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格律设计观”看“参数化设计”对视觉传达设计专业发展趋势的影响

2013-01-21清华大学美术学院

创意与设计 2013年1期
关键词:格律设计

文/ 陈 楠(清华大学 美术学院)

一、引言

(一)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格律

“格律”一词原指创作韵文所依据的格式与韵律,各种韵文都有特定的格律。中国古典诗歌中的近体诗,因其格律严整,故亦称为格律诗,包括声韵、对仗、结构以及字数等的预先设计。我们在欣赏创作韵文诗歌时,往往会按照既定的格律结构从内容与形式推敲词句,很少有人问及这种格律结构的缘起,比如为什么绝句被设计成四言或七言,词如何确立的长短不一的字数……这些格律结构是谁、如何设计出来的?

图1

图2

图3

图4

通过阅读相关资料,我们发现“格律”是一种语言中的结构骨架,是以段落规划发音的节奏,以使其区别于口语、白话,成为艺术的语言。虽然这种发音节奏表现在中国诗的“顿”与外国诗的“音步”上有所差异,但其原理是相同的,基本上都是建立在以听觉识别为基础的感性文字之上。格律的设计基于发音、呼吸的节律与节奏,是一种理性的设计,各种变化多端的文字组合妙语连珠都依附、借助于这个秩序骨架之上。当我开始研究中国传统设计思维体系与方法论之初,一直试图找到一条与样式、工艺等具体、单纯的形式创造相平行的思维模式的线索,在比较大量的中国传统经典设计系统后,概念逐渐清晰,这种隐于表层形式之后的结构框架设计方法与原理正是我所追寻的,“格律”正是这种线索中最重要的一条。本文就是从“格律”概念外延的扩大、分析入手,从自然美与格律、各种艺术形式及格律中找到佐证,提出“格律的设计观”的概念,并以此作为“参数化设计”——这个变换格律的全新设计方法,作用于当代视觉传达设计领域的设计思想依据。

(二)格律设计观研究目的与意义

1.梳理中国传统艺术设计史中思维模式与方法论体系的研究

研究格律的设计思维模式方法论,首先要对于传统文化、艺术设计历史脉络加以梳理与研究。中国工艺美术史实际就是中国的传统艺术设计史,只是在其成书的年代还没有“艺术设计”的概念,“工艺美术”是当时的称谓。“艺术设计”取代“工艺美术”是上世纪80年代初的事情,而“工艺美术”正式淡出历史舞台,在教育部学科词汇中被“艺术设计”取代是本世纪初的事情,20年完成了概念的更新。中国工艺美术史、图案研究等关于中国传统艺术设计的著作理论中主要介绍了中国传统艺术设计的元素、形式、种类、流派等历史面貌,进行了以比较侧重于形式为主线的归纳研究,如龙凤纹、云水纹、器皿造型、服饰色彩等等。现在对于该领域的研究,一般比较注重于样式、工艺以及传承关系,比较缺乏从人文角度进行综合比较;在艺术设计教学中,多是类似构成训练或图案形式的分类,比较缺乏从思维模式方法论与文化基因的角度进行研究与实践应用,并且缺乏应有的系统性。有关中国传统艺术设计的著作有《图案问题的研究》(庞薰琹)、《中国工艺美术史》(田自秉)、《图案设计原理》(诸葛铠)、《中国工艺美术简史》(中央工艺美术学院编)、《工艺美术概论》(李砚祖)、以及雷圭元的《图案基础》、《中国图案作法初探》、《雷圭元论图案艺术》……。比如在雷圭元先生的著作中对于中国传统艺术设计,从形式与构成方法上做出了非常精辟深入的研究与探索,在其图案教学体系中主要包含:中国图案语言是朴素、单纯、富有生趣的;中国图案语言的夸张特征;中国图案的意境表现;中国图案结构中的太极图形;中国图案中的冋形图案画面;中国立体图案中的比例与均衡;中国图案中的“经营位置”等。对于为什么设计成如此形式,其样式背后的设计思维模式是什么却很少提及,而艺术设计形式在表现内容的时候是要有思维、文化模式作为支撑的,现代艺术设计更是如此,设计理念永远排在设计形式之前。在苏珊·朗格的《艺术问题》与《情感与形式》这两部著作集中将艺术定义为“人类情感的符号形式的创造”。从这一理论基础出发,提取艺术应当表现“生命的逻辑形式”并将这种生命形式的基础特点概括为有机性、运动性、节奏性和不断成长性,进而认为艺术创造应当把握这些特征,自觉运用艺术直觉捕捉艺术形式与生命的逻辑形式之间的“象征性联系”,创作出“与情感和生命的形式相一致”的“有意味的形式”,即幻象符号。瑞典著名汉学家林西莉女士所著的《汉字王国》一书,曾被译作英、芬、德、法等多种文字,在国际上具有较大影响。从表面上看,这是一部介绍中国语言和汉字的书籍,但实际是从人类学角度与文化艺术综合联系的角度研究具体的符号系统,几乎关系到整个中国的文明史。杉浦康平在其著作《造型的诞生》、《叩响宇宙》中,跨越国度、超越了狭义的平面设计范畴,而更多体现在对于亚洲文字生态圈的理解,尝试解释亚洲符号背后的文化意念与心理联系。他们的研究工作给我以巨大的启示,看似普通的形式犹如人类基因一样具有文化脉络联系,是在推演、延续、消亡、遗忘等过程中逐渐留存的符号体系,这种从哲学与宇宙观的高度入手,对于看似异质的事物载体、艺术门类、理性与感性的综合研究,使得传统的东方的思维模式与方法论成为世界设计思想框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的研究尝试触及的一个侧面就是针对以往多从样式与构成手法等技术角度分析学习传统艺术设计的方法的缺失部分。

