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传统农业文化与现代农业发展

2013-01-22朱启臻中国农业大学农民问题研究所所长

中国农村科技 2013年2期
关键词:种植业养殖业现代农业

文 | 朱启臻 中国农业大学农民问题研究所所长

人们经常把与传统相对立的农业称为现代农业。如把现代农业理解为工厂化农业,主张农业生产工厂化、农民工人化;把现代农业理解为规模化的农业,崇尚专业化、规模化、标准化;把现代农业理解为高投入、高产出的农业,追求“吨粮田”、“万元产值”等。其实这些并不是现代农业的本质特征,现代农业的本质在于现代农业理念的普及、现代农业科技的运用和现代农业组织体系的构建。其中可持续发展是现代农业发展理念的核心内容。

可持续的理念在传统农业文化中体现的十分充分,传统农业文化不仅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文化遗产。中国传统农业之所以能够在自然资源禀赋极差的条件下实现几千年的持续发展,就在于我们的祖先在农业生产实践中摆正了人与自然的关系、使农业的经济功能和生态功能相协调,人的主观能动性和尊重自然规律相统一,强调在农业生产中做到“顺天时,量地利,用力少而成功多”,并一直秉承协调和谐的三才观、趋时避害的农时观、辨土肥田的地力观、种养三宜(物宜、时宜、地宜)的物性观、变废为宝的循环观和御欲尚俭的节用观,这其中的思想原则和技术取向,特别值得今天在现代农业建设中加以总结和借鉴。

以循环农业为例,从最早的《诗经》到近代的《授时统考》,朴素的循环农业文化一脉相传。千百年来,始终强调的“地力常新壮”、“天地人合一”,在长期的农业生产实践中,农民创造出了许多保持和提高土壤肥力的方法。把用地和养地结合起来,使地力经常保持新壮,是中国农业文化的突出成就。

种养结合是保持地力常新的重要手段,中国传统的畜牧业很大程度是为种植提供肥料而存在的。农民通过养猪将农作物的一些副产品和生活中所产生的一些垃圾转化为肥料,用于粮食生产,形成猪多、肥多,粮也多的良性循环。

但是在工业化和城镇化背景下,循环农业逐渐退出了农业生产领域。一是由于劳动力的不足,农家肥费时费力,逐渐被化肥所取代;二是在强调“村容整洁”的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家庭养殖业基本绝迹,传统循环农业的基础不复存在;三是生活方式的变化,如传统的烧柴取暖、做饭被煤和煤气所取代,下水道的修建和垃圾的统一收集,使农户生产和生活间的有机循环丧失了,农业越来越依赖外界的投入,地力的衰退、土壤和地下水的污染等日益成为影响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以至于今天人们要享受有机食品变成了十分奢侈的事情。

许多学者和专家都注意到这样的事实,在农村,一边是依靠高投入的石油化工产品,占用了大量矿物资源和能源;另一边却是大量的农作物秸秆和畜禽粪便等有机肥源弃之不用,以致加重了面源污染。如何利用传统农业文化为现代农业服务,人们重新审视传统循环农业的智慧,认识到现代发展既要吸收传统农业文明的精华,又要充分利用现代高新科学技术,如生物技术、可再生能源和畜禽粪便或秸秆循环利用等,实现农业生产的良性循环。

在众多实现循环农业文化的模式中,我们认为发展综合家庭农场是一条可行的路径。综合家庭农场是指具备养殖业、种植业、农产品加工业以及服务功能的农场,其中种植业和养殖业的结合是循环农业的基础。在这样的农场中可以在四个层面上实现有机循环:第一个层面是种植业内部的循环,主要通过秸秆处理技术实现秸秆还田;第二个层面是种植业与养殖业之间的循环,主要是把种植业的生产产出转化为动物饲料,把动物粪便作为种植业的有机肥实现有机循环;第三个层面是人的生活与种植业、养殖业的循环,通过对农业生产者、农场服务对象所产生的生活垃圾的再利用实现的有机循环。还可以实现第四个层面的循环,即把秸秆、动物粪便、一些生活垃圾通过沼气技术集中处理,沼气可供做饭、取暖等生活用途,沼液、沼渣做有机肥,从而实现综合利用。

猜你喜欢

种植业养殖业现代农业
养殖业如何应对饲料成本高企
“用好现代农业科技,多种粮、种好粮”
“十四五”全国种植业发展有了路线图
强化核心技术攻关 赋能种植业转型升级——聚焦《“十四五”全国种植业发展规划》
现代农业离不开化肥
砥砺奋进 打造现代农业强市
现代农业
论养殖业“减抗”背景下无抗替代品与畜产品安全
未来三年农村养殖业发展方向
2020年小龙虾养殖业的机遇与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