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古代邺城的行政建制与城市兴衰

2013-01-22

地域研究与开发 2013年6期

田 冰

(河南省社会科学院历史与考古研究所,郑州450002)

“六朝古都”邺城位于今河南省安阳市北郊、河北省临漳县西南的交界一带,是一处重要的古都遗址。1988年邺城遗址被评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5年列入全国36处大遗址之一。据谭其骧研究,古都安阳实为邺城的后身和继承者,1988年由其提出的安阳是中国七大古都之一的观点在古都学会上通过,学者们开始越来越多地关注邺城。其视角多集中在城市建设、军事战争、地理环境、封建割据、历史地位等方面[1-2]。然而,从行政建制演变与城市营建及毁废方面考察其兴衰变迁尚不多见。本研究即以此为切入点探讨其盛衰轨迹。

1 邺城行政建制的演变

邺城的行政建制由春秋时的军事堡垒到曹魏时的王都,直至北朝时的国都,到隋唐时又降为县治,宋时沦为小镇直至明清,退出中国古代行政区划,兴衰起落在中国城市史上是罕见的。通过对邺城的行政建制升降变迁研究,可以认识行政建制对邺城兴衰之影响。

1.1 邺城不断向上发展的春秋至东汉时期

春秋时期,齐桓公“筑五鹿、中牟、邺、盖与社丘,以卫诸夏之地”[3],为邺城最早建城之记载,隶属东阳地(今河北省邢台、邯郸一带)。此时邺城的行政建制是保卫中原、抵御山戎和狄人的军事堡垒。战国初期,邺城归魏国管辖,为县级政区,魏文侯封西门豹为邺令可资证明。当时邺城所在地被称为“河内”,如《史记》“索隐”条载:“大河在邺东,故名邺为河内”[4]。公元前239年赵国取得邺城,三年之后,邺城又被秦国占据。秦将桓齮出兵攻取河间(治所今河北省沧州西)六城与邺、安阳等地,上党郡(治所今山西长治西)至河间之间的地区均成为秦国领土,邺城也在其中,属秦国邯郸郡。

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在全国推行郡县二级制。秦在邺城置县,名为邺县,仍隶属邯郸郡,当时邯郸郡治所在邯郸(今河北邯郸)。自此,邺城正式纳入全国地方行政管理体制之中。

西汉时,邺城仍为县级政区,隶属魏郡,但其地位有所提高,是魏郡治所[5]。东汉末年,天下分为九州,以州统郡,至此,行政区划由郡县二级转化为三级制。邺城在冀州境内,是冀州治所。邺城由郡治所上升为州治所,说明邺城在北方城市中所处地位之重要。

自春秋初建至东汉的800年间,邺城由军事堡垒上升为州治所,处于不断向上发展的时期,为以后的邺城升至王都直至国都奠定了政治基础。

1.2 邺城曲折发展至鼎盛的曹魏至北齐时期

东汉末年曹操受封魏公、魏王,掌管冀州,邺城进而成为曹魏王都。其后,曹操之子曹丕称帝建魏,定都洛阳,但仍视邺城为五都之一[6]。后来司马炎称帝建晋,将魏元帝曹奂奉为陈留王,迁居邺地。西晋统一全国后,司马炎仍都洛阳,邺城为魏郡治所,但属于京师之地,隶属司州。

西晋短命而亡,北方进入十六国时期,后赵、冉魏、前燕先后在邺城建都,邺城作为北方中心城市的地位进一步巩固。

后赵的建立者石勒曾想迁都邺城,称帝不久,命世子石弘镇守邺城,“配禁兵万人,车骑所统五十四营悉配之”,还借助天命向群臣训示都邺的合理性,“中山西北暴水,漂流巨木百余万根,集于堂阳。勒大悦,谓公卿曰,诸卿知不?此非为灾也,天意欲吾营邺都耳”[7]。后因廷尉续咸切谏而中止。其侄子石虎于公元335年杀石勒诸子,夺取后赵政权,将都城从襄国(今河北邢台西南)迁到邺城,邺城遂为后赵国都。

