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工院校非英语专业学生“中国文化失语”现象的调查与研究
2013-01-11张俊强
张俊强,赵 雪
(吉林建筑工程学院外国语学院,吉林长春130118)
教育部2007年颁布的《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明确指出:大学英语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特别是听说能力,使他们在今后工作和社会交往中能用英语有效地进行口头和书面的信息交流,同时增强其自主学习能力,提高综合文化素养,以适应我国社会发展和国际交流的需要。为了真正实现此目标,不但要加强以英美文化为主的西方文化的融入,也要强化中国文化的渗透和融入。因为跨文化交际是一个双向交流过程,在交际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谈及中国文化。随着近些年来中国国际交流的加强和中国文化的传播,很多外国人都渴望了解中国和中国文化,跨文化交际中的中国文化英语表达能力受到了越来越多的重视。但是由于很多学生在跨文化交际中无法用英语准确地表达中国文化里的很多东西,导致了跨文化交际的失败和外国人对中国文化的误解。因此,如何提高学生的中国文化底蕴和中国文化的英语表达能力以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已成为中国英语教学中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在对理工院校非英语专业学生中国英语文化表达能力调查和测试的基础上,揭示了理工院校非英语专业学生的中国文化英语表达能力的现状,分析了导致这种现状的原因并提出了一些提高中国文化英语表达能力的途径和方法。
一、研究设计方案及结果
1.研究对象
在我国众多的高校中,理工院校占很大的比例,而理工院校非英语专业学生更是占据着中国高校学生的半壁江山。他们在毕业后的工作和科研中需要更多地用英语和其他国家语言,因此,他们的中国文化英语表达能力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交际、工作及科研活动能否顺利地进行,也影响着中国文化的传播与弘扬。基于以上考虑,本研究所选择的研究对象为吉林建筑工程学院和长春理工大学100名2011级的学生,涵盖土木工程、安全工程、工程管理、通信工程、电子信息工程等专业。
2.研究的内容和方法
为了对以上这些学生用英语表达中国文化特有的事物、现象等能力有一个客观和科学的了解,作者根据《中国文化概论》、China Daily和CCTV 9中的“Culture Express”等中有关中国文化的内容,设计了一套有关中国文化英语表达能力的测试与问卷调查。测试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是30个词汇翻译题,要求学生在不借助词典、电子工具和网络的情况下,把30个跨文化交际中经常使用的、和中国文化密切相关的词语翻译成英语,内容覆盖传统节日、食物、风俗、医学、政治、建筑和艺术等。第二部分为一道简述题,要求学生用英语写一篇有关中国文化某个方面的文章,主题不限,文学、艺术、宗教和饮食等都可以,篇幅在100个单词左右。问卷调查要求学生回答以下5个问题:(1)你认为目前的大学英语教材中是否有足够的有关中国文化方面的内容;(2)你认为英语教材中是否应该包含一些有关中国文化方面的内容?(3)上英语课时,老师是否会根据具体的授课内容用英语讲解一些中国文化方面的内容?(4)在与外国人交流时,你能否准确和熟练地用英语表达中国文化?(5)你认为中国文化的英语表达能力是否应该是大学生必需掌握的技能之一,为什么?测试与问卷调查的时间为90分钟,测试是在不事先通知学生的情况下,由教师在上课时间随机发放给学生的。共收回试卷90份,有效问卷80份,回收率为90%,有效率为80%。
3.测试与问卷调查的结果
根据对学生测试的结果,30个词汇翻译题的统计结果如附表。
统计结果表明,虽然这30个词都是学生非常熟悉的,而且是日常生活中经常听到和用到的,但是大部分学生用英语表达这些中国文化里特有词汇的能力非常差,很多词汇翻译的正确率都很低,有些甚至是零。只有少数,像饺子、长城和改革开放这些在英语教材中经常出现的词语,学生的翻译正确率才比较高,正确率都在60%以上。除此之外,所有词汇翻译的正确率都在50%以下,这里面既有中国传统文化里的春联、剪纸、中医、武术和儒家思想等词语,也有一国两制、小康社会和全国人大等这些在新中国成立以后才出现的词语。从简述题的测试结果来看,大部分同学的介绍性短文在语言和结构上没有太大的问题,问题大都出现在内容上,很多同学由于对自己想要介绍的主题缺乏足够的了解与认识,使得文章不仅在篇幅上显得较小,而且在内容上也比较空洞,言之无物,似乎总是在原地绕圈子,根本不能清楚和准确地表达出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
