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针刀配合手法松解治疗粘连期肩周炎48例
2013-01-22王毓光
王毓光
浙江省常山县天马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常山324200
胡建锋 浙江省温州市人民医院
粘连期肩周炎虽然疼痛缓解,但活动功能障碍、肌肉萎缩严重影响日常生活。笔者应用小针刀松解配合手法松解治疗粘连期肩周炎,取得满意的疗效,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08年10月—2012年9月门诊单肩患病粘连期肩周炎患者48例,男19例,女29例;年龄45~73岁,平均53.5岁;右肩33例,左肩15例;病程1.5个月~2.5年,平均6.5个月。疾病分期均属肩周炎粘连期,依照周秉文主编的《颈肩痛》[1]肩部活动功能评定指标,肩关节功能评分<240分,病程>3个月。
1.2 入选标准 根据《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中“肩周炎”诊断标准[2]拟定:①慢性发病,可无明确的外伤病史;②肩周疼痛,夜间痛甚于白天,因天气变化或劳累而加重,肩关节活动功能障碍,以外展、外旋和后伸受限为主;③肩前、后、外侧均有压痛,通常3个月后可出现肩部肌肉痉挛和萎缩,出现“扛肩”现象;④X线检查多为阴性。排除伴发颈椎病、骨病、肺部肿瘤等其它疾病,及不能按医嘱完成治疗者。
2 治疗方法
2.1 小针刀松解 依据患者的临床特征,在肩关节静态和活动状态下,术者认真检查并确定选择需要松解的部位。一般定点于肩峰下(肩峰下滑囊)、喙突(肱二头肌短头、喙肱肌起点)、肱骨大结节(冈上肌、胸大肌止点)、肱骨小结节(肩胛下肌止点)、结节间沟(肱二头肌长头肌腱腱鞘通道)以及大小圆肌的起止点等。每次松解,通常选择引起肩关节疼痛和活动障碍的关键点1~3个部位。针刀操作:患者取卧位或坐位,术者须认真寻找肩周压痛关键点做记号,常规消毒,戴无菌手套,拇指端点按在压痛点上不移,7号针头紧靠拇指端进针注药。在以上选择治疗的每个痛点用0.5%~1%利多卡因针2mL行局麻,取4号或3号针刀,在选择点上进针,切口线与该附着点的肌腱平行,针刀体与皮肤垂直刺入,直达骨面,稍提刀后,做纵疏横剥2~3刀,待手下有松动感后出针。如果肌束十分紧张、有结节条索状物,可调转刀口线90度切开剥离2~3刀。所有操作均按针刀四步规程[3],手术过程遵守无菌操作规范。术毕针刀口用无菌创口帖覆盖。
2.2 手法松解 患者仰卧位,患肩稍外展,先轻揉轻拿肩部肌肉2~3遍,以放松肩肌。医生双手掌拿住三角肌推向背侧,用双手拇指从胸大肌肌腱在肱骨附着点开始拨离,将胸大肌从腋窝前缘向肩峰方向推压。接着弹拨冈上肌、冈下肌、大圆肌、小圆肌等在肱骨大结节处的肌腱。然后取坐位,用同法分别取内收、外展、后伸位,当患者达最大活动范围时,术者用一手掌护住患肩,用另一手按压患肢肘部顺势弹压一次,之后用肩摇法、抖法等手法进一步松解肩关节粘连,最后轻揉轻拿肩部肌肉3~5次。以上治疗2周1次,3次为1个疗程。如1~2次治疗即治愈者,不再进行第3次治疗。
3 治疗结果
3.1 疗效标准 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1994年颁布的《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中“肩周炎”的疗效标准[2]。治愈:肩部疼痛消失,肩关节功能完全或基本恢复;好转:肩部疼痛减轻,活动功能改善;无效:症状无改善。
3.2 结 果 本组48例,治愈39例,其中治疗1次治愈9例,治疗2次治愈13例,治疗3次治愈17例;好转7例,无效2例。治愈率81.3%,总有效率95.8%。
4 讨 论
肩周炎属中医“痹症”、“痿证”范畴,其发病与外伤、劳损及风寒湿有关。现代医学认为,中年之后,肩周组织发生退行性改变,外伤、劳损、受寒等易诱发肩周软组织无菌性炎症。肩周炎有一定的自愈性,部分患者在坚持功能锻炼的基础下,不需要接受治疗,肩部疼痛及功能障碍的症状及体征会逐步消失。但严重的患者,肩关节周围的炎症、粘连、瘢痕会导致疼痛、功能障碍、肌肉萎缩[4]。
小针刀疗法是中医传统针灸与现代手术疗法结合在一起的一种医疗技术[5]。通常,针刀松解的关键部位有侧重于肱二头肌短头的附着点喙突处、肩胛下肌的肱骨小结节止点处、肱二头肌长头经过的结节间沟处、小圆肌的止点处等,临床操作的关键在于术前的定位。术前应观察活动受限以哪个方向为主,从而明确松解的关键点,而术前静态触摸和动态触摸确定关键点,能从三维立体角度分析需要松解的关键部位。针对性地对软组织粘连、无菌性炎症进行治疗,可促进循环、松解粘连、消除疤痕、减轻压迫、疏通堵塞,恢复肩部软组织结构的动态平衡,取得满意的疗效。
小针刀配合手法松解治疗肩周炎有起效快、疗程短、疗效满意、不易复发等特点,治疗过程中,应强调科学的功能锻炼,注重肩部保暖,避免劳累损伤,有助于肩周炎的康复,且能预防疾病的复发。本组无效2例,与患者治疗期间持续上肢劳力性工作,未充分休息有关。
[1]周秉文.颈肩痛[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8:293.
[2]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S].第4版.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4:186-187.
[3]朱汉章.针刀医学原理[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652.
[4]吴绪平,张天民.针刀医学临床研究[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1:109-110.
[5]朱汉章,柳百智.针刀临床诊断与治疗[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9: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