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80年代基于经穴-脏腑相关的动物实验研究情况分析*
2013-01-23李志刚张露芬李晓泓胡琅琳
嵇 波,李志刚,张露芬,李晓泓,胡琅琳
(北京中医药大学,北京100029)
经穴-脏腑相关是经络理论的核心内容之一,反映了体表经脉穴位与五脏六腑之间的一种双向性联系,包括两层含义,其一指脏腑生理病理改变能以多种形式反映到体表相应部位的经穴上,表现出特定的症状和体征;其二指刺激体表的经脉经穴,又可对相应脏腑的生理功能和病理改变起到一定的调节作用。关于经脉经穴和脏腑相关性研究,一直是针灸领域研究的热点。近年研究表明,体表经穴与相应脏腑之间具有相关联系[1-3],多借助于正常人或患有各类疾病的患者或借助于正常动物或借助各类疾病动物模型,围绕经脉经穴和脏腑相关理论,从多角度展开研究,包括:①观测体表经穴的生理病理改变,探测其与脏腑变化的相关性;②刺激体表经脉经穴,观测其对脏腑器官的病理或生理指标的影响,取得了丰硕成果。但经穴-脏腑间的相互联系是否具有特异性及其发生机制,仍尚未达成共识。系统深入探讨经穴-脏腑相关性是研究经络理论的基础内容之一,是诠释针灸治病规律的关键。
本研究对20世纪80年代期间关于各类动物的经穴-脏腑相关性文献进行了系统的查阅和研究。检索CNKI和PubMed数据库,时间范围选择1980年 ~1989年,检索项“全文”或“Full Text”,检索词“经穴 - 脏腑相关”和“correlation of acupoint and zang-fu organ”。文献纳入标准:①关于经穴-脏腑相关的动物实验研究;②涉及五脏包括肝、心、脾、肺、肾,六腑包括胆、小肠、胃、大肠、膀胱、三焦;③限于五脏六腑经脉穴位与其相应脏腑之间的研究。CNKI数据库显示共计311词条,PubMed数据库显示共计“0”词条,纳入的1980年~1989年期间中英文文献共计17篇。本研究采用文献逻辑学方法,系统分析了17篇关于经穴-脏腑相关的动物实验研究文献,现述如下。
1 基于针刺信号传入途径探讨经穴-脏腑相关
1.1 周围神经
有研究以正中神经复合动作电位为神经纤维类别兴奋的指标,分析电针“内关”效应的传入神经纤维类别,发现正中神经是电针“内关”促使急性缺血性心肌恢复加速治疗这一效应的重要途径之一,其中正中神经的Ⅱ类纤维兴奋即可产生疗效,但Ⅲ类纤维也发生兴奋,使疗效更为明确[4]。
1.2 脊髓水平
辣根过氧化酶(HRP)法,是利用轴浆运输现象来追踪神经元间联系及其树突构筑的一种无毒、高效的先进研究手段。穴区包埋或注射HRP可以通过脊髓标记的神经元分析穴位传入的神经纤维节段分布,进而判断经穴和相关脏腑的相关性。陶之理等[5]针刺猫“间使”穴,左侧针刺后在间使穴处做一切口,暴露正中神经后注入15~20%的HRP 60 μl;右侧针刺后在穴区直接注入15~20%的HRP 60 μl。形态学研究发现在C7~T1脊神经节内可见到标记细胞,以C8~T1的标记细胞最多,脊髓C8~T1节段前角的外侧相当于前外侧柱的区域可见到多角形的标记细胞。提示“间使”的传入神经元分布于C7~T1脊神经节内。刘瑞庭等[6]电刺激猫“内关”穴区的传入冲动主要投射到脊髓背根颈4~胸1;正中神经、尺神经和桡神经都可能是电刺激“内关”穴区Ⅱ、Ⅲ类神经纤维兴奋的传入途径,但以正中神经为主。
