。方用银翘散,用金银花、连翘、竹叶清宣疏散;用豆豉、荆芥、薄荷、牛蒡子辛散透泄,既清上受之温邪,又使肺卫之气机通畅,自然营卫调和,津液得布,起到了不发汗而汗出,邪随汗解的作用。方中所选中药均有辛散之味,疏散通透,使邪有出路,辛凉大于辛温,解表大于清热。虽为风热犯表但佐以辛温之品,以助邪外出,本方特点紧紧抓住病机,使邪有出路,透邪外出,用药及时,常常能力挽狂澜,及时阻断风热不致入里而不出现邪热犯心、邪入营动血、热扰神昏之危。吴瑭认为此方“纯然清肃上焦,不犯中下,无开门揖盗之弊,有轻以去实之能”。故银翘散是温病初起,例如流行性感冒、上呼吸道感染、流行性腮腺炎、风疹、水痘等传染病首选治疗方剂,以辛凉祛邪。
温病初起,邪郁表里,湿阻气机,而邪热不甚,可用三仁汤,方中杏仁宣肺利气,气化则湿亦化;以豆蔻仁、厚朴、半夏芳香行气化湿;以薏苡仁、通草、滑石淡渗利湿;以气清质轻之竹叶透热于外。常配合藿香正气散治疗寒湿蕴遏以辛温散邪。
清热透邪
温热病外邪入里,郁入气分,邪正相争,里热蒸腾,治以清气泄热,透邪外达,方用白虎汤,为辛凉之重剂,吴鞠通认为“白虎本为达热出表”,可清泄气分郁热,透邪外达。重用石膏为君,辛甘大寒,既可解肌透邪外出,又可生津止渴,以制阳明之热,而重在清泄肺胃、除烦,可谓一举三得;辅以知母性味苦寒,但质润,清热养阴,与石膏主辅相伍;还有粳米、甘草和胃护津,以缓石膏、知母苦寒重降之性,防寒凉伤中之弊。
清营透邪
温热病邪在气分不得透解,则向血分进一步发展,邪在营分,治以清热凉营、透热转气,方用清营汤,方中用犀角(现用水牛角代)、黄连清心凉营解毒,地黄、玄参、麦门冬、牡丹皮凉血养营,金银花、连翘、竹叶清热透营。本方一方面清营养阴,一方面加入辛凉宣透之品,使邪热从营分透出气分而解,在清营汤中加入一些畅调气机的透达之品,给邪以出路。
凉血透邪
热毒极盛,深入血分,迫血妄行,治以清热解毒、凉血止血,用芍药地黄汤合银翘散加减,意在以芍药地黄汤“清血分伏热而救水”,水牛角代替犀角取其咸寒,救肾水以济心火,托斑外出而又败毒辟瘟也,为清热凉血散瘀要药,透邪之力强;配伍赤芍、牡丹皮辛凉而活血化瘀,入血犹恐动血,见血有瘀及时透邪疏散,为热入血分代表方,透邪之力可见一斑。
综上所述,温病透邪法是针对温病的不同阶段而采取不同方药,突出了以祛邪为主的综合疗法,概括临床方药应用情况,见于两大方面:一是轻清透解为主的,用于卫气阶段;二是清营透热凉血为主的,用于营血分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