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uchincloss乳腺癌改良根治术的临床应用及分析
2013-01-21周东军周经纬
周东军, 周经纬
乳腺癌是女性最常见的恶性肿瘤,在我国约占全身各种恶性肿瘤的7% ~10%[1],并呈逐年上升的趋势,而且发病年龄趋于年轻化,已成为威胁妇女健康的重要疾病。随着对乳腺癌生物学特性更深的认识,其治疗理念已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并逐步替代传统疗法,尽管如此,乳腺癌的治疗仍以外科手术为主,而无论是传统的还是改良的乳腺癌根治术,腋窝淋巴结清扫仍是乳腺癌手术的重要步骤和不可省略的部分。我院自2006年2月至2012年4月对44例女性乳腺癌患者施行Auchincoloss改良根治术治疗,术后获得良好效果,现报道分析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患者共44例,均为女性,年龄28~69岁,中位年龄47.6岁;肿瘤均为单侧,其中左侧乳腺癌18例,右侧乳腺癌26例;肿瘤位于外上象限25例,外下象限6例,中央区7例,内上象限4例,内下象限2例;术前均经乳腺钼靶X线摄片、乳腺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和组织学快速冰冻病理检查证实为乳腺癌;按照国际抗癌联盟(UICC)临床分期:Ⅰ期13例,Ⅱ期28例,Ⅲa期3例(均经术前新辅助化疗)。
1.2 手术方法 采用Auchincloss乳腺癌改良根治术,手术包括皮瓣分离、乳房切除和腋窝淋巴结清扫三部分。切口上、下缘距肿瘤或有肿瘤迹象的皮肤边缘≥3 cm,常规游离皮瓣后,将乳腺连同深面的胸大肌筋膜一起从胸大肌表面剥离至胸大肌外缘,然后将乳腺翻至切口外侧,充分显露胸大、小肌肌间隙和腋窝,将胸大肌牵起,清除胸大、小肌之间的淋巴及脂肪组织(Rotter淋巴结),并自胸小肌表面由内向外清扫至胸小肌外侧,与腋窝组织一起整块切除,注意保留胸肩峰血管的胸肌支及胸前神经内、外侧支;再将胸大肌向前内上牵开提起,绕胸小肌置牵引带并向外下方牵开,显露锁骨下血管、腋血管,从锁骨下静脉入胸处开始,沿锁骨下静脉下缘解剖并彻底清扫Ⅲ组淋巴脂肪组织。术中注意保护好胸长神经、胸背神经,尽可能保留肋间臂神经(ICBN)。
1.3 结果 本组手术时间为120~180 min,平均150 min;手术出血量为50~120 mL,平均65 mL;术中清扫淋巴结并经病理检出为8~23枚,平均13.6枚;其中有18例患者术中保留ICBN。术后病理组织学检查确诊为早期浸润性导管癌10例,浸润性导管癌21例,乳头状癌3例,浸润性小叶癌4例,低分化腺癌3例,髓样癌2例,黏液腺癌1例。术后并发症情况:皮瓣下积液7例(15.9%),患肢淋巴水肿1例(2.3%),均经积极治疗及护理后痊愈,无皮瓣坏死和切口感染病例。本组患者术后均行随访,随访时间为6个月~6年,随访期间无局部癌肿复发和转移,无患者死亡。
2 讨论
2.1 适应证及优点 Auchincloss乳腺癌改良根治术是以乳房单纯切除加腋淋巴结清扫,并保留胸大、小肌。通过本组44例的临床资料分析显示,其不仅适用于临床Ⅰ、Ⅱ期乳腺癌和良性肿瘤有癌变患者,对Ⅲa期浸润性乳腺癌患者同样适应。Ⅲa期浸润性乳腺癌患者宜术前辅以新辅助化疗,使癌块及淋巴结缩小。由于Auchincloss术的手术范围相对缩小,并保留了胸大、小肌,所以具有术中损伤小、术后并发症少、胸壁外形饱满、畸形轻、肢体功能好,且远期疗效不亚于标准根治术等优点。
