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难经》脉诊探析

2013-01-22张宇佀雪平关晓光栾广君

中医药信息 2013年6期
关键词:寸口脉象内经

张宇,佀雪平,关晓光,栾广君

(1.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黑龙江 哈尔滨 150040;2.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二医院,黑龙江 哈尔滨 150001)

《难经》并非脉诊专书,但八十一难中,从一难至二十二难均为论述脉诊的专篇,占全书四分之一强,可见该书对脉诊十分重视。

1 提出“独取寸口”的脉法,赋予“三部九候”新内容

《难经》在《黄帝内经》基础上提出并大致完成了“独取寸口”的脉诊方法。《难经》曰:“十二经中皆有动脉,独取寸口以决五脏六腑死生吉凶之法,何谓也?然:寸口者,脉之大会,手太阴之脉动也。”又曰:“寸口者,五脏六腑之所终始,故法取于寸口也。”(见《一难》)。《难经》在此提出“独取寸口”的同时,也对“独取寸口”之原因,进行说明和论述。之后,人们对此问题的理论阐述,基本上没有超越《难经》的范围。如吕广注曰:“十二经皆会于太阴寸口”。又曰:“十二经、十五络、二十七气,皆候于寸口。”

《难经》赋予“三部九候”新的内容,用以说明“寸口”脉所分三部及每部所分三候。曰:“脉有三部九候,各何主也?然:三部者,寸、关、尺也。九候者,浮、中、沉也。”又曰“上部法天,主胸以上至头之有疾也;中部法人,主膈以下至齐之有疾也。下部法地,主齐以下至足之有疾也。”(见《十八难》)。而《五难》对脉诊的轻重说的较为具体,并配以相应脏腑,曰:“脉有轻重何谓也?然:初持脉如三菽重,与皮毛相得者,肺部也;如六菽重,与血脉相得者,心部也;如九菽重,与肌肉相得者,脾部也;如十二菽重,与筋平者,肝部也;按之至骨,举指来疾者,肾部也。故曰轻重也。”在此记述了有关脉轻重不同的举、按、寻三法,用以区别浮、中、沉三候。可见,《难经》字面上并未明确三部九候配属脏腑问题,但《难经》将三部九候综合为上、中、下,其意为寸和浮是上,关和中是中,尺和沉是下,并将其与相应脏腑及身体部位类比,这虽然没正式提出寸关尺分主脏腑,也许正是三部九候分主脏腑完整体系形成过程中必须经历的一个阶段,从而规范出寸、关、尺分候脏腑的总体方向,并成为后世《脉经》中寸、关、尺分候脏腑的理论依据。

2 确定了“寸口”脉中寸、关、尺的位置和长度。

《黄帝内经》中已有“关”、“尺”、“尺内”、“尺寸”等字样,但并未见将“寸口”脉分为寸、关、尺三部的说明,更没有寸、关、尺长度的规定。《难经》补《内经》之未备,较明确地阐述了相关问题。《二难》曰:“脉有尺寸,何谓也?然:尺寸者,脉之大要会也。从关至尺,是尺内,阴之所治也。从关至鱼际,是寸内,阳之所治也。故分寸为尺,分尺为寸。故阴得尺内一寸,阳得寸内九分。尺寸终始,一寸九分,故曰尺寸也。”《十八难》曰:“关之前者,阳之动〔也〕;脉当见九分而浮。……关之后者,阴之动也,脉当见一寸而沉。”在此《难经》不仅提出了“寸口”分“尺”、“寸”二部脉,而且也指明在尺寸之间,用以分阴阳、别尺寸的界限“关”脉。《内经》也提及“尺寸”,如《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按尺寸,而观浮沉滑涩,而知病所生”。杨上善注云:“人之两手,从关至鱼九分,为寸也;从关至尺一寸,为尺也;尺寸终始一寸九分,为尺寸也。……关者,尺寸分处,关自无地。”参照上述《难经》文字,杨上善注释便十分易懂了。其实,《难经》是把《内经》尚未明确“寸口”分“寸”、“关”、“尺”之观点,从内容和形式上进一步发展明确起来:“三部者,寸关尺也”。寸部九分,尺部一寸,共计一寸九分。自《脉经》后,寸、关、尺部位、长度均略有更改,但“寸口”总长度为一寸九分,则始终遵循《难经》观点至今未变。

