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王孟英从阳热论治特殊“阴寒”征象之心法述评

2013-01-23张吉芳张福利马伯艳马艳春

中医药信息 2013年3期
关键词:王氏医案气机

张吉芳,张福利,马伯艳,马艳春

(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黑龙江 哈尔滨 150040)

狭义伤寒与狭义温病的最根本区别在于病邪的寒热属性不同。而寒热辨证自古以来就与阴阳辨证、表里辨证、虚实辨证共同构成了中医辨证论治体系基本构架。一般而言,阴寒性证候是以系列阴寒性症状及体征为诊断依据,即“症状表现为面色苍白或暗淡,身重蜷卧,倦怠无力,精神萎靡,语声低微,静而少言,呼吸怯弱,气短,形寒肢冷,纳差,口中无味,不烦不渴,或喜热饮,大便腥臭,小便清长或短少,腹痛喜按。舌脉体征表现为舌质淡而胖嫩,舌苔润滑,脉沉微细涩或沉弱无力”[1]。而阳热性证候的表现,则大致和上述症状及体征相对或相反。但在临床实际中,具体疾病的症状、体征与病机、证候之间往往关系复杂多变,阴寒性的症状及体征与阳虚阴盛证之间、阳热性的症状及体征与阳盛阴虚证之间,多非简单的线性对应关系。对于这些复杂现象,真正能做到辨证明晰,处方精当者并不多见。清代著名医家王孟英就是其中有代表性的一位。

王孟英(1808~1868年),浙江海宁人,是道光光绪年间温病学派代表人物,与叶天士、吴鞠通、薛生白并称“清代温病四大家”。其临证擅于把握病机枢纽,用药轻奇熨帖,尤其善于纠正温病误作伤寒治或温证误作寒证治后的变证,坏证。众多医案证实效果显著。另外,王氏学验俱丰,现传世医著16种及医案13卷[2]。为后世学习中医及研究其学术特色提供了宝贵的财富。

1 王孟英对疾病寒热属性的总体认识

王氏诊病十分重视辨证,尝说:“辨证为医家第一要务”,“辨证不明,动手便错”,临证凡见寒热疑似,或阴盛格阳等证时,他无不曲运神机,悉心辨证,以洞察病情的真实原委。纵观王氏医案,约有70%为纠正其他医家误治之证,其中又有半数以上为实热误辨为虚寒而用温补后之变证、坏证。并且除《随息居饮食谱》外,几乎在其所有医著中,都着重介绍了其对伤寒温病、寒证热证的鉴别经验及治疗方法,并且时刻不忘告诫后世医者不可把热证误判作寒证,以及误治的危害。其对疾病寒热属性鉴别的重视程度可见一斑。

王氏秉承《内经》观点,认为人体的寒热主要依赖阴阳二气所调和,阴阳偏盛偏衰,都可引起人体寒热状态的变化。“阳虚则外寒,阴虚则内热,阳盛则外热,阴盛则内寒”(《素问·调经论》)。但如阳气郁结或逆上,不能温煦全身,虽然此时阳气未见虚损甚至有所亢盛,仍可出现身体局部的“阴寒”假象。此时若不详细探查病机,极易判断错误而作真阴寒证治疗。“温证误作伤寒治而妄发其汗,多有此候……温证误投热药补剂亦有此候”(《温热经纬·〈内经〉伏气温病篇》)说的就是这类情况。另外,当寒证与热证在一人体内同时出现时,如虚寒之体感受温热之邪,其清热与温阳的先后顺序也要仔细权衡,方不致顾此失彼,贻误病情。

2 分论王孟英从阳热论治各类“阴寒”征象之思路方法

寒热,即可指症状,又可指证名,同时寒热又是疾病病机和辨证纲领。此处的“阴寒”、“阳热”是指证候而言。而所谓“‘阴寒’征象”,是指阴寒证候所表现出的一系列特征性症状,不单包括恶寒、手足逆冷等温度变化,还包括面色苍白或暗淡,身重蜷卧,倦怠无力,精神萎靡,语声低微,静而少言,呼吸怯弱,气短,纳差,口中无味,不烦不渴,或喜热饮等寒象症状。王孟英认为,临床如出现以上症状,不可一味按“阴寒”治疗,在某些情况下,“阳热”内盛也可导致如上症状出现。因此也可以说,本文论述的是王孟英对疾病寒热症状与寒热证候同一性的见解。