图5

图6 蒙德里安作品

图7 蒙德里安作品

2.有益于完善中国现代艺术设计理论框架

对于中国特有的传统文化中设计思维与方法论的研究与推广,对于完善现代艺术设计观念体系,确立中国特有的艺术设计思维与方法论在现代东西方设计观念理论构筑中的平衡地位具有一定意义。现代艺术曾经无可辩驳的以西方艺术为核心,现代设计也是如此,而中国过去基本上是以工艺美术作为古代设计加以研究与学习,其实二者是有区别的,对于中国古代设计的研究有利于树立东方的设计思维与方法在国际艺术设计理论中的地位,有利于东方的设计师能够充分推广东方文明、振兴本土文化语汇。作为文化源头与传播者的我们应该在这一方面做出更大的贡献与努力。

3.有益于设计实践中的新方法新语言探索

本文的重点有两方面,一方面是前半部分阐述的是“格律设计观”理论,这是我研究提出的设计思想与方法论;后半部分的重点在于以这种设计理论引导下的设计实践探索,“参数化设计”这种全新的设计格律介入以二维媒介为主的视觉传达设计领域,所产生的革命性甚至颠覆性的结果。

二、格律与美

格律可以创建韵文美的感受,而为什么此种、彼种格律填充文字后就能产生美感呢?首先要从“美”说起,理性地看,人类作为生物的一个种群,在其保有独特的智能思维、丰富感情以及无限的创造力的同时仍体现某些与其他生物相似的习惯与反应,如花儿为了吸引蜜蜂传播花粉就生得姹紫嫣红,雄孔雀为了求偶则开屏示美,人类虽然与这些需求毫不相关,但同样感受到了惊心美感,也就是说“美”在某种意义上讲是客观存在的,是大自然众生共有的,它并不完全取决于人的感受,所以对那些探寻美、发现美的人们来说,应该更广泛、更深入地研究我们所处的自然。温暖、舒适、安全、饱食、生殖等生理上的需求产生了人类较为直接的美感,如红色的苹果与饱食相关,花朵、树木与春夏的温暖有关,豹子雄性矫健与生殖有关等等;而在心理上,高大、豪华的建筑与地位有关,淡淡云朵与放松的心情有关等等。人同时还具有创造的需求,他们不满足完全符合常理的东西,那些超出人类经验、惯性的探索,也会带来艺术的美感与震撼。人类心理的发展复杂而有延续,科技社会的发展又对人类心理产生新的作用,这值得我们作更深入的研究。美的普遍性就植根于自然之中,而对它的探索则是人类创造性的最崇高的表现,那么,让我们试着在自然中发现格律的设计。

(一)相似的结构

图6

图7

图8

图9

在一些边缘科学的书籍中经常会提到古埃及金字塔与古代玛雅人的太阳神庙,它们存在着极为相似的结构,但在那个时代根本无法进行实际上的技术交流,于是许多怪异、神秘的猜想争相出笼。其实这是一种符合自然的、合理化的必然产物。不仅在美洲、埃及有金字塔式的建筑,在中国古代黄河流域的“宫、台、陵寝”以及缅甸的吴哥窟都有类似的建筑式样,如果把它们进行并列比较,不难发现众多的共同之处,比如1、它们都地处洪水泛滥的地区,这种建筑结构比较稳定与牢固;2、从建筑结构上讲金字塔式内部空间的利用有限,相对于现代大厦更加纯粹、牢固;3、多与神圣、崇高的宗教与皇权相联系,它向上锥形的结构比正常建筑物具有更强的透视效果,从而使站在其脚下的人们产生了判断高度的视错觉,置于塔顶的宫殿或神庙,确实使朝拜的人从心理上感到居于其上的人、庙具有不平凡的力量,更接近神祗。上述种种不同样式的金字塔实际是在一种相同的格式下建造的,而这种被认为是美的格式就是一种格律。

(二)螺旋结构中的自然格律

美的客观存在还体现在传统经典图形设计之中,这些非凡的图形都是千百年人类对自然的追寻与归纳而逐渐确定得出的,它们是科学与艺术结合的产物,早在19世纪,英国著名的博物学家赫胥黎就意识到:科学和艺术是自然这块奖章的正面与背面,它的一面以感情来表达事物的永恒的秩序;另一面,则以思想的形式来表达事物的永恒的秩序。T·帕帕斯[美]的著作《数学趣闻集锦》中介绍了大量的经典图形结构系统。在这些经典图形中首先当推中国古代的太极图案,当我们看到优美的鹦鹉螺截面、螺旋扭曲的公羊犄角、盘旋爬长的蔓藤、受地球离心力作用的扭曲河道,乃至银河系巨大的星群运动轨道,进而看到生命基因双螺旋的链接图景,我们应该可以感悟到这个伟大图案的起源,以太极为核心的图案系统,是一种阴阳相互对立、相互转化的格律关系,是一种对世界、物质朴素的物理观,它可以概括古人所认识的一切宇宙观,无论男女、冬夏、表里……这些概念文字都被这个自然的格律——螺旋结构加以解读。在初版于1914年、再版于1979年的特奥多·安德烈·库克的著作《生命的曲线》中,就揭示了与自然、生命形态紧密相连的螺旋线结构与形态的秘密,从艺术与科学两个侧面着手分析,介绍了阿基米德、菲迪亚斯、歌德、达·芬奇、丢勒、达尔文、爱因斯坦等艺术与科学大师们关于螺旋线的研究成果。