3 关于脉名、脉象、主病、脉理的新认识

《难经》在《内经》等基础上,又提出或增减了一些脉名。增加的有牢、濡、损、微、状、结、覆、溢、关、格等,其中濡、微、结、伏等被吸收到后世首部脉诊专著《脉经》所列二十四部脉中,至今应用。《难经》在《内经》“脉合阴阳”(《素问·脉要精微论》)基础上,以阴阳为分脉总纲。如《四难》曰“谓浮、沉、长、短、滑、涩也,浮者阳也,长者阳也,滑者阳也;沉者阴也,短者阴也,涩者阴也。”这便为其后《脉经》系统整理脉名奠定了理论基础。

《难经》在脉象上,较多重复《内经》观点,仍以四时脉、季节脉等为主,在论述上与《内经》略有不同。《十四难》曰:“至之脉,一呼再至曰平,三至曰离经,四至曰夺精,五至曰困,六至曰命绝,此至之脉也。”《十五难》曰:“弦、钩、毛、石者,四时之脉。”《难经》在《内经》基础上提出了男女脉象的差异,曰:“男子生于寅,寅为木,阳也;女子生于申,申为金,阴也。故男脉在关上,女脉在关下,是以男子尺脉恒弱,女子尺脉恒盛;是其常也。”

有关脉象主病问题,《难经》虽然亦尚不系统,但较《内经》有一定的进步,出现了迟数脉与脏腑疾病之关系(《九难》)、歇止脉与肾气衰竭之关系(《十一难》)等脉象主病专篇。如《九难》曰:“何以别知藏府之病耶?然:数者府也,迟者藏也。数则为热,迟则为寒。诸阳为热,诸阴为寒。故以别知藏府之病也。”如《十一难》曰:“经言脉不满五十动而一止,一脏无气者,何脏也?然:人吸者随阴入,呼者因阳出。今吸不能至肾,至肝而还,故知一脏无气者,肾气先尽也。”又如《四难》曰:“心肺俱浮,何以别之?然:浮大而散者,心也;浮而短涩者,肺也。”《难经》在脉象主病上,确有一些新的体会,但从总体上仍未超出《内经》水平,仍属脉与疾病关系的经验积累阶段,尚未实现系统化和规范化。

另外,以“阴阳”等为主,解释和说明脉及脉理规律,是《难经》脉诊又一主要特点。如《二难》提出“尺寸分阴阳”之说,认为“从关至尺,是尺内,阴之所治也;从关至鱼际,是寸〔口〕内,阳之所治也。”《四难》提出“脉有阴阳”,曰:“脉有一阴一阳,一阴二阳,一阴三阳;有一阳一阴,一阳二阴,一阳三阴。……。浮者阳也,滑者阳也,长者阳也;沉者阴也,短者阴也,涩者阴也。所谓一阴一阳者,谓脉来沉而滑也,一阴二阳者,为脉来沉滑而长也,一阴三阳者,为脉来浮滑而长,时一沉也;所谓一阳一阴者,谓脉来浮而涩,一阳二阴者,为脉来长而沉涩也,一阳三阴者,为脉来沉涩而短,时一浮也。”《六难》提出脉之阴阳虚实问题,曰:“浮之损小,沉之实大,故曰阴盛阳虚。沉之损小,浮之实大,故曰阳盛阴虚。是阴阳虚实之意也。”再如《二十难》论及“阴阳伏匿”之脉象,曰:“脉居阴部而反阳脉见者,为阳乘阴也,虽阳脉时沉涩而短,此谓阳中伏阴也;脉居阳部而反阴脉见者,为阴乘阳也,虽阳脉时浮滑而长,此谓阴中伏阳也。重阳者狂,重阴者癫。脱阳者见鬼,脱阴者目盲。”《内经》也引入“阴阳”并用以说明脉象的大体分类,而《难经》则具体运用“阴阳”之理,去说明脉象,阐释脉理,在许多方面,或阐《内经》之未发,或较《内经》又有新的认识,产生了更加深远的历史影响。

猜你喜欢

寸口脉象内经
基于时间序列和时序卷积网络的脉象信号识别研究
瞬时波强技术对人迎、寸口脉象研究的意义探讨
也论人迎寸口诊法
《灵枢·禁服》“人迎”“寸口”位置初探
105例弦脉的“计算机脉象仪”脉图参数分析
《内经》之“并精而出入者谓之魄”新解
溯源脉诊“独取寸口”理论的形成、发展与完善
关于《内经》“七损八益”研究的思考
《内经》治未病与亚健康的干预
论《内经》肝为罢极之本及其现代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