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河南省审定品种(续前)
2013-01-22
导 语:2013年4月22日,河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在郑州召开七届五次会议,审定通过了玉米、水稻等六种主要农作物共49个新品种。本刊自第8期起陆续刊登。
棉花
品种名称:中创85
审定编号:豫审棉2013005 转基因生物名称:中创85
选育单位:河南省中创种业短季棉有限公司邯郸市农业科学院
品种来源:H572/邯685
特征特性:单价转抗虫基因常规夏棉品种,生育期108天。植株塔型,株高93.5cm,茎秆密生绒毛;叶片较大,叶色深绿;结铃性好,铃卵圆形,铃尖明显;平均第一果枝节位5.4节,单株果枝数11.2个,单株结铃11.6个,铃重4.7g,衣分38.8%,籽指9.2g,霜前花率85.5%;吐絮畅,易采摘,纤维色泽洁白。
抗病鉴定:经中国农科院棉花所植保室抗病鉴定:2009年枯萎病指3.0,黄萎病指27.8,高抗枯萎耐黄萎病;2010年枯萎病指2.2,黄萎病指28.9,高抗枯萎耐黄萎病。
抗虫鉴定:2011年经中国农科院生物所抗虫鉴定:抗虫株率100%,Bt蛋白表达量523,高抗棉铃虫。
纤维品质:2009、2010年农业部棉花品质监督检验测试中心检测(HVICC):纤维上半部平均长度27.50/28.00mm,断裂比强度27.80/28.06cN/tex,马克隆值4.90/4.57,整齐度84.50/83.92%,伸长率7.20/6.78%,反射率77.00/77.83%,黄度8.5/7.48,纺纱均匀性指数129.30/131.00。
产量表现:2009年河南省常规夏棉品种区域试验,8点汇总,皮棉8点增产,每667m2平均籽棉、皮棉和霜前皮棉产量分别为192.3kg、82.4kg、77.2kg,分别比对照中棉所50增产0.5%、7.9%、5.9%,分居9个参试品种第4、2、1位,皮棉增产达极显著;2010年续试,8点汇总,皮棉6点增产2点减产,每667m2平均籽棉、皮棉和霜前皮棉产量分别为162.5kg、65.4kg、50.0kg,分别比对 照中 棉 所 50 增产 1.7%、8.5%、6.4%,分居7个参试品种第2、2、4位,皮棉增产达极显著。
2011年河南省夏棉品种生产试验,6点汇总,皮棉6点增产,每667m2平均籽棉、皮棉和霜前皮棉产量分别为194.3kg、77.7kg和63.3kg,比对照中棉所50增产10.1%、11.4%和11.2%,均居4个参试品种第1位。
适宜地区:河南省各棉区夏直播种植,应严格按照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证书允许的范围推广。
品种名称:中夏杂06
审定编号:豫审棉2013006 转基因生物名称:中夏杂06
选育单位:中国农业科学院棉花研究所
品种来源:sGK中394×071239
特征特性:双价转抗虫基因杂交夏棉品种,生育期102天。植株筒型,稍紧凑,株高76.0cm;叶片中等大小,叶色绿,茎叶多绒毛,果节较短;结铃性较强,铃卵圆型中等大小;平均第一果枝节位5.1节,单株果枝数11.2个,单株结铃10.5个,铃重5.2g,衣分39.9%,籽指9.6g,霜前花率82.6%;吐絮畅,易收摘,纤维色泽洁白。
抗病鉴定:经中国农科院棉花所植保室抗病鉴定:2010年枯萎病指19.0,黄萎病指30.8,耐枯萎耐黄萎病;2011年枯萎病指3.7,黄萎病指34.0,高抗枯萎耐黄萎病。
抗虫鉴定:2012年经中国农科院生物所抗虫鉴定:抗虫株率100%,Bt蛋白表达量1049,高抗棉铃虫。
品质分析:2010、2011年经农业部棉花品质监督检验测试中心测定(HVICC):纤维上半部平均长度31.70/28.00mm,比强度27.70/28.10cN/tex,马克隆值3.70/4.20,整齐度指数84.80/83.30%,伸长率4.80/6.70%,反射率80.80/75.10%,黄度7.10/8.40,纺纱均匀性指数152.00/135.00。
