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时空观念
——从康德、恩格斯到爱因斯坦的发展

2013-01-22陈冠玉

中州大学学报 2013年1期
关键词:马赫康德爱因斯坦

陈冠玉

(中州大学,郑州 450044)

时间和空间(人们用以描述物质存在的两个概念),很难说它们的本质即是物质,只能说是物质存在的方式。现代科学出现之前,只有可测量的东西才能成为科学的对象,因此时间的特点只不过是钟表的性质,空间的特性只不过是测量仪器的性质。

一位著名的科学家,据说是罗素先生曾做过一次关于天文学方面的演讲,他客观、周密、详尽、生动而又合乎逻辑地描述了地球如何绕着太阳运动以及太阳又是如何绕着我们称之为星系的巨大恒星群的中心转动,滔滔不绝,思若泉涌,记忆力惊人,如数家珍般地从亚里士多德说到牛顿、哈勃、开普勒。当演说结束时,一位坐在房间后排的矮个子老妇人站起来反驳道:“你说的这些全是废话,这个世界是驮在一只大乌龟背上的一块平板。”罗素教授很有修养地问道:“那么这只乌龟是站在什么上面呢?”“你很聪明,的确很聪明,年轻人。”老妇人说:“不过这是一只驮着一只一直驮下去(像是入井排队捞月亮的猴子链?)的乌龟群啊!”[1]2

是的,这种把宇宙喻为一个无限的乌龟塔,当然非常幼稚可笑,可是为什么我们以为比那位老太太知道的更多一些呢?我们对于宇宙了解多少?宇宙从何而来,又将向何处去?宇宙有开端吗?它会有一个终结吗?现代物理学家的一些最新突破,使一部分新技术得以实现,从而对于回答这些长期以来悬而未决问题中的某些问题有所启发。也许有一天,这些答案会像我们认为地球绕着太阳转那样显而易见——当然也可能像乌龟塔那样荒唐可笑。连坐在轮椅上坦然接受诺贝尔物理大奖的天才奇人史蒂芬·霍金都这么谦虚实在,我们在物理理论最新研究方面究竟还有多少内容呢?在难以获取新理论突破之前,回忆下理论的历史——

一、康德的时空观

康德所处时代(1724年4月20日生于普鲁士的格尼斯堡——1804年2月12日于恬静中逝世)是幸运的,其宇宙赐予康德的空间却极为吝啬——康德一生除一游旦泽外,终其身未曾再离故乡。而康德的生活之机械与严谨,有似宋明道学家,以其弱小之身躯每日读书、构思、用膳和拄杖散步均有一定的时刻,村人常以他散步的时刻作为正时计的标准。此外,尚值得一提的便是康德终身未娶,他“将其全部精力献之于治学”,实现了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所理想的哲学家生活。死后,人们以康德《实践理性批判》中的两句话“在余上者星辰之天空,在余内者道德之律则”作为他的墓志铭。

康德以前的哲学,唯理论与经验论而已。

西方哲学的本质在探求真实界的本性,在万事万物中辩解某种事物本源的,恒往不变的、整一的、真实的、一切是以它而起的、变动不居的、杂多的、虚幻的、真实的,这就是所谓本体与现象的分别。古希腊哲人如柏拉图与亚里士多德诸人所得到的大致结论是:现象之后有一个本体,现象可以感官接受,本体必须凭本质领悟。这种现象与本体,感官与理智的区别,成为后来许多问题的起点。侧重本体与理智方面的,后来演变成为理性主义;侧重现象和感官方面的,后来演变成为经验主义。近代西方哲学(尤其是康德哲学)可以说就是理性主义与经验主义的冲突与调和。有关二者的冲突,哲学史还有一段有趣的佳话:理性论者说,天下乌鸦一般黑(这是理性的规定)。经验论者说,那不一定,于是就在实际中观察九十九个乌鸦,确实都是黑的,那万一有一个是白的呢?再继续观察九千九百九十九个,虽然都符合理性论者的命题,但最终还是没能彻底说服经验论者,就这样,这问题一直搁到近代哲学,到了康德那里仍旧悬而未决。