2.1 阳气闭郁于内,不能温煦肌表之“内热外寒”

王孟英提及的导致阳气闭郁于内的机理有两种,一是“积热深锢,气机郁而不达”(《王氏医案·卷一》);二是湿热“充斥三焦,气机为其阻塞而不流行”(《王氏医案·卷二》)。而无论是第一种机理还是第二种机理致病,都存在外感与内伤两种病因。

王孟英认为,无论是外感热病还是内伤杂病,都存在如热邪过于亢盛,则可致“邪气深伏,正气不得宣通,所以先必恶寒”(《温热经纬·卷二》)的病证发展规律。临证可见体怯畏寒,四肢厥冷、频吐白沫等“阴寒”征象,所谓“热深则厥亦深”是也。若不详察,则极易因其“畏寒”表象而从阴寒治。此时若发其汗,则“助热上蒸而咽伤”(《温热经纬·卷二》);若温其阳,则邪热更炽且闭郁更深。此类病证常见于外感病后期或内伤病,辨别要点在于“阴寒”征象同时是否见里热症状,如脉象沉重弦滑,或大便坚燥,或大便溏泄而酱黄色且秽臭难闻;或小便短赤,或口气极重,如是则为热厥无疑。治疗方法古人有“下不嫌早”、“下不嫌多”之说,意在驱邪务尽。王氏认为,热结在里,不但可伤津耗液,且易灼液成痰,用大量苦寒泻下之剂使表里上下通透,则邪热荡然无存。即“非大苦寒以泻之不可”(《王氏医案·卷二》)。

王孟英对于湿热病邪的认识,继承了前人的医学成就,但有了自己的更加深入的体会。对于湿热的性质,他说:“热得湿则郁遏而不宣,则愈炽;湿得热则蒸腾而上熏,故愈横;两邪相合,为病最多”,又有“湿热内郁,郁甚则少火皆成壮火,而表里上下,充斥肆逆”(《温热经纬·卷四》)。也就是说,湿热交蒸,充斥三焦,三焦气机失调,阳气闭郁于内,不能温煦肌表及四肢,可出现恶寒,四肢冷凉、汗出不畅,胸痞,舌白,口渴不引饮等类似寒象表现。施仁潮总结王孟英论述湿热经验认为,湿热成因包括感受暑湿、内有湿邪又感暑气、或内有湿邪日久化热[3]。对于辨证要点,王孟英认为:1)湿热交蒸之恶寒较伤寒、阳虚或寒湿之恶寒程度轻;2)要辨兼次症状,其在《温热经纬·卷四》中说“口渴而兼身冷,脉细,汗泄,舌白诸证者,固属阴证宜温,还须察二便,如溲赤且短,便热极臭者,乃是湿热蕴伏之阳证,虽露虚寒之假象,不可轻投温补也。”其余如面色薰黄,呼吸粗促,坐卧不宁等也是湿热常见之症;3)如湿热困阻严重,甚至还可见“蒙蔽清阳,则耳聋;内扰肝脾胃,则干呕而痉厥”等。对此证的治疗要注重湿热两清,施氏总结王孟英治疗湿热证讲究清泻宣化,两分湿热,同时还注意助脾运、祛内湿[2]。

2.2 有形实邪阻滞经络,阳气瘀滞,不能布达周身之“局部阴寒”

人体经络的主要功能为运行全身气血,联络脏腑肢节。经络是气血运行的通道。如果经络不通,则会造成气血壅滞。表现在局部,则可出现局部气血不通,温养不足。王氏尝云:“大凡有形之邪皆能阻气机之周流,如痰盛于中胸头觉冷,积滞于腑脐下欲熨之类,皆非真冷,人不易识,吾曾治愈多人矣”。临证时当详查脉证,一查是否寒热并见,二查是否气机不通。王氏自云“不惑外显之假象,而直断为实热之内蕴者,非揣度之见,而确有脉证可凭”。