图10

图11

(三)与生俱来的审美标准

在世界范围内的众多古老民族都对正圆形十分崇拜、热爱,在众神的头上几乎都有着正圆形的光芒,正圆形的太极图更是被认为是可以解释世界的绝佳图案,正圆形被许多民族赋予了神圣、圆满、和谐的意味。其实,河道中的卵石、参天树木的截面、天空中的日、月都是这种图形,在宇宙中它也绝不是孤立存在的景象,它是宇宙引力、相互冲撞打磨等等因素共同作用下产生的形态。这种来自自然的图形在很久远的年代便引起原始人类的注意并给以提示,深深植根在他们的思想之中。古人对自然的符号化分析、归纳与研究其实就是对自然格律的探寻,伴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类对大自然了解与认识的层面也随之大大拓展,而这种对大自然真谛的描绘也必将进行下去。

三、人文艺术中的格律设计理念与实践

“格律”是决定单位基本形象的位置、大小、数量、方向等的重要因素。大自然中存在着无数优美异常而又不易被发现的骨格关系,其中一些已被人类发现并应用于艺术与科技之中,如蜜蜂蜂巢的六边形构筑结构等,除此之外,晶体、分子、核子、星云中也存在秩序化的结构。由于对“格律”的外延加以扩大,我们发现它不仅存在于自然科学之中,在人文科学中也同样占据重要位置。在诗歌、音乐、绘画、建筑之中,以及艺术设计之中都可以找到它的身影。在构成设计中,不论是看似非常有秩序、有逻辑的排列组合,还是混乱无序、无规律的形的放置,都能从中找出它们的构成方式,这种决定性的构成和连接方式即为格律、骨格。它限定着设计中基本形的位置,支配者整体设计中各部分的排列秩序,调节相互间的关系。艺术大师蒙德里安(Piet.Mondrian)就是在受到逊马克(M.H.J.Schoenmakers)“物质世界是由纵横两种结构组成,自然只有红、黄、蓝三原色”理论的影响下,完全转向了纵横结构直线的抽象绘画。

(一)中国传统人文艺术中的格律设计系统

1.五音的格律

音乐与文学有着紧密的的关系,其实也是一种基于格律的艺术,古代东方与西方的音乐是大不相同的,这不仅体现在曲调与内容上,首先应该注意到它们分属不同的设计系统,西方是七个音节的组合排列,而古代中国则是所谓五声,即宫、商、角、徵、羽,五声与七音的区别的关键在于两个半音,中国古代的音符不包含这两个半音。

另外,这种不同还不仅指音符的多寡,对于曲谱的标注方式两种文明也体现出很大的差异,中国人按照自己特有的思维设计了乐谱标注符号,即一种特殊的琴谱文字。它是用汉字的笔划重新组构的短语缩写符号,这种汉字感觉的符号本身就是对音符、节拍、指法等信息的整合设计。不难看出,在最初设计音乐的基础结构的时候,记录方法、乐器的结构、文化仪式等等,东方与西方存在巨大差异的情况下,各自诞生的音乐体系与表现形式一定是非常独特的系统。

图12

图13

图14

2.九宫格与《佛说造像度量经》的格律——网格活用系统

“九宫格”是中国古代的一种结构构造方案,欧阳洵将之引入书法练习,取其结构的平稳性和秩序感;在综合了八卦和九宫理念之后演化成九宫八卦阵法,讲求各结构间的依存关系;玄学将之引入奇门遁甲之术并加以引申利用……中国古代建筑有一本著名的建筑教科书《营造法式》,介绍了运用“九宫格”原理进行土木营造的方法。建筑中的“九宫格”是一种结构母图,其基础结构非常简单,关键在于“节点”和“纵横”这两个概念。中国古代的房子屋顶庞大而沉重,却从不依赖墙体的支撑,只靠柱子和斗拱结构分解巨大的压强,所以这些支点需要有一个科学的网格布局,不同的建筑几乎都源自相同的布局原理,它形成了中国建筑的格局风格。在基础网格中还可以进行深入多样的细分,“九宫格”与“矩阵”、“幻方”都有密切的联系,电影《Matrix》的中文翻译就是“矩阵”,简单的说,就是无论多么复杂的事物元素都是建立在函数坐标的基础上的,计算机绘图的基本原理也都是靠函数搭建构筑的,这种设计思维与方法也是宏观设计与细分设计的有效思维与方法论。

《佛说造像度量经》是一本介绍藏传佛造像设计原理的书籍,其中介绍的藏传佛教造像通过网格比例的方式进行设计规划与传播规范,基础参数单位为“指”,在没有网络、电话、传真等先进准确的信息传递手段的古代,通过网格式制图能够更加准确的塑造、传播佛造像的各个细节。这种设计方法不断变换形式,一直沿用至今,在手绘时代保证图稿放大缩小不变形的主要手段就是放大格与比例尺,电脑时代图形可以任意同比例缩放,但其实还是以各点与函数坐标作为搭建图形的标准依据。《佛说造像度量经》的图稿复制与放大格还有些不同,他的格子是一种形式风格与理性规范相结合的产物。这个原理是藏在佛像造型背后独特的设计思维,体现了藏传佛教独有的精神形态,不同的结构、神态风格代表不同的文化传承。这与西方以科学思想指导的人体比例研究不尽相同,在古希腊雕像、达·芬奇和丢勒的人体作品中我们不难看出这种几何网格的研究路径。联想到我们常用平面设计软件,网格与格点的设定基本上是以垂直与平行的方式进行,这就导致设计师从格律上就下意识的放弃了倾斜网格、倾斜交叉点的使用,至少会影响大部分设计师的设计方法,明确这种思维会直接影响新的网格设计工具的诞生。

