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red Stein:寻常诗意
2013-01-09烁朱
烁朱
摄影作为一门新兴艺术,一直和科技携手并进。尽管有不少“艺术纯粹主义者”不承认这点,科技还是一往无前地开启了艺术的新天地。早期的摄影就是一项冒险,摄影师同时还得是化学家、苦力。照相机又大又笨重,拍照需要长时间曝光,因此,只能在光线很好的地方拍摄一些固定的画面,可拍摄的主题很有限。感谢科技的进步,让摄影变得方便,也让审美有了更多的可能性。而Fred Stein便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成长起来的著名摄影家。
Fred Stein1909年出生于德国德累斯顿,他的父亲是一个犹太法律专家,母亲是一位老师。他青年时期积极投身社会运动,曾在德累斯顿学习法律。纳粹上台后,他于1933年带着他的新婚妻子以度蜜月的名义离开德国,出走巴黎。
在巴黎,他们与很多来自国外的艺术家、社会主义者、哲学家过从甚密。在这种充满波西米亚风格的生活中,Fred Stein拿起相机,成了一名街头摄影师。他很快便迷上了摄影,每天都在拍照,晚上则在阅读他想尽办法找来的各种摄影书籍。他用手中的相机记录眼前古老而美丽的巴黎,还有那些打动他的情景:音乐家、优雅的女人、赶去上班的路人、查票的警察、摩登海报。
Fred Stein拥有一双非常善于发现的眼睛,在摄影上极有天分。很快,他便跳出新闻摄影的藩篱,开始了当时的先锋摄影探索。他用相机记录了一种充满诗意的日常生活,最初是在巴黎街头。那时,Fred Stein和他的妻子住在蒙马特区,和著名摄影家罗伯特·卡帕的女朋友—摄影家Gerda Taro合租第七街区的一间公寓,而他的暗房则设在他们的浴室里。他参加了很多在巴黎很有影响的摄影展览。Philippe Halsman还帮他办了第一场个人展览。
Fred Stein接受过良好的艺术教育,后来又深受现代派设计和包豪斯的影响。他结交各种有影响力的人物,并为他们拍摄肖像,比如Bertold Brecht、André Malraux、Le Corbusier等,并设计了不少充满包豪斯风格的建筑。青年时的维利·勃兰特(德国前总理)那时是他家的常客。
他的作品中有明显的跨文化特质,德国人的严谨、法国人的优雅和他作为艺术家的自由浪漫以一种非常和谐的方式同时存在于他的作品中,形成了强大的视觉冲击力,使他的作品充满了复杂的内涵。
Fred Stein非常善于交际,可以与各色人等融洽相处,这主要依靠他对别人感情的理解和感受。事实上,他一直都和拍摄对象心灵相通—没有审视和观察,而是共同相处。他让他们的灵魂自然流露。他的作品显现了一个摄影方面的悖论:照片中的细节越清晰,它所要表达的内核反而越隐晦。
他的作品大都很美,尤其是在巴黎时期的照片,主题简洁明快,非常漂亮。随着他在摄影方面的成熟,作品内涵开始变得丰富多样,但都脱离不开欢快的底色。他用照片记录着他看见的生命的美好,还有那些让人哑然失笑的生活片段。他用自己的天分展示了一个与众不同、生机勃勃的精神世界。他拍摄于1936年的作品《栅栏上的洞》生动地记录了一个衣着体面的偷窥者双手插在衣兜里鬼鬼祟祟地偷窥栅栏后面的世界的情景。这个场景让我们产生自己也是共谋者的错觉,仿佛自己和摄影师同时看见了这个画面,也想知道栅栏背后到底藏着什么。同时,照片的光线和阴影又构成了一幅非常美丽的画面。
在20世纪30年代的巴黎,夜间拍摄还是摄影领域的新探索。充满浪漫主义气氛的巴黎的黑夜有特别的意境,Fred Stein用他的方式记录下了这一切。拍摄于1934年的《巴黎之夜》中,一对夫妻站在街角,周围被若隐若现的雾气包围。他们的影子被街灯拉长,与他们旁边的建筑留下的影子相呼应,宛如一部悲剧电影的画面,展现出一种危险的不确定性。
他的主要拍摄领域是街头摄影,很多作品甚至是用相机的自动模式拍的。作品《杂耍》拍的是一个擦皮鞋的男子被街头的杂耍吸引,把正在等他擦鞋的人忘到了脑后。
Fred Stein的视角广阔、思想深刻,拍摄主题极为多样,那些照片在今天看来仍然很新鲜。他常将影集以不同的主题按时间摆放在一起,研究其观念、图像逻辑、主题、光线影响等,找出他在视觉表达方面存在的问题和挑战。不论在政治上还是在艺术上,Fred Stein都是人道主义者和理想主义者。他了解这个社会所存在的秩序不公,这在他的作品中占有重要地位。他拍摄于1936年的《难民》记录了一个正在吃救济餐的小女孩好奇地端详着他的相机。在他拍摄于1935年的《卖花》中,抱着孩子的卖花的少妇、待售的花朵、她的面部表情和被从后面拉过来的衬衫构成了一种很不确定的平衡。
1939年,德国对法国宣战,来自德国的犹太人Fred Stein被投入巴黎附近的收容所。在德军接近巴黎时,他设法逃了出来,躲到了法国南部一个偏僻的农庄,并通过地下方式联系到了还在巴黎带着他们的女儿艰难求生的妻子。他的妻子想方设法穿过了德军控制区找到了他。他们躲在火车浴室里逃到马赛,并在那儿通过国际紧急救助委员会拿到了避难签证,乘坐最后一艘离开法国的轮船到了加拿大温尼伯,随身物品只有他的徕卡相机和一些照片、胶卷。
不久,他们辗转到了纽约。纽约的自由和进取精神影响了他的摄影。这座城市的多元文化深深地吸引着他。他带着相机走遍了纽约的大街小巷,高楼大厦、电影海报、街头广告、霓虹灯和街头涂鸦都出现在他的镜头中。他喜欢美国精神,他的外国人身份让他毫无偏见地观察这个多种族人群聚居的城市,看到了很多人不曾看见的不同族群的幽默与尊严。
到了20世纪50年代,Fred Stein逐渐减少了街头拍摄,而专注于肖像摄影。他拍摄了很多作家、艺术家、科学家、政治家和哲学家,不光专门找名人拍肖像,还常常出现在各种大型活动现场拍摄他们。他把自己看做人像摄影师,他要拍的是每个人与众不同的人格特征。
1967年,Fred Stein因病去世,在他生前,他的作品就在西方获得了广泛的认可,而这些年他也开始被亚洲认识,成为很多摄影爱好者研究的对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