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陵地区土家族神龛文化初探——以秀山自治县为例
2013-01-14刘济平
刘济平
(秀山县档案局,重庆 秀山 409900)
土家族所处的武陵山区是一个相对封闭、独立的地理单元,加之历代封建统治者利用 “汉不入境,蛮不出峒”的羁縻统治,整个民族长期处于原始宗教崇拜阶段,巫风甚盛。《后汉书·南蛮西南夷传》云:“廪君死,魂魄化为白虎。巴人以虎饮人血,遂以人祠焉。”廪君深受巴人的爱戴,死后化为白虎,故巴人又称 “白虎夷”或 “虎蛮”,后遂以白虎为土家族图腾崇拜。土家人认为“万物有灵”,故形成祖先崇拜、自然崇拜、图腾崇拜、鬼神崇拜和英雄崇拜。
在 “改土归流”前,武陵地区土司有严格的建筑蕃篱。“只准官家骑马,不许百姓盖瓦”。土司住屋可以雕梁画栋,土民则只可立 “三柱冲天”的茅屋,周以槁杆。
由于没有专设的祭祀场所,因此只好随处祭祀。一般祭日、月、星辰或心目中的英雄或传说中的神灵,可以在屋外坝子上当天当地敬祭,视其情况还可以在十字交叉路口、井边、树下、桥头、洞口、大石头、坟前甚至工具前敬祭,一般选择顺风顺水的地方为宜,如遇天气等特殊原因,也可以在屋檐下、灶前、火塘左边专设的 “家先凳”上进行。程序也很简单,吃什么供什么,让祖先 “吃”后自己再将供品吃下。“改土归流”后取消了 “汉不入境”的禁令,汉文化很快影响到武陵地区,土民可以竖木屋,从此有了正规的专设的敬祭场所。
土家人造屋十分讲究对称文化,一般面阔3间,(也有5、7、9间不等)。中间称为中堂,两端明间又称 “人间”。“人间”以中柱隔开成内外两间,里间为卧室,外间为厨房,厨房前面置一月牙弯灶,灶后为火塘或火铺。
堂屋是最神圣的地方,其实是一家人的小礼堂,是家庭举行婚丧嫁娶的重要场所。堂屋内忌放一齐东西,少数富有殷实人家在堂屋左右放置两根巨大的木凳,称为 “琴凳”,备作迎客赐坐。神龛前常年摆放一张方桌,整个堂屋空荡荡的,显得肃穆、神秘。
堂屋上方的板壁称为 “神壁”,俗称 “香火牌子”,这是土家人居室的灵魂。土家人如果卖房屋,大梁和神壁必须除外,意为绝不出卖 “良心”和“祖宗”。装修神壁十分讲究,一般都要看好吉利日子 “驾马”(安放木工的工作台)。必须用封颠的杉树木板,绝对不用杂料和雷击、空心、虫蛀或钉过“耙齿”(土家人某些祭祀结束后要在古树上钉上巨大的铁钉,淋上鸡血诅咒)的树料。
木板必须是11块,绝对不可倒置。整个神龛分上中下三个部分,穿排 (连接两扇排立的厚木枋)以上张挂匾额或斜贴四个大字,一纸一个,每张纸为30平方厘米,内容一般为 “祖德流芳”、“绳其祖武”或 “佑启后人”等;也有彰显祖德的,如杨姓的 “四知世第”,张姓的 “百忍家风”,分别来源于 “杨震的天知、地知、你知、我知”和 “张公百忍得黄金”的故事。
中部为龛位,龛位制作有简有繁,视房屋大小或经济实力而定。最简单的是在正中贴上 “天地君亲师位”或直接写 “××堂宗祖位”即可。有的要在龛位下安放一块木板,用于搁置,香、烛、香炉、冥币等物。复杂的则要将龛位凹进30公分,在龛位边沿上方还要安上雕刻精美的雀替 (当地人称 “花板”或 “牙子”)龛位的上部绝对不得超过穿排,再用门光尺 (即鲁班尺,上刻有谶语、断章)从穿排下沿起向下印1至1.2米,决定神龛供位高低,从断章上读出吉凶祸福,一般不告诉主人,以免引发忧心。
