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麦全蚀病防控与综合治理技术
2013-01-22崔颖辉
崔颖辉
(临颍县北原种场,河南 临颍 462300)
1 基本概况
小麦全蚀病是典型的根部病害,主要危害小麦、大麦、玉米等禾本科作物。漯河市在2004年普查中首次发现小麦全蚀病,发病面积共计2.29hm2,涉及6个乡镇。从2004年以来,发病面积及涉及乡镇数量呈逐年增加趋势。2010年共计3.3万hm2,涉及50个乡镇,已严重影响小麦的高产、稳产,对粮食生产造成了极大威胁。
小麦全蚀病危害轻发生地块一般减产5%~20%,严重的减产50%以上,甚至绝收。
2 小麦全蚀病的发生特点
2.1 小麦全蚀病的发病机理
小麦全蚀病是根腐和基腐性病害,小麦全生育期均可发病,病菌只侵染根部和茎基部1~2节。幼苗发病后,植株矮化,下位黄叶多,分蘖减少,类似干旱缺肥症状,初生根(种子根)和根茎(地中茎)变成黑褐色,严重时可造成全株连片枯死。拔节期冬麦病苗返青迟缓、分蘖少,病株根部大部分变黑,在茎基部及叶鞘内侧出现较明显灰黑色菌丝层。抽穗后病株成簇或点片状发生早枯白穗,病根变黑,易于拔起。
2.2 小麦全蚀病的发生规律
小麦全蚀病菌以菌丝体在田间小麦残茬、夏玉米等夏季寄主的根部或混杂在场土、麦糠、种子间的病残组织上越夏。小麦播种后,菌丝体从麦苗种子根部侵入。菌量较大的土壤,冬小麦播种50d后,麦苗种子根部即受害变黑。病菌以菌丝体在小麦根部及土壤病残组织内越冬。小麦返青后,随着地温升高,菌丝增殖加快,沿根扩展,向上侵害分蘖节和茎基部。拔节后期至抽穗期,菌丝蔓延侵害茎基部1~2节,致使病株陆续死亡,田间出现早枯白穗。小麦灌浆期,病势发展最快。
2.3 小麦全蚀病的传播途径
一是土壤传播。小麦全蚀病菌主要集中在病株根部及茎基部地上15cm范围内,小麦收割后,病根茬大部分留在田间,土壤中菌源量逐年积累,致使病田的病情逐年加重。
二是粪肥传播。病菌能随落场土、麦糠、麦秸、茎秆等混入粪肥中,这些粪肥若直接还田或者不经高温发酵沤制,病菌就被带入田间传播蔓延。
三是种子传播。混杂在种子间的病株残体随种子调运将病菌传播,是远距离传播的主要途径。
2.4 小麦全蚀病的发病原因
一是耕作措施不当。小麦-玉米-小麦连作有利于土壤中病原菌积累,病害逐年加重,合理耕作能减轻发病。实施免耕或少耕,降低土壤的通气性,能减轻发病。早播较适期迟播发病重。
二是营养不良。主要营养要素缺乏有利于全蚀病发生,同时营养元素对全蚀病发生的影响较为复杂。
三是土壤性质及温湿度欠佳。沙土保肥水能力差,利于发病。黏重土壤,病害较轻。偏碱性土壤发病重于中性或偏酸土壤。冬麦区如冬季温暖、晚秋和早春多雨则发病重。水浇地比旱地发病重。夏季高温多雨有利于田间病残体的腐熟,降低菌量,能减轻冬麦发病。
四是品种抗病性差异。目前国内外均无适宜的抗全蚀病品种,小麦属和大麦属也缺乏可利用的抗源,仅在感病程度上有差异。
3 小麦全蚀病的防控措施
3.1 植物检疫
繁育小麦种子必须在播种前15d向检疫部门申报,繁育材料必须进行检疫除害处理;严禁在全蚀病、腥黑穗病等检疫对象发生区繁育小麦种子;凡未经产地检疫合格的种子不得在生产上推广使用,对违反植物检疫条例而擅自繁育、调运、经营小麦种子的单位与个人依法严肃处理,确保从源头上控制小麦检疫性病害的传播。
3.2 农业防治
一是选用抗病良种;二是在小麦全蚀病重发区,改种非禾本科作物,降低土壤中病原菌的数量,充分发挥土壤中有益微生物的拮抗作用;三是精细整地。实行深耕,精耕细耙,提高播种质量,促进小麦壮苗早发;四是合理施肥。增施有机肥,施用小麦专用配方肥;五是加强管理。避免早播,合理密植,返青期及时中耕;六是消灭病残体。小麦收获后,及时清理病残体,对于纹枯病、根腐病的病残体,要带出田外集中处理。
3.3 生物防治
全蚀病发生区,用生物农药消蚀灵、蚀敌,每100g拌10kg麦种。返青期每公顷用蚀敌200g,对水50kg灌根,对全蚀病的防效达50%。
3.4 化学防治
一是药剂拌种。全蚀病重发区,用2.5%的适乐时,每20mL拌麦种10kg,对全蚀病的防效达70%。二是药剂灌根。在全蚀病、纹枯病重发区,于小麦返青期每公顷用20%的三唑酮100mL,对水50kg灌根,可防治多种土传病害,兼治白粉病和锈病。
[1]杨春玲,侯军红,王帅兵,等.小麦全蚀病的发生与防治措施[J].种业导刊,2011(01):26-27.
[2]程翠玲.小麦中后期主要病虫害防治技术[J].种业导刊,2012(05):2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