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队院校融入国防科技创新体系研究
2013-01-12王元钦
王元钦
(装备学院 科研部,北京101416)
科技创新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驱动力,是当今世界的一个重要特征,也是世界各主要国家应对危机,抢占竞争制高点的战略选择。美国、欧盟、日本、韩国、俄罗斯、印度都在积极进行战略调整,将科技创新提升为国家发展的核心战略。十八大报告也把科技创新摆在我国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创新驱动成为构建我国国家发展战略的重要支点[1]。
在军事领域,科技含量与创新能力的高低是衡量一支军队现代化水平及其战斗力的最主要标志。实现科技强军、建设现代化国防的战略目标必须加强国防科技创新体系建设。军队院校作为军事科技创新的生力军,是国防科技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研究军队院校融入国防科技创新体系,就是研究军队院校如何立足国家安全战略需求,急国家之所急,研国家之所需,为巩固国防和建设强大军队贡献力量。
1 国防科技创新体系是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国防科技创新体系是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国家创新体系的共性特征,同时因其职能、定位及使命的特殊性而兼具有自身的个性特点。
1.1 国家创新体系
国家创新体系的概念早在二战后,经济学家在分析日本为何能成为战后经济发展最成功的国家时就已经提出。不同的国家,不同的学者对国家创新体系的概念也有着不同的理解。
美国学者理查德·纳尔逊给国家创新体系定义为“一系列的制度框架,他们的相互作用决定着一国企业的创新能力”[2]。我国中科院院长路甬祥给国家创新体系定义为由与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相关的机构和组织构成的网络系统,其骨干部分是企业[3]。我国在《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中提出[4]:国家创新体系是以政府为主导、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各类科技创新主体紧密联系和有效互动的社会系统。由此可见,国家创新体系是指一个国家在政府主导和社会共同参与下,以企业技术创新为主体,科技和经济各部门及机构之间相互作用而形成的推动科技创新的网络系统。它是一个由知识创新体系、技术创新体系与科技中介服务体系共同构成的“三位一体”的体系结构,包括创新主体、创新基础设施、创新资源、创新环境、外界互动等实施要素。其本质上就是一个国家内的资源配置体系,既满足创新的一般要求,也符合特定国家的国情。
1.2 国防科技创新体系
国防科技创新体系是推动国防科技创新的网络结构体系,由国防科技知识的生产、扩散和应用等相关的组织机构及制度相互作用而形成。国防科技创新体系是在国家创新体系建设大背景下,从国防和军队建设的全局出发,统筹安排创新体系各个要素,整合系统内外创新力量,推动国防科技创新发展的一种资源配置安排。其基本任务是从事军事技术开发、武器装备研制生产等方面的科技创新活动,是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国家军事实力的核心构成。
从国防科技创新体系的结构及运作方式来看,主要包括3种类型的要素:一是主体要素,包括军工企业、科研院所、军队院校、部队以及相关参与国防科技创新的地方科研机构及地方高校等。其中,军队院校尤其是研究型院校作为知识创新的主体及技术创新的主要承担者,是国防科技体系建设的一支生力军,也是国防科技创新体系建设的主体之一。二是功能要素,主要包括知识创新、技术创新、制度创新等。三是环境要素,包括文化环境,管理环境等。
2 军队院校在国防科技创新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
创新是系统行为,军队院校是国防科技创新体系的组成部分,在国防科技体系建设中肩负着以基础创新推动系统创新、以知识创新引领技术创新的使命,发挥着创新人才培养、创新思想培育的重要作用。
2.1 军队院校在国防科技创新体系中担负重要使命