以上的测试内容虽然有一定的局限性,不可能涵盖中国文化的各个方面,但也至少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学生的中国文化英语表达能力还是比较差的,在他们当中普遍存在着“中国文化失语”现象。所谓的中国文化失语现象是由南京大学的从丛教授在2000年首先提出来的,这个术语指中国的英语学习者在跨文化交际中由于对中国文化了解不到位,无法用恰当的英语表达中国文化,导致交际失败或低效,从而造成外国人对中国文化的误解。以上的测试结果清晰地表明学生不仅对中国传统文化“失语”,而且对中国现当代文化也“失语”。
问卷调查的结果如下:91%的学生认为目前的大学英语教材中没有足够的中国文化方面的内容;93%的学生认为英语教材中应该包含一些中国文化方面的内容;79%的学生说老师在课堂上很少是根据具体的授课内容用英语讲解一些中国方面的内容;94%的学生说在与外国人交流时,自己无法准确和熟练地用英语表达中国文化;92%的学生认为中国文化英语表达能力应该是大学生必需掌握的技能之一,因为这有助于增强他们的爱国主义情怀和提高他们的英语水平及跨文化交际能力。
二、结论及对策
综合以上测试与问卷调查的结果,可以基本得出这样的结论:一方面,理工科院校的非英语专业学生中国文化失语严重;另一方面,他们认为,在课堂上通过教材和老师无法获得足够的和通过英语表达的有关中国文化方面的信息,他们承认自身的中国文化英语表达能力欠缺,而且有提高中国文化英语表达能力的愿望。导致这种情况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理工科院校的学生大都是理科生,他们的人文社科底子相对薄弱,学校里的文化氛围也不强,有关文化方面的课程更是相对较少。其次,大学英语教材中有关中国文化方面的内容少之又少,有些老师在课堂中不注重中国文化信息的融入和渗透。最后,有关中国文化方面的英语资料严重匮乏,无论是专业和权威的书籍,还是规范的字典和其他工具书,都很少见。
要想从根本上改变这一情况,提高理工科院校学生的中国文化英语表达能力需要多方面的努力。首先,更新教育理念,改革理工科院校的课程设置,增加一些中国文化方面的课程,尤其是有关中国文化的英语课程。其次,适当调整大学英语教材,以增加中国文化方面的内容。大学英语教材是当前大学英语教学的主要载体,而我国大学英语教材中,有关中国文化内容的词汇和文章很少,直接导致了学生无法从源头上获得足够的中国文化方面知识。因此,必须在大学英语教材中增加中国文化方面的英语词汇和能反映中国文化的文章。再次,提高教师自身的中国文化素养和中国文化英语表达能力,以便在课堂中能游刃有余地融入和渗透中国文化。最后,国家相关部门,如教育部和文化部要组织一些专家编纂有关中国文化方面的英语字典和其他工具书。
三、结语
客观而言,理工科院校的人文社科课程相对较少,而在这些课程中,大学英语课时相对较多,且授课时间长,大都为期两个学年。因此,大学英语教师要充分通过大学英语这门课程来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尤其是中国文化素养,不能让他们在学了英语之后就盲目崇拜西方文化,忘了本,使他们本来就不是很好的中国文化底蕴进一步恶化,对中国文化里的东西用汉语都说不清楚,谈何用英语表达。针对目前很多理工科院校非英语专业学生中国文化失语和中国文化英语表达能力低下这一状况,大学英语教师必须在大学英语教学中融入和渗透中国文化教学,具体说,就是在课堂上根据具体的授课内容,适时和适量地渗透中国文化内容。
[1]陈东.中国大学英语教学中的“中国文化失语症”[J].河北工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6).
[2]从丛.“中国文化失语”:我国英语教学的缺陷[N].光明日报,2000-10-19.
[3]韩翠萍,郑厚尧.大学生母语文化的英语表达能力调查与思考[J].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4).
[4]何宇茵.理工科院校外语教学中的中国文化需求分析[J].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5).
[5]李淑玲.中国文化在理工科大学英语教学中的现状及导入途径[J].理工高教研究,2010,(2).
附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