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行交通系统基础设施评价研究
2013-01-09何帆
何 帆
(珠海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广东珠海 519002)
0 前言
慢行交通是一个相对快速交通而产生的概念,一般指行程速度小于每小时15 km。慢行交通包括步行以及非机动车行驶(主要指自行车)。发展慢行交通不仅是解决城市交通问题的一个渠道,也是低碳化交通理念的一个重要实施方式。
在丹麦、荷兰、英国以及纽约等国家和城市,慢行交通的发展和建设已经较为成熟。近年来,国内许多大中城市也掀起了发展建设慢行交通的热潮,慢行交通得到较好的重视。从国外己有的慢行系统建设经验可以看出[1,2],国外的慢行交通更多的重视自行车系统的建设,在政府的大力倡导和政策支持体系下完善硬件系统;国内[3,4]则将自行车交通和步行交通同步建设,在城市专项规划的引导下,硬件系统建设先行。
作为一种低碳、环保的交通方式,慢行交通同时具有受到出行者特性、道路环境及气候条件等外部因素的制约的弱点。慢行交通与机动化交通相比处于弱势地位的特征表明,行人与自行车在道路交通中属弱势群体,在与其它交通方式发生冲突时最容易受到伤害。
因此,从安全及人性化服务的角度来讲,慢行交通对于硬件基础设施的要求是比较高的,同时也要求较好的环境。
1 慢行交通设施发展现状
国内的中、小型城市由于其出行距离较短等原因,更加适合慢行交通,但是,往往是较发达的城市率先发展了慢行交通,像上海、杭州、北京、天津等地[5,6,7,8],但是其发展也是经历了“非改机”而后循环回来的。交通量较低、出行距离较短的中、小型城市则仍旧采取以车为本的道路设计模式,忽略了慢行交通因素的考虑,随着汽车数量的增多,实行了“非改机”的发展模式,产生了很多交通安全隐患。慢行交通作为交通系统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也是城市环境友好、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必须在城市的早期建设中,预先考虑,得到其应有的路面权益。
慢行交通的发展模式应该是和整个交通系统的发展协调一致的,以期达到其环境友好、行人友好、安全以及其短距离“慢行快达”的发展目标。在城市交通建设的发展中,保证慢行交通系统的基本运行环境是非常有必要的,因此,亟需选取一个合适的慢行交通系统基础设施评价指标体系并对其进行评价。
2 慢行交通系统基础设施评价对象及指标选择
慢行交通系统基础设施指的是人们在采用自行车、步行方式出行的时候所占用的空间和涉及到的设施。它既包括小区、公园、广场、商场的空间,也包括城市道路慢行空间。城市道路慢行空间指的是包括对应自行车的非机动车专用道、自行车道、机非混行道和自行车停车场(点)以及行人出行对应的人行道、人行横道、安全岛、天桥与地道等。
通过对市民的调查研究表明,对于一定路段影响其慢行交通系统满意度的主要影响因素包括安全性因素、过街设施情况、非机动车及人行道面积分担率、周边环境(包括机动车以及路边景观、空气质量等综合因素)。通过对指标的独立性分析,选取了过街设施、非机动车道宽度、人行道宽度、车道分隔情况、周边环境综合质量评分等指标进行分析。对于以上指标进行层次分析,见图1。
图1 慢行交通系统基础设施评价及影响因素
3 慢行交通系统基础设施评价模型
将以上指标进行量化,得到城市慢行交通系统基础设施评价模型见式(1)。
式中,各项指标的含义为:
STSI,慢行交通满意度指标;
RI-可达性指标,受到过街设施的完善程度(包括斑马线的设计、路口设计),自行车停车条件因素影响;
SI-安全性指标,受到斑马线、交叉口红绿灯及渠化设计、道路分隔情况影响;
CI-舒适性指标,受到道路分隔情况、自行车停车条件、周边环境综合质量影响。
通过以上因素的影响分析,可以看出,慢行交通的可达性、安全性、舒适性等是交叉受到不同的设施影响的。3项指标均采用3个等级进行评价,每个评价指标采取不同的权重进行加权计算得到总的设施的评分,且安全性指标具有一票否决权,即不安全的级别可以直接将该路段慢行交通设施评分为不及格。详细评价流程及指标分解见图2、图3。通过选取不同路段或者小型网络,对各项指标进行评价,计算得到各项指标的权重。
图2 评价分析流程
图3 指标分解说明
对于基础设施的评分为了便于操作,设计成4个等级(优、良、中、差),通过硬件设施的完善程度进行评价,便于操作。评价硬件设施计算得到用户使用感受评分,通过图2所示的分层加权法计算得到慢行交通系统用户满意度。从而对慢行圈交通设施是否符合慢行交通的需求进行判断,并提出改善意见。
4 对策及建议
对于道路设计及基础设施设计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1)安全性保证:单位进出口处、无信号控制的交叉口,路段过街等存在慢行主体安全隐患的区域应给予足够的重视,进行专门的规划和设计;
(2)通达性保证:对道路两侧慢行空间进行专门规划,通过优化设计提高慢行空间的顺畅,通过加强管理保障慢行空间的权益;
(3)舒适性保证:构建慢行交通优美、舒适的环境。
此外,针对自行车接驳系统以及商圈、社区的慢性圈应进行详细的专项规划布局及设计。
[1]LiWei.ThePolieyofBieyeleTrafficinCoPenhagen[J].BeijingCitypla:ining&ConstructionReview.2004(2):46-51.
[2]Botma,H.,H.Papendrecht.Traffic Operation of Bicycle Traffic[J].In Transportation Research Record 1320,TRB,National Research Council,Washington,D.C.,1991,65-72.
[3]郭敏辉,钟明.上海市公共白行车系统规划与实践[J].城市交通,2009(7):45-50.
[4]姚遥,周扬军.杭州公共白行车系统规划[J].城市交通,2009(7):30-38.
[5]上海市人民政府.上海市城市交通发展白皮书[Z].上海:上海市市政管理局,2001.
[6]李黎辉,陈华,孙小丽.武汉市公共自行车租赁点布局规划[J].城市交通,2009(7):39-44.
[7]北京市交通委.提速京城绿色交通建设步伐[J].前线.2010(7):33-34.
[8]余伟,钱科烽,高奖,等.杭州市漫行交通系统规划与设计指引[J].城市交通,2009(2):44-45.