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层次分析法在公安情报决策中的运用

2013-01-16许少俊

湖北警官学院学报 2013年5期
关键词:情报分析法公安

许少俊

(中国人民公安大学 公安情报学系,北京100038)

目前,我国在公安警务情报发展方面,正处于信息化迅速发展时期。利用信息化的发展特点,在“情报信息主导警务”的工作模式中充分发挥情报信息对于公安工作的导向作用,促进情报决策的科学化与合理化,至关重要。在公安情报决策中,情报的分析研判是一个核心环节,它直接关系到犯罪情报再造的质量与效果。

一、层次分析法的思路及本质

层次分析法(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简称AHP)系上个世纪70年代初美国运筹学家、匹兹堡大学T.L.Saaty教授提出的一种结合定量与定性方法的决策模式。它是一种针对较为复杂、模糊的问题作出决策的方法,将人的主观判断用数字方式展现出来,同时又模拟人的思维筛选、决策过程,通过不同权重两两比较的方式,确定各因素重要性并数字化,将庞杂的信息简化成若干重要选项,最后根据支配关系将其分解成递阶层次结构,最终形成数字量化的决策备选方案,从而比较出各方案对于决策目标的权重,帮助决策者在缺乏具体的数据和适合的定量分析方法的情况下,更为方便、迅速地进行决策。

层次分析法是继现代机理分析、统计分析之后发展起来的系统分析的重要工具之一,其本质并非直接进行评价,也非评价方法本身,而是一种方法平台,通过提供方法框架,从而方便决策。在层次分析法中,影响最终方案作出的阶段,是不同的评价准则所赋予的不同因素的权重,对于不同因素的权重的评价一旦改变,最后的决策结果也会随之而改变。

二、层次分析法在公安情报决策中的应用步骤

层次分析法是定性分析方法和定量分析方法的结合。目前,我国公安情报分析研判的“支柱”方法是定性方法,它具有简便、迅速、操作简单等特点,但准确度、可信度较低。定量分析方法虽然具有直观、可信度高、较为精确等特点,但缺点是范围受限,对于数据和操作技术要求高,因此应用不广。与此相比,层次分析法在公安情报决策中具有独特优势,它又被称为半定量方法,能在公安情报决策中发挥重要作用和较好的效果。

层次分析法主要基于人的大脑的思维过程,将复杂问题中各个因素划分为相互联系的有序层次,使之条理化,从而得出最终的组合权重。

(一)基本假设

某公安情报决策要达到某种目标,在达成这个目标的过程中,存在哪些因素对达成目标产生影响,其中哪些是产生约束性的准则,这些因素又会衍生出哪些具体侦查工作的方案或措施等。在这一过程中,要广泛收集信息,充分对问题的各个主要因素进行考虑,既不能偏漏,也不能不分主次,将枝枝蔓蔓全部纳入。

(二)建立递阶层次模型

根据对达到目标的过程步骤的分析,将其所涉及包含的因素进行筛选,保留重要的,去掉影响性不大的,然后将剩下因素按照性质和相互关系进行分层。通常分为三大层次,不同层次之间存在隶属关系:

1.目标层(最高层):问题的预定目标。

2.准则层(中间层):影响目标实现的准则,准则层下面还可以设立子准则层,但总体上仍视为一层,即中间层。

3.方案层(最底层):指促使目标实现的方案。

(三)构造判断矩阵及进行一致性检验

根据递阶层次模型的不同分层情况,可以构造判断矩阵。判断矩阵主要是为了对同一层元素进行两两之间相对重要性的比较,因此需要引入合适的标度。根据T.L.Saaty的做法,采用的是以数字1-9及其倒数作为标度的判断矩阵标度表,一个元素和另一个元素相比,数字越大,则重要性越高。

将各个因素的重要性转化为可量化的数字,根据矩阵计算公式n(n-1)/2,就可以计算出每一层每个因素相对于其他因素而言所占的权重。在得出各个因素所占的权重后,就要对其进行一致性检验。所谓一致性检验,即指专家在判断指标重要性时,各判断之间要协调一致,不至于出现相互矛盾的结果。由于对各个因素的重要性判断主要依据专家或工作人员的经验,难免在进行具体运算过程中,出现前后矛盾。因此,进行一致性检验就是为了避免这种矛盾。一旦矛盾确实存在,就要推翻之前的数学计算,重新对各个因素的重要性进行考虑,然后再根据矩阵计算公式计算后,重新检验一致性。判断是否存在矛盾,一般会引入判断矩阵最大特征根以外的其余特征根的负平均值,作为度量判断矩阵偏离一致性的指标,即CI=max-n/n-1,而对于3阶以上的矩阵,计算其一致性指标CI与同阶平均随机一致性指标RI比率,为CR=CI/RI。当CR<0.1时,就认为判断矩阵具有满意的一致性,否则就需要重新修正判断矩阵。