产量表现:2010年河南省杂交夏棉品种区试,6点汇总,皮棉6点增产,每667m2平均籽棉、皮棉和霜前皮棉产量分别为169.6kg、66.8kg和56.0kg,分别比对照中棉所50增产10.4%、16.9%、21.8%,分居7个参试品种第5、1、1位,皮棉增产极显著;2011年续试,5点汇总,皮棉5点增产,每667m2平均籽棉、皮棉和霜前皮棉产量分别为176.3kg、69.5kg、56.7kg,分别比对照中棉所50增产20.8%、19.9%、20.9%,均居5个参试品种第1位,皮棉增产极显著。
2012年河南省夏棉品种生产试验,6点汇总,皮棉5点增产1点减产,每667m2平均籽棉、皮棉和霜前皮棉产量分别为190.3kg、73.5kg和65.5kg,比对照中棉所50增产6.2%、8.0%和9.1%,分居3个参试品种2、1、1位。
适宜地区:河南各棉区夏播种植,应严格按照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证书允许的范围推广。
花生
品种名称:秋乐花177
审定编号:豫审花2013001
品种来源:开农30/开选01-6
选育单位:河南秋乐种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特征特性:属直立疏枝大果品种,连续开花,生育期125天左右。一般主茎高43.6cm,侧枝长46.85cm,总分枝8.2条左右;平均结果枝7.05条,单株结果数12.35个,单株饱果数9.25个;叶片绿色、长椭圆形;荚果普通型,果嘴钝,网纹粗、浅,缩缢浅,平均百果重234.97g;籽仁椭圆形、种皮粉红色,平均百仁重93.41g左右,出仁率71.64%左右。
抗病鉴定:2010、2011年经山东花生研究所鉴定:2010年抗网斑病(相对抗病指数0.72),高感黑斑病(相对抗病指数0.13);2011年感黑斑病(相对抗病指数0.21)。
品质分析:2010、2012年农业部油料及制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测试:粗脂肪含量53.86%/51.84%,粗蛋白含量24.6%/24.64%,油 酸 含 量 45.6%/44.3% ,亚 油 酸 含 量31.9%/33.5%,油酸亚油酸比值(O/L)1.43/1.32。
产量表现:2010年全国北方片花生新品种区域试验大粒二组,15点汇总,荚果15点全部增产,每667m2平均荚果产量308.35kg,籽仁216.87kg,荚果分别比对照鲁花11号和花育19号增产16.12%和11.22%,籽仁分别比对照鲁花11号和花育19号增产14.14%和11.28%,荚果增产达极显著水平,荚果、籽仁均居12个参试品种第1位。2011年续试(大粒一组)16点汇总,荚果15增1减,每667m2平均荚果产量300.83kg,籽仁209.29kg,荚果、籽仁分别比对照花育19号增产11%和11.5%,荚果增产达极显著水平,荚果、籽仁分居13个参试品种第1、2位。
2012年河南省麦套花生生产试验,7点汇总,荚果、籽仁全部增产,每667m2平均荚果产量419.63kg、籽仁304.64kg,分别比对照豫花15号增产13.91%和13.92%,荚果、籽仁均居5个参试品种第1位。
适宜区域:河南省各地大花生产区种植。
品种名称:开农176
审定编号:豫审花2013002
品种来源:开农30/开选01-6
选育单位:开封市农林科学研究院
特征特性:属直立疏枝大果品种,连续开花,生育期126天左右。一般主茎高40.6cm,侧枝长45.8cm,总分枝8.6条;平均结果枝6.8条,单株饱果数10.9个;叶片深绿色、椭圆形、中;荚果为普通形,果嘴钝,网纹浅,缩缢较明显,平均百果重231.2g;籽仁椭圆形、种皮粉红色,平均百仁重87.5g,出仁率69.6%。