1.英国经验主义

“光荣革命”之后,生机勃勃的英国资产阶级和资产阶级化的新贵族联合建立了政权。第一次产业革命之后,英国的生产力蒸蒸日上,成为当时最先进的资本主义国家,资产阶级知识分子一方面是鲁滨逊式的探险者、实干家,注重现实生活和对现实的感受。“知识就是力量”这个公式是天才的、具有极大预见性很具现代意识了不起的观点,美国未来学家托夫勒在最新著作中,用三句格言概括了历史、今天、未来的社会规律或精神支柱:(1)枪杆子里出政权(毛泽东);(2)金钱是万能的(无名氏);(3)知识就是力量(培根)。而且“感觉经验是一切意识的源泉”(洛克);但同时又是资产阶级的政客为了维护现政权,不妨借用中世纪某些宗教神学观念当手绢以掩盖自己惧怕英国农民和产业工人造反的恐惧心理和借以蒙骗不具哲学素质的人民,因此对“感觉”的过分强调就导致一种“个人趣味无可争辩(休漠)”的反理性神秘主义。

2.大陆理性派

人的经验是靠不住的,感觉经验不可能给我们带来永恒真理。永恒真理不是来自感觉经验,而是来自我们心中的“天赋观念”。世上的一切都需要理性之光的照耀才能成为真实有生命的。

康德作为集历史哲学之大成者,企图调和经验派理论与理性派理论的矛盾,结果自己却陷入“二律背反”的不可解决的矛盾之中。

吾人一切只是皆有经验而起,是毫无可疑的……但是吾人一切知识虽然皆有经验而起,若其完全出于经验,则又不可。[2]

这是一七八一年,康德发表的里程碑般的(也是非常模糊的)著作——《纯粹理性批判》一书的开场白。

康德所处时代幸运之处在于:那是一个新旧交替的混乱年代。那是一个旧形而上学独断论破产、新哲学兴起的革命时代(康德即是近代哲学革命的先导,建立的批判方法,有似哥白尼在天文学上的功绩),那是一个以怀疑为风气,以批判为精神,以矛盾之发现为理论家最大的享受(但并不急于解决矛盾),甘愿支撑起“二律背反”大厦为最大哲学之乐趣的综合的革命的思想大风暴雨之时代。

康德之时代铸就的康德之主旨在于那难得的革命精神和批判方法,他的为人类哲学之最大贡献即在于其三大批判。在第一大批判《纯粹理性批判》一书中,他详尽而坦率的表明了自己的时空观念,他深入的考察了关于宇宙在时间上是否有开端、空间上是否有极限的问题。他称这些问题为纯粹性的二律背反(也就是矛盾)。因为他感到存在同样令人感到信服的论据,可以证明宇宙有开端的正命题,以及宇宙已经存在无限久的反命题。他对于正命题的论证:如果宇宙没有一个开端,则任何事件之前必有无限的时间,他认为是荒谬的。他的反命题的论证是:如果宇宙没有一个开端,在它之前必有无限的时间。为何宇宙必须在某一特定的时刻开始呢?事实上,他对正命题和反命题用了同样的论证。

就这样,时间有无开端与终结,空间究竟是有限还是无限的问题,甚至一切哲学问题,都被康德天才的发现了矛盾而又以矛盾的形式搁置存在、归纳合并在他引以自豪的“二律背反”的公式之中。

康德以为理性派把法则看作是事实的存在。经验派认为事实之多数可以成为法则,而事实在先,法则在后,两派都不免误解法则概念,法则既不先行于事实,亦不后继于事实,乃是全然独立于事实之外的东西,康德特名之为先天性或先验性。以先天性为基础而建立的方法便是批判的方法,又名先验的方法。他把自己这种认识论上的发现,自诩为“哥白尼式的革命”。

