猪病防治细节失误及改进方法
2013-01-23王书娟
王书娟
(山东省招远市畜牧兽医局,265400)
笔者从事基层兽医服务工作20多年,发现养猪户在猪病防治工作中存在着诸多细节失误。现就这些细节失误及改进浅谈如下。
1 猪场消毒不到位
猪场消毒的目的是杀灭滞留在外界环境中的病原微生物,控制外界病原微生物的侵入、扩散及场内猪群本就存在条件病原微生物的扩散,是维持或提高猪群健康水平的重要手段。当猪群中发生某种急性传染病时,必须及时消除传染源,再对被污染的环境进行消毒。平时的预防性消毒是起到以防万一的作用,若是一次或一时疏忽带进病原,则前功尽弃。所以,猪场平时的消毒工作要做到经常化规范化,才能发挥消毒的效果。这方面的失误及注意事项有:
1.1 不设消毒池或者消毒池成摆设不放消毒剂。
1.2 只重视到场人员进入时的消毒,而忽视带进猪场物品的消毒。例如钱币,特别是由屠宰场或个体商贩所交付钱币时,病原的携带率很高,一旦这种钱币经过饲养员手,则是猪场防疫的重要隐患。
1.3 只重视猪进出时的大消毒,而忽略了临时、局部的小消毒。农户养猪有时出现个别病死猪是难免的,当病死猪处理完毕后,应及时对污染的场地进行临时局部消毒,若不及时进行消毒,一旦病原扩散就难以扑灭。
1.4 只重视猪圈、地面和笼具的消毒而忽视了圈内空气和猪体外表的消毒。
1.5 消毒工作要做到经常化定期消毒。应根据不同的消毒药,决定采用喷洒、喷雾、浸泡或蒸发等消毒方法。在消毒过程中,要注意不能消毒过快,喷洒不匀,不要留下死角。
1.6 要经常更换消毒药,以免病原微生物产生抗药性。
1.7 禁用无生产厂家、无生产日期、无规格说明的消毒剂。
2 没有体温表或不使用体温表
体温是反映猪体健康的一个重要生理指标,体温测定有助于疾病的早期诊断,判断疾病的性质,鉴别疾病的种类,观察疗效及判断预后。有的农户不使用体温表而用手摸,凭感觉决定发不发烧,要知道体温表测出的数值相对来说比较准确,而用手摸准确性差,易造成误诊。
3 滥用退烧药
不了解猪的正常体温,一有点低烧就用安乃近、氨基比林等。不同年龄猪在静止时的正常直肠温度(标准差±0.3℃):哺乳仔猪39.2℃、断奶仔猪39.3℃、架子猪39℃、育肥猪38.8℃、怀孕母猪38.7℃、母猪产后24小时内是40℃、分娩后一周至仔猪断奶39.3℃、断奶后母猪38.6℃、公猪38.3℃,当动物受到刺激时(检查或饲喂时)静止值上升。外界气温高时,数值比上述高些。超1℃内为低烧,超2℃时为中烧,超过2℃以上为高烧。在测量猪的体温时,41℃以下建议不要打退烧针,也不要吃退烧药,因为猪体温一定范围内的升高往往是猪自我保健的一种本能。猪体温升高后,猪的抗病力增强,能积极发挥免疫系统的功能和作用,帮助机体预防疾病、战胜疾病。
4 滥用缩宫素
一遇难产,不分青红皂白就注射缩宫素。有的农户说:老母猪个头大得多注射一点儿,一盒全搞上(注:一盒10支100单位),这是错误的。缩宫素可选择性兴奋子宫,加强子宫平滑肌的收缩。本品小剂量能增加妊娠末期的子宫节律性收缩和张力,较少引起子宫颈兴奋,适于催产。剂量加大,使子宫肌的张力持续增高,舒张不完全,出现强直性收缩,适用于产后止血或产后子宫复原。用法用量是肌内或皮下注射猪10-50单位。缩宫素剂量过大,易造成胎儿窒息死亡,子宫破裂和泌乳障碍。分娩顺利时不用缩宫素,但产出1头或几头小猪后,遇到产仔间隔30分钟以上仍未有仔猪产出,子宫阵缩无力时,注射10-40单位,注射后仍未产出则要及时助产。使用缩宫素应注意:子宫颈口未张开的母猪禁用;骨盆或产道狭窄的母猪禁用;禁止超量使用,高剂量注射会使子宫强烈收缩而痉挛,仔猪不易产出,且产后子宫过度疲劳,机能瘫痪,易造成胎衣滞留而引起子宫炎。
5 滥用抗生素
不懂药物科学配伍,随意组合药物。常用的抗微生物药物按作用性质分为四类: (1)繁殖期杀菌药(或速效杀菌药)主要包括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氟喹诺酮类,万古霉素,磷霉素等。 (2)静止期杀菌药(或慢效杀菌药)主要包括氨基糖甙类,多粘菌素类,杆菌肽等,对繁殖期及静止期细菌均有杀菌作用。 (3)繁殖期抑菌药或快效抑菌药,包括四环素类,大环内酯类及林可胺类抗生素等(4)静止期抑菌药或慢效抑菌药,主要包括磺胺类,环丝氨酸等。(1)和(3)配伍可产生拮抗作用。例如农户常用青霉素类,也常用到四环素类、氟苯尼考及大环内酯类,若前者与后者合用,则后者因抑制细菌细胞分裂而降低青霉素的抗菌效果。
