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辨证论治干燥综合征*
2013-01-23周全
周 全
(河南中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河南郑洲450000)
干燥综合征(Sjogren's syndrome,SS)是主要累及外分泌腺体的慢性炎症性自身免疫病,临床主要症状为口干、眼干。目前,现代医学主要以局部对症及激素、免疫抑制剂治疗,疗效欠佳,而中医治疗有较好的疗效。笔者拟从中医方面论述本病的发病机制及辨证论治,以供同道参考。
1 审因求机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曰:“燥盛则干。”刘完素在《素问·玄机原病式·燥》论述“诸涩枯涸,干劲皴揭,皆属于燥”的病机,说明干燥症状的出现总在于津液的失衡失润,或由津液的亏损耗夺,或由津液敷布受阻,最终导致津液代谢失调所致。津液的代谢过程包括津液的生成、输布、排泄,内、外因均可影响津液的代谢过程。外感火邪、燥邪可耗伤津液,导致津液不足;内在脏腑功能失常,导致津液的生成不足、输布失常,最终导致津液相对或绝对不足。组织器官失于润泽,出现一系列干燥症状。考虑到干燥综合征的慢性反复发作过程,笔者认为内在脏腑功能失常,导致津液的生成不足、输布失常是其主要病因。《素问·经脉别论》提出了津液的代谢过程,“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水精四布,五经并行。”说明津液的代谢过程与脾、胃、肺、肾经脉相关。水入于胃,经胃的受纳,脾的运化,将水中精华部分化为津液,上输于肺;通过肺的宣发肃降,将津液输布于全身上、下、内、外,以濡润脏腑、组织、器官,代谢后的津液下输膀胱;经肾的蒸腾气化,将水谷精微上输于脾,以供机体之用;将津液中之浊液化为尿液排出体外。津液输布过程需要经脉的畅通。若脾胃功能失常,脾虚不能生津,胃热消烁津液,影响津液的生成,致津液绝对不足;脾不升津,肺失宣降,肾失蒸腾气化,经脉涩滞不通,影响津液的输布,致津液相对不足,均可造成局部组织缺乏津液润泽,出现干燥症状。
2 据机求治
根据以上分析,干燥综合征主要病机为津液的生成不足及津液的输布失常,因此,治疗上也以这两方面为主进行辨证论治。
2.1 阴津亏虚
2.1.1 脾胃阴虚
主症:口干,饮水不多,眼干,口唇干裂,大便干。舌脉:舌红苔少或花剥,脉细或数。治宜滋阴清热,给予麻子仁丸加减。药物组成:麻子仁30 g,杏仁10 g,白芍 10 g,大黄 6 g,枳实 10 g,厚朴 10 g,石斛15 g,南沙参 15 g,北沙参 15 g,白扁豆 15 g,玉竹10 g。水煎服,1 d 1剂,分2次口服。
2.1.2 胃热津伤
主症:口干,眼干,饮水多,大便干。舌脉:舌红苔薄黄乏津,脉大或数。治宜养阴益气、清胃泻火,给予竹叶石膏汤加减。药物组成:石膏30 g,知母10 g,竹叶10 g,麦冬15 g,太子参20 g,白芍15 g,石斛15 g,南沙参 15 g,北沙参 15 g。水煎服,1 d 1剂,分2次口服。
2.1.3 肝肾阴虚
主症:口干,眼干,视物昏花,心烦失眠,或头晕,大便干或正常。舌脉:舌光红无苔,脉细数或弦细。治宜滋补肝肾,给予知柏地黄丸合三甲复脉汤加减。药物组成:知母10 g,黄柏10 g,生地黄15 g,熟地黄15 g,南沙参15 g,北沙参15 g,麦冬15 g,阿胶15 g,鳖甲15 g,龟板15 g,牡蛎30 g,麻子仁30 g,白芍15 g。水煎服,1 d 1剂,分2次口服。
2.1.4 津亏血瘀
主症:口干,但欲漱水不欲咽,眼干,有砂磨感,口唇紫暗,或下肢有瘀斑。舌脉:舌暗红或有瘀点瘀斑,苔少,脉细或涩。治宜养阴活血,给予桃红四物汤合增液汤加减。药物组成:桃仁10 g,红花10 g,生地黄 15 g,当归10 g,赤白芍各 10 g,天冬 15 g,麦冬15 g,玄参 15 g,南沙参 15g,北沙参 15 g。水煎服,1 d 1剂,分2次口服。
2.2 津布失常
2.2.1 肺津失布
主症:口干,眼干,鼻干,或皮肤干燥,大便干或正常。舌脉:舌淡红苔薄白或少,脉细。治宜补肺布津,给予沙参麦冬汤合三拗汤加减。药物组成:南沙参 15 g,北沙参15 g,天冬 15 g,麦冬 15 g,麻黄 5 g,杏仁 10 g,乌梅 10 g,紫菀 10 g,桔梗 10 g,桃仁10 g,丝瓜络10 g。水煎服,1 d 1剂,分2次口服。
