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型种植钉支抗在口腔正畸中的应用体会
2013-01-17陈宏
陈 宏
白山市抚松县泉阳林区医院,吉林白山134505
口腔正畸也称口腔矫正[1],是对矫正装置加以有效利用,对患者齿颌、上下颌骨与上下齿间畸形关系加以调整,从而实现增强咀嚼[2]、牙齿整列及对面容加以改善与美化的目的。在进行口腔正畸治疗时,对后牙支抗方案进行合理设计并予以稳定控制,是保证治疗成功的重要因素。传统口腔正畸治疗中,因口内缺少可靠性较强的支抗,在拔牙间隙下前牙可向后充分移动[3],因此在治疗中常需利用口外支护如外弓及头帽等发挥支抗作用,这往往需要患者给予充分配合才可实现。近年来,口内支护不断得到发展与推广,其中微型种植钉因具有便于操作、微创、稳定性强等特点,可为口腔正畸治疗提供有力支抗。为对微型种植钉在口腔正畸中的应用效果进行分析,笔者选取2010年4月—2012年9月于我院展开正畸治疗患者52例,观察组接受微型种植钉支抗,对照组接受口外弓强支抗,其中观察组成效显著,现将相关情况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0年4月—2012年9月于我院展开正畸治疗患者52例,其中男29例,女23例,患者年龄为16~31岁,平均年龄为(24.6±4.5)岁;所有患者均有下颌后退位、上颌前凸等畸形。将口腔粘膜疾病、进展期牙龈炎、牙周炎与其他可引发颜面发育性不对称疾病患者排除。所有患者在矫正方案设计中,均决定将下颌双侧第一颗前磨牙拔除。将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26例,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病情等方面均无显著差异(P>0.05),可对比。
1.2 方法
所有患者均利用直丝弓矫治技术,排列整齐上下牙,利用不锈钢丝滑动法促使前牙整体内收,将拔牙间隙关闭。在此前7~9周,观察组植入微型钉支抗种植体:术中均采取长度为10mm与12mm,螺纹部位1.6mm微型种植钉 (宁波兹北医疗器械公司生产)。在展开手术时,首先利用0.02%洗必泰对患者口腔进行清洁,利用利多卡因进行局部麻醉。在上颌第一磨牙与第二双尖牙牙根中间龈下约4~8mm确定切口位置,切长为3mm纵向切口,以自攻植入方式将种植体植入分别向左右切口中植入。在种植体植入时,植入后2周、4周与8周时,利用Ni-Ti拉簧对不锈钢丝进行负载加力,按照其植入部位牙齿需正畸移动情况与骨质情况对加力值予以合理确定,并对Ni-Ti拉簧定时更换。每周复诊1次并进行加力,直至拔牙间隙完全闭合。对照组接受口外弓强支抗治疗,在排牙平整直至拔牙间隙关闭全程中,据利用口外弓实现联合牵引,牵引时间为每天10~12 h为宜。两组患者术后给予抗生素药物,对感染加以预防,给予含漱口洁素以保持口腔内卫生
1.3 观察指标
在治疗前和治疗结束后,对两组患者进行头颅定位侧位片摄取,在此基础上对比两组影像学。同时,对口腔正畸治疗期间不良反应发生情况进行记录。
1.4 统计学分析
利用统计学软件SPSS 18.0对患者相关资料进行处理,利用(±s)形式表示计量资料,对组间数据展开t检验,组内数据展开χ2检验,当最终结果满足P<0.05时,两组数据间差异显著,且对比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治疗效果对比
实验组微型种植体均维持稳定状态,无脱落或松动现象。6个月时患者前牙均已达正常覆盖,面形恢复良好。对照组有1例种植体松动现象。观察组磨牙位移显著小于对照组,上中切牙倾角减小量、凸距减小量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具体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治疗情况对比
2.2 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观察组患者在矫正过程中1例(3.85%)出现牙周组织轻度水肿症状。对照组中2例患者有感染现象,2例有牙周组织轻度水肿,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5.38%。对比可知,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
3 讨论
在口腔医疗技术不断进步及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背景下,人们对于颌面与牙齿的美观整形需求急剧增加,接受口腔正畸治疗患者逐渐增多。口腔正畸治疗是利用矫正装置对颌面、面部骨骼和牙齿上神经肌肉施加持续性外力,促使错颌畸形得到矫正。对安氏I类与安氏II类患者进行有效支抗控制,可促使磨牙前移大幅降低[4],促使前牙可对拔牙间隙予以最大限度利用,从而保证矫治疗效。
在传统口腔正畸治疗中,对于安氏类或牙列拥挤情况严重需进行强支抗患者,常利用口外弓给予强支抗控制,然而其疗效对患者配合度依赖性较高。对患者而言,进行口外弓佩戴不仅会对外观造成影响,同时也不利于休息,因此患者配合度较差。微型种植钉支抗可以说是口腔种植学与口腔正畸学的理想结合,可对磨牙下垂、前颌骨发育不良等正畸难题加以有效解决。当微型种植螺钉向骨组织中旋入后,不会和腹肌骨组织形成骨性结合,是通过机械力对其位置加以固定,同时在种植体初始稳定下,利用负载加力促使种植体实现稳固支抗。由于微型种植钉体积较小,因此可在颌骨任意位置灵活植入,从而保证支抗效果可以最大限度发挥。在植入种植体时,要确保贴附牙槽粘膜区域植入微型种植钉,防止对重要神经与血管造成损伤,同时要避免卷入软组织。在口腔正畸治疗中,微型种植钉可提供绝对支抗,保证牙齿可进行水平与垂直方向移动,还可对支抗效果大幅依赖患者配合度的问题加以解决,矫正器设计工作更为简便,可促使操作过程更为简化,大幅缩短疗程。同时,微型种植钉支抗给患者造成的创伤小、可实现即刻加力,正畸医师经系统培训后即可展开独立操作,因此在临床应用中具有广阔前景。
我院在对患者行口腔正畸治疗时,对照组接受口外弓强支抗,观察组接受微型种植钉支抗,结果观察组治疗效果显著优于对照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这充分说明,在口腔正畸治疗中,微型种植钉可发挥有效、稳定支抗作用,矫正效果优良,可大幅降低术后不良反应发生率,值得在临床中推广。
[1]蔡嘉喜.微螺钉支抗种植体用于口腔正畸临床效果观察[J].中国现代医药杂志,2013,15(1):84-85.
[2]纪芳,刘宝君,陶疆.微型种植钉支抗法正畸对错殆畸形患者咀嚼功能的影响[J].医学临床研究,2009,26(2):228-229.
[3]唐恩厚.微型种植钉增强支抗在双颌前突中的应用[J].中国医药指南,2012,10(6):97-99.
[4]戴嵘,李长涛.微型种植钉支抗在正畸临床中的应用体会[J].北京口腔医学,2007,15(3):165-1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