康德在其革命认识的基础上,有关时空观念之思考作出的基本要点如下:

①时空只有观念性,没有客观实在性,时空自身不具有物质特性,仅是物质存在的先天形式。

②时空有无始终,空间是有限或是无限,其正反两命题皆成立。

康德有关时空的观念,就这样矛盾地搁置在天才哲学家的观念之中。

如此矛盾之对立,二律之背反,经席勒的桥梁作用,到黑格尔才把矛盾解决掉,第一次完成了统一,但黑格尔的左翼学者们又决不允许把矛盾统一。这种统一并非意味着真正意义上的进步,相反,黑格尔在许多方面远远落后于康德,康德以自己的星云学说宣布了太阳系,而雾或是星云是由霍金的“奇点”大爆炸以后生成的起源即太阳系是从原始星云(拉丁文nebula-雾)发展而来,同时又以自己的关于潮汐起源于地球的自转作用的发现,宣布了太阳系的毁灭(康德1755年)。康德的《自然通史和天体论》把矛盾统一在绝对理念之中。

二、恩格斯的时空观

正当自然哲学走向堕落,以至于“变成混乱的、以无知为基础的伪诗词”,并以绝对物的祭司自炫并迷惑公众的伙伴们的买淫式的哲学清淡之时幸亏有了欧根·杜林先生在。他“大吵大嚷”地登上讲台,在黑板上作了如下演示:

论题:世界在时间上是有开端的,在空间上也是有界限的。证明:假定世界在时间上没有开端,那么永恒就是终止于任何一个确定的时间,因而一个彼此相继的事物状态的无限序列在世界上流逝了。但序列的无限性正好在于它永远不能由连续的综合来完成,因此无限的已经流逝的世界序列是不可能的。可见,世界的开端是世界存在的必然条件。这是需要证明的第一点。关于第二点,我们再假定相反的情形:世界上一个由同时存在的事物可构成无限的确定整体。对于不在任何直觉的某种界限内提供的量的大小,我们只有通过各个部分的综合才可以设想。由此可见,为了把充满一切空间的世界设想为一个整体,必须把无限的世界的各个部分连续综合看作完整的东西,就是说,在逐一计数所有同时存在的事物时,无限时间必须被看成已经终止了的。但这是不可能的。由此可见,现实事物的无限聚集不能被看作一个确定的整体,因而也不能被看作同时提供的东西。可见,世界在其空间的广延来说,不是无限的,而是有限的。这是需要证明的第二点。[3]

命题的结论是如此的鲜明,而结论的过程却模糊不清(以至于被恩格斯宣布为“逐字逐句从一本很著名的书上抄下来的,这本书在1871年第一次出版,书名是《纯粹理性批判》,伊曼努尔·康德著”),被人轻而易举地扔进了哲学史的一个阴暗角落里。

恩格斯反杜林论,首先分析时间的永恒性,指出,只要一点点辩证的洞察力就一定会知道开端和终点正像北极和南极一样,必然是互相联系的,无限性是在时间上和空间上无止境地开展过程。恩格斯在论述自己的时空观时,有这样的名言:

在康德的四种二律背反公式之中,第一种就是关于时空问题。

正:世界有时间上起始,就空间二者而言,亦有界限。

反:世界并无起始,亦无空间中之界限,就时空二者而言,世界是无限的。

恩格斯断然否定正方意见,而认为反方意见是正确的,不容许康德搁置矛盾,永远把世界置于二律背反的境地之中,从而宣布世界在时间和空间上是无限的、无止境的开展过程。这种无限性是与“无限序列”完全不同的。“无限序列”必须从“一”开头,从“第一项”开始,这就是说它有开端和起点。如果时间有开端,那么这个开端之前是什么呢?如果空间有起点,那么这个空间之外是什么呢?只有有神论才多方寻找时间开端之前和空间起点之前的纯粹世界。