军队院校在军队系统中的定位,决定了其在国防科技创新体系中的定位。军队院校科技创新有着明确的部队需求及武器装备发展需求导向。从系统论的视角看,军队院校科技创新本身就是一个系统,包括“院校知识创新系统”“院校技术创新系统”“院校人才培养创新系统”和“院校科技管理制度创新系统”4个组成部分。
军队院校是国防科技创新体系中知识创新的主要承担者。军队院校知识创新主要是围绕国防科技关键技术和战略高技术领域,开展追求新发现、探索新规律、积累新知识的创新活动。军队院校是国防科技创新体系中技术创新的主体之一。军队院校技术创新是指依靠和利用军队院校的知识创新优势和知识储备能力,开展军事高技术的开发研究,促进科技成果向现实战斗力转化。军队院校是科技创新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创新人才培养是军队院校的重要职能,也是保障创新体系动态均衡发展的必要条件。制度创新系统是上述3个系统功能发挥的重要支撑,也是军队院校充分融入国防科技创新体系,发挥自身主体地位的重要保障。
2.2 军队院校在国防科技创新体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十六次全军院校会议明确指出,院校是军队建设发展的基石,是培养高素质新型军事人才、创新军事理论和高新技术的重要基地,在军队全面建设和军事斗争准备中具有基础性、全局性、先导性的重要作用。
军队院校是我国国防科技创新体系建设的智力支撑。军队院校拥有丰富的学科专业,及在全军范围内具有相当比例的高水平科研人才队伍,是国防科技的创新智力源。军队院校是国防科技自主创新能力培养的重要支撑。作为军事战斗力与军事人才第一资源的重要结合点,军队院校在国防科技创新中处于特殊地位,具有独特的优势。军队院校是国防科技创新体系的核心构成要素。军队院校是军队科技创新人才培养的主渠道、知识创新的核心力量、技术创新的重要支撑。军队院校还因其自身特殊的定位,以及较强的部门性或兵种特点,对武器装备发展战略有着清醒的认识,科研方向与部队需求有着紧密的联系。一些综合性院校更是在武器装备论证、国防关键技术创新、系统集成和型号任务实施方面有着丰富的经验,与军工企业集团、科研院所以及部队单位具有良好的沟通与联系。军队院校在国防科技体系建设中具有无可替代的地位和作用。
3 军队院校在国防科技创新体系建设中的优势
融入国防科技创新体系,就是要实现与国防科技创新体系、国家创新体系的有效对接。根本前提是明确军队院校在科技创新活动中所具有的优势,在国防科技创新体系中找准自身的定位,寻找自身的发展空间。
3.1 学科资源优势是国防科技创新体系建设的基础推动力
学科建设是科学研究的基础和推动力,是科技创新的重要依托,学科也是科技创新能力持久发展的基础。坚持多学科交叉是军事科技发展的重要方向,也是武器装备追求独特和领先属性的根本途径。武器装备的高技术化使军事科技发展呈现出多学科相互交叉、相互渗透、高度综合以及系统化、整体化趋势,这已成为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的一个重要时代特征。军队院校学科建设是以军事需求为牵引的,有着明确的军事应用导向。一些技术类院校更是具有多学科综合、各类人员结合等有利条件,在开拓新学科生长点,进行重大科技攻关,解决事关武器装备发展的综合性、关键性重大问题上具有较为突出的优势[5-6]。
3.2 基础研究能力优势是国防科技创新体系建设的原始创新源
军队院校是军事领域基础研究的主阵地,基础研究是科学之本和技术之源,是原始创新的孕育地。在世界科技飞速发展的背景下,已成为具有突出战略意义的国家资源。早在1994年,美国政府就已将基础研究纳入美国的国家目标,并依靠其基础研究优势,持续保持了军事科技世界最前沿的水平[7],在未来的军事高科技竞争中更是占尽了先机。现如今,世界综合国力的竞争已前移到基础研究领域,这也是高等院校包括军队院校的优势领域。军队院校,尤其是综合类院校,是基础研究和高技术前沿领域原始性创新的重要来源,在抢占军事高技术战略制高点,服务国家战略利益需求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3.3 军民融合发展优势是国防科技创新体系建设的重要途径依靠
