肠易激综合征中医辩证治疗体会
2013-01-22李春
李春
肠易激综合征(IBS)是由腹部不适或腹痛伴排便异常为主要特征的肠功能障碍性综合征,常无器质性或生化指标的异常,属于一种功能性疾病,其发病机理不明。与内脏感觉过敏、脑肠轴的改变、胃肠动力学的异常、精神行为的异常等有关。辩证治疗以疏肝健脾、理气温肾最为常用选取临床2011年2月至2012年10月收治的肠易激综合征患者60例中医辩证治疗方法分析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收治的60例肠易综合征患者,其中男42例,女18例;年龄23~56岁,平均39岁;发病时间2~9年,平均5年。
1.2 临床症状与诱因 60例患者中,腹痛伴腹泻21例,腹泻为主16例,腹痛为主11例,腹痛伴便秘9例,腹泻便秘交替出现3例,并有不同程度的腹压痛。精神刺激37例,饮食不规律15例,工作经济压力8例。
1.3 辩证分型 肝郁脾虚型:便秘或腹泻,少腹窜痛,便前腹痛,便后痛缓,烦躁易怒,胸胁胀满,暖气吞酸,口苦目赤,乏力气短,失眠健忘,纳呆脘胀,完谷不化,食后腹泻,面色不华,舌边红、有齿痕,苔薄白或滑,脉弦或细弱[1]。脾胃虚弱:大便时溏时泻,水谷不化,不思饮食,食后脘闷不畅,稍进油腻与刺激性食物,大便次数即明显增多,上腹部隐隐作痛,面色萎黄,精神疲惫,舌淡苔白,脉缓弱。寒热夹杂:腹中作痛,便下黏腻不畅,或夹泡沫,或见腹泻与便秘交作,烦闷不欲饮食,脘腹痞胀,口干,脉弦滑。阴虚燥热证:大便秘结,数日一行,或粪如羊屎,外裹黏液,口干咽燥,小便淡黄;舌红,苔黄少津,脉细数。
1.4 方法
1.4.1 肝郁脾虚 抑肝扶脾,痛泻要方加味。常用药物补脾理气可用白术、山药、陈皮、党参、木香、枳壳;柔肝可选用白芍、防风、郁金、佛手、柴胡、素馨花等。白术,白芍,党参,佛手,防风,陈皮,郁金,甘草,柴胡,煨木香(后下),煨葛根,枳壳。烦躁易怒者加龙胆草,栀子、牡丹皮,清泄肝火;夜寐不安者加炒枣仁、夜交藤、磁石(先煎)安神定志。
1.4.2 寒热夹杂 调和胃肠,寒热并用,乌梅丸加减[2]。常用药物乌梅,细辛,当归,黄连,黄柏,党参,附子,炮姜,木香,白术,茯苓,白芍,枳壳,柴胡,甘草。少腹冷痛,胀满不适去黄连加香附,乌药;胃脘灼热,口苦者去川椒、炮姜、附子、吴茱萸;腹痛甚者加川楝子,元胡,湿邪内阻,腹满后重者去党参,加厚朴、槟榔、藿香。
1.4.3 阴虚燥热证 阴津亏虚,燥热结肠,养阴生津,清热润燥。增液汤合麻仁丸加减,常用药生地黄、火麻仁,麦冬、玄参、大黄、枳壳、赤芍,杏仁,蜂蜜适量。头晕肢乏,加太子参、山药;右胁不舒,加柴胡、川楝子。
2 结果
肠易激综合征呈良性经过,预后良好,不会发生营养不良,也不会发展或转变为癌症及炎症性肠病。本病一般不危及生命,经适当治疗后大部分病例能收到暂时的缓解,其中一部分人可获得持久的缓解。经3~5个月治疗,症状好转45例,减轻15例。
3 讨论
肠易激综合征是一种常见的肠紊乱性功能性疾病,临床症状无特异性,其发病机制尚不完全明了,目前多认为,病因多与精神因素、遗传因素、胃肠动力学变化及食物、药物、结肠分泌及吸收功能改变、神经内分泌改变及肠道急性感染有关。肠易激综合征多责之肝、脾、肾三脏的功能失调,其病位在脾,与肝、肾两脏密切相关;其辨证多属于肝郁脾虚、湿热夹寒,重症多属脾肾阳虚。中医治疗,以疏肝健脾、理气温肾为主;以腹泻为主者,多以痛泻要方、柴胡疏肝散等加减;病久及肾,则治以温肾健脾,固涩止泻,四神丸、附子理中丸等加减;以便秘为主者多以顺气润肠为法,用六磨汤、润肠丸等加减。药物治疗的同时,应注意建立良好生活规律,慎食生冷油腻之品,宜食清淡少渣、易消化食物;同时,改善患者的行为心理方式,要避免精神紧张,努力调整良精神与情绪,方有助于本病的康复;适当的体育锻炼,如气功、瑜珈等,可提高机体的功能状态,减少复发。
肠易激综合征实际上是一个全身性表现的综合征,在病名上,很难用中医的“泄泻”、“腹泻”、“便秘”或“肠郁”等几个病证概括。在病机上,没有严格的演变规律。在辨证分型与治疗结果、评定标准上,存在着相当大的差异,仍停留在对症和分型的阶段,在辨证中难以体现出本病的特异性,治疗结果缺乏足够的满意的实验数据的支持。另外,还有相当一部分文献没有设对照组,前瞻性研究较少,结论的说服力不强。
[1] 陈志光.辨证治疗肠易激综合征80例.甘肃中医,2010,09.
[2] 刘柱成,黄福斌.肠易激综合征的中医药治疗.长春中医药大学学报,2010,1:48-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