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我国猪育种工作回顾及存在问题和解决办法

2013-01-23冉茂良杨易昌

中国猪业 2013年2期
关键词:种猪遗传生猪

冉茂良 杨易昌 陈 斌*

(1湖南农业大学动物科学技术学院,湖南省长沙市 410128;2湖南省益阳市赫山区畜牧水产局,湖南省益阳市 413002)

我国猪育种工作回顾及存在问题和解决办法

冉茂良1杨易昌2陈 斌1*

(1湖南农业大学动物科学技术学院,湖南省长沙市 410128;2湖南省益阳市赫山区畜牧水产局,湖南省益阳市 413002)

本文在回顾我国猪育种工作及对比育种发达国家的基础上,总结了我国猪育种工作取得的成就和现今面临的若干问题,根据我国前期育种实践提出解决问题的一些方法,如积极推进全国性联合育种、配套系与联合育种结合等,以期对未来的育种工作提供一些参考。

猪育种;联合育种;配套系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驯化和饲养猪的国家,猪的驯化可以追溯到公元前五千年[1]。在 《物种起源》一书中,达尔文就多次提到我国人民对猪的驯化、选择和保存做出了巨大的贡献。现如今,我国拥有猪的品种及数量都可以堪称世界之最,据联合国粮农组织(FAO)资料显示,中国地方种猪有114个(包含台湾),2011年国家畜禽遗传资源委员会组编的 《中国畜禽遗传资源志(猪志)》中公布中国地方品种为72个、猪培育品种及配套系19个、引入品种8个。尽管如此,我国却未能育成具有中国特色的品种,一直 “狂热”的从国外引进种猪,引种进来之后却未能充分利用其进行育种研究直至退化,从而始终逃离不了 “引种-退化-再引种-再退化”的怪圈[2]。不仅如此,这种现象对疾病防控也造成了重大威胁,而且在大大浪费外汇的前提下还买不到最好的种猪[3],最终对我国生猪产业发展造成瓶颈性的阻碍。因此在我国系统地开展育种工作,争取早日培育出有中国特色的大白猪、长白猪、杜洛克猪对我国生猪产业持续健康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 我国猪育种工作的回顾

1.1 育种新技术的成熟运用

动物育种技术的发展始终跟随着遗传学理论发展,只有当遗传学理论的研究更深一步时,动物育种技术才能取得进步。我国从20世纪中期开始采用现代育种技术以来,同国外育种进程一样先后经历了表型值选择→育种值选择→基因型选择的过程[4]。通过半个多世纪的应用实践,已经取得了以下几点成就:①能够很好的依据性状表型值的高低进行选择,虽然该方法效果不稳定且进展缓慢,但仍有一定的参考价值;②动物模型最佳线性无偏预测 (Best Liner Unbiased Prediction,BLUP) 方法的应用,使得育种值的估计可以充分利用不同亲属的信息,能够在对场、年度及其他环境效应进行估计的同时预测出个体的育种值,从而指导科学、准确地选种[5]。③对分子遗传标记、数量性状基因座 (Quantitative Trait Locus,QTL)图谱分析研究取得比较大的突破,开始实际应用于猪的育种工作中,该方法能够不受环境的影响,且无性别限制,因而允许进行早期选种,可缩短世代间隔,提高选择强度,从而提高选种的效率和准确性[5];④性能测定技术的大大提高。B超仪、电子秤和超声波等操作简便和测定结果相对较准确的仪器运用,使得性能测定更加精确[6];⑤育种相关软件及计算机技术的研发取得突破,GPS(猪场管理软件)和GBS(种猪场管理与育种分析系统)等应用于育种工作,使得育种数据的整理和统计更加准确和简便易操作。

