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荔镜记》中称谓语的称代用法探索*
——从语体角度入手
2013-01-23连金发
连金发
(台湾清华大学语言学研究所,台湾新竹300)
提 要 从语体的观点来说,称谓语透过各式各样的语体反映言谈事件中言谈者(包括说话者、听话者、第三者)之间的人际关系。人际间的亲疏远近、尊卑高低都会随着情境而变,形成制约称谓语语言形式选取的重要因素。本文关切的焦点是称谓语的称代用法,即在语境中用来指称说者、听者或第三者采用称谓语而不直接用人称代词,其用意是表达交谈者错综复杂的人际关系。本文将省视闽南戏文明嘉靖《荔镜记》中各种角色(生、旦、贴、外、丑、末、净)如何在情节推移中活用称谓语,来表达对话者之间各种人际间的主观语义,特别引人入胜之处是因语境的变迁所带动称谓语语体的变化,其变化方式有规律可循。
一、前 言
从语体的角度来探讨语言使用的适切度,过去语言学界较少留意,但近年来这方面的研究逐渐受到瞩目,并开风气之先(冯胜利2010)。本文根据闽南戏文明嘉靖《荔镜记》(公元1566年)文本(吴守礼2001)考察称谓语使用的情况,从语体的观点来说,称谓语透过各式各样的语体反映言谈事件中言谈者(包括说话者、听话者、第三者)之间的人际关系。语体研究中最常提到的就是“语域”(register)这个概念,可粗略分成正式和非正式语域,正式体反映人际之间疏远、冷漠的关系,非正式体反映亲近、亲密的关系。称谓语正能反映言谈者的语域,除人际间的亲疏关系外,称谓语还表示社会阶级的尊卑高低。人际间的亲疏远近、尊卑高低都会随着情境而变,形成制约称谓语语言形式选取的重要因素。
本文关切的焦点是称谓语的称代用法,即在语境中用来指称说者、听者或第三者采用称谓语而不直接用人称代词,其用意是表达交谈者错综复杂的人际关系。称谓语可以是姓名、亲属称谓或詈词。以形态论,称谓语可以是复合词、派生词或重叠词;以韵律论,称谓语可以是对称音节或不对称音节。形态、韵律的形式特性都能反映称谓语的语用功能(吕叔湘1984)。《荔镜记》是陈三、五娘的爱情传奇,角色有——生:陈伯卿(陈三);旦:黄五娘;贴①:益春(五娘婢女)、夫人(陈三嫂);净:林大鼻、小七、安童(陈家家仆)、官差、都牢狱卒;末:知州、老卓、管义(陈伯延家仆)、陈三母;丑:李婆(媒人)、五娘母、公差、安童(陈家家仆);外:黄九郎/黄中志(五娘父)、陈伯延(陈三兄)。
本文将省视戏文中各种角色(生、旦、贴、外、丑、末、净)如何在情节推移中活用称谓语,来表达对话者之间各种人际关系的主观语义,特别引人入胜之处是因语境的变迁所带动称谓语语体的变化,其变化方式有规律可循。以下分六节依序展开讨论:称谓语和代名词,称谓语的形态类型,詈词,角色的互动,称谓语反映的社会身份及亲疏关系,语体和文类。最后是结语。
二、称谓语和代名词
称谓语可分两大类:普通称谓语和特殊称谓语。普通称谓语指称单一个体,不带身份、职位、辈分等特征,特殊称谓语反映身份、职位、辈分等。称谓语也有指代的用法,可以用来指称说话者(即自称)、听话者(即对称)或第三者(即旁称)。除称代功能外还附带传达交谈者(说话者和听者)的社会或情感关系。社会关系分三类:上对下的关系,下对上的关系,平等关系。
交谈事件中,说者和听者的称谓可分自称和面称,而旁称是用以称呼说者与听者之外的第三者或旁人。言谈者如果是下对上(即说者比听者社会地位低)的关系,自称用谦辞(如陈三自称“小人”),面称用敬辞;上对下的关系时,自称用非谦辞,面称用非敬辞;平等关系的话用中性辞(参见马庆株1996)。
