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医药对慢性乙型肝炎患者情绪障碍影响的研究进展*

2013-01-22刘晓丹

中医研究 2013年8期
关键词:肝郁情志乙型肝炎

刘晓丹,熊 焰

(1.湖南中医药大学,湖南长沙410208;2.湖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湖南 长沙410005)

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是一种严重危害公众健康的传染病,是我国常见的慢性传染病之一。由于抗病毒时间长,病情反复发作,迁延不愈,而且传染性较强,给患者带来沉重的经济及心理负担,部分患者甚至出现不同程度的情绪障碍[1]。Lok ASF[2]等早在 20 a前就提出慢性乙型肝炎病毒从感染之日起,其对患者心理、生活和整个社会带来的负面影响远远超过疾病本身。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存在着较为广泛的心理健康问题,这已为较多的研究所证实[3]。心理障碍通过心理—神经—内分泌—免疫的复杂网络影响人体免疫功能[4],从而影响疾病的治疗疗效和预后。

1 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的心理现状

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由于病程、经济情况、躯体症状以及实验室检查等因素对自身生存质量以及健康满意度的评价明显低于正常人[5]。心理障碍的主要表现为自卑感、孤独感、不安全感、抑郁、焦虑和烦躁、丧失信心6种类型,其中抑郁及焦虑最为显著。其心理健康水平与中医证型有密切的关系,心理问题在各证型中的分布具有一定的差异性。通过症状自评量表(SCL-90)调查发现,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的心理健康水平从湿热中阻证到肝郁脾虚证到肝肾阴虚证依次逐渐降低,与临床上慢性乙型肝炎病程由湿热中阻证到肝郁脾虚证到肝肾阴虚证依次逐渐延长的事实相一致[6],此外肝郁脾虚证患者在抑郁、焦虑、人际方面分值均较其他各型显著增高[7]。

2 慢性乙型肝炎所致情绪障碍的机制

2.1 现代医学对慢性乙型肝炎所致情绪障碍机制的认识

近代医学认为,情志由脑产生及调控。在分子水平,研究[8]发现脑组织内活跃代谢的单胺类神经递质(例如5-HT)对于情志的产生和调控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早在20世纪70年代进行的研究就表明,皮质固醇、α-甲基色氨酸等物质能通过诱导肝脏中的色氨酸吡咯酶活性而降低脑组织中的5-HT和5-羟吲哚乙酸(5-HIAA)的浓度。这些发生在肝与脑之间的有关5-HT代谢的改变是导致情志改变的一个重要的分子生化机制[9]。某些神经内分泌物质亦与人的精神状态密切相关,如去甲肾上腺素和5-羟色胺与焦虑性神经症状有关[10],儿茶酚胺类对情感性精神症状有影响,甲状腺激素对人的行为、性格有影响[11]。而肝脏是人体物质代谢的主要器官,由于肝脏的慢性炎症导致了体内重要物质的代谢紊乱,可出现不同的精神症状。

2.2 中医学对慢性乙型肝炎所致情绪障碍机制的认识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篇》曰:“人有五藏,化五气,以生喜怒悲忧恐。”即是说人之七情生于五脏,情志活动必须以五脏精气为物质基础,靠气的推动温煦和血的濡养才能实现。《灵枢·本神篇》曰:“肝气实则怒,虚则恐。”反应了肝与七情的关系密切,情志活动与肝的疏泄功能密切相关。肝主疏泄,有着疏泄全身气、血、津、液的作用,以确保其运行畅达。正常的情志活动,主要依赖于气血正常运行,气血调和,心情自然舒畅;肝失疏泄,气机不畅,则表现为郁郁寡欢、精神压抑。清代叶天士较明确地论述了精神刺激与肝主疏泄的关系,《临证指南医案》指出:“恼怒肝郁”“气郁不舒,木不条达”“悒郁动肝致病……疏泄失职”。所以肝失疏泄是慢性乙型肝炎患者情志致病的必然结果,肝失疏泄病机贯穿在其情志致病过程的始终。