抗病鉴定:2010、2011年经山东花生研究所鉴定:2010年抗网斑病(相对抗病指数0.67),感黑斑病(相对抗病指数0.29);2011年感黑斑病(相对抗病指数0.22)。
品质分析:2010、2012年农业部油料及制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测试:粗脂肪含量53.06%/51.25%,粗蛋白含量25.26%/25.31%,油 酸 含 量 63%/76.8% ,亚 油 酸 含 量17.4%/6.9%,油酸亚油酸比值(O/L)3.62/11.13。
产量表现:2010年全国北方片花生新品种区域试验大粒三组,15点汇总,荚果14增1减,每667m2平均荚果产量295.00kg、籽仁200.06kg,荚果分别比对照鲁花11号和花育19号增产10.55%和7.40%,籽仁比对照分别增产6.20%和2.90%,荚果增产达极显著水平,荚果、籽仁分居12个参试品种的第1位和第3位;2011年续试(大粒一组),16点汇总,荚果全部增产,每667m2平均荚果产量293.95kg,籽仁196.3kg,荚果、籽仁分别比对照花育19号增产8.49%和3.71%,荚果增产达极显著水平。荚果、籽仁分居13个参试品种的第5位和第11位。
2012年河南省麦套花生生产试验,7点汇总,荚果、籽仁6增1减,每667m2平均荚果产量402.95kg、籽仁289.52kg,分别比对照豫花15号增产9.39%和8.27%,荚果、籽仁均居5个参试品种第3、4位。
适宜区域:河南省各地大花生产区种植。
品种名称:漯花4016
审定编号:豫审花2013003
品种来源:漯花4号/豫花15号
选育单位:漯河市农业科学院
特征特性:属疏枝直立大果品种,连续开花,全生育期125.5天。一般主茎高32.8cm,侧枝长36.0cm,总分枝数7.9条;平均结果枝数6.6条,单株饱果数11个;叶片椭圆形,叶色深绿;花色深黄;荚果斧头型,果嘴钝,网纹粗、较浅,缩缢浅;平均百果重224.4g;种仁椭圆形、种皮粉红色,有少量油斑,有少量裂纹,平均百仁重90.95g,出仁率72.8%。
抗病鉴定:2009、2010年经山东花生研究所鉴定:2009年中抗网斑病(相对抗病指数0.58);2010年高感网斑病(相对抗病指数0),中抗黑斑病(相对抗病指数0.50)。
品质分析:2009、2010年农业部油料及制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测试:粗脂肪含量52.07%/55.67%,粗蛋白含量23.4%/23.6%,油 酸 含 量 42.1%/43.1%,亚 油 酸 含 量35.5%/33.9%,油酸亚油酸比值(O/L)1.19/1.27。
产量表现:2009年全国北方片花生新品种区域试验大粒一组,16点汇总,荚果全部增产,每667m2平均荚果产量305.05kg,籽仁219.94kg,分别比对照鲁花11号增产10.42%和11.18%,荚果增产达极显著水平,荚果、籽仁分居10个参试品种第5、3位;2010年续试(大粒一组),15点汇总,荚果15点全部增产,每667m2平均荚果产量301.36kg,籽仁221.1kg,荚果分别比对照鲁花11号和花育19号增产10.62%和7.71%,籽仁分别比对照鲁花11号和花育19号增产14.09%和11.97%,荚果增产达极显著水平,荚果、籽仁分居12个参试品种第3、1位。
2011年河南省麦套花生生产试验,7点汇总,荚果、籽仁6增1减,每667m2平均荚果产量314.4kg、籽仁225.85kg,分别比对照豫花15号增产7.16%和8.2%,荚果、籽仁分居5个参试品种第3、2位;2012年河南省麦套花生生产试验,7点汇总,荚果6增1减,籽仁全部增产,每667m2平均荚果产量403.05kg、籽仁297.74kg,分别比对照豫花15号增产9.42%和11.34%,荚果、籽仁均居5个参试品种第2位。