3.围棋中的格律

古代战争以及供娱乐的对奕棋局也都是基于格律的编排与组构,可以说士兵的位置与棋子的摆放无一不是依据真实或暗藏的纵横骨骼所摆放。围棋的棋盘设计也是九宫格的一种衍生形式,黑与白、垂直与平行、方与圆,九个平均排列的端点,都有各自特定的名称。只要占据了点,就会对周围区域形成控制的主动态势。围棋中的包围、反包围、大包围等变化与《周易》相通,最终都归结到一个“数”字。中国传统文化认为事物的发展兴衰都是由数决定的,即所谓天数、气数。《周易》所说的“象”实际上也生于数,离开了数就无所谓“象”。围棋的“象”,核心也是数。围棋每个子都只是一个相等的基础单位,没有给予如象棋一样的等级与不同的玩法,单纯到了极点。围棋上的“位”也跟走的时间、局面的程度相关,两个高手还可以苦苦相搏,争取半目的胜负,而低手在布局时“位”就被高手悉数占到,所以会不战而败。我不是围棋的专家,在这里只是针对它的设计结构进行评论,我认为围棋的高妙之处就是它没有界限无分敌我,所有的地方都可能是你的,所有的地方也都可能不是你的,比较跳棋、象棋、国际象棋等等,几乎没有一种棋与这种思维相同,这是真正的思维智慧游戏。

4.汉字书法笔画的格律——母图重组系统

据说全部汉字有近10 万之多,就算我们日常使用的三五千汉字比起26 个英文字母也要复杂的多,但是如果我们换一个思路想一下,众多的汉字都是具有意义的基本词素或词汇,而与字母对应的只有8 个单位。我们都知道罗马字的设计基于严格的骨骼线图,中国人也很聪明的找到了对应众多文字的归纳方法,这就是“永字八法”,在一种米字型的母图中构建复杂与简洁的汉字笔画。“永字八法”包括横、竖、撇、折、点、捺、勾八个笔画的归纳。这种将繁杂归于简化快捷的编辑设计对于今天同样影响巨大,我们知道中国字在最初进入计算机时遇到令人头痛的问题,中国字那么复杂,怎么按照英文的思维方式进行编辑录入呢?最终,五笔汉字录入的发明把这个问题解决了,我一直觉得五笔与“永字八法”有着密切的联系,五笔更加高度的归纳了汉字笔画的基础单位,比如说“捺”跟“点”和为一笔,最终归纳为“横、竖、撇、折、点”。因为五笔发明以后,汉字的输入速度就一点不逊色于英文了。“永字八法”是中国书法笔画的根基,在练熟此八画后,即可延伸多样笔画,并各得其精神气度。它是藏在表面字体设计背后的一套连贯的系统思维方式与方法论,是一条设计主线。

5.唐图的格律设计——母图重组系统

至今,西方仍然称七巧板为“唐图”(Tangram),源于宋代的“燕几图”,到明代发展为“蝶几图”,清初演变为“七巧图”。“燕几”包括两张4X1 的长桌,两张3X1 的中桌和三张2X1 的短桌。这七张桌子可以组合成广狭不同、形式多样的实用桌。“蝶几”是三角形和梯形的几,计六种十三只。用“蝶几”拼的图形比“燕几”图形要复杂丰富得多,能组成亭、山、鼎、瓶、蝴蝶等形状,变幻无穷。可见,七巧板最初是一种真正的使用设计,其智慧拿到今天一点也不会逊色。最终,“蝶几”变实用为娱乐,变桌为板,成为“七巧图”的前身。将“蝶几”样法取右半部,再切割两刀即成七巧板。七巧板的结构非常简单,既没有圆形、矩形等重要形态,也没有平面构成中讲的要素“大中小、点线面”,而是仅仅由五个三角形、一个平行四边形和一个正方形组成,其中竟然还有两对相同大小的三角形。但就是这么简单的东西,却能够组合成千姿百态的图形,1978年荷兰人JoosfElffers 编写了一本有关七巧板的书,书中搜罗了1600 种采用七巧板拼出的象形图形。由此我们可以看出七巧板中蕴藏了非凡的设计智慧,它看似单调近似的造型结构正是拼接众多不同造型的通用性考虑。这是一种针对“母图”切分、重组设计方法论,近来特别受到平面外设计师的推崇,2004 雅典奥运会的核心图形设计就采用了类似这种设计方法,将一个核心母图进行切割重组,幻化出既千姿百态又风格统一的视觉识别系统。

6.卦的格律设计——推演的体系

太极图案大概诞生于宋代,而在此之前更久远年代中一种与之相关的更为抽象的严密格律就已经被设计出来了,那就是“卦”,远古卦象的数字演算规律、进位方式与今天的电脑数字化演算的基础概念上存在着神秘的暗示与联系。卦象的基本图形是 “- -”、“—”,世间万物皆可通过这两个符号的叠加组合而被描述,而数字化的基本图形是“0 1”,代表了电路的通与断,我们在电脑上看到的全部绚烂美景都是这两个数字编辑的结果,它们都是一种逢二进位的计算方式。古代的中国人就能够用极其简单的一组符号系统非常完美的图解了宇宙,他们找到了概括动态复杂事物规律的关键点与核心问题,他们找到的关键点与核心问题是阴阳,是一种朴素的物理观念,将森罗万象的世间万物用正与负以及相互的转换加以解释。处于核心地位的符号图形的表示非常简单,即为一条直线与一条两分的断线,直线象征正、断线象征负。有了核心符号,似乎还不能解决自然的众多变数,于是他们在这两个核心符号的基础上设计了一种数理的组合编排方式,最基本的8 个组合即为8个卦象,进而实现更多达64 组的组合关系,这样就可以对应事物发展的概率与可能性了。从方法论的角度研究它的设计思维,尝试得出以下方法:通过一个符号系统的动态的组合,模拟预测特定时间段、特定状态下的人与自然的关系与可能性。