三、称谓语的形态类型
称谓语基本上有两种构词方式:派生和复合②。人名充当称谓语时,可以姓名兼备,也可以名或姓择其一。称谓语形态类型(morphological pattern)的选取会反映人际间尊卑或亲疏关系。
1.形态类型
派生可分为两类:前缀 + 词根,如“哑娘”、“老卓”;词根 + 后缀,如“师仔”、“婆仔”。例如③:
(1)(占)哑娘,叫简乜事?(33.040)
(2)(净)老卓,你值时讨一个媳妇拙爽利?(5.089-90)
(3)(丑)婆仔无事不上下门。(6.017)
(4)(旦)官人袂做人,共简仔乜礼。(29.140-141)
亲属称谓前头加表辈分的“小”,如“小妹”、“小弟”,用于自称是谦称的用法。例如:
(5)(末)小弟今无心看灯,林兄你爱惹事。(5.074-75)
(6)(生)小妹见那爱听,小人各唱……(19.150)
复合词是由两个语素(lexeme)造词,兹不赘列。
2.称谓语的形态类型所反映的语用功能
以全名(姓名兼具)充当称谓语,用于面称是极为不客气的用法,而自称有郑重其事向对方宣誓的意味。例如:
(7)(生)陈伯卿专心拜托,望小妹做一月下老。(24.324-325)
以全名面称时,常用于上对下的情况。如下例中知州对百姓:
(8)(末)黄五娘上来,问你……(44.040-041)
也用于情绪激越时,带有质问的口气。如:
(9)(旦)陈三胆大,放手。(26.447)
全名用于指称第三者就纯粹只是中性的叙述用法。非全名时,一般下对上不能直呼其名,只能做旁称,比如女婢益春不能以“五娘”称呼她伺候的女主人④。陈三的名字“伯卿”也是只有他哥哥用以面称陈三,反映上对下的关系;陈三对哥哥自称时也用“伯卿”。
四、詈 词
对话者在交谈事件中如果情绪激动时,就不顾彼此的颜面,也不遵守礼仪常规,使用詈词当称谓语,正是此现象的反映。使用詈词可以不管交谈者之间的尊卑关系,因此詈词可以用于平辈或上对下,也可下对上。下对上通常是生气的场合,上对下有可能是恶意,也有可能是善意,表示好感。
1.詈词的隐喻运用
詈词多利用隐喻来表现厌恶或钟爱对象的特质⑤。隐喻运作原则简述如下:本体是抽象非熟知的事物,喻体是具体熟知的事物;隐喻运作是建立在两者类似性的关系上。詈词的本体是厌恶的人,但有各式各样的喻体:禽兽、畜生,鬼(即非人),社会中被歧视的原型人物(如贼、虔婆、鸨母、乌龟戴绿帽者、青冥头、瞎子、汉子⑥)。
2.詈词隐喻运用举例
詈词大多是上对下,也可以是地位相等的互骂。骂人为禽兽或畜生多对后辈或家仆,且都是以男性为对象。如用于上对下:
(10)(末)贪心贼奴不知死,有乜官荫?(44.115-116)(官府骂陈三)
(11)(生)禽兽,拾起来我看。(17.108)(陈三骂安童)
用于平辈之间的,见下文例(18)益春、小七对骂。
五、角色的互动
1.角色间的互动举例
1)陈三与五娘的互动
陈三(即陈伯卿)和五娘(即黄五娘)初次相遇,彼此都没直接对话,都把对方当作第三者,因此用旁称来称呼对方。五娘称陈三为“灯下郎君、官人”,陈三称五娘为“娘仔”⑦:
(12)(旦)记得元宵时,灯下郎君乜标致。(17.039-40)
(13)(旦)前头官人乜贵气,身骑宝马绿罗衣。(17.049-15)
(14)(生)安童,看许楼上娘仔掞乜落来。(17.105-106)