适宜区域:河南省各地大花生产区种植。
品种名称:郑农花12号
审定编号:豫审花2013004
品种来源:521-3-1-1/远杂9307
选育单位:郑州市农林科学研究所,河南省中创种业短季棉有限公司
特征特性:属直立疏枝大果品种,连续开花,生育期125天左右。一般主茎高43.25cm,侧枝长46.61cm,总分枝7.5条左右;平均结果枝6.38条左右,单株饱果数10~15个;叶片绿色、长椭圆形;荚果普通型,果嘴钝,网纹粗、浅,缩缢浅,平均百果重257.43g左右;籽仁椭圆形、种皮粉红色,平均百仁重103.0g左右,出仁率72.0%左右。
抗病鉴定:2009、2010年经山东花生研究所鉴定:2009年中抗网斑病(相对抗病指数0.51);2010年抗网斑病(相对抗病指数0.74),中抗黑斑病(相对抗病指数0.49)。
品质分析:2009、2010年农业部油料及制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测试:粗脂肪含量49.39%/50.34%,粗蛋白含量24.76%/26.20%,油酸含量 51.8% /54.3%,亚油酸含量28.5%/25.7%,油酸亚油酸比值(O/L)1.82/2.11。
产量表现:2009年全国北方片花生新品种区域试验大粒二组,16点汇总,荚果14增2减,每667m2平均荚果产量297.64kg,籽仁203.88kg,分别比对照鲁花11号增产8.26%和3.86%,荚果增产达极显著水平,荚果、籽仁分居8个参试品种第5、6位;2010年续试(大粒一组)15点汇总,荚果15点全部增产,每667m2平均荚果产量300.53kg,籽仁209.86kg,荚果分别比对照鲁花11号和花育19号增产10.32%和7.42%,籽仁分别比对照鲁花11号和花育19号增产8.29%和6.28%,荚果增产达极显著水平,荚果、籽仁均居12个参试品种第4位。
2011年河南省麦套花生生产试验,7点汇总,荚果6增1减,籽仁全部增产,每667m2平均荚果产量314.84kg、籽仁220.46kg,分别比对照豫花15号增产7.31%和5.61%,荚果、籽仁分居5个参试品种第2、3位;
2012年河南省麦套花生生产试验,7点汇总,荚果、籽仁6增1减,每667m2平均荚果产量402.82kg、籽仁290.03kg,分别比对照豫花15号增产9.35%和8.46%,荚果、籽仁分居5个参试品种第4、3位。
适宜区域:河南省各地春播及麦套区种植。
品种名称:豫花25号
审定编号:豫审花2013005
品种来源:豫花9414/豫花9634
选育单位:河南省农业科学院经济作物研究所
特征特性:属直立疏枝中大果品种,连续开花,夏播生育期115天左右。一般主茎高42.1cm,侧枝长47.4cm,总分枝7条左右;平均结果枝5条左右,单株饱果数10~11个;叶片浓绿色、椭圆形、中;荚果为普通形,果嘴钝,网纹粗、稍浅,缩缢稍浅,平均百果重189.5g左右;籽仁椭圆形,种皮粉红色,平均百仁重80.7g左右,出仁率69.0%左右。
抗病鉴定:2010、2011年经河南省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鉴定:2010年中抗叶斑病(发病级别5级),抗网斑病(发病级别2级),中抗病毒病(发病率20%),抗根腐病(发病率12%);2011年中抗叶斑病(发病级别5级),抗网斑病(发病级别2级),中抗病毒病(发病率24%),抗根腐病(发病率16%)。
品质分析:2010、2011年农业部农产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测试:粗脂肪含量52.55/51.61%,蛋白质含量23.78%/22.83%,油酸含量36.6%/38.0%,亚油酸含量43.3%/40.3%,油酸亚油酸比值(O/L)0.85/0.94。