公元349年,石虎病逝,后赵统治集团内部陷入混乱。石虎的养子冉闵于公元350年杀死石虎之子石鉴,夺取后赵政权,改国号大魏,仍定都邺城。与后赵、冉魏同时并存的前燕势力逐渐强大,其帝慕容隽灭冉魏,于公元357年将国都由蓟(今北京)迁到邺城。之后取代前燕、后赵统治邺城的前秦、后燕,分别定都长安、中山(今河北定县),邺城不再是国都。前秦降邺城为冀州治所,后燕降邺城为魏郡治所。然而,他们都非常重视邺城的战略地位。公元370年,前秦皇帝苻坚灭前燕,先后派遣重臣王猛、弟弟苻丕任冀州牧镇守邺城。公元384年,慕容垂建立后燕政权,最属意建都邺城。

北魏的建立者拓跋珪在攻下邺城之后,有意立都,故设行台(中央派出机构)于城内。但终因眷恋创业起家的故土,而定都平城(今山西大同)。明元帝拓跋嗣有意迁都邺城,由于条件不成熟而未果。孝文帝与御史崔光等大臣讨论迁都之事,崔光等人认为邺城平原千里,漕运四通,可为都城。孝文帝却以“邺非久居之地”[8]而拒绝,将国都迁至洛阳。邺城再次失去升为国都的机会,终北魏一代是相州治所。

北魏分裂成东魏、西魏后,东魏的实际掌权者高欢将都城从洛阳迁至邺城。由于高欢在东魏的绝对权威,奠定了高氏集团在东魏的权力基础,邺城也成了高氏集团的政治中心。公元550年,高洋篡夺东魏政权,改国号北齐,仍以邺城为国都,直至灭亡。

1.3 邺城不断衰落的北周至明清时期

时至北周,邺城地位开始逐渐下降。公元557年,北周宇文觉灭掉北齐,邺城降为相州治所。北周孝静帝大象二年(580年),杨坚平定相州刺史尉迟迥之乱后,下令烧毁邺城,迁相州治所于安阳,改安阳为邺,原邺县更名为灵芝县。十年之后,即隋开皇十年(590年)又改为邺县[9]。原邺都所在的邺城自此不复存在。北周后期,虽然统治者又重建邺城,但它又回复到了最初的县级政区,至唐一直如此。

北宋熙宁七年(1074年),神宗废邺县为镇。由于我国传统时期最基层的政区建制为县,邺城自此脱离了国家地方行政建制。元朝以后,邺城一直为临漳县(今河北临漳县)管辖,只是统辖政区名称不同而已。元代归于彰德路,明清归于彰德府。

2 邺城城市的营建与破坏

邺城发展至魏晋北朝时期,是曹魏王都,是后赵、前燕、冉魏、东魏和北齐的国都,也是邺城城市建设的繁盛期,通过邺城本身的营建、扩建、修饰及破坏亦可以反映出兴衰变迁的历史轨迹。由于文献资料制约,本研究以曹魏、后赵、东魏和北齐的邺城为例,加以说明。

2.1 曹魏邺城的营建与破坏

曹操于建安九年(204年)大规模营建邺城,这是邺城历史上的第一次大规模营建。此城就是后来所说的邺北城,其城市整体布局见图1。

图1 曹魏邺城平面复原示意图[10]Fig.1 Plan of Ye City of Cao Wei period

曹魏邺城开创了中国城市平面布局的新规制,其主要特征是功能分区明显、结构规整,有外城和宫城之分。外城有城门七座:南有三门,自东至西为广阳门、中阳门、凤阳门,东西各一门,分别为建春门、金明门,北有二门,自东至西为广德门、厩门。城中部有一条连接建春门与金明门的东西大街,将邺城划分为南北两个区域。北区中部是宫殿和官衙,西部是铜雀园,又称铜爵园,是游园,东部主要是贵戚居住区;南区主要是居民区、商业区和手工业区。从文献资料和考古发掘看,宫城建设规模更为宏大,其格局为:东、西、南各有止车门。南止车门后,长春门和延秋门并列于端门之外的东、西两边,端门紧随二门之后。端门之后是文昌殿,文昌殿前东、西分置钟楼、鼓楼。端门东北有司马门、东掖门,司马门之北依次为显阳门、宣明门、升贤门。升贤门前左、右分别是崇礼门和顺德门,二门皆南向。升贤门之后是听政门,内有内朝听政殿,位于文昌殿东。听政殿后建有鸣鹤堂、文石室、楸梓坊与木兰坊,为后宫专用。城内最宏伟的建筑当属三台,即曹操在铜雀园西侧的西城墙上修筑的铜雀台、金虎台、冰井台,“三台崇举,其高若山云”[11]。此外,城内还设有休闲娱乐场所[12]。