3 中医药对慢性乙型肝炎患者情绪障碍的治疗优势

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存在着较为广泛的心理健康问题,且目前抗病毒药物大多有加重情绪障碍的副作用,而西医抗抑郁、抗焦虑等精神类药物大多有肝损害,对情绪障碍的治疗非常棘手。张永华[12]认为中医对此有较好的治疗效果,能够明显减轻患者的情绪障碍,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和使用抗病毒药物的依从性。

3.1 单味中药的现代药理基础

具有缓解情绪障碍的药物:①柴胡:主要有效成分柴胡皂苷A可使抑郁型大鼠脑中的高香草酸、去甲肾上腺素、多巴胺及5-羟色胺的含量升高,可以显著逆转由抑郁导致的脑内单胺类神经递质的降低,减少由此造成的神经细胞损伤,从而达到治疗抑郁症的目的[13]。且能抑制胆碱酯酶,发挥拟胆碱样作用,进而调节消化系统和神经系统,起到疏肝解郁的作用[14]。②白芍:主要成分白芍总苷的抗抑郁效果有可能是通过提高肝细胞抗氧化酶活性的途径实现的,对四氯化碳致小鼠急性化学性肝损伤具有保护作用[15]。③鳖甲:鳖甲提取物能提高显著增加小鼠乳酸脱氢酶活力,有效清除剧烈运动时机体的代谢产物,能延缓疲劳的发生,也能加速疲劳的消除[16]。④甘草:甘草水提取物甘草苷,能明显逆转慢性应激对大鼠行为学的损害,有一定的抗抑郁效应,通过提高机体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清除自由基、阻止脂质的过氧化、减少丙二醛的生成、降低慢性应激对大鼠海马神经元的损害实现的[17]。

3.2 复方制剂

疏肝解郁法:王全楚等[18]通过对72例肝郁气滞型乙型肝炎患者进行抑郁自评量表评分及焦虑症自评量表评分,有异常的患者予柴胡疏肝散后,抑郁、焦虑症状有明显改善。孙学华等[19]将60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0例。治疗组采用甘利欣、谷胱甘肽治疗,联合柴胡疏肝散加减,对照组仅采用甘利欣、谷胱甘肽治疗。治疗前后分别采用精神症状自评量表SCL-90进行评分,按量表因子分进行比较分析,采用柴胡疏肝散加减法治疗后,患者各因子评分得到明显改善。

疏肝健脾法:林氏[20]将60例肝郁脾虚证患者随机分为中药藿枳汤治疗组,西药保肝治疗对照组,1个疗程40 d后,结果藿枳汤组治疗后胁肋胀痛、乏力、纳少、抑郁等临床症状以及ALT、AST等肝功能指标改善方面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刘玉红[21]将78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分别给予逍遥散加味合甘利欣,治疗8周,治疗后通过生存治疗量表分析显示逍遥散加味合甘利欣治疗可以改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生存质量。洪可[22]将93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分为逍遥散组和阿拓莫兰组,经过3个月的治疗后,通过SCL-90量表分析后发现逍遥散组治疗前后在人际关系敏感和恐惧两因子上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躯体化、强迫、抑郁、焦虑、恐怖、偏执、精神病性得分和阳性项目较治疗前明显下降(P<0.05),阳性总分较治疗前有明显下降(P <0.05)。

清热解毒法:张玮等[23]选择60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随机分为乙型肝炎清热解毒颗粒联合干扰素的治疗组和单用干扰素的对照组,研究结果表明清热解毒颗粒联合干扰素治疗能提高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生存质量。

