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用创新助推甘肃蜂业发展

2013-01-23张世文甘肃省蜂业技术推广总站天水741020

中国蜂业 2013年1期
关键词:养蜂业蜂业中蜂

张世文(甘肃省蜂业技术推广总站,天水 741020)

甘肃位于祖国西部,介于北纬 32°11′~42°57′,东经92°13′~108°46′,面积 45.44 平方公里。地貌复杂多样,山地、高原、平川、河谷、沙漠、戈壁交错分布,地形呈狭长状,东西长1655公里,南北宽530公里,大致可分为陇南山地、陇中黄土高原、甘南高原、河西走廊、祁连山地和河西走廊以北地带等各具特色的六大地形区域,复杂的地形地貌特征形成了种类丰富的蜜粉源植物,同时也造就了甘肃省发展养蜂业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和比较优势。由于甘肃自然地理条件独特,日照时间长,昼夜温差大,所生产的各类蜂产品品质优良,相关营养理化指标高,受到了全国蜂产品生产销售企业和广大消费者的青睐。

然而,甘肃省得天独厚的养蜂生产条件和所生产的高品质蜂产品并没有使甘肃养蜂业步入蓬勃健康发展的快车道,而是一直处于缓慢和不平稳的发展阶段。甘肃作为养蜂资源大省,但没有实现养蜂强省。作为甘肃省蜂业主管单位的甘肃省蜂业技术推广总站(甘肃省养蜂研究所),针对甘肃蜂业存在的突出问题进行了认真细致的调研,做了大量的实际工作,筹划谋略,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甘肃蜂业呈现出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和发展态势。

一、创新人员管理模式,充分调动科技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人是生产力的最根本要素,如何达到人尽其才,采取何种管理方式是每个部门每个单位需要研究和解决的问题。近年来,我们在这方面进行了一定的探索,对充分调动科技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1.人员定位。我们将全体职工分为创业型、科研推广型和服务型三类,综合考虑了单位的整体发展和职工的意愿,使全体职工在不同类型的岗位上发挥作用,做到了人尽其才、人尽其用。

2.差异化管理。采用鼓励创业型人员、灵活管理,稳定科研推广型人员、严格管理,压缩服务型人员、强化管理的理念制定不同的管理模式。

3.正确激励。对创业人员采取正激励方式,科研推广人员采用正负激励相结合、以正激励为主的方式,对服务人员采用正负激励相结合、以负激励为主的方式。

4.注重培养。对创业者以引导、鼓励、帮助为重点;对科研和推广人员以提高职称、职务、学历为主;对管理人员以强化自身基本技能为培养目标。

通过这几年的实践,有7名职工在蜂业一线创业,在实现创业的同时带动了蜂业的发展。在现有的40名在职职工中,高级职称人员9人、中级24人、初级2人、工人5人,人员结构更加合理,在蜂产业的全部链条上都有我站职工的参与,职工的理论知识水平和实际操作技能有了大幅度的提高。近年在省级以上刊物公开发表专业论文近100篇,取得国家专利4项,获得省级科技奖励2项,市级科技奖励2项。打造了一支能够推动甘肃蜂业发展的专业技术人才队伍。

二、创新发展思路,加强合作力度,为蜂业发展寻求物质保障

以项目促生存,以合作求发展。项目是蜂业发展的载体,是做大做强蜂业的保证,没有项目或项目较少,就会出现生存困难,合作是发展的必由之路,通过与大院大所的合作,取长补短,才能助推甘肃蜂业的发展。

1.加强与中国农科院蜜蜂研究所的合作,使国家蜂产业技术体系天水综合试验站落户我站,先后有4个科研项目与我站合作。同时,在项目执行中培养和锻炼了我站科技人员。

2.加强与地方科研单位的作用,先后与福建农林大学、山西农科院园艺所的合作,使我站更好的参与到了全国性的科研工作中。

3.重视项目的拉动作用,积极争取科研项目。先后争取到了国家种质资源保种场建设、省科技支撑计划、省农业科技创新、省农产业质量安全体系建设和省农民创业培训基地等项目支持。单位经过多年的不懈努力,从2010年起,单位年科技专项经费达150万元以上。执行的各类科研项目达到了8项,研究内容从中蜂集约化饲养、中蜂种质资源保护、授粉蜂群培育、蜂类资源防治草原虫害、熊蜂调查等到大田油菜授粉、豆科牧草授粉、设施果蔬授粉、苹果授粉等遍布养蜂业各个方面。科技项目为全省蜂业工作的开展注入了强大的发展动力。

三、创新工作平台,努力使蜂业实用技术和先进技术为蜂农所用,真正使蜂业成为“农业之翼”

近年来,甘肃蜂业工作紧紧围绕全国蜂业整体规划和全省农业工作整体部署,加强领导、认真组织、周密安排、积极工作,大力推进全省蜂业工作快速发展,蜂业体系、蜂业科研、技术推广、蜂农培训、蜂病防治、试验示范、产品研发、蜜蜂授粉等各项工作全面开花,整体推进,形势喜人。

1.建立技术推广服务平台,筹建了以省蜂业技术推广总站为龙头的省蜂业协会,以协会为纽带推动蜂业发展。全省初步形成了蜂业技术推广总站、研究所、蜂业协会、蜂农合作社、蜂业公司和部分县区级蜂业工作站的蜂业工作体系,截止2012年,共成立省市县各级蜂业协会12个、蜂业合作社9个、蜂业公司18家,形成了一个较为完整的蜂业工作链条,保证各项蜂业工作纵向和横向的顺利开展。