益春居中协助成就陈三、五娘两人姻缘时,陈三身份卑微,以“娘仔”称呼五娘,以“小人”自称;而五娘以詈词称呼陈三,直呼其名(或径用代名词“你”):
(15)(旦)叵耐贼陈三,敢来我只绣房口闲行。(21.042-45)
(生)小人初来做乜得知,娘仔只绣房口无乞人行。(21.046-47)
陈三和五娘断约之后,陈三仍以“娘仔”称呼对方,但五娘改以“三哥”、“官人”或更亲密的“君”称呼陈三:
(16)(生)伯卿家后若有妻小,日后耽误娘仔,天你谴责伯卿早死。(26.528-530)
(旦)三哥请起,一人倒爱咒誓。(26.531-532)
陈三和五娘私奔,陈三受牢狱之灾时,五娘以“官人、我君”称呼陈三,陈三仍以“娘仔”称呼对方:
(17)(旦)官人哑,你一身着阮带累,受只劳冷。 (45.179-180)
(生)娘仔哑,只是我身做身担当,做乜是你累我。(45.181-183)
2)小七和益春的互动
小七和益春两人辈分一样,皆为黄家家仆,小七喜欢益春,两人的对话常常掺杂詈语称呼对方,像是打情骂俏。如(净为小七,占为益春):
(18)(占)斩头!你大小心不死除,卜乜用。(22.322)
(净)我骂你贼。(22.323)
(占)你敢骂?(22.324)
(净)贼贱婢,你……(22.325)
(占)青冥头,贼贱婢是哑公哑妈骂个,不是你骂个。(22.326-328)
3)黄五娘和李婆的互动
黄五娘对李婆基本上是维持礼貌的态度,但后来因讲亲事件,五娘对李婆的态度转为愤怒,李婆也因此被激怒。五娘盛怒时,以詈词称呼李婆,李婆径以“你”称呼,还以颜色(旦为黄五娘,丑为李婆):
(19)(旦)李婆来,贵干?(6.016)
(丑)婆仔无事不上下门。(6.017)
(丑)劝你莫得障拗性,忤逆父母无孝义。(14.120-121)
(旦)死虔婆,你怯口毒舌,霎久定讨死。(14.122-124)
4)林大鼻和老卓的互动
林大鼻和老卓为平辈关系,彼此称兄道弟,虽然没有同胞的血缘关系,以兄称呼对方,以弟谦称自己,是一般的社会礼仪。如(净为林大鼻,末为老卓):
(20)(净)今冥正是元宵,直来招兄你看灯,因便体群姐得桃。(5.071-73)
(末)小弟今无心看灯,林兄你爱惹事。(5.074-75)
2.生、旦、贴在情节发展中自称、面称的变化
从下表可以看出,随着情节发展,对话者间的社会身份和情感关系会产生变化,连带也会触发自称、面称的变化:
表1:生、旦、贴在情节发展中自称、面称的变化
生和旦的社会身份和情感关系第18-25出和第26-46出是个重要的分水岭,前半部生是仆、旦是主,后半部生旦断约定情之后,两人之间是男女情人的关系。生对旦面称一直用“娘子”,自称前半部用谦辞“小人”或庄重体“必卿”,后半部开始用“我”、“阮”和“懒”。旦对生自称前半部用代名词“我”、“阮”和“人”(侬),后半部还是用“我”、“阮”。面称前半部用詈词、代名词“你”或直呼其名,后半部不再用詈词,开始用“三哥”、“官人”和“(我)君”。
贴对生自称第18-20出(前半部)用“我”、“阮”,第21出以后(后半部)开始用“阮”、“小妹”、“益春”。面称前半部用“人客”、“恁”⑧或詈词,后半部开始用“尊兄”、“三哥”、“官人”、“君”。
生对贴自称前半部用“人客”、“小人”、“阮”、“陈三”,后半部用“我”、“阮”、“陈三”、“伯卿”、“简儿”。面称前半部用“小妹”、“小姐”、“你”,后半部用“(我)小妹”、“你”、“简仔”。
六、称谓语反映的社会身份及亲疏关系
1.社会身份