1.2 我国种猪育种进程

近半世纪以来,我国生猪产业取得了辉煌的成就,这归功于我们在营养调控、环境卫生、疾病防控和遗传育种方面取得的巨大成果[7]。现将遗传育种方面取得的成果罗列如下:①1985年在华中农业大学建立的我国第一个种猪中心测定站——中国武汉种猪测定中心,结束了我国无种猪中心测定站的历史[8]; ②2000年5月颁布的 《全国种猪遗传评估方案(试行)》使我国的种猪测定、遗传评估工作朝着规范、统一、联合的方向发展;③2004年经国家品种审定委员会修订的 《中国畜禽遗传资源状况》中公布的猪培育品种及配套系有19个[3];④基本形成了华南区域 (广东)、 西南区域(四川)、 中原区域(河南)和华北区域(北京)种猪遗传评估网络,基本实现了计算机联网和信息共享[3],为全国性联合育种奠定了实践基础;⑤目前我国已遴选出56家核心育种场,作为全国种猪育种表率和领头羊,对我国育种技术及育种理念的推广起了很大的作用并且为走向全国性的联合育种奠定了坚实的现实基础。有了以上一些典型的育种进展,再加上我国已培养出一大批优秀的育种专家和人才将会进一步促使我国育种工作不断取得新的成果,变养猪大国为养猪强国指日可待。

2 目前我国猪育种工作面临的问题

2012年1月,国家统计局公布我国2011年生猪出栏66170万头,截止2011年11月,全国生猪存栏量大约47625万头。中国作为生猪生产大国是毋庸置疑的,但与此相对比的种猪育种工作却始终未能达到国际平均水平,甚至远远落后于养猪发达国家。例如加拿大CCSI每年测定10万多头猪,已积累了300多万头猪档案资料;美国NSR积累的测定记录(包括繁殖和生长)达145万多;丹育公司每年测定的种猪数据超过10万头,共有11.1万个胎次的记录;而我国截止2011年12月全国种猪遗传评估中心已收集的数据个体档案仅415万头,生长测定记录90万余头,繁殖记录40万头。因此,我国的生猪产业始终受到种猪育种的牵连而不能成为生猪产业发达的国家。造成这一现状的原因主要有育种目标和组织性的缺乏、基础性育种工作的薄弱、育种工作资金投入不足以及利益冲突、育种观念落后,此外中国悠久文化历史形成的独特消费市场和长期计划经济等因素也对我国种猪育种系统的发展起到了阻碍作用[3]。

2.1 育种工作不能持之以恒和理论与实际脱节

众所周知,猪的育种工作需要进行长期的性能测定,不断地积累真实有效的数据。而许多种猪育种场基于育种观念落后,资金匮乏、基础育种工作人员流动性大和育种组织工作混乱等种种原因不能持之以恒地按照原定的育种规划进行性能测定,或者在测定过程中由于人为因素(如测定人员的熟练程度不够和责任心不强等)或仪器因素(测定所用的仪器不够精密以及继续使用已损坏的仪器测定等)而导致数据缺乏真实性[8]。不仅如此,从20世纪中后期我国开始实行现代化育种工作,国家对育种工作加大了财力和人力的投入,但是育种研究的大批成果并未切实应用于实践,使得理论研究没有转化为实际的育种进展和经济效益,即使一部分研究成果应用于了实践,但由于缺乏有力的合作机制和有效的信息反馈等原因,使得经济效益低而未能对育种工作起到持续的促进作用。

2.2 育种基础性工作非常薄弱

各企业或育种场开展育种工作的基层工作人员缺乏统一的培训,技术参差不齐且流动性大,并且许多企业和育种场由于资金缺乏等原因导致育种设备落后,一些育种场甚至没有电子秤、B超仪、电脑和数据记录系统等配套设备,使得育种工作难以稳定高效地进行,并且所测得数据的完整性和可靠性不高[9],直接导致数据分析结果的不准确,从而使得分析结果反作用于育种工作的价值不高、甚至将育种路线引向错误的方向,这些都是制约我国育种工作的决定性因素。