图15

图16

图17

图18

图19

图20

中国文化是一条连贯的线索,这组优秀的符号设计系统一直在慢慢的发展与演进,这种优秀的思维方式与方法论也不断得到世人的关注与研究,电脑的发明关键性的基础是二进制,据说就跟中国的八卦有关,中国的太极符号系统通过德国传教士带到欧洲,正是这种太极的数理系统引发了二进位的发明。太极的正与负对应了0与1,0 是坤、1 是乾,而电极也只有通与断两种可能,就是这种通与断的秩序编程支持了计算机复杂的运算。

7. 中国特有的色彩系统

中国传统图形具有特殊的设计思维体系,同时色彩也具有不同反响的体系结构,对于标记、符号的色彩运用同样也是古已有之,在东方,不同等级的社会阶层、哲学概念、商业门类等几乎都拥有属于自已的图形色彩体系,有些甚至是神圣不可侵犯的,例如中国的龙纹与明黄色是帝王专有的图形与色彩,民间是不能使用的。这种类似象征主义的色彩设定方式对今天的艺术设计仍具深远影响。中国的色彩设计更多是体现在精神层面的,这一点与西方的色彩观念有很大不同,这从中国画为色彩的命名中可见一斑,如柠檬黄、花青、石绿等,都是具有模糊感性的命名,而西方的色彩则更具理性,往往是用矿物颜料的名称命名,或用色彩的明暗深浅,中国人的色彩命名虽然感性但非常形象,也很准确,比如一提到藤黄,就会联想到藤子挤出来的又黄又绿的汁水。

中国的五行观念也深刻植入色彩应用理念中,与色谱三原色两个极色非常接近的五行色,分别象征了不同的方位,它们之间相生相克的色彩关系构成了中国式的色彩调和与色彩对比体系。

四、格律设计思维下的实践探索——当代视觉传达之“参数化设计”之路

参数化设计应用于设计专业的最引人瞩目的当然是建筑设计,我们看到许多拥有这种设计方法、技法的设计师已经改变或者颠覆了我们对于设计、艺术创作的传统理解。灵感、头脑风暴、草图、采风、提案、正稿、施工图……采用参数化设计手法的建筑设计过程中,最投入的就是最初的网格,通过类似局部干预的动作可以产生超量的具有差异但保持统一的可能性结果,设计师或客户可以从成百上千的图稿中选择出自己满意的一款就可以了,而且另人惊叹的是这些任意被选择出来的稿件都可以随时生成符合结构力学的技术施工图。创作成为一种构成方式的演算过程,你的艺术修养、审美不一定来自专业训练。我们熟悉的国家体育场(鸟巢)和国家游泳馆(水立方)就是采用这种设计方法设计的。这种设计方法明显是科学技术参与下艺术工学的设计产物。它一样充满审美、合理优美的线条、块面、空间、网格,通过数学计算其实已经捕捉了自然的审美规律与形式法则。参数化设计所基于的构成原理不同于我们学习到的任何形式,就像分形几何不同于任何传统几何学一样。设计者再设计网格的时候只能想到作品大概的样子,不象经典设计师们在草图阶段就已经基本描绘出完稿样子的情况。

建筑设计总是走在时代潮流之先的,然后才会逐渐向平面、服装、产品等其他设计领域扩散。虽然现有的参数化设计还是体现了后现代主义的审美特质,其设计成果与二维视觉传达设计中蕴含的信息审美巨大差别比起来还显过于相似。但参数化设计介入二维视觉传达设计创作,必然成为趋势,本文尝试性的对这个大课题作出初步的探讨与分析。

(一)参数化设计的定义与概念

“参数化设计”设计思想的诞生受到美国麻省理工学院Gossard 教授提出的变量化设计思想的影响,上世纪80年代末美国参数技术公司PTC 推出了新一代实体造型软件PRO/ENGINEER,人们开始意识到变量化设计的不同凡响。现在,常用的参数化设计主流应用软件包括Pro/Engineer、UGNX、CATIA 和Solidworks,Pro/Engineer 是先行者,主要用于消费电子、小家电、发动机设计领域;而UG 和CATIA 也加入了参数化设计功能,主要适用于汽车、航空航天等传统制造行业。

今天,“参数化设计”在设计界备受重视,建筑设计领域首当其冲,越来越多的设计师采用参数化设计的思维与软件设计建筑结构域外形,国人最为熟悉的采过参数化设计的著名建筑当属雅克·赫尔佐格设计的国家体育场(鸟巢),以及雷姆·库哈斯设计的中央电视台新大楼。

参数化设计是基于复杂性科学理论基础的分形几何学在设计中的应用,是对传统的欧几里得几何的一次飞跃。参数化设计与传统设计的思维方法有很大不同,它是信息时代一系列科学、技术手段飞速发展并深刻影响设计之后而形成的一种必然的设计风格与设计语言。从宏观角度讲依赖数学脚本编程的运算模式进行的设计都属于参数化设计,现阶段包括了绝大部分工程类软件,它所强调的是运算原理。而从小的视点看,参数化设计特指本世纪初流行于西方建筑设计领域的关于应用参数化设计软件而进行的复杂自然形态设计研究的设计,它所强调的是参数化的设计过程和复杂自然形态的设计结果。

在传统艺术设计观念中,设计师们强调对于自然物的主观提炼与归纳,直接的模仿极少出现,虽然也会有拟态的设计案例,但是几乎都有设计师归纳提炼的部分,似乎只有通过设计师的归纳提炼后得到的形态才能称其为设计。这种设计思维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成为主流共识,其导致的结果一方面使具有人类主观的创造形态积极涌现,但同时将人造形态与自然形态明确的分割开来。