2.建立实验平台,助推蜂业研究。2010年我站与甘肃省耐克特蜂业公司联合建立了我省第一家达到GMP认证的蜂产品生产车间,建立了5个大田农业和设施农业蜜蜂授粉基地、6家中蜂和意蜂试验示范蜂场,彻底解决了科研试验基地的问题。

3.突出蜜蜂授粉的作用。我们高度重视蜜蜂授粉工作,努力将蜜蜂授粉技术融入到大农业的生产增收中去,为蜂农增收,为农民增收,真正起到“农业之翼”的作用。在开展的项目中,利用蜜蜂为大田农业和设施农业授粉的项目就占到了一半,全年在全省各市县区开展利用蜜蜂为大田农业授粉试验研究和推广示范面积超过10000公顷,开发利用蜜蜂为设施农业授粉试验研究和推广示范温室数超过200座,应试品种有油菜、荞麦、紫花苜蓿、红豆草、红三叶、苹果以及温室草莓、油桃、黄瓜、香瓜、西红柿、菜瓜等,均取得了良好的增产效果,果型改善、品质提升。

四、创新生产经营模式,寻求蜂业发展的新途径

蜂农是养蜂业的基石,是养蜂业发展的基础。我国养蜂业“十二五”规划中指出,确保到“十二五”末全国蜂群规模达到1000万群,对我们养蜂业来说,这是一个宏伟的目标。虽然我们在蜜蜂育种、养蜂技术改良、集约化饲养、蜂病防治、蜂农培训等方面努力工作并且取得了显著成绩,但是我们不得不面对一个严峻的问题,那就是养蜂业从业人员的老化和流失问题,如果这个问题不解决或是得不到缓解,那么要在“十二五”末实现上述目标,壮大我国的养蜂业,将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提高蜂农收入是问题关键之所在,这也是我们甘肃蜂业面临的一个问题和需要解决的课题。

徽县地理条件优越,自然植被丰富,蜜源条件良好,具备了中蜂养殖得天独厚的优势,加上当地饲养中蜂具有一定的群众基础,是我省中蜂养殖较为发达和集中的县区之一。近些年来,我单位围绕徽县中蜂养殖业大做文章,将徽县做为我省中蜂养殖的重点县和示范县进行扶持和推广,在当地召开了全省畜牧业生产形势分析暨养蜂工作座谈会,建立了数家蜜蜂养殖试验示范蜂场,先后将国家级和省级项目“国家蜂产业技术体系天水综合试验站”、“甘肃省中华蜜蜂种质资源保护”和“陇东南中蜂标准化、规模化饲养技术的集成与示范推广”项目的部分或全部工作放在了当地执行,多方筹措资金和无偿投放蜂箱、蜂药、蜂机具,狠抓技术培训和推广示范,每年在当地举办养蜂技术培训班2次左右,加大对徽县中蜂在全国范围的宣传和推介,经常邀请国内知名蜂业专家学者和省市领导到徽县实地考察和指导工作,为当地中蜂产业的健康发展把脉会诊,出谋划策。

虽然做了大量的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有一个问题却一直摆在我们面前,那就是中蜂养殖户所生产的蜂蜜的销售却是一大难题,一是卖不出去,二是卖不上价格,较高价格的零散销售只占很少的一部分,大部分蜂蜜还是由中间收购商收购,价格只是略高于意蜂蜂蜜,甚至不如意蜂所采的一级洋槐蜜。价格的低迷严重影响了中蜂蜂农的生产积极性和扩大再生产,饲养规模一直无法上台阶。通过深入细致的调查研究和对我们这一独特行业的思考分析,加以参考其他行业相关成功案例,2012年9月我们在徽县成功启动了一种“政府+科研推广+公司+蜂农”的新型养蜂生产经营模式,这在我们甘肃省属于首次。这种模式的创新之处在于政府管协调、科研推广单位抓技术、公司育品牌、蜂农保质量,减少了中间环节,保证了产品质量,增加了蜂农收入。通过宣传推介和牵线搭桥,我们促成了南京九蜂堂蜂产品有限公司将徽县确立成其西北原生态中蜂巢蜜生产供应基地,一期免费投资25万元的蜂箱设备,由公司直接指导生产和监督收购,价格优于市场同水平,确保了养蜂户的利益。这种新型的养蜂生产经营模式在徽县的成功启动,是我省蜂业管理工作不断探索和创新的成果,它是目前我省蜂业经济发展的一条活力之路、阳光之路,同是也必将增加蜂农收入,推动养蜂业的发展。

新型养蜂生产经营模式的“试水”只是一个良好的开始,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还需要进一步的完善服务机制,健全推广体系,搞好技术培训,探索在新形势下蜂业管理的有效途径,永不止步。

猜你喜欢

养蜂业蜂业中蜂
河南卓宇蜂业有限公司
鄂西武陵山区五峰县及周边主要木本蜜源植物资源调查及开发利用策略
河南卓宇蜂业
河南卓宇蜂业
河南卓宇蜂业
中蜂保护与发展
中华蜜蜂
我国中华蜜蜂遗传资源现状
遂昌县中蜂产业发展对策
对绍兴市柯桥区养蜂业可持续发展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