西晋“八王之乱”期间,丞相司马颖驻邺执掌朝政,“事无巨细,皆就邺咨之”[7],邺城遂成为这一动乱时期的权力中心。公元304年,东海王司马越不满司马颖专擅朝政,挟惠帝北上,进攻邺城,结果兵败,惠帝被俘入邺。惠帝光熙元年(307年)夏五月,邺城被马牧帅汲桑攻陷,并“烧邺宫,火旬日不灭”[7],致使“魏时宫室皆尽”[7]。然而,曹魏邺城的城市规划理念及模式,对后来的都城城市规划都发生了重大影响。五代十国时期的岭南割据政权南汉兴王府的规划也是对“邺城模式”的继承和发展[13]。

2.2 后赵邺城的营建与破坏

石虎夺取后赵政权后,迁都邺城,大修其城。这是邺城第二次大规模营建。其城市整体布局见图2。

图2 后赵邺城平面复原示意图[14]Fig.2 Plan of Ye City of the later Zhao State

石虎在曹魏邺城旧址基础上营建的,但对曹魏邺城宫室改易较多,修饰奢华。他首次用砖瓦修饰高大的城门,城墙上每隔一百步建一箭楼。全城“层甍反宇,飞檐拂云,图以丹青,色以轻素”,远远望去,“巍若仙居”。邺城南墙最西边的凤阳门门高二十五丈,门上安有两大金凤,高一丈六尺,距邺城六七里外就可望见,成为后赵邺城的象征。石虎营建的主要殿阁楼台有:太武殿(在文昌旧殿处造东、西太武殿)、九华宫、显阳殿、晖华殿、金华殿、琨华殿、如意观等,共计营建“内外大小殿九,台观四十余所,其于曹魏宫室改易多矣”[15]。

但此次繁盛很短。自石遵之后,天灾兵火不断,宫室台观残毁者居其半,“太武、晖华殿灾,诸门观阁荡然,其乘舆服御烧者太半,光焰照天,金石皆尽,火月余乃灭。雨血周遍邺城”[7]。邺城再遭毁废。

2.3 东魏、北齐邺城的营建与破坏

邺城在东魏、北齐两朝迎来鼎盛期,其标志是邺南城的扩建。北魏永熙三年(534年),高欢挟持孝静帝到邺城,居住在曹魏始建的邺北城。由于随迁军民共有40余万户,远超出邺北城的容纳能力。高欢遂令散骑常侍李兴业“披图案记,考定是非,参古杂今,折中为制”[16],营建邺南城。其城市整体布局见图3。

图3 东魏、北齐邺南城平面复原示意图[10]Fig.3 Plan of Ye City of Eastern Wei and North Qi dynasties

邺南城以曹魏邺北城模式营建的,以大而奢华为主要特点。邺南城外城城门扩至十一个,南城之北与北城相连,共用一墙,其城门就是北城的广阳门、中阳门(东魏、北齐称永阳门)、凤阳门;宫城的主要殿阁诸堂有修文殿、偃武殿、玳瑁殿、麟趾阁、华林都堂、文林馆等;园林有游豫园、清风园、玄洲园(又名仙都园)等,其中的玄洲园最为奢华。园中有假山河流池沼,时称“四渎五岳”,整个园内殿堂、楼阁、长廊都饰以金、银、玉、珍珠、彩缎等。侈靡之甚,无与伦比。后世大思想家顾炎武对此提出过严厉批判[15]。

也正是北齐高氏统治集团的大兴土木,葬送了北齐政权。北周降邺城为相州治所,派大将尉迟迥为相州总管,镇守于此。随后,尉迟迥认为辅佐静帝的杨坚有篡逆之心,据邺起兵,后兵败自杀。杨坚下令“焚烧邺城,徙其居人,南迁四十五里,以安阳城为相州理所”[17]。从此,邺城彻底毁废。