三、爱因斯坦的时空观

这是大学生们所熟知的常识:时空是弯曲的,而这一简单的命题却是那样的令人费解。这一观念的形成过程之曲折复杂更可想而知。

早在1892年,爱因斯坦还是一个哲学上的幼稚的青少年,既已阅读过康德的《纯粹理性批判》,并对康德产生了好感,但未能领会康德哲学的基本思想。直到1918年,爱因斯坦致玻恩信曰:“除了做到的一些事情以外,我正在这里读康德的《绪论》(通俗性的注释读本),并且开始理解到这个人所散发出来的和仍在散发出来的那种令人深思的力量。”尽管“在细节上”有点“格格不入”,“这本书读起来无论如何是有味的”。十分明显,自1892年到1918年,爱因斯坦通过阅读康德的著作已经把康德的思想纳入到自己的理论体系之中,并且我们还惊人地发现,二位物理哲学的思想发展轨迹竟有着惊人的相似。

对于爱因斯坦早期哲学思想的特征,人们通常只注意到它受到马赫经验论影响的深刻痕迹而常常忽视它潜在的理性主义因素。可以说,爱因斯坦的早期哲学思想是唯物论的经验论和潜在的理性论的混合物。

1.唯物论的合理经验论

首先必须承认,马赫的经验论思想对爱因斯坦早年的影响是巨大的,但是我们同时也应该看到马赫对爱因斯坦的第一位的影响并不是在哲学方面,而是他在世纪之交的物理学革命浪潮中表现出来的革命批判精神,他对经典物理学的批判以及在批判中所表现出来的怀疑态度和独立性。马赫对爱因斯坦第二位的影响才是哲学认识方面的影响。总的来说,把早期的爱因斯坦认为十足的马赫主义者(在那些日子里,他是一个十足的经验论者——玻恩)并不过分。

最早介绍爱因斯坦阅读马赫著作的是他年轻的挚友贝索。那是1897年,贝索把《力学》推荐给爱因斯坦,此后,在“奥林比亚”科学院爱因斯坦深入研读了《感觉的分析》,在1909年-1913年期间,爱因斯坦与马赫进行了直接的通讯联系。1913年,爱因斯坦还在维也纳亲自拜访了马赫,并就他们共同关心的科学与认识论问题展开了认真的讨论。这些阅读、通讯和交谈,使爱因斯坦的哲学思想打上了深刻的马赫经验论哲学的烙印。

马赫对爱因斯坦的哲学认识论,尤其是方法论方面的影响主要表现在:

(1)概念可变论

没有永恒不变的概念,概念是发展的,没有什么观点会绝对永久有效,准确的观察是科学家完全可以信赖的导师,只要他们的概念是不适用的,这些概念就会最好的和最快的被事实改正过来(我不敢说这精神与杜威的实用主义一致,更不敢奢谈这意念就是上世纪末期指导中国大陆改革的指导思想“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指导母体)。爱因斯坦很早就完全同意和接受了马赫的这一概念可变思想,并深入思考了客观事实与概念之相互关系:“如果它们不能证明为充分合法,它们就将被抛弃;如果它们同所给定的东西之间的对应过于松懈,它们就将被修改;如果能建立一个新的、由于无论哪种理由都被认为是优越的体系,那么这些概念就会被别的概念所代替。”[4]85。可以想象,爱因斯坦与马赫老师这一脉相承的光辉思想,对经典物理学、经典哲学、教条主义的批判与冲击力,是何等的令后人振奋。

(2)归纳排列法

这是爱因斯坦经验论的真正含义。

对经验材料的归纳和排列是创立科学理论的重要方法,科学理论可以纯粹从经验材料中“发现”出来,这种马赫思考方式几乎被爱因斯坦无条件而又很乐意地全部接受。1916年,爱因斯坦就职普鲁士科学院,其就职演说中关于从经验材料上开创理论的方法的推销是否暗含了马克思的感性材料积累多了就产生飞跃,而且开创理性的认识初级阶段论?