图21

进入新世纪以来,这种情况出现了变化,越来越多的具有先锋思想的设计师开始更直接研究效法自然,所诞生的设计形态越发接近自然的宏观与微观的真实以及动态的变化转换。这种设计现象与潮流的出现,除了源于当代设计师设计思想、设计理念、设计思维的新转变以外,一个更主要的原因就是基于艺术与科学融合产生的新设计手段的突破,其中1950年代以来的非线性科学理论的不断发明,突破了线性科学对人类的束缚,欧式几何体系受到前所未有的挑战与质疑,自然所蕴含的复杂性潜力得以揭示,人们开始积极摆脱规则标准几何形体的桎梏。建筑的设计不再是鼓励的思考,而是对各种影响建筑的因素加以提练、综合,并将这些复杂的因素从概念转换到形态,从而得到一个必然不规则的建筑形体。而参数化计算机技术就是这种突破的代表性思维与手段。这种具有代表性的艺术与科学的产物还包括加工制造能力的提升,如CNC 激光数字成型技术,及新材料工艺的应用。

对近现代建筑设计发展的梳理,也可以看出设计思想与科技革命一直是推动设计发展的两大动力。现代主义建筑的思想基础是“设计为大众服务”,科技基础则是基于以蒸汽机的广泛应用为代表的第一次科技革命的成果与以电力的广泛应用为代表的第二次科技革命(1970年代)成果,而采用的设计手法是欧几里得几何。后现代主义建筑的思想基础是修正现代主义建筑出现的问题,建造科技基础基于第二次科技革命成果,采用的设计手法是欧几里得几何加传统元素。后现代主义建筑继续发展的21世纪,以可持续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作为设计思想,其基于第三次科技革命成果——信息控制技术,而采用的设计手法就是参数化设计。

图22

(二)视觉传达设计的现

近年来,传统的平面设计概念更新为视觉传达设计,这种改变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符号,不再突出媒体、不再突出专业类型、不再突出工具工艺,重点落在建立有效有价值有意义的沟通之术上。这种改变也是导致这个设计专业成为跨界跨领域能力最强的专业,标志符号、图形图像、色彩肌理、创意联想……都成为建立有效沟通的手段之一。

与其他设计专业一样,新世纪以来的科学与艺术的融合给其带来巨大影响,新的媒介、数字技术、设计软件、印刷手段都在慢慢丰富着、改变着传统的设计思维与表现方法。2000年汉诺威世博会主题聚焦于人类、自然和技术三者之间的关系,最终胜出的方案就是一个能根据参数化设计原理做出的波纹图形,在整体结构不变的情况下时刻呈现出不同的运动状态。它充满动感,仿佛只有高倍相机才能抓拍它下一刻的游走。它又像一种难以捕捉的现象,充满了未知和不确定性。由著名设计师组成的国际评审组织认为:这个外观看似有机生物结构的造型是标志设计领域技术运用手段变化的重要标志,它极富动感的造型与传统静止的印刷形态产生强烈的反差。看来不论在内涵还是技术上,这都是一个会呼吸的标志。汉诺威世博会的标志设计丰富了标志设计的表现语言,向传统的标志设计所遵循的设计格律以及评判标准提出了挑战。在它推广过程中并没有因为其复杂的造型与不确定的外形而影响其被任意复制、缩放以及用不同材料加以表现。这枚标志的出现是平面符号设计的里程碑,也是参数化设计在平面设计中应用的最早案例之一。

图23

图24

图25

(三)参数化设计引入视觉传达设计的可能性分析与国内外动态

参数化设计是后现代主义的产物,这种设计思想与方法渐渐由建筑设计领域形成流行趋势,并且平面设计已经出现了跟随这种流行的预兆。今天,设计圈已经不能象过去那样根据一个标志的创意含义图形审美来评判它的好坏,更不能以此为标准判断它是否可以被选用。越来越多的符号、图形、字体、编排都迷恋于网格的分割、图形植入、随机分割、选取分割并局部放大。虽然许多以挖掘本民族传统、宣扬个性的后现代主义者不断提出挑战,这种高效、便利、快捷、便宜的国际主义设计还是表现了不可阻挡之势。另一方面,把握标准的设计精英圈子批评家们更喜欢这些抽象、变异、震撼的描摹自然原理的设计作品,就向主流审美抛弃唯美的绘画一样。

按照参数化设计的方法论,可以设计可变局部干预变形的网格图形系统,应用于系统设计的核心符号与分割图形,构成图形系统,设计参数化模板。我们可以尝试描绘一下这样的情景:一位出版社的文字编辑,悠然的打开自己的电脑与参数化设计软件,将一本书的名称、出版信息、宣传文案、插图等素材资料输入设计模板软件,当然,其中有许多付费的平面设计的参数化设计模板,以“构成主义、波普艺术、中式书籍、装饰主义、现代主义、”等风格类别命名或以“保罗·兰德、田中一光、戴维·卡森、原言哉……”等著名设计师风格命名的模板,注意,这并不是他们的个人作品,而是参数化模板设计师根据分析整合这些设计师或设计风格而创作的参数化模板,每一个设计画面的生成都受到各种周边因素的影响,每一个组成部分的变化都会导致整体结构的微妙变化,但就算是再多的变化也是基于一种风格出现的相似性变化。这位编辑选择了“原言哉”的设计风格模板,于是刚刚被输入的素材迅速依据暗藏的参数化网格被编排成这种风格的几百幅甚至更多的可能性的设计方案,同时也可以有这样的插件,将材料、装订方式等可能性与图形的可能性加以结合,于是这位编辑一边喝着咖啡一边就像以前评审设计师提交的设计稿一样,开始了自我评审程序。选定后的方案可以自动生成正稿制作文件,传输给制作单位或打印输出,这就相当于参数化设计建筑设计生成施工图的环节。