2.2.2 脾虚失运
主症:口干,不欲饮水,眼干,纳差,大便溏,关节肿痛。舌脉:舌淡胖有齿痕,苔白腻,脉濡或虚。治宜健脾化湿。给予清暑益气汤加减。药物组成:黄芪 30 g,太子参20 g,陈皮 10 g,升麻 5 g,白术10 g,黄柏 10 g,五味子 6 g,葛根 30 g,当归 10 g,天冬15 g,麦冬 15 g,白扁豆 15 g,防风 10 g,白芷 10 g。水煎服,1 d 1剂,分2次口服。
2.2.3 肾失蒸化
主症:口干,眼干,大便溏,关节肿痛,四肢乏力,肢冷,畏寒,或有腰酸困,小便清长量多。舌脉:舌淡,苔白腻,脉沉细。治宜温阳化津,给予金匮肾气丸合瓜蒌瞿麦丸加减。药物组成:天花粉30 g,熟地黄 15 g,山茱萸10 g,山药 15 g,茯苓 10 g,附子 3 g,瞿麦15 g,肉桂2 g,泽泻10 g,乌药10 g。水煎服,1 d 1剂,分2次口服。
3 运法求变
3.1 证型相兼,合证治疗
虽然对干燥综合征进行分型论治,但就临床而言,可能会出现1个患者多个病机共存。如胃热过盛可伤脾胃之阴,致胃热与脾胃阴虚共存;脾胃气虚日久,不能升津于肺,致肺阴不足,出现脾虚与肺阴不足共存;肾阴亏虚日久伤及肾阳,致肾阴虚与肾失蒸化共存等。如果出现上述情况,可将几个证型合并治疗,但应分清病机的主次,合理选择药物。
3.2 画龙点睛,提高疗效
干燥综合征总由津液代谢失调所致,津液的代谢过程与脾、胃、肺、肾经脉相关,针对津液代谢过程的关键点,在辨证的基础上,适当选择用药,往往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干燥综合征主要病机为津液的生成及运行失常。中医学认为:气能生津,气能行津,在津液的生成及运行过程中,肺、脾二脏起到重要作用。因此,笔者治疗本病时在辨证的基础上适当选择益气健脾的药物,如黄芪、太子参、白扁豆等,达到生津、升津的作用;选择开宣肺气的药物,如桔梗、紫菀等,达到开肺布津的作用。
津液亏虚日久及阴,可致阴液不足。中医学认为:阴阳互根互用,阴损日久及阳。干燥综合征病程较长,后期往往有阴损及阳情况。因此,在滋阴为主治疗的同时,还可适当加一些补阳药,如附子、细辛等,达到阳中求阴的目的。津血同源,津液是血液的组成部分,津液亏虚,血中津液不足,日久导致血液黏稠,形成瘀血;瘀血一旦形成,又可阻滞经脉,影响津液的输布。干燥综合征往往有瘀血征象,治疗中根据瘀血程度轻重,选用桃仁、丝瓜络、水蛭、穿山甲等,以活血化瘀,通脉输津。
4 病案举例
患者,女,52岁,2011年5月6日初诊。主诉:口干、眼干6年余。现病史:患者6 a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口干、眼干,但患者未予重视,也未治疗。2009年10月患者在郑州某医院被诊断为干燥综合征,给予泼尼松、甲氨蝶呤治疗,疗效欠佳,后患者停药,转求中医治疗。来时症见口干,不能进干食,眼干涩无泪,每日需用人工泪液3~4次,睡眠欠佳,纳食可,大便偏干,小便正常,舌质淡红,苔薄白,脉细。实验室检查血常规、肝肾功能正常,红细胞沉降率40 mm/h,Schirmer试验左0 mm、右0 mm,双眼角膜染色(+),唾液流率 0 mL/15 min,抗 SSA(+),ANA 1∶1 000。西医诊断:干燥综合征。中医诊断:燥证,证属肺津不布。治宜补肺布津,给予沙参麦冬汤合三拗汤加减,处方:南沙参20 g,北沙参20 g,天冬 15 g,麦冬 15 g,乌梅 10 g,紫菀 10 g,桔梗 12 g,桃仁 10 g,丝瓜络 10 g,麻黄 3 g,杏仁 10 g,酸枣仁30 g,枸杞子15 g,甘草6 g。7剂。二诊:患者口干、眼干稍减轻,大便溏,1 d 2次,舌质淡红,苔薄白稍腻,脉细。考虑肺津不布,兼有脾胃虚弱,治宜补肺生津,佐以益气健脾,上方去北沙参、桃仁、杏仁,加太子参30 g、白扁豆15 g、柴胡3 g,7剂。三诊:口干、眼干明显减轻,大便正常,夜寐较前好转,舌质淡红,苔薄白,脉稍细。前方继服7剂,后以上方加减治疗半年余,患者口干、眼干基本消失,复查Schirmer试验及唾液流率正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