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水:借力“中华蜜蜂之乡”提升经济新发展
2013-01-17谭宏伟苏光华
■ 谭宏伟 苏光华
(作者谭宏伟单位为重庆市畜牧技术推广总站,苏光华为重庆彭水县畜牧兽医局)
彭水中蜂场一角
2013年3月9日,中国养蜂学会七届二次常务理事会和全国蜂产品市场信息交流会暨中国(浦东)蜂业博览会在上海浦东举行,在该次会议上,经中国养蜂学会理事长办公会研究,常务理事会审议通过,与重庆市彭水苗族土家族自治县(简称“彭水”)共建“中华蜜蜂之乡”。
中蜂发展的优势与基础
共建“中华蜜蜂之乡”,对于彭水来说并不偶然。早在巴国时期,彭水就有圆桶饲养中蜂的习惯;上世纪60年代,在中国农业科学院蜜蜂研究所的技术支援下,彭水开始改良中蜂,推广新法活框饲养。上世纪70年代,彭水就建有四川省2个种蜂场之一。进入21世纪,彭水又掀起中蜂养殖热潮。因此,彭水有较好的产业优势和群众基础。
近年来,中国养蜂学会高度关注和大力支持彭水中蜂产业发展,将彭水县确定为中国养蜂学会的扶贫帮扶基地,扶持贫困农户发展中蜂养殖,免费向当地贫困蜂农赠送800套蜂箱,并开展了蜜蜂标准化养殖技术培训。中国养蜂学会的领导、专家们还高屋建瓴地对彭水中蜂产业发展提出了宝贵建议。彭水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中国养蜂学会对彭水的支持帮扶,制定了《关于加快蜂业发展的实施意见》等相关文件,出台了有关中蜂产业化发展的一系列扶持政策,引进了彭水县中宝蜂产品有限责任公司,采取“公司+新型股份专业合作社+基地+蜂农”的发展模式,建设了中华蜜蜂保种繁育基地、蜂具加工厂和7个扩繁场,有力地推动了全县中蜂产业的较快发展。
同时, 2011年,重庆市畜牧技术推广总站、彭水苗族土家族自治县畜牧兽医局、彭水县中宝蜂产品有限责任公司还签订了《共建重庆市蜜蜂产业化示范基地合作协议》,共同助推彭水县中蜂产业的发展;2013年3月9日,共建“中华蜜蜂之乡”落户彭水,可谓实至名归。
截至2013年第二季度末,彭水全县现已有中蜂7.99万群,养蜂户3000余户,其中饲养中蜂10群以上的1485户;饲养中蜂30群以上的276户。
彭水中蜂特色
彭水中蜂体色以黑为主,兼以黄黑相间,仍为东方蜜蜂的指名亚种(Apis cerana cerana)。彭水中蜂群势较强,一般为8~10脾足蜂,可见彭水中蜂分蜂性弱,能维持强群。蜂王产卵力强,子脾成片整齐,在脾下缘两角均产满卵,造脾力强,造脾整齐。活框饲养的中蜂,年平均每群可产蜜30~35千克,最高可达75千克。中蜂主推“一改五推三防”为主的中蜂原生态蜜生产综合配套技术,即:改中蜂旧法饲养为活框饲养,推广中蜂过箱技术、中蜂人工育王与换王技术、中蜂强群饲养技术、中蜂流蜜期管理技术和中蜂越冬期管理技术,采取综合措施防治中蜂囊状幼虫病、欧洲幼虫腐臭病和巢虫。
蜜源优势
彭水县养蜂条件优越,介于北纬2 8°5 7′3 8"~2 9°5 0′1 6"、东经107°48′18"~108°35′7"之间,幅员面积3903平方公里,林业用地18.88万公顷。彭水县有植物225个科,蜜源植物约2000余种,主要有油菜、刺槐、柑桔、杜鹃属、乌桕、荆条、乌泡、香薷、柃木等。夏秋季节,众多的药用植物开花泌蜜。据调查,可以生产药用特种蜜的植物有白玉簪、紫玉簪、玄参、细毡毛忍冬、防风、盐肤木、刺龙苞、大蓟、川续断、川党参等10余种。其中油菜、乌桕、刺槐、荆条为彭水县5大主要蜜源。据统计,彭水有油菜15万亩、乌桕3万亩、刺槐1.5万亩、五倍子3万亩、荆条1万亩、三叶草8万亩,油茶基地总面积达到10万亩。彭水现有中药材经济林基地2万亩左右,品种以白术、桔梗、板兰根、黄柏、玄参、木茱萸为主。彭水经济型果林木资源较多,主要品种有桃子、猕猴桃、梨子、枇杷、李子、葡萄、柑橘、柚、樱桃、枣子、黑桃、板栗、五倍子、茶等种类,成片分布经果林2.8万亩,其中干果1.1万亩,水果1.7万亩,周边散生的经果林木共有80多万株。理论载蜂量12万群以上。