这样的描述一定会让许多学者和设计师不舒服,图形设计如果变成由消费者自己可以掌握的技能,是否太冷酷太缺乏专业性、太没有文化,其实不然,艺术与设计的参与性一直是大趋势,非专业者的参与越来越成为可能,每个人都想参与也都更容易参与评论平面设计作品,苹果手机的酷图、lomo 相机就是类似的软件,再回想,数十年前摄影还是摄影师垄断的技能,而今天几乎是人手一机,至少有手机摄影。我们不能因为担心数码相机的诞生会摧毁传统洗相业而执着于机械相机,当然作为高端的艺术设计经典的设计形式与机械相机一样会长时间存在。

参数化设计引入平面设计的价值在于:一是加强了突出普通消费者非专业人士的参与性,与波普艺术“人人都是艺术家”的口号相配可称为“人人都是设计师”;二是完全不同以往的图形创作构成方式的出现随机图形的设计方法,在笔者以往的著述中提出的“格律的设计”,其研究的核心问题就是设计格律的改变,思维方式维度的转换、实施者参与者不同于以往的模式;三是科学技术与艺术结合的方式,通过理性,计算的方式产生。科学和技术与艺术曾经长期保持分离状态,设计已经是科学与艺术的结合。

(四)初步尝试

为了将“参数化设计”引入平面设计不仅停留在理论层面,本文做了初步的尝试:设计一组有参数化设计理论与实施软件产生的甲骨文字体应用系统。项目的策划能够得以顺利展开,有赖于精通参数化设计的工业设计、空间设计、软件等设计专业领域人员的加盟,其过程真的体现了科学与艺术的融合。设计的主题是“参数化设计甲骨文字绘”,是在笔者的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展开的新的设计尝试,甲骨文字体建立在一个经过设计整合的网格状母图之上,网格状母图的设计利用了“方”与“圆”的构筑关系,充分考虑到表现繁简不同文字的可能性。严格利用网格上的节点间的线段构成甲骨文字,以此字体为基础进行系统推广设计,推广的主题是与每一个中国人紧密相关的“名字”,每个中国人的名字一般由二到三个字构成,复姓会达到四个字,而每一个汉字的甲金字体都是有象形字与具有象形字素组成的形声字会意字组成,也就是说每个名字都可以形成由若干个象形字组成的文字组,我们的设想是:每一个人可以键入自己的名字,电脑会自动将这个名字拆解成前面说的文字组,每一个象形字还可以通过软件联想出与之相关的更多的象形字,比如人字,可以联想出大、夫、男、女……这些象形字可以通过参数化设计程序生成若干种组合形式,当然这些组合形式生成的依据就是藏于背后的参数化网格,这些网格是需要不断更新与购买的,你会在数百种可能里选择自己满意的一幅,并且可以做到手动干预其中的某一个字(图画感的象形字),随着被干预文字的放大与缩小,参数化网格会自动调整,与它相邻紧密的网格会呈现出较大的变化,越远的区域变化越小。在这个过程中还会加入色彩、光影、动态等因素,使得最终呈现的结果更加具有个性化。待结果确定之后,参数化设计会自动生成制作文件供制作输出。

图26

当然,这只是参数化设计引入平面设计的一个小尝试,当参数化设计引入商业设计时,我们就会真正看到它带给视觉传达设计界的巨大影响,除了一些依然进行经典设计的设计师以外,一部分平面设计将变成参数化设计模板的设计者,设计师的工作主要是完成设计模板和与之相关的素材库的更新预发布,非专业人士可以直接参与创作。这种情况听起来有些不可思议,实际上已经离我们不远了。

五、结束语

图27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以中央工艺美术学院为代表的艺术设计教育,推崇图案教学体系,当时的“图案”在概念上等同于今天的设计,图案教学已形成了比较完整的系统,写生变形、归纳简化、典型提取、材料工艺的结合等等,这些设计方法与技巧都与当时的工艺手段和社会实践紧密相连。比如装潢设计当时应用的平版印刷,工艺很难表现连续调色彩与图形,这就决定了设计中大量应用归纳简化的图形色彩,在课程教学中这种能力的培养就成为必要的内容,直到上世纪九十年代装潢系的入学考试中还会有限制几套色的考核内容。图案教学着重训练学生从自然与传统中挖掘提炼元素,继承创新应用于社会实践设计之中。从上世纪八十年代开始,随着中国的开放以及世界范围的技术革命,中国设计实践的内容与形式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与此同时,源于德国包豪斯经日本整合的构成设计也被逐渐接受,成为新的教学体系。按说,当构成的教学体系推行之后,这两个教学体系是有可能交融整合为一的,图案教学中需保留的优秀部分可以融入到新的教学体系中。但结果并非如此,两个教学体系似乎在同时并行,而且都发生了蜕变,图案教学开始离开与设计实践的紧密关系而蜕变为图形色彩装饰能力训练,以及传统装饰手段的继承学习的基础课程。而构成教学则越来越具象化,教师学生都热衷于表面的效果变现,而对抽象的理性训练不感兴趣。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设计观念与交流更加活跃,许多西方的设计观念与理论被应用于设计教学之中,设计基础教育中感性与个性的部分占据了较大的比例,渐渐形成了第三条教学体系。许多时髦的课堂训练往往采取较为感性的作业模式,比如听音乐画图形、涂鸦、裁切拼贴、平台玩具、破坏练习等等,这种训练确实起到了一定作用,把一个个懵懵懂懂的高中生变成具有艺术气质、具有创新精神的人,激活艺术感觉的重要一步。但是问题在于,这种“初级反应”式的训练不是基础教育的全部,而且是远远不够的。现在美院大多数学生基本是应届的同龄人,不像二十年前,同学都来自不同的背景,年龄差别很大,大多数人的早期教育都差不多,这种“差不多”导致了几乎相同的“初级反应”,“随便”与“自由”的结果都差不多,这当然是一个可怕的事情。比如“听音乐画图形”这个训练(是我与一位香港设计师联合进行工作坊的时候听到的实际案例),要求同学们根据收听不同种类音乐的即时印象创作自由图形。这听起来是一个有趣的训练,同学们也报以浓厚的兴趣,但最后的结果却不太理想,大家画出的都是一些相似的曲线。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呢?分析一下至少有两个原因:1、手的表达能力有限,无法将脑子中闪动的创意勾勒出来;2、大家的“初级想象”与“下意识反映”由于年龄受教育程度的相似而反映出来惊人的相似,反应出深入思考能力的欠缺。时至今日,中国的设计基础教学形成了这三条主线并行的局面,并行的主线必然会产生重复与时间的浪费,学生们往往无法理解在不同主线指导下的课程间的关系与作用。我们应该考虑从一个更宏观的角度对这三条主线进行整合。思维的完整性是由感性、理性和表达这三方面的共同努力来打造更优秀的设计基础教学。我所强调的理性思维与感性思维的结合,就是要避免前面提到的向任何一侧的倾斜,因为人们总是不由而然的把事情极端化,在理性思维占上风的时期随意、自由、无理、戏虐、偶然、装饰等概念就会受到冷遇,而感性思维占上风的时候,逻辑、分析、研究、文化、内涵、概念等问题也会被忽视。