交谈中称谓语的选取会反映对话者彼此社会身份和亲疏关系。社会身份可以分为上对下、下对上、平等三种关系。上对下可以直呼其名,例如外(黄九郎)直接以“小七”称呼其男仆:
(21)(外)小七,甲哑妈讨一对金花,来乞媒姨做彩,金花一对插你红。(13.113-116)
下对上时用尊称来称呼对方,如安童用尊称“官人”来面称主人陈三:
(22)(净)官人,许前头一阵娘仔生得句可亲浅伊。(8.067)
又如五娘以尊称“老爹”面称知州,以谦词“奴婢”自称:
(23)(旦)告禀老爹,容奴婢分诉。(44.047)
平等时对话者可以称兄道弟,如净(林大鼻)以“兄”称呼末(老卓,他的同侪):
(24)(净)今冥正是元宵,直来招兄你看灯,因便体群姐得桃。(5.071-73)
也可以直呼对方的名字或以詈词称呼:
(25)(占)小七,哑公叫……(14.217)
(占)青冥头,哑公叫,乜屎肚痛。(14.220-221)
2.亲疏关系
除社会身份关系外称谓语也可以反映对话者的亲疏关系。
1)关系亲密
五娘和陈三定情后,不再用詈词或“你”或“陈三”称呼,而用“君”或“君你”面称,表示亲密的关系。称谓语反映的亲疏关系往往与音节多寡有关。单音词比多音节词更能表示关系的亲密。“君”即为一例:
(26)(旦)君你有意,阮今惜恁如金。(29.193-194)
2)关系疏远
陈三为了赢得五娘的芳心,佯装为磨镜师傅,来到黄家,贴(即五娘的婢女益春)与陈三素不相识,称他为“人客”(闽南语指客人),用“恁”为敬称,这反映生疏人初次见面暂时保持一定的距离:
(27)(占)人客,恁会磨镜?(19.017)
陈三称呼贴(益春)为“小姐”,益春以敬辞“尊兄”称呼,彼此都相当客气,显示疏远的关系;
(28)(生)小姐,你问看恁娘仔卜磨镜不?(19.033-34)
(占)尊兄,今冥月光风静,待阮引阮娘仔去花园内看花。(23.047-49)
七、语体和文类
1.语体
语体或称语域(register)是指语言表现会因不同情境而有不同的语言形式特征。⑨语言表现可因情境的正式非正式而有正式和非正式语体之别。比如执行公务时,对话者双方都会用正式语体对话。以下的对话中,丑(陈三兄陈伯延的仆役)和净(接陈伯延上任的承差)双方都用谦辞和敬辞彼此称呼:
(29)(丑)敢问贤友贵处那里?(2.040)
(净)小人正是广南道承差,差来接运使老爹赴任。(2.041-42)
(丑)尊兄立定,待我禀过老爹。(2.043)
而净(林大鼻)和末(老卓)是熟知的朋友,以下对话中林大鼻取笑老卓说他娶了一位俏丽的老婆,实际上是他的女婢。从这点看,应是不拘束的非正式场景,所使用的都是亲切的称谓(“老卓”、“林兄”)土俗闽南用语(如“值时”(什么时候)、“拙”(这么)、“爽利”(俏丽)、“如鲁”(胡乱说)):
(30)(净)老卓,你值时讨一个媳妇拙爽利?(5.089-90)
(末)林兄如鲁,只是我饲个。(5.091-92)
2.文类
文类(genre)和上述的语体息息相关,有的研究把文类纳入语体中。但是据Biber and Conrad(2009),两者可从几方面加以区分:(a)就文本的焦点而言,语体是文本萃取的例子,文类是完整的文本;(b)以语言特征而论,语体反映词汇语法特性,文类显现整个文本前后的组织方式及文本的格式,文本的形式特性多于功能特性;(c)特定的语言特征会遍布于某种语体中,但是特定的语言特征常只限于文本的某些部分。《荔镜记》戏文可以看到书信、状纸和供状、诏书、誓文、祷祝等文本(见下),从使用的语汇及语言形式看来,算是正式语体,但是这些文本也有完整的格式和组合方式,因此也算是准文类。称谓语的使用也有引人入胜之处,例如陈三对神明祷祝自称“弟子”,称呼神明用“娘娘”,而书信以庄重的文言体书写,陈三自称“伯卿”,五娘自称“妾”:
(31)(状纸)告状人林大鼻……对伊女黄五娘为婚……纵容伊女,与陈三通奸……备情乞告:提获黄中志……(38.027-38.055)
(32)(供状)供状人陈三……五娘掞落荔枝,为定……万忘老爹明镜……(44.136-44.161)
(33)(诏书)今广南运使陈必贤……朕实嘉勉……(47.016-47.030)
(34)(书信)陈伯卿书,拜禀:上覆五娘有情妻……(49.090-49.098)
(35)(誓文)必卿家后若有妻小,日后耽误娘仔,天你谴责必卿早死。(26.528-26.530)
(36)(祷祝()生)弟子是泉州人民……善愿投娘娘保庇。(42.022-42.025)
八、结 语
本文用语体的观点探讨明代嘉靖年间刊行的闽南语戏文中称谓语的称代用法,主要讨论戏文中各个角色在交谈事件中如何运用称谓语来自称、面称、旁称。可以看出对话者会随着情境的变迁而使用不同的称谓语。称谓语可以反映对话者之间身份、地位及情感上的亲疏关系。言谈者的喜怒哀乐也会影响称谓语的选择。从语体的角度来看,语言的使用的接受度与得不得体有密切关系。话语的得体与否和语境有息息相关。语境包括当时的情境、对话者的身份地位、情感亲疏等关系。我们有时可以罔顾人际间的尊卑关系、社会礼仪。此或因情绪起伏或出于诙谐。
称代用法的称谓语,特别是作为社会指示词(social deictics),有其语言学的基础,这可以从形式的类型加以论证。人称代词作为变项本来具有中性的功能,但因称谓语称代用法的排挤而产生特定的语用功能,只用于上对下或平等的人际关系。汉语人称代词有单复数之分,复数的人称代词常产生第二次元的语用功能。
注 释
①戏文中“贴”字以俗字“占”代替。
②重叠式也有,但例子较少,以重叠式来造称谓语似为官话的特性。请参阅吴守礼(2001)。
③括号中小圆点前的数字代表戏文的出数,圆点后的数字表示行数。
④唯有在陈三和五娘私订终身,陈三认定五娘为其有情妻后(49.091),才在书信中以五娘称呼,其他面称场合都以“娘仔”面称五娘。
⑤近代汉语也有类似的詈词用法,其中包括动物的隐喻,但范围有所不同(刘福根2008)。西方詈词的研究也方兴未艾(Allan and Burridge2006)。
⑥至少十二世纪起“汉子”就有贬义。宋陆游《老学庵笔记》卷三:“今人谓贱丈夫曰汉子。”
⑦“爹娘”的“娘”和“姑娘”的“娘”闽南语有不同的语音,前者为 nia5,后者为 niu5。“娘”(niu5)是对年轻女子的尊称,“娘仔”niu5kann2也是。“娘”加上前缀“哑”,形成派生词“哑娘”a1niu5,既表尊敬又表亲昵。贴身女婢益春一向以“哑娘”称呼五娘,陈三用“娘仔”称呼五娘。
⑧“恁”原来是第二人称代词,意指你们,这里用来指陈三本人,带有客气圆融的语气,有敬而远之的涵义。但是“恁”这种用法是语境中所触发的,还没像现代汉语“您”那样固定用专作第二人称单数的用法。
⑨Joo(s1967)把语体(register)细分为五个级别:frozen style(庄重体)、formal style(正式体)、consultative style(商议体)、casual style(随意体)、intimate style(亲密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