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前急救中的远程移动监护技术的发展现状
2013-01-23陈志刚
魏 超,陈志刚
社会与经济的快速发展刺激人们对医疗技术提出更多更高的要求,与此相适应,创新与改进院前急救相关技术刻不容缓。网络及其移动通信的迅速发展为院前急救领域带来新的技术支撑。通过在救护车车载监护系统中添加模块,把患者入院前的生命体征等参数信息进行远程传输,使得院前和院内信息一体化,实现无缝连接[1],方便院内医师及时动态了解患者最新状况,指导院前医师抢救,及早拟定治疗方案,为患者入院治疗做好充分的准备,提高院前-院内急救效率。
1 远程医疗的发展状况
欧洲著名的远程医疗学者R.istepanian将远程医疗定义为:通过远程通信方式来远距离地监护和共享医学知识。这一系统包括远程诊断、信息服务、远程教育、远程远距离视频、音频信息传输、存储以及显示[2]。远程医疗的出现,真正实现医患实时交流,实施准确快速的诊断及治疗。早在1906年,心电图发明者就开始通过电话线来进行远程咨询的试验。远程医疗在国外的发展大致分为三个阶段。在第三阶段中(20世纪九十年代至今)远程医疗已经具备了以下三个鲜明特征:通过公众通讯网提供服务,提供客户端到桌面的服务,全面发展成熟的项目商业化[3]。
我国的远程医疗发展已二十多年。从1986年的广州远洋航运公司的电报跨海会诊开始,中国的远程医疗慢慢起步,而中国最早的远程医疗网路——中国金卫医疗网络在1997年7月才正式开通。1999年底上级颁布的《关于加强远程医疗会诊的通知》,大大促进了远程医疗的发展,全新的远程医疗服务模式正式开启。我国首个远程医疗网络平台是由中山大学在广东搭建发展壮大的。这个网络平台包括:远程生命信息监测系统、远程会诊系统、“120”急救指挥系统。该平台实现了系统与系统之间、高级中心与次级中心之间无缝连接的信息流通,实现实时的远距离医疗活动。而其中的“120”急救指挥系统可以与生命监测系统对接,内置车载监测系统,确保患者家庭-转运途中-医院无缝连接。
2 远程监护系统与院前急救
2.1 远程监护系统的支撑平台 随着现代通信技术的高速发展及其在医疗领域的广泛应用,给远程监护的研究带来了新的发展。除心电监护外,临床上其他重要的生理参数:血压、体温、血氧饱和度、呼吸波等也成为远程监护的内容,使远程监护系统逐渐趋于完善[4]。远程监护系统主要是建立在Internet和无线通信网的网络支持基础上。
2.2 远程监护系统的优势 基于无线网络的心电无线监护系统目前采用可携带式的实时监控心电信号的监护仪,利用无线通讯技术与监护中心进行数据通信,使用者可不受时间和空间限制,随时随地得到监护中心的监护。远程移动监护系统有以下优点:传输定位模块插件式设计,即插即用,在不影响转送监护的前提下,实时把患者信息传输到监护中心;全球定位功能,为监护中心实时掌握患者位置信息提供帮助;完善的服务器程序与医院系统相连,实现患者信息的共享;在接收端,一个监护服务器可以同时监护多个不同的患者,大大提高了医疗工作的效率和医疗资源的利用率[5]。
2.3 远程监护系统在院前的应用 在院前急救之中,现有条件下我们只能依赖于无线通信网络的支持。基于无线通信网的远程监护系统主要由监护终端、无线远程传输网络和医院或社区监护中心组成[6]。近年来,随着生物医学传感器的小型化,用于采集和传输生理数据的监护终端趋于小型化[7],产生了便携式生理信号采集器。与无线远程传输网络结合起来,使患者可以在一定范围内自由移动,而不必受监护装置的限制。当前较为常见的无线通信技术有CDMA[8]、GPRS[9]以及蓝牙技术[10]等。
在院前急救现场以及“120”急救车上,实时的监控和传输信息,可以与转送目的医院提前进行患者信息沟通,及早诊断,及早进行专科检查、专项预防性治疗,提高急救质量,完成院内治疗的早期准备工作。同时,医院在接收到患者实时的生命参数信息后,综合院前急救情况,提前做好医疗准备。对于急难杂症,尽早进行专家会诊,确定有效治疗方案。对于某些重大创伤出血、休克、心搏骤停患者等危重患者,在情况允许之下,亦可以通过信息传输与“120”急救医师进行病情沟通,告知患者可能存在的病情档案,包括既往病史以及手术过敏史,配合“120”急救医师采取有效措施保障患者生命安全。
3 展望与思考
远程移动监护技术在院前急救中的广泛应用,使无缝连接医疗活动的效率大大提高。技术的创新发展,改善了医疗质量,也提升了院前急救活动的全面性,在院前急救转送途中,患者可以实时地与医院专家进行沟通,也从另一面很好地进行了心理辅导治疗,对于稳定患者家属情绪非常有帮助,使全面高效的医疗诊治活动可以顺利进行。随着3G网络的迅猛发展以及医疗技术的快速创新,远程移动监护技术为院前急救带来新的活力,大大提高救援质量,院前急救的发展之路越来越平坦,将会更加有效的挽救更多患者的生命,提高患者生存质量,改善医疗质量,人们将随时随地接受到高效率的医疗服务。
总之,院前急救是民心工程,我们时时刻刻都要以患者为中心,一方面依靠先进的技术手段来获得患者的生理参数的数据来评定病情,另一方还需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紧紧结合现场情况,综合患者既往病史,进行全面分析评估,为后续的院内一体化治疗提供正确信息,更好地保障患者的生命健康。
[1]王建强,朱 彤,李成毅.移动急救监护系统的设计[J].中国医学装备,2011,8(8):41-43.
[2]C.S.Pattichis,E.Kyriacou,S.Voskarides,et al.wireless telemedicine systems:An overview[J].IEEE Antennas&Propagation Magazine,2002,44(2):2143-2153.
[3]黄子通,杨正飞.中国远程医疗的现在与未来[A].广东省生物医学工程学会30周年纪念大会.134.
[4]张 迪,吴水才.心电远程监护系统的研究进展[J].中国医疗设备,2008,23(6):45-48.
[5]陈轶炜,张永红,白 净.基于蓝牙通讯的便携式心电监护仪的研制[J].北京生物医学工程,2008,27(2):173-177.
[6]高凤梅,李振新,秦 鑫.基于无线嵌入式 Internet的多生理参数远程监护系统[J].计算机与数字工程,2008,36(7):54-56.
[7]石道生,任 毅,罗惠谦.基于ZigBee技术的远程医疗监护系统设计与实现[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2008,30(3):394-397.
[8]Alfonzo A,Huerta MK,Wong S,et al.Design of a methodology for assessing an electrocardiographic telemonitoring system[C].Conference proceedings IEEE Engineering in Medicine and Biology Society,2007:3729-3732.
[9]Dakun Lai,Zuxiang Fang.Real-Time Remote Monitoring of Out-of-Hospital with High Patients Especially Risk Heart Diseases[C].Proceedings of the 2007 International IEEE/ICME Conference on Complex Medical Engineering,2007:332-335.
[10]金浩宇,陈海军,谭 新.基于GPRS的移动监护系统设计[J].广东医学院学报,2011,29(3):2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