同时我们注意到在不同时代不同流派可识别符号的背后都存在着不同的思维模式与实现方法,杜尚把小便池悬挂起来成为经典的艺术品,进而波普艺术家使大量生活中的现成品成为艺术品,这些是叛逆思维作用的结果,其实现代艺术最简单的一个理念就是向传统的艺术挑战,把居于神圣殿堂里少数人拥有的艺术用更民间的、更民主的、更年轻的、甚至更庸俗的东西拉到你我的身边,此时,作品的评判标准已经无所谓好坏,它代表的是一种叛逆与创造的精神。那个时代的青年人普遍拥有一种亢奋、叛逆的心理与举动,这种状态影响整个时代对美、对传统的认识,年轻人要把年轻的声音放到主流之上,批判传统,所以这个时代之后,现代主义结束了。为什么会产生所谓的后现代主义这个还没有真正名称的主义。从设计思维的角度讲,现代主义的设计思维是顺应大批量生产、功能至上的思路,标志设计诞生于规则的坐标网格,目的是便于缩放与加工,而今天随着技术革命与信息爆炸,出现了完全不合章法的设计。我们要建立自己的判断,整合自己的思维,通过两种思维共同来想问题,通过寻找方法、设计方法来解决问题。参数化设计就是艺术与科学融合的产物,它不仅是一种设计方法,更是一种设计思想,它对自然的态度以及对传统设计方法的颠覆都给设计界带来新的希望。随着参数化设计在建筑、产品等设计领域的大显身手,介入视觉传达设计领域也只是时间问题,希望本文对于这项事业有所益处。同时格律设计观的建立可以使我们创造更加不同的世界。

[1]董玉京.甲骨文书法艺术[M].郑州:大象出版社,1999.

[2][英]贡布里希.秩序感——装饰艺术的心理学研究[M].长沙:湖南科技出版社,2000.

[3][英]贡布里希.艺术发展史[M].天津: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1998.

[4]顾音海.甲骨文发现与研究[M].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2.

[5][瑞典]林西莉.汉字王国[M].济南:山东画报出版社,1998.

[6]雷圭元.图案基础[M].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1963.

[7]雷圭元.中国图案作法初探[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79.

[8]雷圭元.雷圭元论图案艺术[M].杭州:浙江美术学院出版社,1992.

[9]李砚祖.工艺美术概论[M]. 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 ,2002.

[10]刘长乐等.中国古代文明大图集[M].北京:人民日报出版社,1992.

[11]李明君.历代文物装饰文字图鉴[M].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2000.

[12]庞薰琹.图案问题的研究[M].上海:大东书局,1953.

[13][美]苏珊·朗格.艺术问题[M].南京:南京出版社,2006.

[14][美]苏珊·朗格.情感与形式[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6.

[15][日]杉浦康平.造型的诞生[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1999.

[16][日]杉浦康平.叩响宇宙[M].日本东京都:讲谈社,1999.

[17]施维.周易八卦图解[M].成都:巴蜀书社,2003.

[18]常秉义.周易与历法—周易运动的奥秘[M].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2002.

[19][美]T·帕帕斯.数学趣闻集锦[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8.

[20][英]特奥多·安得列·库克.生命的曲线[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0.

[21][中]田自秉.中国工艺美术史[M].上海:东方出版中心,1995.

[22]王大有、王双有.图说中国图腾[M].北京: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2007.

[23]王大有、王双有.图说太极[M].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1998.

[24]叶舒宪、田大宪.中国古代神秘数字[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8.

[25]诸葛铠.图案设计原理[M].南京:江苏美术出版社,1991.

[26]中央工艺美术学院.中国工艺美术简史[M].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1983.

[27]赵广超.不只中国木建筑[M].北京:三联书店,2006.

猜你喜欢

格律设计
論詞樂“均拍”對詞體格律之投影
何为设计的守护之道?
《丰收的喜悦展示设计》
格律诗词中散文化句式小议
宫毯:所谓礼仪尽在脚下方寸格律间
谈诗词格律的极端化
瞒天过海——仿生设计萌到家
设计秀
有种设计叫而专
“格律诗词在当代”理论研讨会在湛江举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