痛风患者的临床治疗方法分析
2013-01-23刘国萍
刘国萍
(黑龙江省大庆油田总医院集团东海医院龙新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黑龙江 大庆 163453)
痛风患者的临床治疗方法分析
刘国萍
(黑龙江省大庆油田总医院集团东海医院龙新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黑龙江 大庆 163453)
目的 探讨痛风患者临床治疗方法。方法 选取临床 2011 年 3 月至 2012 年 3 月痛风患者 70 例临床治疗方法进行分析。结果 降低血尿酸、血红细胞沉降率和C反应蛋白水平;复方痛风胶囊能显著降低高尿酸血症小鼠模型的血尿酸量,对热板致痛具有明显镇痛作用。结论 秋水仙碱能抑制炎性细胞反应是特效药。别嘌呤醇能抑制尿酸生成。本病如早期确诊,积极防治,一般预后较好,极少数晚期患者遗留肾及关节难治性损害。
痛风;临床治疗
痛风是长期嘌呤代谢障碍、血尿酸增高引起的一组异质性疾病。高尿酸血症和痛风可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原发性疾病与遗传有关,但原因不明。继发性主要由肾病、血液病、药物、食物等引起。痛风尚无法根治,但可控制高尿酸血症[1]。迅速终止急性发作;纠正高尿酸血症;防止尿酸结石形成和肾功能损害。选取临床2011年3月至2012年3月痛风临床治疗方法进行分析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70例痛风患者中,男64例,女6例,年龄42~70岁。病程1~20年,平均病程8年。首次住院者46例,两次以上住院者24例。所有患者均有反复发作的急性痛风病病史,合并肾损害者26例,并发高血压者6例,高血脂者46例,伴尿路结石者6例。入院时查血清为470~930μmol/L,平均560μmol/L。
1.2 方法
1.2.1 急性痛风发作期治疗
绝对卧床并抬高患肢直至疼痛缓解。秋水仙碱仍是目前治疗痛风急性发作的特效药,可迅速消除急性期症状、体征。给药方法及剂量:秋水仙碱0.5mg,每小时1次或1mg/d,每2小时1次,直至症状缓解或出现胃肠道不良反应时停药。如果已用药6mg,而病情无好转,也应停药;静注法:用于不能耐受口服用药之患者。2mg用10mL生理盐水稀释后缓慢静注,时间>5min,常可迅速减轻疼痛。如病情未完全缓解,6~8h后可再静注1mg,但总剂量不超过4mg。消炎痛:50mg,口服,每6~8小时1次,缓解症状后减为25mg,每日2~3次至停药。布洛芬0.3~0.6g或萘普生0.25~0.5g,口服,每8~12小时1次,症状减轻后逐步减量至停药。糖皮质激素强的松10mg口服,每日3~4次,仅用于对上述药物的治疗无效之患者。
1.2.2 慢性期治疗
控制高尿酸血症最为重要,抑制肾小管尿酸重吸收,促进尿酸排泄,适用于肾功能较好者。丙磺舒(羧苯磺胺):0.25g,每日2次,口服,无过敏及明显胃肠道刺激症状者,2周内递增至0.5g,每日2~3次。每日最高剂量不超过3.0g。苯磺唑酮:50mg,每日2次口服,可逐渐加量至100mg,每日3~4次,最高剂量每日800mg。本药作用时间较丙磺舒稍长,但对骨髓的毒性作用稍大,其他不良反应同上。苯溴酮(痛风利仙):25mg,每日1~2次开始,可渐加量至50mg,每日2次。抑制尿酸合成, 别嘌呤醇等可抑制黄嘌呤氧化酶,减少尿酸生成,主要用于对排尿酸药无效或有禁忌证的患者,与排尿酸药同时用,可增加疗效[2]。开始剂量100mg,每日1~2次,口服,最高剂量每日600mg。本药主要不良反应为过敏反应,肝及骨髓损害等。
2 结 果
患者关节疼痛、肿胀消失、尿路结石溶解、肾功能改善、血清尿酸降为正常、血脂稳定。住院时间12~30 d,平均21d。
3 讨 论
痛风是原发性或继发性嘌呤代谢障碍、血尿酸增高而引起的组织损伤性疾病。以特征性急性关节炎反复发作和高尿酸血症为特征,长期患病者可有痛风石和肾结石形成。食物中的嘌呤以及细胞代谢分解的核酸经一系列酶促反应最终分解为尿酸经肾排出体外,任何引起血尿酸排泄减少或生成增多的因素均可致痛风发作,根据病因不同常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原发性痛风和高尿酸血症由先天性嘌呤代谢紊乱引起,多数为多基因遗传缺陷,部分患者未能确定分子缺陷[3]。肾尿酸排泄减少见于多数患者,但确切发病机制不明;尿酸生成增多主要因酶的缺陷所致,如1-焦磷酸-5-磷酸核糖合成酶或黄嘌呤氧化酶活性增高等。继发性痛风和高尿酸血症主要见于骨髓增生性或淋巴系统增生性疾病之化、放疗后,由于核酸转换增加,尿酸生成增多致病。此外,某些药物如速尿、烟酸、乙醇等可使尿酸排出减少或长期尿液酸化干扰尿酸排泄。
突然发作的单关节红肿热痛和功能障碍,尤其夜间发作者,以拇趾及第一跖趾关节为多见,亦可见于踝、膝、腕等关节。每次发作可持续7~14d,具高度反复性。反复发作未经治疗或治疗不彻底者可因尿酸在软骨、滑膜、肌腱和软组织处沉积而形成痛风石,使关节结构破坏导致畸形和活动受限。肾结石与肾病变常见于本病反复发作患者,可出现肾绞痛和血尿。饮酒及进食高嘌呤食物如动物内脏、沙丁鱼等为常见诱发因素。
痛风尚无法根治,但可控制高尿酸血症。迅速终止急性发作;纠正高尿酸血症;防止尿酸结石形成和肾功能损害。调节饮食限制蛋白质摄入量在每日每千克理想体质量1g,鼓励多饮水,不进食高嘌呤食物(动物的心、肝、肾、脑,沙丁鱼、酵母等)。排除诱因严格戒酒,受寒、劳累、感染、创伤、手术或进食富含嘌呤的食物等尽量避免。避免诱发因素。急性期处理,迅速给予秋水仙碱或非甾体抗炎药、糖皮质激素等。秋水仙碱药常见的不良反应是骨髓抑制、肝功受损和呼吸抑制,因此禁用于白细胞减少患者,肝肾功能不良者应减量或慎用。糖皮质激素能迅速缓解急性发作,但停药后往往出现“反跳”现象[4]。发作间歇期和慢性期的处理主要是使用排尿酸或抑制尿酸合成药物,以控制高尿酸血症。碱化尿液可提高上述药物疗效,最好睡前服乙酰唑胺250mg或碳酸氢钠0.5~1g,每日2~3次;服药期间应多饮水;有尿酸结石之患者,如每日尿酸排泄量>900mg以上,不宜使用排尿酸药;尽量不与水杨酸及噻嗪类利尿药同服。
[1]陈灏珠.实用内科学[M]11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2364.
[2]王吉耀.内科学(七年制)[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1018.
[3]罗彦玲,邓丽丽,王红,等.痛风的遗传度及遗传方式的研究[J].中华内分泌学代谢杂志,1997,3(2):126-127.
[4]王颜刚,苗志敏,闫胜利,等.高尿酸血症及痛风病人血尿酸与胰岛素抵抗的关系[J].青岛大学医学院学报,2004,40(3):197-199.
R589.7
:B
:1671-8194(2013)09-014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