1.3 脊髓以上中枢
周逸平等[7]借助电刺激丘脑下部制备心肌缺血和心功能异常恒定变化后,观察电针双侧“内关”穴20~30 min后的效应,发现电刺激丘脑下部引起的室性早搏基本消失,心肌缺血得到改善,而且其机制可能是由于电针部分抑制了丘脑下部β受体和M受体的兴奋性,使交感神经中枢紧张性降低,交感肾上腺系统兴奋减弱实现的。
1.4 大脑皮层
张金梅等[8]采用神经电生理方法观察针刺猫“内关”穴传入信号是否到达大脑皮层,皮层有无“内关”投射区,刺激皮层“内关”投射区对皮层内脏痛放电有无影响,发现:①刺激左侧“内关”穴或正中神经,在右侧大脑皮层后已状回表面16个点均出现诱发电位;在皮层“内关”皮层投射区,发现表面正电位转成负电位,且随电极深入,负电位逐渐减少。②电刺激皮层“内关”投射区时,由内脏痛所引起的放电量减少,后期放电减少特别明显。翁纪伟等[9]进一步采用神经电生理方法观测刺激“内关”穴传入信号是否进入皮层内脏大神经投射区,是否同内脏痛传入信号发生相互作用。发现:①29个内脏痛兴奋单位中,刺激“内关”穴时有25个单位放电量增加;②同时刺激内脏大神经和“内关”穴时,27个(内脏痛)兴奋-(“内关”)兴奋会聚单位中有10个单位的内脏痛放电减少;③针刺“内关”穴可以抑制被观察的10个皮层内脏痛兴奋单位中的6个皮层内脏痛放电,电针抑制效应明显。
2 基于靶器官探讨经穴-脏腑相关
2.1 靶器官的形态学变化
杨友泌和孟竞璧等[10-11]观察电针双侧“内关”穴对冠状动脉左前降支结扎诱发犬心肌缺血的心肌组织形态学的影响,发现针刺组较对照组在心肌缺血面积、心肌缺血区重量、心肌缺血区重量占左心室重量百分比、心肌缺血病变程度(HE染色和酸性复红甲基绿染色法)等方面减少或减轻,说明针刺对心肌梗塞的保护作用,可能是由于针刺调节了冠状动脉的血流量,增加心肌供氧。杨友泌等[12]观察电针双侧“内关”对冠状动脉左前降支结扎后心肌缺血兔心肌损伤超微结构的影响,发现针刺对心肌缺血时线粒体嵴缺氧变化的恢复有明显的促进作用。
2.2 靶器官的电生理变化
关于胃电研究,林殷利等[13]对比观察电针狗足阳明胃经“足三里”穴或足太阳膀胱经“合阳”穴对胃电活动的影响,发现在静脉滴注五肽胃泌素加快基本电节律的背景上,电针双侧“足三里”穴可使原来增快的基本电节律慢下来,以针后25 min最明显,并以电针“足三里”穴较“合阳”穴明显。
关于心电研究,朱龙玉等[14]借助静脉注射垂体后叶素制备的兔心肌缺血模型,对比观察戊巴比妥钠在针刺“内关”穴调节心肌缺血过程中作用,以探讨脑干网状结构在经穴脏腑相关中的作用。发现戊巴比妥钠可明显消弱针刺“内关”穴减少心肌缺血T波和ST段恢复时间的作用。因戊巴比妥钠可抑制脑干网状结构上行激活系统的机能,提示电针改善心肌缺血的作用,可能是通过脑干网状结构的整合和调节作用实现。刘瑞庭和孟竞璧等[15,11]借助犬冠状动脉左前降支结扎制备的心肌缺血模型,观察电针“内关”穴对心肌缺血犬心外膜心电图的影响,发现针刺可使心肌缺血性损伤的程度和范围有所减轻和减少。刘瑞庭等[16]借助猫冠状动脉左前降支结扎制备心肌缺血模型,观察摘除星状神经节对电针“内关”穴对心肌缺血猫心电图的影响,发现电针“内关”穴区具有显著的促进急性心肌缺血心电图恢复的作用,摘除星状神体神经节,心肌缺血恢复速度有所加快,但电针作用消失。