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个变——经济适用房的生态设计构想
2013-01-15史洪刘仁富
史洪,刘仁富
(1.常州工学院艺术与设计学院,江苏 常州 213002;2.常州市住房保障中心,江苏 常州 213000)
0 引言
在生物进化过程中,物种为了更好地生存,增强其繁衍的能力,往往会发生各类变异或者具备某种变化的能力,使其个体或者群体能更好地适应环境,从而生存下来,使物种得以延续。变化才会适应,变化才能强势,变化才可持续。这样的道理同样适用于经济适用房设计。设计师从生物的变化中获得灵感,将变的理念移植到经济适用房的生态设计中,提出观念转变、规划转变、节能技术转变、户型设计转变和家装转变五个变的构思,期望能解决我国经济适用房建设中存在的部分问题。
1 观念转变:物质保障和精神保障共存
“经济性”不能成为经济适用房建设的唯一标准,保障才是硬道理。经济适用房的经济性,是指住房的价格相对同期市场价格来说是适中的,适合中等及低收入家庭的负担能力。在实践环节,为了达到经济性就降低各项技术经济指标,如提高小区容积率、提高居住户数、缩小日照间距等。在已建成的经济适用房中发生屋顶漏水、外墙面砖脱落、下水管道堵塞等问题的情况屡见不鲜。为了让老百姓买到放心的经济适用房,经济适用房的各项技术经济指标要经相关部门审核并向社会公开,在百姓心目中树立起价廉又保质的经济适用房形象。
经济适用房保障的不仅是住房,更重要的是保障社会的稳定。经济适用房的销售对象是城市低收入人群,但是历史的经验证明一个地区如果贫困人口过于集中就会引发很多社会问题,这将有悖于经济适用房建设的初衷。为了避免这些问题的产生,经济适用房在建设初期就要考虑通过有效可行的方法吸引一部分中等收入家庭入住经济适用房小区,适当降低低收入人口密度,通过“富带贫”的方式,引导低收入人群的生活习惯、思维方式等向好的方向发展,从而提高整个经济适用房小区的居民素质,促进小区和谐发展。
经济适用房不仅是城市规划的一部分,也是城市文化发展的一个重要载体。经济适用房遍布于城郊,受政府统一监管,在设计思路和规划方向上较商品房更易于引导。城市每一处经济适用房的建设都可以充分挖掘区域文化特色,彰显城市文化精神,并将城市文化元素、区域文化元素融入经济适用房小区的规划设计。实践证明,这样的设计使居住者更容易产生区域归属感和城市认同感,提高居住者对生活环境的热爱。图1~图3是常州某经济适用房小区部分景观,由于小区临近荆川公园,所以在景观的设置上都与历史典故相关。从西侧会所至南运河的景观轴线,设置有闻鸡起舞、揽云广场、枇杷士林和瀚海广场等景点,延伸与拓展荆川公园的文化,凸显江南水乡的居住风貌。
图1 挂落式入口
图2 仿古休息亭
图3 木结构廊道
2 规划转变:单位面积在功能上的兼用和轮用
传统的规划设计思路常常是按功能划分区域,功能和区域一一对应。这样的规划方法条理清楚,功能明确,但是单位面积利用率较低。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常会发现这样的情况:一是小区建成以后,有些空间常有人活动,有些空间长年空置;二是活动密度较大的区域,其利用情况具有周期性,即在全天的某个时间段集中利用,然后空置,这样周而复始。
针对上述情况,提出“兼用”和“轮用”的生态设计理念,其研究依据是人在环境中的行为以及与环境的互动关系,最终目的是通过集约的方式提高土地利用率、节约用地、节约能源。
兼用是指某一空间同时具备多种功能,能同时适合各类人群的使用,比功能分区的设置形式要节省很多面积。实践证明,人群活动具有聚众效应,大部分居民都喜欢集中活动。因此在经济适用房整体规划的时候,小区活动区、休息区和健身区、景观区等宜集中设置,扩大其面积,减少甚至完全舍去不必要的小路、小亭、小平台、小健身区等分散点,这些在使用中往往会成为小区的死角。兼用的空间要扩大其适用性,地面上要减少固定设施,尽量采用可移动、可收缩的设施。如大型的小区广场,可以供老年人跳舞,也可以给小孩子玩耍,放上支撑式的拦网还可以打羽毛球等。休息区也可以围着广场设置,人们总是愿意坐在人多热闹的地方,这便于社区间邻里的沟通交流。
轮用是指某一空间在不同的时间段具有不同的功能,并有规律地周而复始。如面积较大的停车库,白天大部分空置。在规划的时候可以考虑白天安排其他功能的设计方式,现在大部分车库位于地下,冬暖夏凉,只要提供一定的人工照明,保证良好的通风,停车库便可作为他用,如,可以用于办公、开会、培训等。在房屋规划时应考虑到空间的合理使用,充分利用时间差来提高空间的利用率将成为今后生态设计发展的一大趋势。
3 节能技术转变:适宜生态技术的运用和推广
节能技术的运用对建筑的节能效果起到非常关键的作用。经济适用房在节能技术方面,不能因为只考虑建造成本而仅采用低技术生态节能手段,应根据建造规模和建造区域选择适宜、成熟且便于推广的生态节能技术进行运用。从短期的项目投入看,增加了建造成本,但从长期的运营管理来看,适宜的生态技术减少了建筑运营能耗,节约了每个住户在能源利用上的开支,做到真正的经济居住。