中蜂发展面临的难题
彭水的中蜂发展也面临一些难题,比如:
蜜源植物不足且不配套
一是面积不足,尤其是成片分布大宗蜜源面积不足。二是主要蜜源植物品种不多,全年至少需要有五个以上的主要蜜源,才能基本满足蜂业发展的需要。目前彭水县只有油菜、乌桕、刺槐3个主要蜜源;辅助蜜源有枣树、五倍子、乌泡、桉树、荆条、枣树、桂花、枇杷、红椿等,但种植面积不大,分布零散,为零星辅助蜜源。三是种植布局不合理,全县还没有从低海拔到高海拔合理种植蜜源植物,难以延长蜜源的泌蜜期,蜂业发展的物质基础不够坚实。
饲养技术水平不高
目前,彭水县中蜂保有量达7.99万群,其中活框饲养中蜂4.2万群,占蜂群总数的52.6%,木桶或圆桶饲养量为3.79万群,占47.4%。然而,活框饲养的中蜂也多参照西蜂饲养方式,缺乏适宜中蜂生物特性的饲养技术,且产品加工机具相对落后,不能保证质量;传统养殖方式不仅产蜜量低,而且多为割脾取蜜,既不能保证产品质量,又影响中蜂群势扩大。
专业技术人才缺乏
彭水县只有一位养蜂专业技术人才,而蜂业从业人员1300人,近80%只有初中以下文化,年龄大都在60岁以上,年龄结构老化,后继乏人。养蜂技术和人才的匮乏,已成为制约彭水县蜜蜂产业进一步发展的瓶颈。
产业化程度低
大多数蜂场基础蜂群偏小,蜂蜜产量低,中蜂产品又单一,只生产蜂蜜,其产品没有进行任何加工,只出售原始蜂产品,产量和质量无法得到保证。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对食品安全的要求更加严格,由无公害食品向绿色食品、有机食品的追求势不可挡。发展绿色食品,中蜂具有优势,而彭水县还没有注册蜂蜜商标,蜂蜜相关认证工作也还没有开展,中蜂“绿色”品牌更是空白。
服务体系不健全,蜜蜂品种退化
彭水县蜜蜂产业化发展机构不健全,没有设立专门管理蜂业生产的机构和相关职能部门;蜂业协会虽成立但未充分发挥作用。中蜂未实施提纯复壮,近交严重,品种严重退化。
荣誉称号的助推作用
彭水县在基本建成中国养蜂学会扶贫基地和重庆市中蜂供种基地县、养殖模式创新示范县之后,荣获“中华蜜蜂之乡”称号,更提高了彭水县中蜂产业的知名度和美誉度,打造了彭水中蜂产业品牌,促进了中蜂产业提档升级。彭水县将以此为契机,抢抓机遇、乘势而上,坚持走特色发展、科学发展之路,将中蜂产业与旅游经济深度融合,加速地方蜂业经济转型升级和持续健康发展。
再踏新征程
科学规划谋发展
未来,彭水县将进一步科学规划谋发展。以“一园两线三片”,即:中华蜜蜂文化产业园;阿依河、摩围山沿线;高谷、普子片区,保家、郁山片区,汉葭、黄家片区为发展主线,提速建设中华蜜蜂文化产业园;巩固、发展24个中蜂产业示范基地,年发展养蜂大户100户,年推广优良中蜂5000群;力争到2015年全县中蜂保有量突破10万群,蜂业总产值达2亿元以上;
亚洲蜂联副主席、中国养蜂学会名誉理事长张复兴研究员(右二)为彭水县颁发“中华蜜蜂之乡”证书
政策扶持惠民生
安排专项资金300万元以上,用于蜂农标准化养殖的政策扶持,提高蜂农的养殖热情,不断扩大全县中华蜜蜂保有量。
做强企业育龙头
在项目申报上,给予蜂业企业支持,充分发挥龙头企业带动作用,完善“公司+股份专业合作社+基地+蜂农”的经营模式,企业负责从本地优良中蜂选育到推广给农户再到回收优质中蜂蜜以及市场销售的全过程。支持企业做好QS、绿色蜂产品等相关认证,实施品牌战略,提高市场竞争力和占有率。
狠抓培训送技术
全面开展中蜂养殖技术培训,彭水计划今年将培训养蜂从业者4000余人次,发放资料10000余份。
进一步加强与中国养蜂学会、重庆市畜牧技术推广总站、重庆市畜牧科学院的科技合作,为彭水县中蜂产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