产量表现:2010年河南省夏播花生区域试验,7点汇总,荚果、籽仁均5增2减,每667m2平均荚果产量340.15kg、籽仁242.04kg,分别比对照豫花9327增产6.66%和6.17%,荚果增产达显著水平,荚果、籽仁均居14个参试品种第1位;2011年续试,8点汇总,荚果7增1减,籽仁均6增2减,每667m2平均荚果产量333.82kg,籽仁231.39kg,分别比对照豫花9327增产6.08%和5.54%,荚果增产达极显著水平,荚果、籽仁分居12个参试品种第2、3位。
2012年河南省夏播花生生产试验,7点汇总,荚果、籽仁均6增1减,每667m2平均荚果产量346.19kg、籽仁248.93kg,分别比对照豫花9327增产7.99%和6.98%,荚果、籽仁均居2个参试品种第1位。
适宜区域:河南省各地夏播种植。
品种名称:远杂5号
审定编号:豫审花2013006
品种来源:远杂9102/狮油红4号
选育单位:河南省农业科学院经济作物研究所
特征特性:属直立疏枝珍珠豆品种,连续开花,夏直播生育期118天左右。一般主茎高51.8cm,侧枝长56cm,总分枝7.1条左右;平均结果枝5.4条左右,单株饱果数12.6个;叶片淡绿色、椭圆形、中大;荚果为茧形,果嘴钝,网纹细、稍深,缩缢浅,平均百果重164g左右;籽仁桃形、种皮红色,平均百仁重62.5g左右,出仁率71.9%左右。
抗病鉴定:2010、2011年经河南省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鉴定:2010年中抗叶斑病(发病级别5级),抗网斑病(发病级别2级),中抗病毒病(发病率21%),抗根腐病(发病率15%);2011年中抗叶斑病(发病级别5级),抗网斑病(发病级别2级),中抗病毒病(发病率25%),抗根腐病(发病率16%)。
品质分析:2010、2011年农业部农产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郑州)测试:粗脂肪含量57.87%/56.89%,蛋白质含量23.45%/21.75%,油 酸 含 量 40.5%/40.3%,亚 油 酸 含 量38.3%/35.8%,油酸亚油酸比值(O/L)1.06/1.13;2010年测定硒含量0.362mg/kg。
产量表现:2010年河南省珍珠豆型花生区域试验,7点汇总,荚果6增1减、籽仁3增4减,每667m2平均荚果产量277.42kg、籽 仁 196.82kg,荚 果 比 对 照 豫 花 14 号 增 产5.07%、籽仁比豫花14号减产1.19%,荚果增产达显著水平,荚果、籽仁分居13个参试品种第12、13位;2011年续试,8点汇总,荚果5增3减、籽仁均3增5减,每667m2平均荚果产量284.91kg、籽 仁 205.86kg,荚 果比对 照远 杂 9102 增产0.04%、籽仁比对照减产2.45%,荚果增产不显著,荚果、籽仁分别居10个参试品种第6、7位;
2012年河南省珍珠豆花生生产试验,6点汇总,荚果4增2减、籽仁2增4减,每667m2平均荚果产量308.78kg、籽仁220.49kg,荚果比对照远杂9102增产0.43%、籽仁比对照减产3.19%,荚果、籽仁分别居3个参试品种第2、3位;
适宜区域:河南省各地夏播种植。
品种名称:远杂6号
审定编号:豫审花2013007
品种来源:远杂9102/狮头企
选育单位:河南省农业科学院经济作物研究所
特征特性:属直立疏枝珍珠豆品种,连续开花,夏播生育期118天左右。一般主茎高42.7cm,侧枝长47.1cm,总分枝9.5条左右;平均 结果枝6.4条左右,单株饱果数11个;叶片浓绿色、椭圆形、小;荚果为茧型,果嘴钝,不明显,网纹细、稍浅,缩缢稍浅,平均百果重178.4g左右;籽仁桃形、种皮粉红色,平均百仁重68.8g左右,出仁率71.6%左右。