建设中国特色的国防科技创新体系必须走军民融合的发展路子。军民融合的科技创新体系,实质上是在全国范围内实现多种资源的优化组合。军队院校既是军队的重要构成,也是国家教育体系中的一个分支,这种特殊的定位使军队院校成为军民融合发展的必然结合点。军队院校与地方院校联合培养人才,联合进行实验室建设,联合进行科学研究。一批办学条件较好、科技实力较强、有发展潜力的军队院校同时也建成了一批有相当竞争力的科研创新基地。一些军队院校已成为国家重大项目,诸如国家科技攻关计划、国家重大专项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等的主要承担者、参与者。同时,军队院校还利用自身的学科、人才等资源优势,不断加强与国内外、军内外各种优质资源的合作,在形成以军带民,以民促军,协调发展的国防科技创新体系中具有独特的优势。
4 推进军队院校融入国防科技创新体系的举措
十八大报告指出,“要以全球视野谋划和推动创新”。随着国家科技创新体系建设的不断深入,军队院校的科技发展也面临着空前的机遇和挑战。军队院校必须进一步明确自身在国家创新体系建设及国防科技创新体系中的历史重任,在国防科技创新体系范围内探讨军队院校的科技创新之路,站在全军、全世界军事发展的高度谋划科技创新。
4.1 以学科建设为依托,推动科技创新人才建设
军队院校具有丰富的创新智力源,不仅学科配套齐全,而且学术思想活跃。学科优势决定了军队院校在国防科技创新体系中的重要牵引作用。充分发挥自身的学科资源优势,不断推动科技创新人才建设是军队院校服务国防科技创新的重要支撑。
以创新的思维,引领创新性人才培养。创新人才是军事科技创新之源,也是国防科技自主创新、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创新人才的培养离不开创新的思维,美国国防大学在教学过程中始终坚持“没有标准答案,没有固定规则”的原则;西点军校则把教育目标定在“具有创造性的思维和行动”上。而在我国的院校教育中却出现了著名的“钱学森之问”,即“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8]。反思美军为代表的院校教育,我们可以看出,缺乏创新的思维,缺少自主创新的环境是问题产生的根源。引领创新人才成长要求军队院校必须具备创新的意识、创新的思维和创新的精神。
以创新的实践,引领科技创新团队建设。中国“两弹一星”和“载人航天工程”的实施,其最为成功的经验就是造就了一支具有世界级水平的创新队伍。科技创新团队是培养创新人才的沃土,在当今的“大科技”时代,只有构建大的团队、搭建大的平台、参与大的项目,才能培养出高水平的创新队伍。科技创新团队建设,不仅可以对整个领域的国防科技创新起到激活、带动和示范作用,而且有利于使相对有限的科研资源实现更为合理的配置。
4.2 以军事理论创新为先导,发挥军队院校的思想库智囊团作用
党的十七次代表大会把军事理论创新摆在了4个创新的首位,十八大报告再次提出要坚持以创新发展军事理论为先导,这充分体现了军事理论创新在加快推进我军现代化建设中的特殊重要意义。先进的军事理论是军事实践的“方向盘”和“指南针”,并内在地作用于军事技术创新。在赢得世界军事发展的战略主动权,“超前”设计未来军队和战场,以及预测未来技术发展方面具有显著优势。军队院校是军事理论研究的主阵地,融入国防科技创新体系就要充分发挥理论创新的先导与引领作用,面向国防和军队建设战略需求,大力开展战略性、前瞻性、基础性的军事理论研究。要以理论为指导牵引国防高新技术创新和关键技术攻关,从而不断打造我国国防科技发展的自主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
4.3 以协同创新为手段,拓展军队院校在国防科技创新体系中的发展空间
“协同创新,就是相同或相似的单元之间通过合作,产生相互作用关系和共振放大效益,形成高效有序的创新机制”[9]。我国当前在科技创新方面存在较多的问题有:一是分散;二是封闭;三是低效[10]。显然,从解决我国科技创新中存在的问题来看,也迫切需要各部门之间的协同创新。协同创新同样也是军队院校拓展自身在国防科技创新体系中发展空间的重要手段和途径。对于军队院校来说,协同创新需要各院校之间在合作中努力确保各自优势、特色的发挥。同时,立足自身的基础理论研究及学科专业资源优势,与军队科研院所、军工企业、部队职能部门以及地方科研院所,相互合作,各负其责,真正形成一条从基础探索到技术研发的军事科技创新链。军队院校还要合理配置和发挥院校内外部各类创新要素的作用,促进各种创新力量形成合力。以“开放式科研”与“联合式科研”的大科研观,打破军地、学科专业界限,实施全方位、高起点、多领域的联合攻关。从单一技术、单一项目、单一课题的合作,走向长期性、全面性和战略性协作。跳出院校内部科研合作的“小循环”,实现全军乃至全国范围内的科研协作“大循环”。