提示心交感神经参与了这种电针效应,是“内关”-心脏联系途 径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张世仪等[17]采用小功率氦-氖激光照射以低阻点定位的猫“内关”穴能相对特异性地引起心电图即时的改变,主要是心率的变化,有时伴有R波的增高。实验说明激光照射“内关”的心脏效应可能是通过正中神经传入,颈迷走神经可能不是主要的传出途径。刘瑞庭等[18]借助猫结扎冠状动脉左前降支制备心肌缺血模型,电针双侧“内关”穴对心电图的影响,发现针刺组缺血心肌恢复血流灌注情况最好,但切断迷走神经后,电针“内关”穴促进缺血心肌加速恢复的作用显著减弱。提示迷走神经的完整是实现这一针刺效应的重要物质基础。
2.3 靶器官的运动功能变化
许冠荪等[19]应用霍尔效应检测慢性动物胃运动方法,观测针刺家兔“足三里”等穴对胃运动机能的影响,发现针刺对胃运动(幅度和频率)有抑制效应,其中对胃运动幅度的抑制效应胃俞>中脘>脾俞>足三里>梁门>头维>阳陵泉;对胃运动频率的抑制效应,以脾俞、中脘、梁门的抑制效应最显著;对胃运动影响的潜伏期变化,在针刺“足三里”、“脾俞”、“中脘”、“梁门”等穴时,大多数进针即可产生效应;对胃运动影响的持续时间,以针刺“足三里”、“脾俞”、“胃俞”、“中脘”、“梁门”穴时,多数是起针后还持续相当长时间;在穴位局部麻醉或全身浅麻醉时,针刺对胃运动影响仍存在。
3 基于血流动力学变化探讨经穴-脏腑相关
孟竞璧等[20]借助冠状动脉左前降支结扎制备心肌缺血模型对比观察干预因素对急性心肌缺血心肌损伤的血流动力学的影响,发现电针双侧“内关”穴15 min后心率(HR)和左室舒张期终末期压(LVEDP)降低,但平均动脉压(MAP)、心输出量(CO)和冠脉血流(CBF)均增加。提示电针能改善心脏冠脉循环功能。孟竞璧等[21]观测针刺双侧“内关”穴对冠状动脉结扎后制备的心肌缺血性损伤犬的缺血区心肌纤维节段长度曲线、冠脉流量和心输出量的影响,发现针刺不仅能改善和保护心肌纤维收缩成份和弹性成份,增强心肌收缩力,改善心肌顺应性,而且能改善缺血区的收缩功能,使心肌收缩力增强,阻滞并减少了缺血区心肌的收缩期外向隆起,有利于心脏泵血功能的维持。
4 讨论
20世纪80年代期间关于经穴-脏腑相关的动物实验研究,人们多借助动物,包括正常或疾病模型的猫、兔和犬,采用组织形态学、神经电生理学、电生理学、血流动力学等方法对经穴-脏腑相关效应进行探讨和研究。经系统查阅和分析,发现此阶段研究有如下特点:①穴区的传入神经元分布和相关脏腑的支配神经在相同神经节段,刺激穴位可以改善相关脏腑的损伤面积和损伤结构;②刺激穴位对相关内脏痛诱发的大脑皮层放电量减少,改善刺激丘脑下部诱发的心肌缺血和心功能变化;③针刺穴位可以改善相关脏腑加快的基本电节律,尤其在胃运动机能、胃运动(幅度和频率)等方面存在经穴和脏腑相关的特异性;④针刺穴位可以缩短其相关脏腑心肌缺血T波和ST段恢复时间,其作用可能是通过正中神经、迷走神经、交感神经和脑干网状结构的整合或调节作用;⑤针刺穴位可以改善其相关脏腑心脏的冠脉循环功能,此功能与其改善缺血区的收缩功能、使心肌收缩力增强、阻滞并减少了缺血区心肌的收缩期外向隆起等有关。
从以上研究结果中可以看出,此时期经穴脏腑相关研究已借助现代实验技术和方法从神经纤维传导途径、靶器官的形态学、神经放电、肌肉放电、血流动力学等方面开展工作,探讨了经穴-脏腑相关的特异效应、外周神经基础、中枢神经基础,取得了丰硕成果,为后续的经穴-脏腑相关研究奠定了理论和实验基础。
