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升阳益胃汤灌肠联合西药溶栓治疗缺血性肠病20例

2013-01-22

中医研究 2013年8期
关键词:病学升阳肠病

张 宏

(郑州市中医院,河南 郑州450002)

缺血性肠病是一组因小肠、结肠血液供应不足导致的不同程度的肠壁局部组织坏死并引起一系列临床表现的异质性疾病,可分为急性肠系膜缺血、慢性肠系膜缺血和缺血性结肠炎[1]306-307。缺血性肠病临床无特异性表现,腹痛是缺血性肠病的早期临床症状中最常见的首发症状,疼痛以突发性绞痛和持续性胀痛为主,位置多不固定,脐周与下腹部较为常见。其基本的病理基础为肠壁水肿、出血坏死等循环障碍性改变,临床治疗除纠正原发性疾病外,多以溶栓药物和血管扩张药物联合使用,甚或外科手术疗法为主要方法[1]309-310。2009年1 月—2012 年6月,笔者采用升阳益胃汤灌肠联合西药溶栓治疗缺血性肠病20例,总结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选择本院缺血性肠病患者20例,均经临床诊断,腹部影像学及病理组织学检查后确诊为缺血性肠病。其中男14例,女6例;年龄45~73岁;病程3 h~2 d;9例以腹痛、腹胀为首发症状来院诊治,3例以腹痛伴呕吐、腹泻来诊,6例以大便少量出血来诊,2例存在不同程度的发热。入院后24 h内行结肠镜检查:黏膜水肿3例,散在糜烂2例,点状出血6例,节段暗红色5例,节段溃疡4例。糜烂部位多见于充血性较为严重的肠系膜上。病后48 h内行腹部B超检查均呈异常表现,其中少量腹水1例;肠管局限性增厚样改变10例,肠蠕动减弱或消失,其中2例见病变部位肠梗阻。体格检查:发病初期,20例患者均有不同程度腹部压痛,其中5例患者腹痛较为剧烈,伴有反跳痛;余均呈弥漫性腹痛,疼痛部位不确切。

2 病例选择标准

2.1 纳入病例标准

①符合于氏《实用消化病学》[2]811缺血性肠病标准;②知情同意者。

2.2 排除病例标准

①排除不符合缺血性肠病诊断标准及上述纳入标准者;②排除合并其他脏器疾病者;③排除临床资料不完整者。

3 治疗方法

均给予保守治疗,即:禁食,并给予广谱抗生素、血管扩张剂、肠道休息等对症治疗。同时给予升阳益胃汤加减保留灌肠,药物组成:黄芪30 g,半夏12 g,党参 15 g,白术10 g,茯苓10 g,泽泻10 g,柴胡10 g,橘皮 10 g,羌活10 g,独活10 g,防风10 g,白芍10 g,黄连 6 g,甘草6 g。将上方煎至200 mL/次,每日2次,直肠滴注。其中1例保守治疗无效,转为手术治疗。

4 疗效判定标准

参照《实用消化病学》[2]811制订。治愈:症状、体征消失,腹部超声检查病变组织恢复正常,大便正常,停止治疗7 d后无复发。显效:症状、体征大部分消失或明显好转,腹部超声检查病变组织恢复正常,大便正常,停止治疗7 d后无复发。有效:临床症状、体征好转,腹部超声检查异常明显好转,大便正常。无效:临床症状、体征、腹部超声检查病变组织无减轻甚至加重。

5 结果

治愈15例,好转4例,无效 1例,有效率占95.00%。

6 讨论

近年来,缺血性肠病的中医药治疗方法取得了长足进展,如陈莉等[3]通过采用凯时注射液加用中药凉膈散;张兆清等[4]将本病分为湿热下注型、气滞血瘀型、脾肾阳虚型、脾胃虚弱型、肝旺脾弱型,分别采用白头翁汤、膈下逐瘀汤、温肾健脾汤、补中益气汤、抑肝散加减治疗,均取得满意疗效。缺血性肠病的西医治疗多采用抗菌消炎、改善肠组织缺血等对症疗法;但对于原发病较多的老年患者,由于其自身体质特点,治疗效果较为受限。联合运用中药灌肠疗法,不仅能加速治疗进程,更能适应老年患者的临床特点。

对于缺血性肠病的认识,中医文献并没有记载,按其症状,属中医学“腹痛”“泄泻”“便血”范畴,病变部位多在脾胃、大肠。脾喜燥而恶湿,脾胃气虚或者外受湿邪,困阻脾胃,受运失司,小肠不能泌别清浊,大肠失于传导,攻冲直下而发为腹泻;湿遏气机,上则为呕逆、恶心,下则郁阻而成腹痛,故《素问·举痛论》云:“寒气客于肠胃之间,膜原之下,血不得散,小络急引故痛。”甚或中焦受累,久郁化热,伤及肠络,而成便血,《诸病源候论》云:“脏气既伤,则风邪易入,热气在内,亦大便下血,鲜而腹痛。”[5]升阳益胃汤出自李东垣《内外伤辨惑论》。该方重用黄芪、人参、炙甘草补脾气以固本;柴胡升散,调达肝气;白芍酸敛,防风辛散,二者养血和营,缓肝急以止痛;羌活、独活祛在表之风湿;陈皮、半夏、茯苓、白术以燥内湿,黄连为佐,分利湿热;泽泻甘淡性寒,利小便而导湿热下行。诸药合用,脾气升、胃气降,燥湿邪而利郁热,调气机而止疼痛。

[1]林三仁.消化内科学高级教程[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9:306 -307.

[2]于皆平,沈志祥,罗和生.实用消化病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1999:811.

[3]陈莉,李志军,张书荷.中西医结合治疗缺血性肠病30例临床观察[J].辽宁中医杂志,2009,36(8):1370 -1371.

[4]张兆清,孙明晓.中西医结合治疗缺血性肠病80例[J].山东中医杂志,1998,17(9):412 -413.

[5]南京中医学院.诸病源候论校释[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0:759.

猜你喜欢

病学升阳肠病
疫情报道高频术语(十八)
营养干预方法可改善炎症性肠病
疫情报道高频术语(十二)
疫情报道高频术语(十三)
疫 情 报 道 高 频 术 语(一)
升阳益胃汤肺系疾病应用与药理学研究进展
炎症性肠病与肝胆胰病变
MDT在炎症性肠病诊断和治疗中的重要性
炎症性肠病与肠易激综合征重叠的意义
升阳通降法治疗胃下垂48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