2.2 腋窝淋巴结的处理 在乳腺癌手术中,大到乳腺癌根治术、小到保乳手术,腋窝淋巴结清扫都是不可缺少的,也是手术治愈乳腺癌的关键。通过对腋窝淋巴结清扫能确定腋窝淋巴结是否转移及临床分期,指导乳腺癌的术后治疗方案。过去认为乳腺癌改良根治术因保留胸大、小肌,腋窝淋巴结难以彻底清除,尤其对Ⅲa期及以上的乳腺癌,其淋巴结清扫仅限于腋窝Ⅰ、Ⅱ组淋巴结,对锁骨下淋巴结即腋窝Ⅲ组淋巴结不能被彻底清扫。实际上,腋窝Ⅲ组淋巴结是乳腺淋巴引流直接通往锁骨上淋巴结或胸导管的中间站,其淋巴结的转移与原发癌肿大小密切相关,如乳腺癌癌肿较大,淋巴结转移的危险性会明显增加,远处转移几率也明显增高[2]。如腋窝Ⅲ组淋巴结不能被彻底清扫,病理分期可能被低估,相应的辅助治疗也可能错失,进而影响患者的生存质量及时间。尽管改良根治术腋窝淋巴结清扫的难度比标准根治术要大,但只要操作认真仔细、技术娴熟,同样可达到彻底清除腋窝淋巴结和胸肌间淋巴结的目的。对本组资料的分析认为,腋窝淋巴结清扫的彻底性与手术者的技术及工作态度有关。术中要将胸大、小肌充分牵拉(必要时经胸大肌肌间沟入路),可以清楚显露腋窝Ⅲ组淋巴结,在充分显露锁骨下血管、腋血管的情况下,从锁骨下静脉入胸处开始,沿锁骨下静脉下缘解剖,就可彻底清除腋窝Ⅲ组淋巴结和胸肌间淋巴结。
2.3 术中肋间臂神经的保留 既往在乳腺癌改良根治术中,只重视保留胸长神经、胸背神经,不重视ICBN的保护和保留,患者术后常因ICBN损伤或切断而出现患侧上臂、腋部疼痛,皮肤麻木、蚁走和上肢沉重感,以及腋窝部无汗等感觉障碍。近年来,在行乳腺癌改良根治术时,不但强调胸长、胸背神经的保护和保留,同时也开始重视对ICBN的保护和保留,可减少术后因ICBN损伤所致的上臂及腋窝皮肤麻木、烧灼感等不适,提高患者生活质量[3]。本组44例在行腋窝淋巴结清扫过程中,对无明显腋窝淋巴结转移的18例患者,保留了ICBN,术后患者上臂及腋窝皮肤感觉功能无明显异常,治疗效果满意。
3.4 术后并发症的预防和处理 皮瓣下积液是乳腺癌改良根治术后常见并发症之一,国内有文献报道,皮瓣下积液发生率为10% ~20%[4]。本组为15.91%。因此,防治术后皮瓣下积液对避免发生皮瓣或皮缘坏死,促进切口一期愈合至关重要。我们的防治体会为:(1)游离皮瓣时,尽量采用电刀在皮肤与浅筋膜浅层之间进行游离解剖,这样既能有效地避免出血,保持术野干净,又能保留真皮下的毛细血管网,同时也利于无瘤操作;(2)术中仔细、彻底止血,减少术后渗血及出血;(3)在清扫淋巴结时,仔细锐性分离,对较粗的淋巴管必须结扎,以减少淋巴液的漏出;(4)游离皮瓣范围不宜过大,内不超前正中线,外不过背阔肌外侧,上不越锁骨,下不跨肋弓,在不影响皮瓣血运的情况下,缝合切口可允少许张力,使皮瓣与胸壁贴合紧密,尽量消除潜在的死腔;(5)选择软硬适宜的硅胶引流管二根引流,直径0.6~0.8 cm,分置于腋静脉下方2.0~2.5 cm处和胸骨旁,合适的胸带包扎,废除加压包扎;(6)加强术后引流管护理,保持良好、有效的低负压引流;(7)拔除引流管的时间要适当,通常术后引流时间为3~7天,拔管指征为拔管前24 h引流量<15 mL。如术后第7天,24 h引流量仍>15 mL也应拔管,以免伤口或皮瓣下感染;(8)拔管后仍出现皮下积液且较多时用18号针头穿刺抽吸,注意无菌操作,抽吸后适当加压包扎,每2~3天抽吸1次,一般3~5次即可治愈。另外,上肢淋巴水肿也是术后常见并发症。近年来乳腺癌改良根治术术后发生中、重度上肢水肿已明显下降,一般不超过5%[5]。发生上肢水肿的原因通常与腋窝清扫范围不当、上肢淋巴回流不畅、腋窝积液、腋区感染、个体因素以及手术方式和操作技术有关。本组术后有1例出现患侧上肢淋巴水肿,经过抬高患肢、腋区及上肢按摩、理疗并使用利尿剂等药物治疗1个月,患肢水肿完全消退。
[1] 温绍艳,王欣,曹旭晨.新辅助化疗乳腺癌前哨淋巴结活检时机的选择问题[J].中国肿瘤外科杂志,2012,4(2):108-111.
[2] 曾健,石枫,陆云飞,等.乳腺癌腋窝levelⅢ组淋巴结微转移的检测和临床意义[J].中国肿瘤临床,2009,36(9):481-485.
[3] 李顺龙,焦良和,孙进,等.乳腺癌根治术中保留肋间臂神经的应用体会[J].中国肿瘤外科杂志,2011,3(6):375-376.
[4] 高喜阁.乳腺癌根治术后皮瓣下积液防治体会(附98例报告)[J].河南外科学杂志,2009,15(4):50-51.
[5] 王颖,曹旭晨.乳腺癌术后上肢淋巴水肿的研究进展[J].中华临床医师杂志(电子版),2009,3(1):116-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