龛位的长度大小统一,只是 “天地君亲师位”红纸宽为18公分,其余均为8或9.8公分。书写更为讲究。一般要请德高望重的人书写,书写时要焚上净香,泡上清茶,用新毛笔坐着书写,用繁体楷书,书写时要潜心静气,不能移位,不能与任何人讲话。“天地君亲师位”六字的笔划有严格规定,如 “天不带刀”,即撇、捺均只能秃笔收尾,且天要 “天宽地大”,“天”字要比 “地”字宽一点,盖过地字;“地”字的要求是 “地不离土”,土旁必须和也字相连;“君”不开口,意为国不破疆。1912年以前都是 “君”,中华民国成立后已无皇帝,故写成 “天地国亲师位”。亲不闭 “目”,繁体亲字右边从 “见”“见”上部为目,即是亲有三分顾,所以不能视而不见。“师”字的繁体为 “师”,书写时要去掉偏旁起始的一撇,意为 “师不戴帽”,因上已有了 “天”、“地”,师是在天地之间是 “授业、传道、解惑”的圣人,再者圣人亦不可功过“天”、“地”;“位”不离 “人”,即人字旁一定要与“立”字连在一起,即人要站立得起来方能有“位”,用今天的话叫 “有为有位”。每条牌位必须是11或16个字,按人生的 “生、老、病、死、苦”五大事件排序,必须排在 “生”字上起算,不够重数。土家人信仰吉利,活人用字要双数,但敬神灵一定要用单数,所以牌位上的字多为单数。两边还要写若干条位,两边至少分别要供3个牌位。左边第一条位为 “××堂上历代昭穆神主位”。这是主位,写明该姓人的起源地,即郡望,当地人称“堂训”或 “堂口”;依次为 “南海岸上观音菩萨金莲位”。传说中的观音菩萨是救苦救难之神。在历代土司和封建统治者的压迫下,匍匐在生活最底层的劳动者只有乞求观音菩萨保佑家人清净平安。这表明生活在山高路陡,生活环境恶劣的土家人希望无灾无难已成为武陵土家人的共同心理。再次为“大成至圣文宣素王孔子位”。孔子是 “文”的理想神,文能治国,武能安邦,“文武双全”是人们最理想的普遍追求。越过 “天地君亲师位”中条主位;依次为 “七曲文昌梓潼帝君之神位”。“曲”为一种文韵表现形式,一曲可单唱,也可多曲合成一套,曲多则表示高深,七曲,多也。“梓潼”表示居住地或居住环境,希冀永远生活在 “莺歌燕舞”的环境里,过着 “桃源”式的生活。再其次是 “土府九垒灶王府君之神位”。灶王是上通玉皇大帝,下连世间万家的通天之神。相传他左边放着一个“善罐”,右边放着一个 “恶罐”。他非常勤奋地记录着人间每一个人的善恶之事,并分别放入罐中。腊月二十三则要升天向玉帝禀报人间的善恶。如坏事做多了,罐子装不下则有 “恶罐 (贯)满盈”的成语,因此灶王享受土民世代谨慎祭祀。最后一位为 “××显化求财有感四官位”。“四官”为四位招财菩萨,他们本为兄弟四人,如敬得好,他们将每天从四面八方为你招来财富。因此,土民敬祭特别虔诚,除请上神龛享受世代敬祭外,每年腊月杀年猪还要用整猪或猪头在院坝当天敬四官神。有必要特别说明的是,历代统治者都视武陵土民为 “化外之民”。明万历四十三年还在上至铜仁亭子关,下至保靖的喜雀营,筑一道连绵380多里的 “边墙”,称 “墙外”,区分 “化外”生苗,以期加强统治。其实他们完全是安分守己的顺民。从他们虔诚顶敬的神龛上就显现得出来。以秀山为例,居住在东部的土民写的 “辰溪显化……”,居住在西部的写 “思州显化……”,居住在北部的写 “酉溪显化……”,已明确彰显其属地。
