鼻内镜下鼻腔吸切器囊肿揭盖治疗鼻前庭囊肿43例疗效观察
2013-01-22张春林黄兴玉
李 强,张春林,黄兴玉
(遵义医学院附属医院耳鼻咽喉科,贵州遵义 563099)
鼻前庭囊肿是耳鼻咽喉科常见病,好发于30~50岁女性,其传统治疗方法为经唇龈沟进路行囊肿剥离摘除[1]。近年来随着鼻内镜技术的发展及微创手术观念的普及,鼻腔微创手术已成为鼻部疾病手术治疗的主要方法和必然趋势,经鼻腔行“囊肿揭盖术”治疗鼻前庭囊肿的治疗方法亦多见报道,并在临床上得到肯定。我科于2010~2012收治43例鼻前庭囊肿病例,在鼻内镜下通过鼻腔吸切器行“囊肿揭盖”治疗鼻前庭囊肿,临床疗效满意,现总结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43名患者中,男性2例,女性41例,均单侧发病,其中左侧11例(男性2例,女性9例),右侧32例(男性0例,女性32例),年龄最低22岁(男性36岁,女性22岁),最高58岁(男性41岁,女性58岁),平均年龄38.1岁(男性38.5岁,女性38.1岁)。主要症状为一侧鼻前庭部或鼻翼附着处隆起、一侧鼻腔通气不畅,部分患者伴有同侧鼻前庭部及上唇胀痛。6例患者有局部感染病史,表现为局部明显隆起,疼痛加重,经抗炎治疗炎症完全控制后手术。专科检查一侧鼻前庭、鼻翼附着处隆起,鼻唇沟变浅或消失;前鼻镜检查见鼻前庭、鼻腔前端底、外侧壁隆起,表面光滑,触软而有弹性,鼻前庭、鼻腔前端变窄;隆起处穿刺可抽出黄色或棕色黏液性或浆液性液体,合并感染时则抽出脓性液。鼻窦水平位CT可见一侧梨状孔前外侧圆形或类圆形低密度影,包膜完整,与周围组织分界清楚,少部分病例可见邻近上颌骨质少许吸收、变薄。
1.2 治疗方法 所有患者均术前完善胸片、血常规、肝功能、血糖、凝血功能等术前常规检查。无绝对手术禁忌症后,患者取平卧位,常规消毒铺巾,1% ~2%丁卡因鼻腔黏膜表面麻醉2次,鼻内镜直视下用鼻腔吸切器绞除鼻腔前端隆起处黏膜及黏膜下之囊肿顶壁,吸除囊腔内液体,使残余囊壁内膜与鼻腔黏膜相延续、囊腔与鼻腔融合为一体。鼻前庭处隆起不作处理自然消退,术腔填塞凡纱2~3 d,其间予预防感染、对症治疗。
2 结果
所有患者术后均无唇周麻木、面部肿胀等表现,伤口疼痛不剧,鼻腔无继发出血。取出术腔填塞后患者立即感觉鼻腔通气通畅,当日或次日出院。2周后复查(鼻内镜下)见囊腔变浅;1~2月后复查见囊腔与鼻腔底平齐;随诊1~1.5年,无囊肿复发。
3 讨论
鼻前庭囊肿是指位于鼻前庭底部皮肤下、梨状孔前外方、上颌骨牙槽突浅面组织内的囊性肿块,是临床较常见的鼻面部囊肿,病因不明,主要有腺体潴留和先天异常两种学说,患者主要因为一侧鼻前庭或鼻翼附着处隆起、局部胀痛、一侧鼻腔通气不畅就诊[1-2]。鼻前庭囊肿的治疗方法为手术切除,传统手术方式为“经唇龈沟囊肿剥离摘除术”[1]。方法为患侧上唇龈沟局部浸润麻醉,唇龈沟近鼻前庭底处横行切开黏膜,分离暴露囊肿后摘除,缝合切口,患侧上唇小纱球压迫2~3d以防术腔血肿形成。该手术方式优点是视野良好、暴露充分、治疗有效;缺点是出血较多、患者疼痛较大、操作较复杂,如术中囊壁切除不彻底易致术后复发,且术后局部肿胀明显,可造成局部麻木感和短时间进食不便[3]。
鼻前庭囊肿壁由含弹性纤维和网状血管的结缔组织构成,囊壁内膜表皮细胞多为纤毛柱状上皮或立方上皮,含有丰富的杯状细胞,与鼻腔黏膜相似[1-2,4]。这为经鼻腔进路切除鼻前庭囊肿顶壁、保留囊肿其他各壁、使囊腔与鼻腔融合为一体的“揭盖术式”提供了良好的理论基础。“经鼻内镜鼻腔吸切器囊肿揭盖”治疗鼻前庭囊肿,具有以下优点:①术野清晰、操作简单、手术时间短(数分钟)、创伤小、出血极少(数毫升)、患者疼痛轻、鼻腔表面麻醉即可完成手术;②术后反应轻,无局部肿胀及麻木;③术后恢复快,无需拆线,住院时间缩短。鼻前庭囊肿顶壁被切除后,残余囊壁内膜与鼻腔黏膜延续,囊腔与鼻腔融合,随着组织修复、黏膜下组织增生,囊腔不断变浅最后消失,囊壁内膜最终成为鼻腔黏膜的一部分[3,5],从而避免了囊肿的复发。因“鼻内镜下鼻腔吸切器囊肿揭盖”治疗鼻前庭囊肿具有操作简单、疗效肯定、患者疼痛轻、术后恢复快等优点,故值得临床推广。
[1]黄选兆,汪吉宝.适用耳鼻咽喉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8:20.
[2]田勇泉,孙爱华.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99.
[3]刘栖如,赵荣.三种方法治疗鼻前庭囊肿的疗效比较[J].华西医学,2010,25(8):1468 -1470.
[4]伍保均,扬红,钟惠玲.揭盖法治疗鼻前庭囊肿56例分析[J].实用诊断与治疗杂志,2006,20(1):56-57.
[5]唐林甫,唐奕.鼻前庭囊肿切除术与揭盖术的对比观察[J].四川医学,2011,33(10):1606 -16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