总而言之,爱因斯坦早期的哲学认识论思想与马赫经验方法论完全契合一致,难怪爱因斯坦对其恩师如此那样的挚情。他在1916年撰文怀念马赫先生,不仅对马赫先生的伟大成就和品格由衷钦佩,而且对马赫的认识论大有溢美之嫌:马赫把一切科学都理解为一种作为元素的单个经验排列起来的事业,这种作为元素的单个经验他称之为“感觉”。这个词使得那些并未仔细研究过马赫著作的人,常常把这位有素养的、慎重的思想家,看作是一个哲学上的唯心论者。说句痛心的实在话,马赫只要能赢得爱因斯坦这样的理解和评价,堪可欣慰了。而我们的马列主义哲学家们仅仅谈了列宁一个人仔细研究过马赫著作而写了《唯物主义与经验批评主义》著作之后,哲学家们自己并不仔细研究马赫。这么多年来,我们对马赫的认识论甚至人格的认识和评价是欠准确和公平的!这样一位“有素养的、慎重的思想家”,在大陆的哲学史、思想史上其地位是极不相称的!其巨大而光辉且合理可用的物理科学成就及哲学认识论思想没有被视为科学遗产而是当作小孩子的洗澡水倒掉是非常可惜的!

2.潜在的唯物论

我们既承认爱因斯坦是十足的经验论者,又发现在爱因斯坦的早期哲学思想中早已隐含唯物理论萌芽。他是马赫的信徒,但不是马赫老师的复制品,既是马赫主义者,又有别于马赫哲学,爱因斯坦不只马赫一个老师,前辈科学家与哲学家的影响,除经验派外,还有斯宾诺莎、休谟、亥姆霍茨、康德、彭加勒,这反而是合乎事实的。

1948年1月8日,爱因斯坦致贝索信中说:“马赫对我的发展的影响的确是很大的……就我所意识的来说,休谟对我的影响还要大些。”[4]938

康德和爱因斯坦皆得益于、钟情于休谟的怀疑论和谦虚的不可知论精神,而爱因斯坦对休谟怀疑论的独特感受,使之敏锐地看出了隐藏在怀疑论背后的理性主义。正是休谟对因果性概念的质疑,引发了爱因斯坦概念与经验材料之间非逻辑关系的意识,进而形成了爱因斯坦后来十分强调的理性主义的概念构造论。

另一个对爱因斯坦施以唯物论影响的是亥姆霍茨(爱因斯坦在晚年《自述》中提到的大学业余阅读的三个主要对象之一)。“爱因斯坦通过学习亥姆霍茨的麦克斯韦理论而取得的最大收获也许在于增加自觉认识的方法,并确信在这个领域里实验并不一定是决定性的。”(G·霍尔顿)亥姆霍茨反对认识是一种模写,反对那种简单的反映论,而主张认识与客体之间相互关系的曲折性(还有极大的发展性,这一观念在后来的皮亚杰的认识论那里得到了扩展与发挥,引起了传统经典认识论的革命)。这些具有积极意义的(甚至是时代意义的)唯理论认识论的探讨,其影响的痕迹在爱因斯坦的认识论思想中清晰可见。

正因为爱因斯坦的认识论中的潜在唯理论成份才使爱因斯坦最终与马赫有所区别,仅仅从直接的经验事实中是归纳不出狭义相对论的。尽管爱因斯坦受休谟、斯宾诺莎、亥姆霍茨、彭加勒的唯理论哲学影响,但是在爱因斯坦的早期哲学思想之中的主流成份仍然是马赫的经验论,也正是经验论和唯理论这对矛盾双因素之冲突与调和促成了爱因斯坦哲学的进步,造就了具有划时代意义的物理哲学成就——相对论的诞生!