[1] 邓海平,沈雪勇,丁光宏.太渊穴自发红外辐射与肺功能的相关性分析[J].中医杂志,2007,48(1):47 -49
[2] 唐惕凡,丁杲元,刘庆田,等.冠心病患者心经心包经原穴体表病理反应的观察[J].湖南中医学院学报,1995,15(1):58 -60
[3] 陈少宗,叶芳,臧郁文,等.用“平补平泻”手法针刺内关穴对冠心病患者左心功能的影响[J].针灸学报,1992,8(2):10 -12
[4] 刘瑞庭,郎明.电针猫“内关”对促进急性心肌缺血恢复作用传人途径的分析[J].针刺研究,1986(3):229-233
[5] 陶之理,席时元,张祖萍.“间使”穴区传入神经元的阶段性分布[J].针刺研究,1986(1):40 -43
[6] 刘瑞庭,须惠仁,付卫星,等.电针猫“内关”穴区传入途径的研究——脊髓背根诱发电位的观察[J].针刺研究,1987(2):139-143
[7] 周逸平,侯正明.针刺对中枢性心血管功能异常的影响及其途经分析[J].针刺研究,1985(2):143-147
[8] 张金梅,翁纪伟,陈培熹.大脑皮层与针刺抑制内脏痛的关系[J].中山医学院学报,1980,1(3):253 -258
[9] 翁纪伟,陈助华,任惠芳,等.大脑皮层与针刺抑制内脏痛的关系[J].中山医学院学报,1980,1(4):335 -340
[10] 杨友泌,王萍萍.针刺对实验性心肌梗赛影响的初步研究[J].中医杂志,1980(5):79-80
[11] 孟竞璧,付卫星,蔡金华,等.电针对心肌梗塞时心外膜电图和形态学的实验观察[J].针刺研究,1985(4):269-273
[12] 杨友泌,曹庆淑,付湘琦,等.针刺对急性缺血心肌超微结构作用的电子显微镜观察[J].针刺研究,1986(2):142-145
[13] 林殷利,陈小美,李忠华.以胃电为指标探讨经络学说中经穴与脏腑的关系[J].上海中医药杂志,1981(2):34-43
[14] 朱龙玉,王复强,柳苏平,等.脑干网状结构在体表(“内关”穴)内脏(心脏)相关中作用的初步探讨[J].科学通报,1983(21):1337
[15] 刘瑞庭,李连达,孟竞璧.针刺对犬实验性心肌缺血性损伤影响的观察[J].中医杂志,1980(5):77-78
[16] 刘瑞庭,宋利明,李玉珍.摘除猫星状神经节对电针“内关”促进缺血心肌恢复作用的影响[J].针刺研究,1984(4):317-320
[17] 张世仪,屈金河,张敏磊.氦-氖激光照射猫“内关”对心电图的影响[J].针刺研究,1986(1):60-65
[18] 刘瑞庭,李燕.迷走神经在电针“内关”促进猫缺血心肌恢复过程中的作用[J].生理科学,1986,6(5):356-357
[19] 许冠荪,欧阳守.足阳明胃经足三里穴位特异性的研究[J].安徽中医学院学报,1981(12):62-67
[20] 孟竞璧,刘瑞庭,傅卫星,等.电针与硝酸甘油、心得安和酚妥拉明对急性缺血性心肌损伤的作用比较[J].针刺研究,1984(2):139
[21] 孟竞璧,刘瑞庭,须惠仁,等.电针对心肌缺血性损伤时心肌节段长度和左室内压——长度环的影响[J].针刺研究,1989(4):435-4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