抗病鉴定:2010、2011年经河南省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鉴定:2010年中抗叶斑病(发病级别5级),抗网斑病(发病级别2级),中抗病毒病(发病率23%),抗根腐病(发病率17%);2011年中抗叶斑病(发病级别5级),抗网斑病(发病级别2级),中抗病毒病(发病率25%),抗根腐病(发病率17%)。
品质分析:2010、2011农业部农产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郑州)测试:粗脂肪含量51.52%/50.29%,蛋白质含量27.31%/24.15%,油 酸 含 量 36.6%/37.1%,亚 油 酸 含 量42.5%/39.9%,油酸亚油酸比值(O/L)0.86/0.93。
产量表现:2010年河南省珍珠豆型花生区试,7点汇总,荚果全部增产、籽仁均5增2减,每667m2平均荚果产量295.86kg、籽仁211.85kg,荚果、籽仁分别比对照豫花14号增产12.06%和6.36%,荚果增产达显著水平,荚果、籽仁分别居13个参试品种第5、8位;2011年续试,8点汇总,荚果6增2减、籽仁均4增4减,每667m2平均荚果产量296.14kg、籽仁212.88kg,荚果、籽仁分别比对照远杂9102增产3.98%和0.87%,荚果增产极显著,荚果、籽仁均居10个参试品种第3位。
2012年河南省珍珠豆花生生产试验,6点汇总,荚果、籽仁均全部增产,每667m2平均荚果产量338.01kg、籽仁243.37kg,荚果、籽仁分别比对照远杂9102增产9.93%和6.86%,荚果、籽仁均居3个参试品种第1位。
适宜区域:河南省各地夏播种植。
西瓜
品种名称:花蜜586
审定编号:豫审西瓜2013001
选育单位:开封市种子有限公司
品种来源:TY97-2005-02×86-9-05
特征特性:属早熟品种,全生育期98天,果实发育期29天。生长势较强,坐果容易,分枝性中强;叶色深绿,叶形呈掌状深裂,缺刻中;第一雌花着生节位第6~8节,雌花间隔节位6节;果实椭圆,果型指数1.4,果皮绿色,覆深绿色条带,平均单瓜重5~8kg,果皮厚1.1cm;果肉红色,质脆多汁;种子卵圆形,黄褐色,千粒重49.5g。
抗病鉴定:2011年中国农业科学院郑州果树研究所苗期接种鉴定:感病毒病(病情级数2.28),感枯萎病(病株率85.7%)。
品质分析:2012年农业部农产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郑州)检测:中心糖10.50%,边糖9.75%。
产量表现:2010年河南省早熟西瓜品种区域试验,7点汇总均增产,每667m2平均产量2963.4kg,比对照豫星增产12.95%,增产极显著,居12个参试品种第2位;2011年续试,7点汇总6增1减,每667m2平均产量3080.29kg,比对照豫星增产18.04%,增产极显著,居13个参试品种第1位。2012年河南省早熟西瓜品种生产试验,7点汇总5增2减,每667m2平均产量3220.09kg,比对照豫星增产7.12%,居4个参试品种第3位。
适宜区域:河南省各地种植。
品种名称:福祺早抗6号
审定编号:豫审西瓜2013002
选育单位:河南省庆发种业有限公司 、驻马店市农业科学院
品种来源:QH-18×QA-12
特征特性:属早熟品种,全生育期96天,果实发育期29天。植株生长稳健,分枝性强,易坐果;叶色深绿,叶形呈掌状深裂,缺刻中;第一雌花开放节位7节,雌花间隔6节;果实椭圆型,果型指数1.33,花皮,绿色果皮覆墨绿色齿条,平均单瓜重7.5kg,果皮厚1.16cm,果皮硬,耐贮运;果肉红色,肉质脆,无空心;种子卵圆形,深褐色,千粒重60g。
抗病鉴定:2011年中国农业科学院郑州果树研究所苗期接种鉴定:感病毒病(病情级数2.36),轻抗枯萎病(病株率75%)。
品质分析:2011年农业部农产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郑州)品质检测:中心糖11.88%,边糖9.33%。