爱因斯坦与康德在绝对时间与绝对空间上虽相距甚远,而二人所处的时代何其相似,二人哲学思想之形成所折射的思维路径又何其类同:康德试图调和经验论与理性论而产生“二律背反”之哲学成就,爱因斯坦沿着马赫经验论与亥姆霍茨唯理论的双轨思想路线是时代平行前进而最后交叉汇合成一个“奇点”,最终大爆炸形成,产生辉煌的相对论原理,每念及此点,似觉很有意味。

康德之后,多少个从事使人聪明的学问的哲学家们都不满意于康德的调和矛盾,搁置争议,“二律背反”之哲学状态终经由席勒、谢林而出现了天才人物黑格尔,再到恩格斯,清晰而果断(可以有模糊数学,可以有物理学的测不准原则,为什么不可以有哲学的迷惑状态存在呢?果断往往有专制独裁之嫌)地宣布康德四大二律背反中的第一个时空观念的二律背反之正意见(时间有起始,而空间亦有界限)是错误的,这是我们这代人的幸运,同时也意味着不幸,湘水岸边的一位极富天才而少有成就的物理学教授(这里指葛旭初先生,是恩格斯的《自然辩证法》束缚了他的视野)之所以总述而作不出新理论之悲剧,不能归结为个人才智方面的原因,而完全在于时代和他本人忠诚的个性使然。

爱因斯坦之后,也有很多人可惜他没有利用力学的成果,甚至对其相对论原理中过分利用相对性而轻视绝对论之精神(相对论相对论,不重视相对性还叫相对论?)颇有大胆之微词,正是霍金结合爱因斯坦广义相对论和量子力学而形成了自己的量子理论,从而发现宇宙大爆炸的奇点与黑洞现象,重新肯定康德时空二律背反现象中的正反意见(时间有起始,空间亦无限)并且被最新的天体观测和微观微中子实验所证实。

这一科学史上的艰难与曲折,我们今人是视而不见,还是以为是向康德的回归落后与反动呢而是哲学苦难的进步呢?除非像黑格尔的蜘蛛一样,自己发明了伟大的发展观,又自诩为自己的哲学是伟大永恒的,最终导论出不需要再发展而营造哲学的封闭系统,而自视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伟大神人,最终形成一具伟大而开放的被水晶棺封闭的哲学僵尸仅供世人瞻仰的悲剧。

也许是因为笔者对那个叼烟斗的大胡子不仅把自己毕生的心血全部贡献给了科学,最终连头颅也供给世界医学解剖事业的物理学家的过分爱戴而对先生稍有的微词皆有反感,而以无知去维护大学者的理论权威与个性尊严,由此而贻笑大方亦无憾。

笔者现就朱亚宗先生对爱因斯坦相对论的批评表示一点意见。

朱亚宗认为:“爱因斯坦对物理学某些问题的看法带有某种相对主义色彩,相对论在很大程度上取消了各个惯性系或非惯性系的绝对本质,而把它们看作是等价的坐标系……爱因斯坦有时抹杀不同坐标系之间差异的绝对性,以至于否定日心说与地心说斗争的科学意义。”[5]258

主要论据是爱因斯坦在《物理学的进化》一书中的一段论述:

取定两个物体,例如太阳和地球。我们所观察到的运动也是相对的,既可以用关联于地球的坐标系也可以用关联于太阳的坐标系来描写它,根据这个观点看来,哥白尼的伟大成就在于把坐标系从地球转换到太阳上去。但是,因为运动是相对的,任何参照系都可以用,似乎没有什么理由认为一个坐标系会比另外一个好些……于是,在早期的科学中托勒密和哥白尼的观点之间的激烈斗争也就变得毫无意义了。我们应用任何一个坐标系都一样。太阳静止而地球在运动,或者太阳在运动而地球在静止,这两句话便是对两个不同坐标系的两种不同的说法而已。我们是否能够建立起一种在所有的坐标系中都有效的名副其实的相对论物理学呢?或者说,能否建立只有相对运动而没有绝对运动的一种物理学呢?事实上是可能的![6]