6 疫苗使用方面
6.1 超量使用肾上腺素:0.1%肾上腺素注射液是抢救因注射疫苗引起的过敏性休克的特效药物,应严格控制用量。肾上腺素能使心肌收缩力加强,心率加快,传导加速,心输出量增多,若用量过大可引起死亡。临床应用的极量是初生仔猪 0.3ml、 5kg猪 1ml、 20kg猪 2ml。
6.2 用注射用水或凉开水、矿泉水稀释猪瘟疫苗,造成免疫失败。正确的做法是必须用生理盐水稀释。
6.3 不用专用稀释液稀释疫苗:不能用生理盐水或注射用水来稀释猪伪狂犬病活疫苗、高致病性猪繁殖与呼吸障碍综合症活疫苗等,以免造成免疫失败。凡带有专用稀释液的疫苗一定要使用专用稀释液。
6.4 用失真空的疫苗,接近失效期的疫苗。造成免疫失败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主要的是疫苗的质量问题。失真空的疫苗不能用。 (真空疫苗稀释时针管里的水能自动的被吸出来)另外,冰箱经常停电,与鱼肉混装经常开启,温度忽高忽低,反复融冻均可使疫苗失效加快。过期和接近失效期的疫苗同样不能用。
6.5 用过的疫苗瓶、稀释和接种器具及未使用完的疫苗不能随意丢弃,要进行无害化处理,挖坑深埋或焚烧,严格彻底消毒,以防散毒和污染场地。
6.6 接种使用细菌性冻干苗比如猪丹毒猪肺疫苗前7日后10日内均不应喂含任何抗生素的饲料,确需使用抗生素须在停药后1星期补免1次。使用病毒性疫苗前后1星期不得使用抗病毒性药物、干扰素及免疫抑制剂,以免影响免疫效果。
6.7 疫苗注射时间应在进食前或进食后2小时。
6.8 注射疫苗不换针头,不分针头粗细长短。吸取疫苗时应使用专用针头,不换针头易造成疫苗污染和交叉感染,一定要一猪换一个针头,避免人为传播疾病。针头的粗细长短要合适:小猪用9号15-20mm的细短针头,中猪用12号25-30mm的针头,母猪和大猪用12号或16号38-44mm的粗长针头。
6.9 疫苗注射太浅:尤其是加有油佐剂的灭活疫苗,注射太浅在脂肪层里不吸收,要深部肌肉注射。经常在屠宰场见到因注射疫苗太浅未被吸收而废弃的猪颈部肌肉。
6.10 疫苗从冰箱里拿出来就用。疫苗临用前应升到常温,开封或稀释后充分摇匀。
6.11 疫苗剂量随大随小。注射疫苗时不可少注,以免因剂量不足而引起免疫失败;不可随意加大剂量,一者加大成本,二来使动物产生过敏反应或出现麻痹。
6.12 一般来说,配种后20天内和产前半个月内,尽可能不要注射疫苗,以防流产。
6.13 针头针管不煮沸消毒而仅用开水涮一下。正确的做法是待水沸腾后还要继续消毒15分钟以上,才能杀死病原微生物。金属注射器应当拆开冲洗煮沸消毒。
6.14 注射消毒不严造成脓肿:要严格消毒,皮肤局部消毒要使用5%兽用碘酊。已形成的脓肿要及时切开排脓,脓汁盛放于塑料袋里深埋或焚烧,不要污染地面。
6.15 注射部位肿了还继续注射:无论是药物还是疫苗,肿胀部位不能再注射,否则不吸收,可以选在耳后、颈部双侧交替或臀部注射。
7 饲喂营养及其他
7.1 配种后不换料,照常规喂。配种后到怀孕21天,此期是胚胎形成胎儿着床时期,也即是胚胎极易死亡的高峰期。母猪要严格控制饲喂量,当母猪配完种以后,立即减少饲喂量,从配中期的日喂3-4kg减到1.5-2kg。不限制饲喂,能量过高,引起胚胎死亡,将减少产仔数。
7.2 后备母猪喂育肥猪料。有的农户打小留的后备母猪吃育肥猪料,一直喂。常有人问我家母猪都二百五六十斤了,怎么还不发情?岂不知育肥猪料中有高剂量的铜,损伤生殖器官而导致不发情。60kg后不能再喂育肥猪料,而应喂后备母猪专用料,最起码也要喂妊娠母猪料。
7.3 空怀母猪喂妊娠母猪料或哺乳母猪料。无论是妊娠母猪料还是哺乳母猪料,影响发情和排卵的维生素E、维生素C、胡萝卜素、胆碱、蛋氨酸等含量都严重不足或缺乏,将导致断奶后再发情延长或产仔数少,所以要喂空怀母猪专用料。
7.4 猪料中不喂脱霉剂。由于目前饲料原料中霉菌毒素的含量普遍超标,猪采食带有霉菌毒素的饲料后,会引起种猪繁殖障碍,免疫功能降低,饲料利用率降低,抗病力下降和生产性能下降等,给养猪生产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目前饲料中的玉米一般都在田间感染霉菌,建议公母猪饲料中全年应加入脱霉剂。
7.5 小公猪阉割不要太晚。健康的小公猪一般在7—10日龄去势,伤口小,愈合快,应激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