产量表现:2010年河南省早熟西瓜品种区域试验,7点汇总4增3减,每667m2平均产量2775.59kg,比对照豫星增产5.8%,增产不显著,居12个参试品种第3位;2011年续试,7点汇总5增2减,每667m2平均产量2739.29kg,比对照豫星增产4.97%,增产不显著,居13个参试品种的第6位。2012年河南省早熟西瓜品种生产试验,7点汇总5增2减,每667m2平均产量3274.4kg,比对照豫星增产8.93%,居4个参试品种的第1位。
适宜区域:河南省各地种植。
品种名称:东研9号
审定编号:豫审西瓜2013003
选育单位:菏泽市东研种业有限公司
品种来源:31-09×12-52-1
特征特性:属中晚熟品种,全生育期104天左右,果实发育期32天。植株根系发达,生长势中等偏强;叶色深绿,叶形呈掌状深裂;第1雌花着生节位7节,雌花间隔6~7节;果实椭圆形,果型指数1.43,果皮花皮,上覆有深绿色锯齿形条带,外形靓丽,平均单瓜重5.0kg,果皮厚1.2cm;果肉大红色;肉质细嫩,口感酥脆,无渣;种子褐色,覆麻纹,千粒重52g。
抗病鉴定:2011年中国农业科学院郑州果树研究所苗期接种鉴定:感病毒病(病情级数2.94),感枯萎病(病株率85%)。
品质分析:2011年农业部农产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郑州)品质检测:中心糖10.42%,边糖9.67%。
产量表现:2010年河南省中熟西瓜品种区域试验,6点汇总3增3减,每667m2平均产量2639.54kg,比对照庆发8号增产2.06%,增产不显著,居12个参试品种第7位;2011年续试,7点汇总4增3减,每667m2平均产量2845.03kg,比对照庆发8号增产4.09%,增产不显著,居10个参试品种第4位。2012年河南省中熟西瓜品种生产试验,7点汇总6增1减,每667m2平均产量3259.99kg,比对照庆发8号增产4.68%,居3个参试品种第2位。
适宜区域:河南省各地种植。
品种名称:新机遇二号
审定编号:豫审西瓜2013004
选育单位:河南豫艺种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品种来源:YH-2×Q-10-4
特征特性:属中熟品种,全生育期105天左右,果实发育期34天。植株长势稳健,分枝性中等;叶片呈掌状,中小厚实,叶色浓绿;第一雌花着生于6~8节,雌花间隔4~5节;果实椭圆型,果型指数1.37,花皮,底色鲜绿,具10余条深色浅齿状条带,平均单瓜重8kg左右,果皮厚度1.2cm;果肉大红,剖面均匀;种子卵圆形,深色麻褐,千粒重50g。
抗病鉴定:2011年中国农业科学院郑州果树研究所苗期接种鉴定:感病毒病(病情级数2.02),轻抗枯萎病(病株率52%)。
品质分析:2011年农业部农产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郑州)品质检测:中心糖11.83%,边糖10.58%。
产量表现:2010年河南省中熟西瓜品种区域试验,6点汇总4增2减,每667m2平均产量2730.7kg,比对照庆发8号增产5.59%,增产不显著,居12个参试品种第5位;2011年续试,7点汇总5增2减,每667m2平均产量2989.97kg,比对照庆发8号增产9.4%,增产极显著,居10个参试品种第1位。2012年河南省中熟西瓜品种生产试验,7点汇总6增1点减,每667m2平均产量3429.7kg,比对照庆发8号增产10.13%,居3个参试品种第1位。
适宜区域:河南省春露地及间作套种种植。
品种名称:魁晶
审定编号:豫审西瓜2013005
选育单位:开封市蔬菜科学研究所
品种来源:Ks-4N×Ha-6
特征特性:属三倍体中熟品种,全生育期105天左右,果实发育期33天。根系发达,生长势偏强;叶色深绿,叶形呈掌状深裂;第1雌花出现在第8~10节,雌花间隔节位6~7节;果实圆形,果型指数1.04,黑皮,平均单瓜重6~8kg,皮厚1.3cm左右;果肉晶黄透亮,不裂果;种子褐色,中籽,千粒重为65g。