(四)决策方案对于决策目标合成权重计算

通过一致性检验以后,计算出最底层各元素对于其上准则层的权重,用新权重值构成的矩阵再乘以准则层两两比较的权重矩阵就得到了合成权重。通过对其排序,采用从上而下的方法,逐层合成,最终得出层次总排序,也即各个方案的优劣排序。

三、实例说明层次分析法在公安情报决策过程中的实现途径

对以上的层次分析法整个步骤,可以用实例代入进行演示说明。例如,公安机关在对犯罪嫌疑人的抓捕过程中,发现部分嫌疑人在监控区域内,部分嫌疑人在监控区域外,需要考虑的因素有B1,B2,B3,可以选择的方案有C1,C2,C3。如下表:

目标层 准则层 方案层A B C B1节省人力物力抓捕犯罪嫌疑人B2不惊动嫌疑人B3迅速抓捕C1查清监控区域外嫌疑人状况后再进行抓捕。C2引诱监控区域外犯罪嫌疑人到监控区域内。C3抓捕监控区域内犯罪嫌疑人,同时对监控区域外犯罪嫌疑人展开搜查。

根据评估,专家认为,在准则层中,迅速抓捕(B3)是在当前形势下最为重要的,不惊动嫌疑人(B2)其次,节省人力物力(B1)则最为次要。根据各因素的重要性,运用1-9标度表,假设B1的重要性为1,B2的重要性为2,B3的重要性为3。在方案层中,专家认为,如果要达到迅速抓捕(B3)的目的,方案C2最为理想,其次为方案C1,最不利的则为方案C3。对于不惊动嫌疑人(B2)而言,方案C1最为理想,方案C2其次,方案C3最不利。如果要节省人力物力(B1),则方案C2、C3相较于方案C1较优。因此,可以根据专家评估,构建四个判断矩阵,分别称之为判断矩阵1,判断矩阵2,判断矩阵3,判断矩阵4,按照矩阵构建要求,分别构建矩阵。

通过计算判断矩阵公式n(n-1)/2,得出,判断矩阵1的权重 W1里各要素重要性值分别为 B1=0.54,B2=0.30,B3=0.16,代入一致性指标检测,判断一致性数值为0.0096,小于通常可接受边界0.1,因此判断矩阵构建有效。

同上,判断矩阵2中,各要素重要性值W2=(0.6,0.2,0.2);W3=(0.17,0.3,0.54);W4=(0.23,0.12,0.65),经过判断一致性检测,均在可接受边界内。W1,W2,W3,W4 四个判断矩阵,根据层级,W1为上一层,其余为下一层,又构成新的判断矩阵即W1=(W2,W3,W4),再重新按照公式n(n-1)/2进行计算,得出W1=(0.41,0.22,0.37),并且无需再进行一致性检测。

据此,最后可得出,C1>C3>C2。即迅速抓捕犯罪嫌疑人为最迫切要求,不惊动嫌疑人次之,人力物力较为充裕无需过多考虑的情况下,查清监控区域外嫌疑人的状况,然后一网打尽,是最优方案,它能较好兼顾迅速抓捕和不惊动嫌疑人这两个因素,不顾此失彼。

当然,值得注意的有,层次分析法只是对给出的方案进行选择,本身并不创造新方案,如果提供的方案本身不够全面或缺乏合理性,所得出的方案排序对于情报决策将毫无意义。此外,在对不同因素进行重要性的判断比较的过程中,专家或相关工作人员对重要性的估量所量化的数值,是影响最终方案选择的最为关键的变量,它仍在较大程度上受人的主观理解和倾向的引导。因此,在对于相关因素重要性程度的确定过程中,应避免标新立异与单独决定,而要群策群力,科学确定。

四、结论

层次分析法在公安情报决策过程中,能够较好地将难以量化的决策判断相关因素进行分层处理,并根据公安人员的实际工作经验和专家意见,对不同因素进行一定程度的量化,从而使思维科学简化,相关因素可比较化,使决策方案具备可操作性,从而在复杂的信息中抓住主要问题,迅速作出决策。这不仅仅是公安系统中情报分析工作进一步发展的结果,也是“情报信息主导警务”的工作模式所需要和倡导的,将进一步提升现有情报分析工作的理性化和科学化,帮助公安机关在进行情报分析的过程中作出更为科学的判断,提高决策的效率和质量。

[1]马忠红.我国犯罪情报分析研判研究评述[J].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4).

[2]徐俊,刘娜.层次分析法的基本思想与实际应用[J].情报探索,2008(12).

[3]林齐宁.决策分析[M].北京:邮电大学出版社,2003.

猜你喜欢

情报分析法公安
情报
异步机传统分析法之困难及其克服
情报
情报
“老公安”的敛财“利器”
Frequent attacks on health workers in China: social changes or historical origins?
“10岁当公安”为何能畅通无阻
基于时间重叠分析法的同车倒卡逃费探析
公安报道要有度
层次分析法在SWOT分析法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