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外源基因高效检测技术与水稻产量性状功能基因组研究取得阶段进展

2013-01-22

种业导刊 2013年10期
关键词:外源区段分蘖

近日,由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研究所承担的“十二五”国家863计划现代农业技术领域“植物分子设计与品种创制技术”主题项目和“外源基因组区段/基因高效转移与检测遗传效应分析”、“水稻产量性状功能基因组”两个课题中期检查会议在北京召开。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中国科学院院士李振声,科技部农村司、农村中心的相关同志,项目首席专家,相关课题负责人以及合作单位的主要研究人员共计30余人参加了会议。

“外源基因组区段/基因高效转移与检测遗传效应分析”课题于2011年启动,课题组重点研究建立规模化的外源基因组区段定向转移和高灵敏、高效率的检测技术,筛选可用于培育优异小麦新品种的外源基因组重组区段,建立不同外源基因组区段的高效选择与聚合育种技术体系。目前,在外源基因检测技术方面,建立了高通量、高灵敏度的FISH检测技术,片段最小可检测到2kb,并为国内外多家单位进行技术服务;国内外首次育成高抗赤霉病的新易位系5个,获得两个可供育种的高抗白粉病的外源区段。发表SCI文章8篇,申请染色体研究技术国家发明专利3项。

“水稻产量性状功能基因组”课题于2012年启动,课题拟在克隆控制水稻株高、分蘖形成、穗型发育等重要农艺性状基因的基础上,系统研究控制水稻株型及穗型发育的分子机理。到目前为止,已经鉴定与克隆分蘖角度、分蘖数量、植株高度、籽粒与穗型发育等水稻产量相关基因50多个,在《Nature Genetics》、《Nature Communications》、《PLoS Genetics》、《Plant Cell》等国际主流刊物发表论文20篇,申请国家发明专利12项,为水稻品种的分子设计育种与遗传改良奠定了重要基础。

(科技部网)

猜你喜欢

外源区段分蘖
具有外源输入的船舶横摇运动NARX神经网络预测
中老铁路双线区段送电成功
外源铅胁迫对青稞生长及铅积累的影响
站内特殊区段电码化设计
站内轨道区段最小长度的探讨
浅析水稻分蘖与产量
提高冬小麦有效分蘖的技术措施研究
外源钙对干旱胁迫下火棘种子萌发的影响
外源添加皂苷对斑玉蕈生长发育的影响
浅析分路不良区段解锁的特殊操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