抗病鉴定:2011年中国农业科学院郑州果树研究所苗期接种鉴定:感病毒病(病情级数2.42),枯萎病轻抗(病株率55%)。
品质分析:2012年农业部农产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郑州)品质检测:中心糖11%,边糖10.5%。
产量表现:2010年河南省无籽西瓜品种区域试验,7点汇总6增1减,每667m2平均产量2605.9kg,比对照黑蜜5号增产6.55%,增产显著,居12个参试品种第3位;2011年续试,6点汇总5增1减,每667m2平均产量2777.9kg,比对照黑蜜5号增产3.7%,增产不显著,居15个参试品种第7位。2012年河南省无籽西瓜品种生产试验,7点汇总6增1减,每667m2平均产量2659.75kg,比对照黑蜜5号增产8.28%,居5个参试品种第1位。
适宜区域:河南省各地种植。
品种名称:黑亮
审定编号:豫审西瓜2013006
选育单位:郑州丰源西瓜蔬菜研究所
品种来源:丰208-6×丰209-8
特征特性:属三倍体中熟品种,全生育期110天,果实发育期34天。分枝性偏强,叶色浓绿,叶形呈掌状深裂,缺刻深;第一雌花着生节位7节,雌花间隔7节;果实圆型,果型指数为1.02,果皮黑皮,平均单瓜重4.9kg,果皮厚1.1cm;果肉红色,肉质硬脆,不孕籽小;种子卵圆形,褐色,千粒重57.8g。
抗病鉴定:2011年中国农业科学院郑州果树研究所苗期接种鉴定:感病毒病(病情级数2.34),轻抗枯萎病(病株率52.6%)。
品质分析:2012年农业部农产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郑州)品质检测:中心糖11.6%,边糖9.2%。
产量表现:2010年河南省无籽西瓜品种区域试验,7点汇总4增3减,每667m2平均产量2666.1kg,比对照黑蜜5号增产9.01%,增产极显著,居12个参试品种第2位;2011年续试,6点汇总3增3减,每667m2平均产量2984.7kg,比对照黑蜜5号增产11.42%,增产极显著,居15个参试品种第1位。2012年河南省无籽西瓜品种生产试验:7点汇总4增3减,每667m2平均产量2557.86kg,比对照黑蜜5号增产4.13%,居5个参试品种第2位。
适宜区域:河南省各地种植。
品种名称:农发三号
审定编号:豫审西瓜2013007
选育单位:新疆安农种子有限公司
品种来源:安纯黑×安大黑
特征特性:属三倍体中晚熟品种,全生育期109天,果实发育期35天。生长势较旺,坐果易,分枝性一般;叶色绿,叶形呈掌状浅裂,缺刻中;第一雌花着生节位第6~8节,雌花间隔节位5~7节;果实圆形,果型指数1.1,果皮黑色,平均单瓜重6~8kg,果皮厚1.3cm;果肉红色,质脆多汁;种子卵圆形,褐红色,千粒重70g。
抗病鉴定:2011年中国农业科学院郑州果树研究所苗期接种鉴定:感病毒病(病情级数2.7),感枯萎病(病株率93%)。
品质分析:2012年农业部农产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郑州)品质检测:中心糖11.1%,边糖10%。
产量表现:2010年河南省无籽西瓜品种区域试验:7点汇总6增1减,每667m2平均产量2718.3kg,比对照黑蜜5号增产11.14%,增产极显著,居12个参试品种第1位。2011年续试,6点汇总4增2减,每667m2平均产量2768.5kg,比对照黑蜜5号增产3.35%,增产不显著,居15个参试品种第8位。2012年河南省无籽西瓜品种生产试验:7点汇总5增2减,每667m2平均产量2528.0kg,比对照黑蜜5号增产2.92%,居5个参试品种第3位。
适宜区域:河南省各地种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