2.3 对育种工作的资金投入不足

育种工作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整个过程需要花费大量的财力和人力,许多公司在前期投入一部分资金后,因未能立即见到经济收益而减少甚至终止继续投入资金,从而导致育种工作减缓或者被迫终止。一些企业或育种场在生猪价格低(或其他原因)时,出于经济利益考虑,将需要测定的个体在未达到测定体重时就卖掉,从而严重影响测定数据的完整性,最终导致育种工作的进展缓慢 [10]。

2.4 育种观念落后,缺乏育种积极性

目前我国许多企业或种猪场管理人员育种观念落后,育种素质不高,始终认为从国外引进原种猪既省事又赚钱,尽管引进原种猪需要花费大量资金,还是抱着 “羊毛出在羊身上”的想法,并且许多对猪育种重要性不了解的养殖户始终认为,外国的种猪就是好的,更促使了这些企业或种猪场从国外引进原种猪。许多种猪场或企业认为不进行育种工作也能赚钱,从而缺乏育种积极性[2]。

2.5 缺乏联合育种的意识

我国育种工作始终处于一盘散沙的状态,各个企业缺乏合作交流,单独进行研究,很多企业或种猪场基于自身利益,不愿意将自己已有的优良种公猪贡献出来实行跨场联合育种。不仅如此,由于经济竞争,各企业或种猪场均认为自己的育种方法和种猪优于其他企业或种猪场而使得育种工作只在一个狭窄的核心群范围内进行,育种效果并不明显[11],从而出现只有少数专业的育种公司在有规模有组织开展育种工作[12]。

3 关于我国育种工作的几点建议

3.1 积极推进全国性联合育种

猪的联合育种始于1987年,英国Cotswold公司提出并应用了多组核心群育种结构[1],它是在一定范围 (一个省、一个地区、全国)内进行跨场的联合种猪遗传评估[13]。我国自1998年开始全国性的种猪遗传评估工作到2011年12月以来,在全国种猪遗传评估中心注册的企业达209家,累计收到种猪登记415万条,生长测定记录90万条,繁殖记录40万条[14]。有了这些数据和技术经验的多年积累和要在2016年前建成100个核心育种场,为在我国全面推进全国性联合育种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但是,全面推进全国性的联合育种,我国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15-18]。

(1)成立国家育种中心或联合育种协作组,制定全国性的育种方案和方向,收集汇总并整理测定数据,制定统一规范的性能测定方法,建立供全国查询的数据记录信息网络;

(2)加强以华东、华南、华北和华中区域性育种中心联合:片区性育种中心除了负责该区域育种工作的统筹安排以及数据的初步整理和分析以外,还需将所得原始数据及初步分析结果报至国家育种中心或联合育种协作组,并且要加强各区域间育种工作的协作力度;

(3)建立以省畜牧兽医研究所为主导、各高校科研技术为支撑的省级育种中心,主要负责本省各生猪企业或种猪育种场的育种分工,统一培训基层育种工作人员,落实数据测定的各项工作,监督育种工作按期进行和数据测定的真实性,积极联合各高校科研技术力量和设备实际运用于育种工作中,成为本省各育种场的联系枢纽;

(4)各生猪企业或种猪育种场负责各项育种工作的实际开展,具体实施育种措施,负责测定种猪性能的各项指标。各生猪企业或种猪育种场是整个体系是否能取得育种成果的关键,必须保证测定数据的真实性和种猪育种工作的如期进行。

因此,四级部门各司其职,下一级部门向上一级部门提供测定或初步整理的数据,上一级部门通过统计分析修正育种方案、公布分析结果供查询、监督下级部门的育种工作等。上一级部门适时通报下一级的育种工作进展,对进展滞后的企业或育种场进行通报并采取一定的处罚措施,对进展超前的则通报表扬并予以奖励。

3.2 努力推进配套系与联合育种相结合

配套系是指以数组两个或两个以上专门化品系(内含专门化父系与专门化母系)为亲本,通过经严格设计的杂交组合试验(即配合力测定),筛选出其中的一个杂交组合为 “最优”杂交模式,再依此模式进行配套杂交所得的产物,这一培育配套系的育种过程,则称之为配套系育种,其优点有:世代间隔短、互补性强、杂种优势明显和可提高商品猪的整齐度等[19,20]。