郑全胜等[24]将100例慢性肝病患者分为对照组(干扰素组)52例和治疗组(干扰素加中药辨证治疗组)48例,将治疗组辨证分为肝郁气滞、肝胆湿热、肝肾阴虚、肝郁脾虚、脾肾阳虚5型,分别给予疏肝理气解郁之桔叶栀子根汤,清利肝胆湿热之加味栀子根汤,疏肝健脾之加味柴胡疏肝散,滋养阴精、补益肝肾之加减左归饮,温阳益气、补肾健脾之加味真武汤治疗,结果两组治疗前后特异性量的评分变化及HBV、DNA转阴率、HBeAg、HBeAb血清学转换显示中医辨证联合干扰素抗病毒治疗能提高慢性乙型肝炎的生活质量及抗病毒疗效。

3.3 情志疗法

以情胜情法:以情胜情为中医学情志特色疗法的方法之一。《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谓:“怒伤肝,悲胜怒”“喜伤心,恐胜喜”“思伤脾,怒胜思”“忧伤肺,喜胜优”“恐伤肾,思胜恐”。张子和在《儒门事亲·九气感疾更相为治衍》中记载:“悲可以治怒,以怆恻苦楚之言感之:喜可以治悲,以谑浪亵狎之言娱之;恐可以治喜,以恐惧死亡之言怖之;怒可以治思,以污辱欺罔之言触之:思可以治恐,以虑彼志此之言夺之。”张家玮等[25]指出异常情志变化能够引起脏腑、气血功能紊乱,通过调整人体的精神状态、消除不良的情志刺激,恢复脏腑、气血的平衡,达到治疗躯体和精神疾病的目的。

4 小结

近年来,人们逐步认识到慢性乙型肝炎患者中存在较高比例的情绪障碍,如抑郁、焦虑等。患者常常表现为情绪低落、睡眠障碍,无明显诱因的疲乏、抑郁、焦虑、烦躁、精神涣散、悲观失望,全身某一部位或多个部位不可名状的疼痛、食欲下降伴腹痛便秘、腹泻等。引起这些症状的主要原因有:①慢性乙型肝炎患者,需长期进行药物治疗,病情却迁延不愈,情绪极度低落。②得知自己是肝炎患者后,担心演变成肝硬化、肝癌,惊恐担忧,久则成郁。③社会歧视引起的压力。④传统抗病毒药物的副作用。⑤药物治疗带来的经济方面的压力。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的躯体疾病极大地影响着心理健康状况,病情的恶化趋势阻滞情绪障碍的改善,而患者的情绪障碍又严重影响了慢性乙型肝炎的临床疗效。西医对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的情绪障碍治疗疗效甚微,尤其是对检查结果正常的患者,西医更是无从治疗。中医对慢性乙型肝炎的治疗可不依赖实验室检查,而是通过辨证论治来发挥其独特的优势。但中医药对慢性乙型肝炎患者情绪状况的影响尚缺乏大量循证医学的依据,且对于疗效的判断局限于临床观察和相关量表评估的阶段,客观性欠佳。

[1]徐雪军.慢性乙型肝炎患者抑郁症与焦虑症的调查分析[J].国际流行病学传染病学杂志,2009,36(6):388 -390.

[2]Lok ASF,Van Leeuwen DJ,Tbomsa HC,et al.Psychosocial impact of chronic infection with hepatitis B virus on british patients[J].Genitourin Med,1985,61:695 -696.

[3]池晓玲,吴黎明,蒋俊民,等.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生存质量及相关影响因素研究[C].第十七次全国中西医结合肝病学术会议论文集,2008:100-103.

[4]王宇明.感染病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1:32-33.

[5]杨军,魏敏,邱治春.成人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焦虑抑郁症状调查[J].西南国防医药,2007(5):88 -89.

[6]常洁.慢性乙型肝炎不同证型患者心理健康状况调查分析[J].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06,22(3):160 -161.

