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玉米制种田瘤黑粉病的发生及防控措施

2013-01-22

种子科技 2013年9期
关键词:黑粉病自交系母本

(甘肃省高台县种子公司,甘肃 张掖 734300)

玉米瘤黑粉病又称黑粉病、黑穗病、灰包,是一种世界性玉米病害,所有玉米产区都有发生。我国在20世纪90年代以前均为零星发病,为害较小,一般不进行防治,也不作为抗病育种的特定检测对象。但在近几年来,尤其在甘肃张掖地区,各种子企业广泛引进省外、国外玉米种质资源,引入的部分自交系不抗瘤黑粉病,且长期连茬进行玉米制种,土壤中黑粉菌厚垣孢子逐年积累,使玉米瘤黑粉病的发生为害逐年加重,个别品种制种田发病率高达30%以上,产量损失严重,已成为张掖地区玉米制种中的主要病害。

1 发病症状

玉米瘤黑粉病在玉米整个生育期均可发生,危害茎、叶和雌、雄穗。典型症状是受害部位发生大小不等的病瘿,外被薄膜,初期薄膜白色,后为粉红色,以后变为灰白色或灰黑色,薄膜破裂后,散出黑褐色的粉末,即厚垣孢子,因此得名瘤黑粉病。因发病部位不同,产生的病瘤形状、大小都有不同的特征。

1.1 茎瘤

田间最早出现病瘤是幼苗7~8叶期,此时株高20~30 cm,常呈茎叶扭曲、矮缩,叶鞘及心叶破裂紊乱,茎基部产生病瘤,严重时植株枯死。成株期病瘤多发生在各节的基部,病瘤较大,常使植株扭曲,生长受阻,植株矮小。早期受害的植株果穗小,严重时不能结穗。

1.2 叶瘤

拔节前后,叶片开始出现病瘤,多发生在叶片基部或叶鞘上,病瘤小、密集,病部叶肉肿厚突起成泡,其背面略有凹陷。

1.3 雌穗瘤

雌穗被侵染,多在果穗上中部或个别子粒上形成菌瘿,严重的全穗形成大而畸形的菌瘤。由于病菌侵染植株的茎秆、果穗、雄穗、叶片等幼嫩部位,所形成的黑粉瘤消耗大量的植株养分或导致植株空秆不结实,可造成30%~80%的产量损失,严重威胁当地玉米制种产业的发展。

2 发病规律

该病在玉米生育期内可进行多次侵染,尤其在制种玉米去雄授粉前后为该病高发期。此时遭遇干旱、小雨或结露,玉米抗病性削弱,病原菌得以侵染,就会严重发病。玉米生长前期干旱,后期多雨高湿,或干湿交替,有利于发病。制种玉米母本去雄或者农事操作造成伤口,有利于病原菌侵入,发病趋重。病田连作,收获后不及时清除病残体,施用未腐熟农家肥,使田间菌源增多,发病趋重。栽培管理不当,种植密度过大,偏施氮肥,植株营养生长过旺,也有利于病原菌侵染发病。

3 发病条件

3.1 制种品种双亲不抗病

由于育种未能将抗瘤黑粉病列入抗病育种检测目标,致使育出的自交系抗黑粉病能力不强,成为近年玉米制种田病害严重发生的重要原因之一。

3.2 连作

玉米连作制种,不进行轮作倒茬,使病根茬、病残体、黑粉孢子大量遗留土壤,积累的病原数量有增无减,也是玉米制种田瘤黑粉病发生逐年严重的重要原因之一。

3.3 气候条件

适宜的温湿度条件,使黑粉孢子萌发造成侵染为害。干湿交替的条件,玉米自交系抗病力减弱,有利于病害发生。

3.4 栽培管理不当

偏施氮肥,种植密度过大,植株营养生长旺盛,母本去雄造成伤口等都有利于病菌萌发侵入。

4 防控措施

防治制种玉米瘤黑粉病,要以选育抗病自交系为主,农业措施和药剂处理相结合的综合措施防治。

4.1 选用抗病品种

选育抗病自交系进行制种,迅速压缩感病自交系制种面积。

4.2 控制菌源

在制种玉米生长期间,结合田间管理,割除病瘤,带出田外集中深埋或销毁,并清除田间植株残体,降低土壤带菌数量,减少来年初侵染来源。实践证明,摘除销毁病瘤是防治玉米瘤黑粉病的最好措施之一。

4.3 合理轮作倒茬

一般实行2~3年轮作,秋季进行深翻,可减轻发病。

4.4 适时播种

制种玉米要适当晚播,当地温稳定在12℃以上(张掖地区一般4月15日左右)播种,可使幼苗早出土、生长快,减少了病菌侵染机会,减少发病。

4.5 加强水肥管理

氮、磷、钾肥合理搭配,适时灌水,特别是制种玉米去雄授粉前后1个月左右不能缺肥缺水,以提高抗病力,减轻母本去雄时的伤口造成病菌侵染。

4.6 药剂防治

播种前制种亲本种子用30%的克多霜种衣剂加2%立克秀进行包衣,发病初期用12.5%志信星 2000倍液或5%已唑醇 1500倍液喷雾。在制种玉米母本去雄前10 d左右,用20%甲环唑或25%丙环唑 1500倍液喷雾,可减轻再侵染为害。

猜你喜欢

黑粉病自交系母本
玉米自交系雌雄穗开花间隔与产量及抗旱性的相关性
玉米自交系京92改良后代单穗粒重的杂种优势研究
玉米自交系京92遗传改良研究
不同播期对中油杂2号母本生长发育和农艺性状的影响
浅析玉米黑粉病的防治技术要点
母本不同种植密度对制种饲用甜高粱大马力效益的影响
论玉米黑粉病的防治
简述杂交玉米制种应掌握的技术要点
玉米自交系保纯和提纯
玉米黑粉病发生原因及防治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