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至阳穴治疗胸痹
2013-01-23曾白玉
孔 莹,周 猜,曾白玉,孙 秋
(1.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二医院,黑龙江哈尔滨150001;2.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黑龙江哈尔滨150040;3.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黑龙江哈尔滨150040)
至阳穴乃督脉的第9个穴位,在第7椎节下间,两膈腧之间,其别名为肺底、金阳。这个穴名被解释为:背为阳,横膈以下为阳中之阴,横膈以上为阳中之阳,故名至阳。在《针灸甲乙经》中记载“至阳在第七椎节下间,督脉气所发,俯而取之。”督脉为人体诸阳之会,其生理功能主要是统摄一身之阳气和真元,至阳穴为督脉之要穴,有激发全身阳气之功,温化阴寒之效。第7椎节所在的位置有特殊的含义,在十二地支当中,阴阳的的兴盛正好是六支,子时阳气即开始生发,于午时达到极致,第七支起到兴衰转承、承接贯通的作用,至阳在此达到了最高点。正所谓“至阴飓飓,至阳赫赫,两者相接而合,万物生焉。”
至阳穴所治疗的疾病十分广泛,常用于治疗胃痉挛、胆绞痛、黄疸胆囊炎、膈肌痉挛、肋间神经痛、脊背强痛、心悸、胸痹等,而至阳穴用于治疗胸痹疗效最为显著,且沿用至今。
胸痹首见于《内经》。《灵枢·本藏》记载曰:“肺大则多饮,善病胸痹、喉痹、逆气。”认为痰饮之邪痹阻胸中,此为胸痹心痛的病理基础。《中医内科学》[1]定义:胸痹是由于心脉挛急或滞塞引起的,以膻中部位及左胸膺部疼痛为主症的一类病。《素问·脉要精微论》[2]中揭示了心痛的主要病机:“涩则心痛”,即阴寒内盛,胸阳痹阻,阴占阳位,则心脉凝泣不通。其他很多医籍也多有对胸痹的病机叙述,但都不外乎阴寒盛,阳不足,痰浊内生,阻遇胸阳,心脉瘀阻不通,或为心阳变微,心搏无力,气血瘀阻,心脉不通,不通则痛,而致心脉阻。中医认为治疗胸痹应当以活血化瘀、理气通阳为治疗原则,刺激至阳穴,可使阳气复来以振胸阳,达到治疗胸痹的目的。
胸痹相当于西医的心绞痛、心肌梗死,主要是因为心肌缺血,而心肌的缺血是由于心血管的阻塞、心脏泵血障碍,疼痛常从胸骨向左侧上肢内侧及小指放射,这一现象,称为心脏-皮肤反射现象。至阳穴所在的位置皮肤正好由第6、7、8胸神经的后支的内侧支重叠支配,而与之出于同一脊髓节段的6、7、8胸神经的前支构成4、5、6肋间神经,而第4、5、6肋这一区域正是心跳最明显的部位。当发生心绞痛时,揉按或针刺至阳穴,可有两种传导机制来调节疼痛,一条是通过痛觉传导到大脑皮层来转移来自心的部分痛觉;另一条是电信号的形式,通过改变局部的电信号冲动,然后由至阳穴周围的神经传至心肌,进而调节心肌的功能。至阳穴正是利用这一原理,刺激后激发身体的神经体液调节功能,达到了缓解治疗疾病的作用。
现代研究对至阳穴治疗胸痹有大量的实验研究和临床观察。薛新萍等[3]在观察指压至阳穴治疗心绞痛26例中得到了显著的疗效,刘宝华[4]运用电针至阳穴对实验性急性心肌缺血家兔血浆中cAMP、cGMP的含量观察,得出结论:电针至阳穴可以提高家兔心肌对缺氧缺血的耐受力,改善心肌的缺血缺氧状态。魏霞等[5]经过临床观察发现硝酸甘油贴膜局部皮肤贴敷加至阳穴穴位按压具有很快促使心绞痛患者康复的效果。
至者,极也。至阳为督脉之气达于阳中之阳之处,为阳气之至极,至阳又名金阳,故其气血为肺金之性的纯阳之气,刺之或灸之或点按皆可从阳引阴,振奋胸中之阳气,温阳宽胸,缓解不通、不荣之痛。至阳穴治疗胸痹心痛有明确的疗效,为治疗胸痹的要穴,随着现代动物实验和临床观察的不断深入研究,思路和视野的不断开阔,祖国医学治疗疾病的前景非常广阔,未来将会开拓出更有效的治疗方法。
[1] 田德禄,蔡淦.中医内科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6:125
[2] 谢华.精编黄帝内经[M].呼和浩特:内蒙古文化出版社,2010:80
[3] 薛新萍,冯杰,吴克珍.指压至阳穴治疗心绞痛26例[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07,11(1):56
[4] 刘宝华.电针至阳穴对实验性急性心肌缺血家免血浆cAMP、cGMP含量的影响[C]//中国康复医学会运动疗法专业委员会第九届全国学术会议论文选编.2007:177-180
[5] 魏霞,马丽娟,勇琴歌.硝酸甘油贴膜局部皮肤贴敷加至阳穴穴位按压促使心绞痛康复效果观察及护理[J].齐鲁护理杂志,2010,16(22):19-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