[7]凌琪华,陈建杰,齐艳艳,等.慢性乙型肝炎患者中医证型与生活质量的关系的研究慢性乙型肝炎中医证型文献研究[C].中华中医药学会全国第十四次肝胆病学术会议论文集,2010:532 -538.

[8]Halari R,Simic M,Pariante CM,et al.Reduced activation in lateral prefrontal cortex and anterior cingulate during attention and cognitive control functions in medication-nalve adolescents with depression compared to controls[J].Child Psychol Paychiatry,2009,50:307 -316.

[9]Hillier J,Hillier JG,Redfern PH.Liver Tryptophan pyrrolase activity and metabolism of brain 5-HT in rat[J].Nature,1975,253(2):566.

[10]杨德森.行为医学[M].长沙: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0:287.

[11]沈渔屯.精神病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14.

[12]张永华.中医在慢性乙型肝炎治疗中的优势及策略[J].浙江中西医结合杂志,2009,19(11):661 -662.

[13]戈宏焱,陈博,许丹,等.柴胡皂苷A对抑郁模型大鼠脑中单胺类神经递质及其代谢产物含量的影响[J].高等学校化学学报,2008,29(8):1535 -1538.

[14]李芳,李建北,张东明.柴胡的药理研究进展[J].时珍国医国药,2004,15(2):120 -121.

[15]詹可顺,王华,魏伟.白芍总苷对小鼠化学性肝损伤的保护作用及机制[J].安徽医科大学学报,2006,41(6):664-666.

[16]张娅婕,凌笑梅,甘振威.鳖甲提取物抗疲劳及耐缺氧作用的研究[J].长春中医学院学报,2004,20(02):38-39.

[17]赵志宇,王卫星,郭洪祝,等.甘草苷对慢性应激抑郁模型大鼠的抗抑郁作用[J].中国临床康复,2006,10(27):69 -72.

[18]王全楚,申德林,许丽芝.肝郁气滞型乙型肝炎患者焦虑抑郁症状的中药调理与心理治疗[J].中西医结合肝病杂志,2006,16(1):46 -47.

[19]孙学华,孙青,徐玉萍.疏肝解郁法联合健康教育对慢性乙型肝炎患者情志异常的影响[J].上海中医药杂志,2006,40(11):6 -7.

[20]林立,阮清发,叶谋源.藿枳汤治疗肝郁脾滞型慢性乙型肝炎49例[J].福建中医药,2003,34(2):10-11.

[21]刘玉红,刘凤斌.逍遥散加味联合甘利欣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生存质量观察[J].现代医院,2010,10(10):22 -23.

[22]洪可.逍遥散加减方对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心理健康的影响[D].武汉:湖北中医药大学,2010.

[23]张玮,王妍,张波,等.乙型肝炎清热解毒颗粒联合干扰素治疗对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生存质量的影响[C].中华中医药学会全国第十四次肝胆病学术会议论文集,2010:597 -603.

[24]郑全胜,蔡虹.中药联合干扰素对轻度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生存质量的影响[J].福建中医药,2009,40(6):9-10.

[25]张家玮,裘俭.中医心理学情志疗法略述[J].国际中医中药杂志,2009,31(4):352 -353.

猜你喜欢

肝郁情志乙型肝炎
基于“肝主筋脉,调畅情志”中医辨治帕金森病抑郁的思路和方法
慢性乙型肝炎抗病毒治疗是关键
中医情志关怀在妇产科护理中的应用
情志护理对肾移植术后患者睡眠质量的影响
柴芍六君汤对慢性萎缩性胃炎肝郁脾虚证模型大鼠胃黏膜组织代谢物表达的影响
乙型肝炎病毒与肝细胞癌微血管侵犯的相关性
简易穴位埋线法治疗肝郁痰凝型乳癖疼痛的临床观察和研究
疏肝健脾方治疗肝郁脾虚型功能性消化不良临床观察
二至丸对慢性乙型肝炎作用机制的研究进展
刘勰“文以明道”中的情志主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