在张贴时,里面要用蓝色或绿色的 “砖墙纸”打底,蓝里或绿中透红,显得十分庄严、肃穆。两边贴有神龛对联,又称 “神榜”,内容为7字。神榜有公共可用的,如 “清晨採藻明其洁,静夜焚香告以诚”,或 “金炉不断千年火,玉盏长明万岁灯”。专用对联一般为某个姓氏专用,不可替代,多彰显其祖德。如秀山杨姓为 “七字芳名由宋北,文龙事业自关西”。“关西”为杨姓郡望,“七字”为杨姓字派 “再、正、通、光、昌、胜、秀”,即辈份,他们自称 “再思裔”,杨再思为唐诚州刺史。又如刘姓 “支分汉室家声远,彭城派衍世泽长”,不难看出该姓力图彰显其皇室家声。张姓 “怒喝退草夸虎将,谦恭进履赞留侯”。“虎将”谁都知道是指三国猛将张飞,留侯为张良,曾为黄石公三进履,得赐《太公兵法》,后辅刘邦定天下,刘帮称赞曰:“运筹帷幄,决胜千里,子房功也”,封留侯。
下部为镇宅土地。分三个部分,龛位下左中右各悬一张红纸条,正中为 “安神大吉”,左为 “千祥云集”,右为 “百福骈臻”,中为一个巨大的“福”字,“福”字下为一张矩形红纸,中书 “镇宅土地”两字,两边还必须写上镇宅土地公和土地婆的名字 (屋内为 “镇宅土地”,屋外为 “当方土地”,当方土地配偶为 “紫英夫人”)。“镇宅土地”左边写 “土能生万物”,右书 “地可出黄金”。整堂神龛上中下三个部分如图示:
如家庭经济条件较好的,则可以在龛位下立一个与神龛同宽的柜子,称为 “神柜”。其高从地面起至龛位,厚为30公分,柜正中置香炉碗一个,上面还可以放香、纸,有的还放一个磬并置有磬棒(或捶),神柜制作尺寸有规定,装饰却根据经济条件而定,其脚可做成雕花 “象腿”,“福”字可镂空,并隐含各种精美图案。
因各姓氏的族源和信仰不同,他们的神龛也各有异,如秀山周姓如图示:
弘农郡望秀山杨姓神龛图示:
秀山胡姓神龛图示:
秀山东北部谢姓神龛图示:
秀山张姓神龛图示:
秀山东北部肖姓神龛图示:
秀山东北部唐姓神龛图示:
无论哪家神龛前都要摆放一张方桌或半园形的八仙桌,也称 “供桌”,一般不能随便移动。
神龛写好后不是随便张贴上去就算完事,必须虔诚地请来道师 (梯玛)看上吉利的日子 “安香火”,意即请各路尊神就位后,方算圆满结束。只有通过这道 “安”的程序后,神龛才算正式立位。
在活动过程中,还有一些内容,如遇特大喜事时要翻新重 “安”;如遇丧事,则要有正方白纸钭贴在神龛正中暂时遮住 “天地”,以防冲犯,待丧事结束后再复原位。
无论从神、佛的姓名,张贴顺序和整个神龛内容来看,土家人的神龛均带着浓厚的汉文化痕迹,考察秀山的移民史,“湖广填四川”和 “改土归流”是两次较大的移民事件。我们从2008年至2010年对秀山进行了一次 “梳篦”踏堪,发现进入移民最早可推至清康熙元年 (1662年),“湖广填四川”以前尚无碑、碣、文字记载,仅存传说。
[1]周氏族谱[Z].秀山保安,手抄本.
[2]杨氏族谱[Z].秀山巴家,手抄本.
[3]胡氏族谱[Z].秀山洪安,手抄本.
[4]谢氏族谱[Z].秀山石堤,手抄本.
[5]张氏族谱[Z].秀山中和,手抄本.
[6]肖氏族谱[Z].秀山石堤,手抄本.
[7]唐氏族谱[Z].秀山洪安,手抄本.
[8][清]光绪秀山县志[Z].北京:方志出版社,2012.
[9]龚义龙.社会整合视角下的清代巴蜀移民群体研究[M].重庆:重庆出版社,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