我们之所以不厌其烦地大段摘录如上,是因为这段话似乎是相对论的最好、最通俗的解释,而爱因斯坦相对论如相对真理一样不容置疑。笔者不同意这样的批评:

朱亚宗认为,“爱因斯坦否定各坐标系之间的一切差异,将各坐标系彻底相对化的想法显然是站不住脚的。从这个错误的观点出发,就会自然引起著名的双生子佯缪,设想:甲、乙是一对孪生兄弟,甲乘高速宇宙飞船到地球以外旅游,而乙留在地球上,现在要问当甲乘船返回地球时,究竟甲比乙年轻还是乙比甲年轻呢……按照现代宇宙学理论,谁相对于整个宇宙做更多的变速运动,谁就会显得更年轻一些。”[5]259-260

能否这样设想,这对甲乙孪生兄弟同时乘宇宙飞船到相对于地球等距离但不同的两个星球,并约定等时返回地球,请问甲比乙谁更年轻呢?

“我们应用任何一个坐标系都一样”的观点,真的是“不仅在理论上被驳倒,而且已经从实验上被证伪了吗?”

并不那么简单,企图以双生子佯缪之游戏,否定我们应用任何一个坐标系都一样的观点,即是不承认相对性思想,亦等于否定了爱因斯坦相对论。这未免过于大胆轻率。实际上,依爱因斯坦相对论原理,说“在科学早期的托勒密和哥白尼的观点之间的激烈斗争是毫无意义的”,也并非大逆不道。

相对来说,一个造诣很深的以马克思辩证唯物主义为指导的物理学家,要想在一个未接触马克思主义学说的学者身上,找出一两处理论上、方法上的纰漏,好像并非难事,但也很难近乎科学。

享有国际盛誉的物理学家史蒂芬·霍金教授却充分肯定了爱因斯坦相对论是革命性的思想,高度评价其“空间—时间不是平坦的”这一合乎观测事实的科学结论,即时空弯曲理论。“空间—时间是由于在它中间的质量和能量的分布而弯曲或翘曲。像地球这样的物体,并非由于称为引力的力使之沿着弯曲轨道运动,而是它沿着空间中最近乎直线的称之为测地线的轨迹运动。”[1]38

四、结语

爱因斯坦相对论“对空间和时间的新理解是对我们的宇宙观的变革,古老的关于基本上不变的,已经存在并将继续存在无限久的宇宙的观念,已为运动的膨胀的并且看来是从一个有限的过去开始并将在有限的将来终结的宇宙观念所取代”。[1]42

这一伟大的观念正是霍金教授“研究理论物理的起始点”。他和罗杰·彭罗斯一道在爱因斯坦思路的基础上,研究诞生出了最新的科学宇宙观,并坦然宣告,“从爱因斯坦广义相对论可推断出,宇宙必须有个开端,并可能有个终结”。

爱因斯坦是伟大的,霍金更让人尊敬,还有康德、马赫、恩格斯,他们无愧于自己的时代,都完成了各自的时代所赋予他们的光荣任务,并相对达到了其光辉的顶点……

[1][英]史蒂芬·霍金.时间简史:从大爆炸到黑洞[M].许明贤,吴忠超,译.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2:2.

[2]康德.纯粹理性批判[M].蓝公武,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57:29.

[3]马克思恩克斯选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7:87-88.

[4]爱因斯坦文集[M].许良英,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77:938.

[5]朱亚宗.伟大的探索者:爱因斯坦[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

[6]爱因斯坦,贝尔.物理学的进化[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2007:155-156.

猜你喜欢

马赫康德爱因斯坦
康德的法律法则
爱因斯坦的梦
穿越“马赫谷”
27马赫,刺破苍穹
你知道爱因斯坦的母校在哪儿吗
艺术百家
成功来自谦虚
爱因斯坦怎么庆祝生日
漫画
谈康德道德哲学的现实意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