而许多企业同样基于自身利益和商业竞争,不愿意将自己性能优良的配套系贡献出来,从而造成联合育种积极性不高。要想打破这一格局,可以通过各企业或育种场分工协作的方式进行,各个企业或育种场在上一级育种部门的协调分工与技术支持和监督下分别培育不同性能的配套系,而后再进行联合育种。从而将配套系育种与全国性联合育种相结合,既在一定程度加快了全国的联合育种进程又解决了一部分全国联合育种中的问题,也使全国性的联合育种成为一个较为完备的育种体系。

4 小结

综上所述,我国猪育种取得一定成绩,也面临着许多问题,要逐渐摆脱依赖从国外引进原种猪的种种限制,变养猪大国为养猪强国,就必须充分利用现代育种技术在实现区域性联合育种的基础上,推进全国性与配套系相结合的联合育种,这将是我国养猪业实现新一轮腾飞的必经之路。

[1]张伯卫,龙浩洋,王世铭,等.猪育种研究进展与发展趋势.上海畜牧兽医通讯,2010(4):60-61.

[2]吴常信.有关我国猪育种几个问题的探讨.中国畜牧杂志,2005,41(1):3-5.

[3]陈瑶生.中国的猪育种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华南农业大学学报,2005,10(26):1-10.

[4]鲁绍雄,吴常信.动物育种方法的回顾与展望.国外畜牧科技,2000,27(1):24-28.

[5]吴常信,鲁绍雄.现代猪育种技术.中国畜牧杂志,2003,39(1):41-42.

[6]肖炜.猪育种新技术及其应用现状.猪业科学,2006(10):12-15.

[7]彭中镇.30年来我国猪育种工作进展与展望.猪业科学,2008(1):92-97.

[8]陈军.猪育种的进展及其发展趋势.中国动物保健之猪业动态,2005(6):50-51.

[9]郭万库,师守堃,鲁绍雄.我国种猪育种结构及发展的探讨.中国畜牧杂志,2000,36(5):49-51.

[10]陈瑶生,王翀,李加琪,等.经济全球化条件下的猪种遗传改良及可持续发展.科技导报,2005,23(3):48-51.

[11]王楚瑞.全国猪联合育种的思考.猪业科学,2008(3):74-75.

[12]陈瑶生,李加琪.种猪遗传评估及其应用.广东猪业,1999(6):6-10.

[13]张晶,王爱国,张勤,等.联合育种十年回眸.猪业科学,2008(1):48.

[14]郑友民.提升服务水平 积极推进全国猪联合育种工作.中国畜牧业,2012(2):24-26.

[15]张沅.猪联合育种策略.中国猪业,2010(11):10.

[16]王爱国.建立场间遗传联系实现猪的联合育种.养猪论坛,2003(10):10.

[17]宋元东,侯卫东,王晓锋,等.区域性种猪联合育种模式探析.河南畜牧兽医,2011,32(8):16-17.

[18]徐桂芳,张金松,薛明.中国种猪联合育种工作的进展.中国畜牧杂志,2006,42(24):32-33.

[19]彭中镇.试析配套系与猪配套系育种.动物科学与动物医学,2005(3):19-22.

[20]王爱国.猪配套系育种目标与技术体系.动物科学与动物医学,2005(3):26-29.

S858.285.9

C

1673-4645(2013)02-0029-03

2013-01-02

国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建设专项资金(CARS-36)

作者介绍:冉茂良(1989-),男,重庆城口人,硕士研究生

陈斌(1964-),男,教授,博士生导师

猜你喜欢

种猪遗传生猪
生猪中暑的诊断及治疗
非遗传承
2022年中国种猪信息网全年计划
生猪贴“秋膘” 管理要跟上
部分地区种猪跌破2000元/头
天邦股份种猪事业部
2020年种猪进口或创历史新高
还有什么会遗传?
还有什么会遗传
还有什么会遗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