隋至清,邺城由县沦为小镇,少有城市营建的机会。过往的文人墨客,感怀于邺城的兴衰之变,将目之所及述诸笔端,是邺城衰败的见证。

3 水环境与邺城兴衰

邺城的兴衰变迁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其中水环境也是重要因素之一。几乎每一座城市的形成和发展都与其所在地的河流水域紧密相关[18],邺城亦不例外。从春秋到北朝,邺城周边水体丰茂,“山林幽映,川泽回缭”[19],如漳水、洹水新河、淇水、白沟、利漕渠等天然及人工河道流经其侧,城市用水、农田灌溉、漕运都非常便利。隋唐以后,邺城周边水环境发生了显著变化。大运河永济渠段纵贯华北平原,却偏离邺城东较远。沟通漳水和白沟的利漕渠在《水经注》以后的史籍中不复见载,当已淤废。黄河自隋唐以后改道、决溢与日俱增。至宋熙宁年间(1068—1077年),分趋东南,一合泗入淮,一合济入海。金昌明年间(1190—1196年),全河入淮。元溃溢不时,至正年间(1341—1368年)尤为致害深重[20],明清亦然。河道南徙,远离邺城,一则其防御地位下降,二则原来的水运网也被打破,交通、城市供水均受影响。不难发现,邺城地位的下降与黄河南徙的时间点极为同步,这不只是巧合可以解释。五代以后,漳河水利也日趋被破坏。明清时期,漳河又不断改道[8]。这样,邺城在黄河、漳河、运河的不断改道和决溢过程中日趋衰落,再也无法恢复昔日北方中心城市的地位。

4 结论与启示

邺城在不同历史时期的行政建制对城市发展乃至兴衰至关重要,尤其是在曲折发展至鼎盛的魏晋北朝时期,是邺城城市建设的繁盛期,也是城市毁坏最为严重的时期。隋以后,邺城日渐荒凉,亦难觅修建之记载。

古代邺城已不复存在,但其所承载的丰厚的历史文化却不容遗忘。作为“六朝古都”的盛与衰,安阳“八大古都”的成因,中国城市规划中轴线的最后定型,以铜雀、金虎、冰井三台为标志的中国台式建筑的顶峰,以华林园、仙都苑为代表的具有开创性意义的皇家园林,均为邺城留下的珍贵历史记忆和重要文化遗产。时值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今天,重塑古代邺城的历史地位,开发利用其丰富的文化资源,建成举世瞩目的历史文化旅游胜地,既是邺城自身所需,也顺应了当今文化遗产的建设潮流。同时,古代邺城的城市布局及规划理念也可为今天的城市建设提供历史借鉴和新的思路。

[1] 高敏.略论邺城的历史地位与封建割据的关系[J].中州学刊,1989(3):111-115.

[2] 邹逸麟.试论邺都兴起的历史地理背景及其在古都史上的地位[J].中国历史地理论丛,1995(1):77-89.

[3] (唐)房玄龄注.管子:卷八[O].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影印本),1980:96.

[4] 司马迁.史记:卷四四[O].北京:中华书局,1959:1839.

[5] (宋)李昉.太平御览:卷一六一[O].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影印本),1980:96.

[6] (晋)陈寿.三国志:卷二[O].北京:中华书局,1959:77.

[7] (唐)房玄龄.晋书:卷一○五,卷五九,卷五,卷一三,卷一○七[O].北京:中华书局,1974:2748,1617,117,369,2789.

[8] (明)崔铣.嘉靖彰德府志:卷一[O].上海:上海古籍书店(影印本),1964.

[9] (唐)魏征.隋书:卷三○[O].北京:中华书局,1973:847.

[10] 河北省临漳县志编纂委员会.临漳县志[Z].北京:中华书局,1999:737,740.

[11] (晋)陆翙.邺中记[O].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影印本),1980:308.

[12] 薛瑞泽.曹操对邺城的经营[J].黄河科技大学学报,2012,13(2):25 .

[13] 李爱军,吴宏歧.北宋以前河洛都市文化对广州城市规划的影响[J].地域研究与开发,2011,30(1):151-154.

[14] 雷从云,陈绍棣,林秀贞.中国宫殿式[M].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2008:124.

[15] (清)顾炎武.历代宅京记:卷一一至一二,卷一二[O].北京 :中华书局,1984:172-178,188.

[16] (唐)李延寿.北史:卷八一[O].北京 :中华书局,1974:2722.

[17] 司马光.资治通鉴:卷一七四[O].北京 :中华书局,1956:5426.

[18] 李润田,丁圣彦,李志恒.黄河影响下开封城市的历史演变[J].地域研究与开发,2006,25(6):1-7.

[19] (梁)萧统编,(唐)李善注.文选:卷六[O].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266.

[20] (清)张廷玉.明史:卷八三[O].北京:中华书局,1974: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