适宜生态技术的涉及面较为广泛,从建筑设计的角度出发,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太阳能的利用,建筑中水利用、新材料、新工艺的运用等。常州某经济适用房小区就太阳能利用进行了新的尝试。如图4所示,该小区对热水器进行一体化设计,将太阳能光电板设置在阳台下方,既方便了住户的使用,又丰富了建筑立面。太阳能热水器通过热交换原理来达到节电目的。太阳能草坪灯(如图5所示),采用了太阳能光伏发电技术,通过太阳能电池组件收集太阳能并转化为电能存储于可充电电池,无需支付电费,满足每日发光12 h,减少了业主的日常开支。
图4 阳台挂壁式太阳能热水器
图5 太阳能草坪灯
在节水方面常州某经济适用房小区实施绿化用水净化工程。景观用水采用雨水回用给水系统,小区雨水来源主要为屋面雨水和道路雨水,前者水质优于后者。屋面雨水通过雨水管网收集排入雨水积蓄池。道路雨水将雨水的渗透、收集和处理结合起来同步进行,实行分散式控制:雨水经道路浅草沟、路边草坪绿化带、兼具渗透和排放两种功能的渗透性排水管和沉砂检查井等分散处理设施,一部分雨水直接渗入地下,补充地下水;另一部分排入雨水积蓄池,收集后用于绿化灌溉,小区绿化采用喷灌或滴灌方式。
从能耗的角度考虑,适宜生态技术的运用主要减少了建筑运营期的能耗;从经济的角度考虑,适宜生态技术的运用减少了住户制冷采暖等费用;从建筑技术的角度考虑,适宜生态技术的运用有助于相关生态技术、新材料、新工艺的研究和推广。
4 户型设计转变:套内空间的多变性和面积的可变性
任何建筑与居住者关系最为密切的是每一户的户型及相应的套内空间。每个经济适用房小区户型种类都是有限的,但是住户家庭的需求却是多样的,户型设计师不能根据每一户的具体要求为住户量身定制套型,能解决这一矛盾的可行方法就是增加套内空间的多变性。套内空间的多变性指同一个户型针对家庭人口的不同、需求的不同在室内空间的分割和设计上有多种可变性。也是对经济适用房住户人口会增加的这种趋势进行的长远规划,是经济适用房可持续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图6显示同一户型根据住户人口数量不同进行的不同的空间划分。套内空间的变化要注意以下方面:
1)将承重结构和填充结构分离。承重结构和填充结构分离是套内空间可变的前提。室内墙体可拆,空间才有重新划分的可能。
2)厨卫空间集中设置。经过对比发现,厨房和卫浴空间集中设置有利于减少套内其他空间发生变化时产生的不便。另外,厨房和卫浴空间门对门设计,通过共用过道可以提高空间利用率。
3)门洞中置。门洞的设置上户型中部可设置的方式比户型一头设置的方式更为合理。门洞设置在户型中部可减少户内过道面积,而且户型北面可以设置窗户,增强室内的自然通风和采光,见图6。在居住人口增加的时候,可以将门洞一侧的起居室改造成就寝空间,同样的情况如果门洞在户型一侧,就会因为面积过小而不利于改造。
图6 户型的可变性示意
面积的可变性指根据住户的需要套内面积可增大或缩小。这种情况主要考虑在若干年以后,经济适用房住户由于其收入的提高需要更换大面积住宅。如果让这样的家庭离开经济适用房小区,小区就会不断流失经济条件向上的家庭而住进更多经济条件差的家庭,长此以往不利于经济适用房小区的管理和稳定。如果套内面积可变,将有助于留住那些需要大面积的家庭。图7显示了套内面积变化的几种可能性,相邻的两间可以根据住户经济实力和居住需求调整套内面积。只要两户之间的墙体不承重,可以随意拆除,套内面积的伸缩就能实现。
图7 户型的面积变化示意
5 家装的转变:容积设计结合面积设计
以往家装设计的重点是面上的设计,包括总平面设计、立面设计、顶面设计等。实际上我们的居住环境,其根本属性是三维的立体空间,人在其中的活动也不仅仅是在面上的活动,它是一个空间的动态行为,只有充分认识到这些,把设计从套内面积转向室内容积,才能把经济适用房从小面积的困境中解脱出来。经济适用房的家装设计重点主要是家具的设计,其中储物空间的设计尤为重要。以下就经济适用房中家具的数量、体量和位置提出一些建议以便参考。
数量方面,坐、卧家具以家庭人口为基准,不多设家具,减少不必要的家具占用室内空间,以后如有需要可以另行添置。储物家具的数量要多于现行需求,以备家庭人口数的增加。
体量方面,坐、卧家具取家具尺寸下限,满足最基本的功能要求即可。储物家具在高度上以空间净高为基准,根据家具所在空间墙体宽度设家具长度。
位置方面,家具尽量靠墙、靠边设置,不留死角;在空间的隔断上用家具兼做隔墙;坐、卧空间上方根据人体工学尺寸设置储藏柜。
6 结语
生物变化的根本目的是适应环境,经济适用房设计变化的根本目的是适应人的需求,基于“以人为本”、“生态发展”的理念来规划和设计经济适用房,相信我国经济适用房才能走上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1]李钊,郭淳,刘吉臣,等.保障性住房的发展与设计实践[J].建筑学报,2011(8):65-69.
[2]程思远.保障性住房设计设想——基于用户选择的保障[N].中华建筑报,2012-02-21(14).
[3]牛辉哲.上海地区经济适用房设计探讨[D].上海:同济大学,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