诚然,气机之壅滞,是多种因素所致,王氏认为,在诸多因素中,痰热尤为常见,其次食积、瘀血。“凡痰饮内盛之人,服寒热药皆如石投水,人皆以为察赋之异,不知皆痰饮为患也”,且“风药耗营液,温补实隧络”,因此治疗是证,不可因部分“阴寒”征象而妄用温补,去除实邪、斡旋枢机是治病关键。因此,清热化痰以清气道,疏通经络是孟英治疗部分“阴寒”证的又一特点。如许芷卿患寒,须覆重衾,内热饮不解渴,仍能安谷,便溺皆行,或以为虚患,或以为疡患,投以温散,即显咽痛,孟英脉之,沉弦而缓,作痰热治,两剂而证减,再剂而瘳(《王氏医案三编·卷二》)。此类案例,不胜枚举。陆士愕评云:“此其法虽宗香岩叶氏,而灵巧锐捷,竟有叶氏所未逮者”。

2.3 下元亏虚,阳气逆上之“上热下寒”

人体气机何以流畅?除阳气鼓荡外,更须阴气之静藏,二者缺一不可。阴虚之体,内热自生,阴不制阳,阳气逆上。可见面赤足冷,头晕自汗等症。道理即明,辨证不难。凡见上热下寒而兼气逆者,悉如此类。

治疗时一不可见其下寒而用温散,如《王氏医案三编·卷三》之曹氏妇案:患者见两足不温,音低自汗,夜不成眠,痰涎咳逆,眼肿巅疼等阴虚气逆表现,而医家不识,误为外感而治以温散,多药不痊。孟英视之,乃肝肾素亏,心阳内亢,原非外感。给予滋阴潜阳,一剂胀消,六剂心下始凉;二不可见其上热而单纯清热。如《王氏医案续编·卷五》许少卿室案:患感之后大渴大汗,面赤足冷,彻夜不眠。进十剂清解,病不略减。孟英曰“而真阴素亏,心阳外越”,与龙、牡、生地、麦冬等滋阴潜阳药物大剂投之,月余生效;治疗大法,滋阴以调气,势所必然,且非此不为功。

2.4 虚寒之体感受温热邪气之“寒热并见”

王孟英尝论虚寒之体感受外邪的辨证治疗方法,认为素体虚寒之人感受外邪,如感受风寒邪气,不散风寒而单用温补,则易滋补生热,寒从热化,造成寒热错杂;如感受风热邪气不散风热而专治虚寒,则滋腻恋邪,热邪更盛。因此,风寒之体无论感受风寒与风热,都应先祛邪而后扶正。

如王氏治郑妪案,为素体虚寒,感受外邪而咳痰,医者误用温补,而致虚寒与积热并见之证。孟英治之以清热化痰之苇茎汤,自释曰“盖虚寒乃此人之本体,而痰咳乃新受之外邪,不治其邪,而专补其虚,则邪无出路,以致滋补生热,此舌苔之所以黄腻也。孟英以清热化痰为治,尚是一半治病,一半治药误也。”

3 结语

燮瘦石在给王孟英医案作跋时言到:“火烈,民望而畏之,故鲜死焉;水懦弱,民呷而玩之,故多死焉。药则反是,凉解则人望而畏之,设以凉解生之而不感;温补则人呷而玩之,设以温补杀之而不怨”,又有“七情内动即是火邪,六气外侵皆从热化,自然热证浮于寒证、凉解多于温补,正是补偏救弊,随时而中之法”。况且就现代人而言,饮食肥甘,缺乏运动,嗜好烟酒。这一系列的不良生活习惯都为火热内生体质的形成奠定了基础。体质是疾病发展的内在基础,由此推导,临床上热病热证必为病证发展的总体趋势,而一些流行病学调查也证实了这个观点。可见:世人多尚温补而避清泻,但清泻才是现代病证治疗的总体趋势。作为现代医生的我们,更应注重不可“见寒治寒”,应仔细勘察病症,四诊合参,把握根本病机,这样才能对证用药,药到病除。

[1]邢玉瑞.中医方法全书[M].西安:陕西科学技术出版社,1997:1.

[2]盛增秀,竹剑平,施仁潮,等.王孟英医学全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1999:8.

[3]施仁潮.王孟英论治湿温经验述要[J].云南中医学院学报,1993,16(4):27-31.

猜你喜欢

王氏医案气机
基于Python语言构建名中医医案数据挖掘平台
基于字向量的BiGRU-CRF肺癌医案四诊信息实体抽取研究
中医医案方剂多维相似度算法设计与探索
基于医案探讨王孟英辨治温热病处方用药规律
算命
梦里梦外
梦里梦外
便携电子打气机
LNG加气机现场检定方法的解析
梦里梦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