4.4 以文化与制度创新为保障,优化创新环境
科技创新体系的构建不仅是智力的融合,更是不同创新主体之间文化元素的整合。创新文化,是科技创新的动力引擎,也是增强创新体系凝聚力的基础。文化强则民族兴,创新强则国家兴。总之,优秀的创新文化是创新能力迸发出更大能量的源泉动力。军事创新文化直接影响到军事科技创新的方式和策略,影响到军事院校科技创新主体凝聚力的形成和创新活力的激发。创新的客观要求可以理解为“崇尚创新、宽容失败、支持冒险、鼓励冒尖”。在科技创新作为国家发展战略核心的时代,军队院校科技创新文化应该是以人为本的文化,也是开放合作,鼓励创新的文化。以人为本有利于激发人的内在创新动力。开放合作有利于打破小团体、封闭式的科研意识。鼓励创新则有利于人员产生新的科学思想和创新灵感。
“在国防科技创新体系要素基本具备的情况下,影响国防科技创新体系效率的首要因素既不是人员,也不是设施和环境,而是制度因素”[11]。制度创新的主要功能是把军队院校科技创新进行制度安排,使军队院校科技创新工作不受主客观因素干扰,能够在相对稳定的环境中持续发展。军队院校制度创新的目的就是最大限度地调动和发挥军队院校及其科研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他们是制度创新和制度实施的主体,也是以制度获得科技创新效益的关键。构建国防科技创新的持续发展环境,必须以高效的管理模式、科学的运行机制,不断形成军队院校的创新凝聚力,积蓄其创新潜力。
5 结 束 语
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要“建设与我国国际地位相称、与国家安全和发展利益相适应的巩固国防和强大军队”。当前我军处于重大转型阶段,推动中国特色军事变革,按照新时期军事战略方针,提升高新技术武器装备的自主研发和快速供给能力,满足军队机械化、信息化复合发展的战略需求,是新时期国防科技创新体系建设的使命任务。为了适应军队建设的发展形势,军队院校必须坚持科学发展观,尊重科技发展规律,把科学思维、创新思维融入国防科技创新体系之中,突破传统院校不良科研模式的制约,使军队院校真正成为军队科技创新的主力军,真正承担起“强军兴国”的重任。
(
)
[1]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 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EB/OL].(2012-11-19)[2013-01-02].http://www.xj.xinhuanet.com.
[2]OECD.National Innovation System[EB/OL].[2013-01-02].http://www.Oecd.org/dataoecd/35/56/2101733.pdf.
[3]路甬祥.对国家创新体系的再思考[J].理论参考,2005(9):4-6.
[4]教育部.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EB/OL].(2006-02-09)[2013-01-02].http://www.gov.cn/jrzg/2006-02/09/content:183787.htm.
[5]教育部.突出特色 发挥优势 大力增强高校科技创新能力[EB/OL].(2007-01-30)[2013-01-02].http://www.most.gov.cn.
[6]许放,吕伟耀,程俊英.论高校学科建设在科技创新中的地位与作用[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1,13(11):27-31.
[7]高校科技创新课题组.高校科技创新浅析[R/OL].[2013-01-02].http://www.doc88.com.
[8]涂元季.钱学森的最后一次系统谈话[EB/OL].(2009-11-05)[2013-01-02].http://scitech.people.com.cn/GB/10320511.html.
[9]陈彬,潘怡蒙.多位大学校长探讨协同创新:高校须拿出勇气[N].中国科学报,2012-10-17(B3).
[10]宁滨.高校应成为协同创新体系的中坚力量[N].中国科学报,2012-02-29(B1).
[11]游光荣.国防科技创新体系的地位和作用[J].国防科技,2007(6):44-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